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购买这套书的另一个动机,是想了解现代史学界是如何处理清代“早期现代化”这个敏感议题的。不同学派对此的界定和解释差异巨大,有的强调其内部的积累与潜力,有的则归结为外部环境的突然介入。我希望作者能在这个辩论中,提供一个立足于18世纪本土社会结构变迁的独特解读,避免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特别是关于“士绅阶层”在这一时期的角色定位,是保守的维护者,还是潜在的改革推动者?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对整个近代转型期的定性。如果作者能够提供一套精密的分析框架,来量化或质化地展示观念在精英阶层内部的传播速度和接受程度,并将其与实际的社会变动进行关联,那么这本书的贡献将是里程碑式的。我希望能从中找到批判性思维的火花,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结论。
评分这本书的定价着实不低,这让我对它的内容要求也随之水涨船高。我个人认为,如果一本学术专著的厚度动辄上千页,但其核心观点和创新之处却可以被几篇核心期刊论文所概括,那未免有点“注水”之嫌。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其“观念变迁”的部分,这通常是最难把握,也最容易流于空泛的。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用扎实的数据和文献,勾勒出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西方冲击或内部矛盾激化时,其思维框架是如何发生微妙而本质的转变的。比如,他们对“天命”的理解是否开始向“国运”转移?“义利之辨”在商业活动中是如何被重新定义的?如果能提供具体的思想家语录对比分析,甚至可以引入哲学史的方法论来佐证,那这本书就不仅仅是一部社会史著作,而更具跨学科的视野了。否则,如果只是对既有思想家观点的简单罗列,那对资深研究者来说,吸引力就大打折扣了。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区域史和经济史交叉领域的读者,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宏大叙事与微观史实的。十八世纪的中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期的关键节点,江南的商业网络、岭南的海外贸易,以及内陆地区的资源开发,都呈现出极不均衡的发展态势。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具体商帮、手工业作坊或者特定手艺人群体命运的个案研究。例如,某个特定行业(如瓷器制造或茶叶贸易)在特定年份因为某项新政策或自然灾害所引发的社会连锁反应。如果这些微观细节被巧妙地嵌入到宏观的社会发展脉络中,就能让整个历史叙事鲜活起来,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重量和复杂性。如果这本书更多聚焦于京师或传统士大夫阶层的视角,而对广阔地域上那些创造了实际经济活力的群体关注不足,那无疑会是本书的一大遗憾,也辜负了“社会发展”这个主题所蕴含的广阔空间。
评分坦白说,我入手这套书是冲着作者在某一特定领域——比如清代官僚体制演变——的权威性去的。我最近在研究某个特定时期的行政效率问题,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权力运作机制和地方精英阶层的日常实践。因此,我对书中对于“精英”与“庶民”互动模式的分析抱有极高的期待。我希望它不仅仅停留在对中央政策的梳理,而是能深入到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中去,看看那些看似微小的制度变动,是如何在地方层面被诠释、扭曲或落实的。如果作者能结合族谱、地方志中的碑刻文字,或者商业契约等非官方文献,来构建一个更立体的社会图景,那无疑会大大提升本书的学术价值。否则,如果只是基于奏折和档案的传统叙事,未免有些“高屋建瓴”了,少了烟火气,也难以解释某些社会现象的深层动因。我打算先重点攻克涉及赋税制度和乡绅角色的章节,看看能否找到新的论据来支撑我目前的猜想。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实在太精美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清香,让我想起以前在旧书店里淘到珍本时的那种激动。封面设计也相当考究,古朴中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普及读物,而是真正下功夫的学术力作。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字体选择和版式布局,都非常用心,阅读体验极佳,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不过,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更看重的是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我期望它能在现有主流史学观点的基础上,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尤其是在社会结构、民间信仰或者区域经济联系这几个方面,能不能有更细致入微的考证和阐发。如果能辅以大量的原始材料影印或清晰的地图、图表,那就更完美了,毕竟一手资料的呈现,往往是判断一部历史著作价值的关键所在。目前只是初步翻阅,希望接下来的阅读能带给我更多惊喜,毕竟这样的精装本,值得放在书架上时时摩挲。
评分那么,高先生这个界定就能真正划分开观念史和思想史、学术史吗?我看很难。首先让我们从高先生的三个特色入手来解读高先生的观念史吧。
评分高先生此书是我见过的、对清代学术观念研究最为深入、可读性较强的著作,高先生为我们勾画了一幅不同以往的清中期学术界的画像。对于此书,我是特别推崇的,不止一次介绍给我的朋友。在此,略为整理我在阅读过程中想到的一些零散的问题,将这些问题献诸同好,还请不吝赐教。
评分按照高先生的说法,思想是成体系的看法,观念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出现的生活态度、价值评判”,即二者之间的差别在于是否具有系统性。高先生在界定其观念史的特色时说:“第一,它研究的对象十分广泛。它不但注重成体系的,在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和学说,而且高度重视那些不成体系的社会见解,特别是普通士人、民众的社会理念。”“第二,观念史研究不能不建筑于对个人、特别是对群体考察的基础之上,但它绝不局限于对个人或群体的考察,努力揭示一个时代总的精神风貌是它最直接的研究目的。”(P3)“第三,观念史研究高度重视人类精神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要从观念变迁、时代精神的角度,阐发人类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和潜在规律。”(P3)
评分从传统的思想史的写法来说,高先生此说是没有问题的。新中国建立之后,若论成系统的、对后人影响最大的思想史体系,无可否认是由侯外庐先生建立的。从“正统”的思想史写作范式来看,不管现今思想史的具体内容有了多少推进,(事实上,我觉得相比于侯外庐先生的时代,现在对于中国思想通史的研究并没有突破性的推进,即便是具体内容上,也多是修补,而没有突破。)从整体上看,仍没有超出侯著《中国思想通史》的范围。在此不妨以张岂之先生主编之《中国思想学说史·先秦卷》为例。《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分为上中下编,上编为“中国古代思想绪论”,总论中国思想缘起、商周时代思想;中篇为“孔墨显学”;下篇为“战国百家争鸣的学术”,分老子、庄子、杨朱学派、思孟学派、惠施、公孙龙、墨子后学、荀子、韩非子等章。现在再让我们看看《中国思想学说史·先秦卷》。从章节上看,这部出版于2008年的新作,较之五十余年前的旧著(此书第一册初版于解放前,解放后,经改编,于1961年撰成《中国思想通史》)有什么突破呢?很遗憾,我只能说没有。《先秦卷》分为八篇,第一篇“前诸子时代的思想和学说”、第二篇“儒学篇”、第三篇“墨学篇”、第四篇“道家篇”、第五篇“法家篇”、第六篇“名学篇”、第七篇“纵横家篇”、第八篇“兵学篇”。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增加纵横家篇(《思想通史》第一册第十七章有纵横家思想一节)、兵学篇,《先秦卷》相较于《思想通史》第一册的区别并不大。当然,不可否认,《学说史》较之《通史》在具体内容上有所深入。而一些新的领域,如因简牍的发现而得以大展拳脚的先秦兵学研究,较之《通史》,《学说史》中关于《孙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的论述是《通史》不可能涉及的。但也不得不说,在《中国思想通史》之后,各种中国思想史的论述,虽侧重点有所不同,观点互有歧异,但综而言之,却仍是在走《通史》的老路。这一方面可说是《通史》在研究之初九确立了一个合理的范式,但另一方面也不得不说是思想史的研究者已习惯了这种范式,没有了创新、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我想更多的是后者。那么多重复的研究,虽有可能有一些新的推进,但总体的停滞是显而易见的。
评分从传统的思想史的写法来说,高先生此说是没有问题的。新中国建立之后,若论成系统的、对后人影响最大的思想史体系,无可否认是由侯外庐先生建立的。从“正统”的思想史写作范式来看,不管现今思想史的具体内容有了多少推进,(事实上,我觉得相比于侯外庐先生的时代,现在对于中国思想通史的研究并没有突破性的推进,即便是具体内容上,也多是修补,而没有突破。)从整体上看,仍没有超出侯著《中国思想通史》的范围。在此不妨以张岂之先生主编之《中国思想学说史·先秦卷》为例。《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分为上中下编,上编为“中国古代思想绪论”,总论中国思想缘起、商周时代思想;中篇为“孔墨显学”;下篇为“战国百家争鸣的学术”,分老子、庄子、杨朱学派、思孟学派、惠施、公孙龙、墨子后学、荀子、韩非子等章。现在再让我们看看《中国思想学说史·先秦卷》。从章节上看,这部出版于2008年的新作,较之五十余年前的旧著(此书第一册初版于解放前,解放后,经改编,于1961年撰成《中国思想通史》)有什么突破呢?很遗憾,我只能说没有。《先秦卷》分为八篇,第一篇“前诸子时代的思想和学说”、第二篇“儒学篇”、第三篇“墨学篇”、第四篇“道家篇”、第五篇“法家篇”、第六篇“名学篇”、第七篇“纵横家篇”、第八篇“兵学篇”。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增加纵横家篇(《思想通史》第一册第十七章有纵横家思想一节)、兵学篇,《先秦卷》相较于《思想通史》第一册的区别并不大。当然,不可否认,《学说史》较之《通史》在具体内容上有所深入。而一些新的领域,如因简牍的发现而得以大展拳脚的先秦兵学研究,较之《通史》,《学说史》中关于《孙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的论述是《通史》不可能涉及的。但也不得不说,在《中国思想通史》之后,各种中国思想史的论述,虽侧重点有所不同,观点互有歧异,但综而言之,却仍是在走《通史》的老路。这一方面可说是《通史》在研究之初九确立了一个合理的范式,但另一方面也不得不说是思想史的研究者已习惯了这种范式,没有了创新、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我想更多的是后者。那么多重复的研究,虽有可能有一些新的推进,但总体的停滞是显而易见的。
评分高先生此书是我见过的、对清代学术观念研究最为深入、可读性较强的著作,高先生为我们勾画了一幅不同以往的清中期学术界的画像。对于此书,我是特别推崇的,不止一次介绍给我的朋友。在此,略为整理我在阅读过程中想到的一些零散的问题,将这些问题献诸同好,还请不吝赐教。
评分再来看高先生所说的第一点和第二点。高先生说观念史“不但注重成体系的,在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和学说,而且高度重视那些不成体系的社会见解,特别是普通士人、民众的社会理念。”从另一个角度或者更直接点说,就是高先生认为思想史只需要研究“成体系的,在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和学说”,而对于“那些不成体系的社会见解,特别是普通士人、民众的社会理念”是不必措意的。同时,“观念史研究不能不建筑于对个人、特别是对群体考察的基础之上,但它绝不局限于对个人或群体的考察,努力揭示一个时代总的精神风貌是它最直接的研究目的。”这也是从传统的思想史写作出发来说的。
评分再来看高先生所说的第一点和第二点。高先生说观念史“不但注重成体系的,在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和学说,而且高度重视那些不成体系的社会见解,特别是普通士人、民众的社会理念。”从另一个角度或者更直接点说,就是高先生认为思想史只需要研究“成体系的,在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和学说”,而对于“那些不成体系的社会见解,特别是普通士人、民众的社会理念”是不必措意的。同时,“观念史研究不能不建筑于对个人、特别是对群体考察的基础之上,但它绝不局限于对个人或群体的考察,努力揭示一个时代总的精神风貌是它最直接的研究目的。”这也是从传统的思想史写作出发来说的。
评分高先生此书是我见过的、对清代学术观念研究最为深入、可读性较强的著作,高先生为我们勾画了一幅不同以往的清中期学术界的画像。对于此书,我是特别推崇的,不止一次介绍给我的朋友。在此,略为整理我在阅读过程中想到的一些零散的问题,将这些问题献诸同好,还请不吝赐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