這本書的定價著實不低,這讓我對它的內容要求也隨之水漲船高。我個人認為,如果一本學術專著的厚度動輒上韆頁,但其核心觀點和創新之處卻可以被幾篇核心期刊論文所概括,那未免有點“注水”之嫌。我關注的重點在於其“觀念變遷”的部分,這通常是最難把握,也最容易流於空泛的。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用紮實的數據和文獻,勾勒齣知識分子群體在麵對西方衝擊或內部矛盾激化時,其思維框架是如何發生微妙而本質的轉變的。比如,他們對“天命”的理解是否開始嚮“國運”轉移?“義利之辨”在商業活動中是如何被重新定義的?如果能提供具體的思想傢語錄對比分析,甚至可以引入哲學史的方法論來佐證,那這本書就不僅僅是一部社會史著作,而更具跨學科的視野瞭。否則,如果隻是對既有思想傢觀點的簡單羅列,那對資深研究者來說,吸引力就大打摺扣瞭。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實在太精美瞭,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那種紙張的質感和油墨的清香,讓我想起以前在舊書店裏淘到珍本時的那種激動。封麵設計也相當考究,古樸中透著一股曆史的厚重感,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那種走馬觀花的普及讀物,而是真正下功夫的學術力作。我特彆喜歡它在細節上的處理,比如字體選擇和版式布局,都非常用心,閱讀體驗極佳,即便是長時間沉浸其中,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不過,作為一名曆史愛好者,我更看重的是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我期望它能在現有主流史學觀點的基礎上,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角,尤其是在社會結構、民間信仰或者區域經濟聯係這幾個方麵,能不能有更細緻入微的考證和闡發。如果能輔以大量的原始材料影印或清晰的地圖、圖錶,那就更完美瞭,畢竟一手資料的呈現,往往是判斷一部曆史著作價值的關鍵所在。目前隻是初步翻閱,希望接下來的閱讀能帶給我更多驚喜,畢竟這樣的精裝本,值得放在書架上時時摩挲。
評分坦白說,我入手這套書是衝著作者在某一特定領域——比如清代官僚體製演變——的權威性去的。我最近在研究某個特定時期的行政效率問題,需要深入瞭解當時的權力運作機製和地方精英階層的日常實踐。因此,我對書中對於“精英”與“庶民”互動模式的分析抱有極高的期待。我希望它不僅僅停留在對中央政策的梳理,而是能深入到基層治理的毛細血管中去,看看那些看似微小的製度變動,是如何在地方層麵被詮釋、扭麯或落實的。如果作者能結閤族譜、地方誌中的碑刻文字,或者商業契約等非官方文獻,來構建一個更立體的社會圖景,那無疑會大大提升本書的學術價值。否則,如果隻是基於奏摺和檔案的傳統敘事,未免有些“高屋建瓴”瞭,少瞭煙火氣,也難以解釋某些社會現象的深層動因。我打算先重點攻剋涉及賦稅製度和鄉紳角色的章節,看看能否找到新的論據來支撐我目前的猜想。
評分我購買這套書的另一個動機,是想瞭解現代史學界是如何處理清代“早期現代化”這個敏感議題的。不同學派對此的界定和解釋差異巨大,有的強調其內部的積纍與潛力,有的則歸結為外部環境的突然介入。我希望作者能在這個辯論中,提供一個立足於18世紀本土社會結構變遷的獨特解讀,避免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特彆是關於“士紳階層”在這一時期的角色定位,是保守的維護者,還是潛在的改革推動者?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大程度上決定瞭我們對整個近代轉型期的定性。如果作者能夠提供一套精密的分析框架,來量化或質化地展示觀念在精英階層內部的傳播速度和接受程度,並將其與實際的社會變動進行關聯,那麼這本書的貢獻將是裏程碑式的。我希望能從中找到批判性思維的火花,而不是被動接受既定的結論。
評分作為一個長期關注區域史和經濟史交叉領域的讀者,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宏大敘事與微觀史實的。十八世紀的中國,正處於一個轉型期的關鍵節點,江南的商業網絡、嶺南的海外貿易,以及內陸地區的資源開發,都呈現齣極不均衡的發展態勢。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具體商幫、手工業作坊或者特定手藝人群體命運的個案研究。例如,某個特定行業(如瓷器製造或茶葉貿易)在特定年份因為某項新政策或自然災害所引發的社會連鎖反應。如果這些微觀細節被巧妙地嵌入到宏觀的社會發展脈絡中,就能讓整個曆史敘事鮮活起來,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曆史的重量和復雜性。如果這本書更多聚焦於京師或傳統士大夫階層的視角,而對廣闊地域上那些創造瞭實際經濟活力的群體關注不足,那無疑會是本書的一大遺憾,也辜負瞭“社會發展”這個主題所蘊含的廣闊空間。
評分從傳統的思想史的寫法來說,高先生此說是沒有問題的。新中國建立之後,若論成係統的、對後人影響最大的思想史體係,無可否認是由侯外廬先生建立的。從“正統”的思想史寫作範式來看,不管現今思想史的具體內容有瞭多少推進,(事實上,我覺得相比於侯外廬先生的時代,現在對於中國思想通史的研究並沒有突破性的推進,即便是具體內容上,也多是修補,而沒有突破。)從整體上看,仍沒有超齣侯著《中國思想通史》的範圍。在此不妨以張豈之先生主編之《中國思想學說史·先秦捲》為例。《中國思想通史》第一捲分為上中下編,上編為“中國古代思想緒論”,總論中國思想緣起、商周時代思想;中篇為“孔墨顯學”;下篇為“戰國百傢爭鳴的學術”,分老子、莊子、楊硃學派、思孟學派、惠施、公孫龍、墨子後學、荀子、韓非子等章。現在再讓我們看看《中國思想學說史·先秦捲》。從章節上看,這部齣版於2008年的新作,較之五十餘年前的舊著(此書第一冊初版於解放前,解放後,經改編,於1961年撰成《中國思想通史》)有什麼突破呢?很遺憾,我隻能說沒有。《先秦捲》分為八篇,第一篇“前諸子時代的思想和學說”、第二篇“儒學篇”、第三篇“墨學篇”、第四篇“道傢篇”、第五篇“法傢篇”、第六篇“名學篇”、第七篇“縱橫傢篇”、第八篇“兵學篇”。我們可以發現,除瞭增加縱橫傢篇(《思想通史》第一冊第十七章有縱橫傢思想一節)、兵學篇,《先秦捲》相較於《思想通史》第一冊的區彆並不大。當然,不可否認,《學說史》較之《通史》在具體內容上有所深入。而一些新的領域,如因簡牘的發現而得以大展拳腳的先秦兵學研究,較之《通史》,《學說史》中關於《孫臏兵法》、《司馬法》、《尉繚子》、《六韜》的論述是《通史》不可能涉及的。但也不得不說,在《中國思想通史》之後,各種中國思想史的論述,雖側重點有所不同,觀點互有歧異,但綜而言之,卻仍是在走《通史》的老路。這一方麵可說是《通史》在研究之初九確立瞭一個閤理的範式,但另一方麵也不得不說是思想史的研究者已習慣瞭這種範式,沒有瞭創新、獨立思考的積極性。我想更多的是後者。那麼多重復的研究,雖有可能有一些新的推進,但總體的停滯是顯而易見的。
評分高先生說:“擺在你麵前的這部著作不是學術史,也不是思想史,而是一部關於觀念文化史的著作。”(P1)對於思想史、學術史、觀念史的界定,在我看來學界並沒有能下明確的定義,那麼,高先生是如何來界定他認為的觀念史的呢?或者說,高先生自認這不是一部思想史,而是觀念文化史,那麼,思想史與觀念文化史的區彆何在呢?
評分那麼,高先生這個界定就能真正劃分開觀念史和思想史、學術史嗎?我看很難。首先讓我們從高先生的三個特色入手來解讀高先生的觀念史吧。
評分高先生說:“擺在你麵前的這部著作不是學術史,也不是思想史,而是一部關於觀念文化史的著作。”(P1)對於思想史、學術史、觀念史的界定,在我看來學界並沒有能下明確的定義,那麼,高先生是如何來界定他認為的觀念史的呢?或者說,高先生自認這不是一部思想史,而是觀念文化史,那麼,思想史與觀念文化史的區彆何在呢?
評分從傳統的思想史的寫法來說,高先生此說是沒有問題的。新中國建立之後,若論成係統的、對後人影響最大的思想史體係,無可否認是由侯外廬先生建立的。從“正統”的思想史寫作範式來看,不管現今思想史的具體內容有瞭多少推進,(事實上,我覺得相比於侯外廬先生的時代,現在對於中國思想通史的研究並沒有突破性的推進,即便是具體內容上,也多是修補,而沒有突破。)從整體上看,仍沒有超齣侯著《中國思想通史》的範圍。在此不妨以張豈之先生主編之《中國思想學說史·先秦捲》為例。《中國思想通史》第一捲分為上中下編,上編為“中國古代思想緒論”,總論中國思想緣起、商周時代思想;中篇為“孔墨顯學”;下篇為“戰國百傢爭鳴的學術”,分老子、莊子、楊硃學派、思孟學派、惠施、公孫龍、墨子後學、荀子、韓非子等章。現在再讓我們看看《中國思想學說史·先秦捲》。從章節上看,這部齣版於2008年的新作,較之五十餘年前的舊著(此書第一冊初版於解放前,解放後,經改編,於1961年撰成《中國思想通史》)有什麼突破呢?很遺憾,我隻能說沒有。《先秦捲》分為八篇,第一篇“前諸子時代的思想和學說”、第二篇“儒學篇”、第三篇“墨學篇”、第四篇“道傢篇”、第五篇“法傢篇”、第六篇“名學篇”、第七篇“縱橫傢篇”、第八篇“兵學篇”。我們可以發現,除瞭增加縱橫傢篇(《思想通史》第一冊第十七章有縱橫傢思想一節)、兵學篇,《先秦捲》相較於《思想通史》第一冊的區彆並不大。當然,不可否認,《學說史》較之《通史》在具體內容上有所深入。而一些新的領域,如因簡牘的發現而得以大展拳腳的先秦兵學研究,較之《通史》,《學說史》中關於《孫臏兵法》、《司馬法》、《尉繚子》、《六韜》的論述是《通史》不可能涉及的。但也不得不說,在《中國思想通史》之後,各種中國思想史的論述,雖側重點有所不同,觀點互有歧異,但綜而言之,卻仍是在走《通史》的老路。這一方麵可說是《通史》在研究之初九確立瞭一個閤理的範式,但另一方麵也不得不說是思想史的研究者已習慣瞭這種範式,沒有瞭創新、獨立思考的積極性。我想更多的是後者。那麼多重復的研究,雖有可能有一些新的推進,但總體的停滯是顯而易見的。
評分首先來看高先生所說的第三點,即“觀念史研究高度重視人類精神和社會發展之間的互動關係,強調要從觀念變遷、時代精神的角度,闡發人類曆史演變的基本脈絡和潛在規律”,卻實在不能成為觀念史的特色。但凡思想史的寫作,都是想以思想為切入點來闡發“人類曆史演變的基本脈絡和潛在規律”的,隻是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或成功或失敗罷瞭。
評分首先來看高先生所說的第三點,即“觀念史研究高度重視人類精神和社會發展之間的互動關係,強調要從觀念變遷、時代精神的角度,闡發人類曆史演變的基本脈絡和潛在規律”,卻實在不能成為觀念史的特色。但凡思想史的寫作,都是想以思想為切入點來闡發“人類曆史演變的基本脈絡和潛在規律”的,隻是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或成功或失敗罷瞭。
評分一、觀念史與思想史
評分高先生此書是我見過的、對清代學術觀念研究最為深入、可讀性較強的著作,高先生為我們勾畫瞭一幅不同以往的清中期學術界的畫像。對於此書,我是特彆推崇的,不止一次介紹給我的朋友。在此,略為整理我在閱讀過程中想到的一些零散的問題,將這些問題獻諸同好,還請不吝賜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