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它體現瞭整個學術領域“自我意識”的萌動。當某一學科在嘗試建立元理論時,它就是在反省、在思索,而其中隱藏著變革。反省、思索是痛楚的,然而,這種陣痛正是成熟的代價:通過元理論的檢驗,或是試圖證明自己,或是試圖否定自己,或是試圖修正自己。無論結局怎樣,元理論最終將使學科正視自己,一如既往地繼續下去,或是重新尋找今後的道路。
第二,它是一種超越的視界。“超越”意味著更高一個層次的研究,即元理論以語言形態的理論為對象。它有彆於哲學,因為盡管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錶達方式不同,但都指嚮現象領域的問題。一旦以“哲學”為名,卻是指嚮對語言層次的理論的分析時,則這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哲學,而是元理論瞭,如分析哲學、科學哲學。“超越”還意味著,元理論是對整個學科的理論作整體性的反思,它區彆於對某一具體理論內容的反思。
第三,它是一種獨特的方法。形式化是其總特徵。僅僅說對理論進行反思,這還不能道齣元理論的真諦。元理論需要暫時拋開具體內容,但具體內容已積澱在形式中。形式化程度的高低與學科的特徵有關。數學、邏輯學等學科得天獨厚,容易形式化,其他學科要完全形式化則有睏難。此外,理論最後的錶達形式是語言,因此,對理論的形式化分析的一個重要方麵是語言的分析。
第四,它是一個獨立的領域。元理論不能停留在零散的思考層次上,它對學科進行係統的反思,將從該學科中分化齣來,獨樹一幟,或有可能成為一個分支群。
正如維特根斯坦利用“傢族相似”來比喻各種語言規則之間的關係一樣,我們也可以用這話來錶述元理論傢族各成員之間的關係。所謂“傢族相似”指的是:一個傢族成員之間總有相像之處,那是一種難以仔細刻畫的“神似”。不討。“傢族相似”也意味著無法找齣整個傢族完全一緻的東西。上述有關元理論的基本觀念,可以說是這些傢族成員共同享有的“神似”的東西。然而,如果我們對那些學科的元理論稍作審視,便會發現它們之間的差異。這些差異尤其集中體現在對“形式化”的不同演繹上。比如,元數學研究的形式化可以通過對數學符號、公式等的處理來實現,元哲學研究的形式化可以通過對概念、陳述、句法結構的處理來獲得,而元科學研究的形式化有時並不局限於書麵語言,諸如符號、公式、概念、陳述之類,而是通過對語言陳述背後的東西——形成這些語言陳述體係的方法論假設、概念公理體係變化發展的機製等——的處理來達到。這種形式化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已背離瞭元數學所開創的形式化研究的原初的含義,但又何嘗不是一種發展和豐富?
隨著元理論概念的逐漸流行,對它的理解不可避免地會産生分歧,有的甚至是原則上的分歧。人們對於新的學術概念或領域有不同的態度與選擇,這是情理之中的。概念是人們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思維方式,而具體概念的形成與使用,卻帶有很大的創造性與約定性。對概念的認可與接受,最終取決於人們如何共同去使用它。但是學術用語是嚴肅的,不是個人可以任意剪裁其意以符閤自己的需要的。一個新術語最忌諱的就是對它的濫用。如今看來,對元理論這一概念的一個最明顯的誤解就是,認為隻要是對理論的反思或研究都可以化歸為元理論研究的範疇。這樣,元理論幾乎無處不在,因為沒有哪個理論研究不是建立在前人或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的。這種泛化,正好略去瞭元理論研究“形式化”的特點,也就略去瞭它不關注理論的實質內容的特點。這對元理論研究的意義是種緻命的打擊,使元理論獨具的魅力消失在人們的“不過如此”“早已有之”的感嘆之中。
……
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風格,說實話,挺“學派”的,樸實無華,沒有太多花哨的市場化包裝,一看就知道是麵嚮專業讀者的。我關注教育史和教育哲學已經二十多年瞭,深知理論的生命力不在於包裝,而在於其邏輯的嚴密性和解釋的穿透力。我最近在思考一個關於“教育目的論”在後現代語境下如何重構的問題,傳統的目的論似乎已經無法完全解釋當代社會對個體發展的多重、甚至衝突性的要求。我急切地想知道,這部《元教育學》是否觸及瞭這一棘手的哲學難題?如果它能提供一個關於“教育的永恒目的”與“時代特定目的”之間動態平衡的理論模型,那對我來說將是巨大的啓發。那種試圖用單一、普適的理論來套牢所有教育現象的做法,往往會失敗。我更期待看到一種具有高度反思性的、承認自身局限性的元理論——一個能自我修正、不斷開放的理論體係。我需要這本書能夠提供一把手術刀,精準地剖開當前教育實踐中那些看似天經地義、實則根基動搖的概念,並提齣可供深入探討的替代方案。
評分閱讀學術著作對我來說,常常是一種“辨僞存真”的過程。我習慣於帶著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那些聲稱具有“終極解釋力”的理論。對於《教育科學分支學科叢書:元教育學》這部作品,我最關注的不是它能提供多少“答案”,而是它能提齣多少“更深刻的問題”。如果一本書讀完之後,你感覺自己對既有知識的理解更加敏銳,對那些習以為常的概念産生瞭閤理的懷疑,並且能夠更有效地去識彆和解構那些僞科學或過度簡化的教育主張,那麼這本書就非常有價值。我期待這本書能賦予我一種“學術免疫力”,讓我能夠更清醒地麵對未來層齣不窮的新教育思潮,不盲目跟風,不輕易被時髦的術語所迷惑。我希望能從中找到一種堅實的理論錨點,使我在麵對實踐中的模糊和矛盾時,能夠退後一步,從更宏觀、更具方法論深度的層麵進行反思和判斷。這部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套高級的思維工具箱,而不是一本簡單的知識手冊。
評分這部《教育科學分支學科叢書:元教育學》的書名光是讀起來就讓人感覺一股濃厚的學術氣息撲麵而來,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研讀,但光看這個標題,就能想象到它一定是一部體係宏大、理論深度極高的著作。我是一個常年浸淫在教育理論研究的學人,一直都在尋找能夠真正觸及教育本質、構建宏觀知識體係的理論框架。市麵上很多關於教育學的書籍,要麼過於側重實踐操作的技巧,流於錶麵;要麼就是陷在某個特定流派的窠臼裏,眼界受限。而“元教育學”這個概念,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它暗示著作者試圖跳脫齣傳統學科的界限,去探討教育之為教育的那個“元”(meta)層麵——關於教育知識的知識、教育活動自身的結構、以及教育學的學科定位和方法論基礎。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們提供一個分析和審視一切教育現象的“上帝視角”,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不同的教育理論會産生,以及它們各自的適用範圍和內在邏輯。如果它能成功構建起一個自洽的、能夠統攝各子學科的理論框架,那這本書的價值簡直不可估量,它可能會成為未來十年國內教育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參照係。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元”與“實”的辯證關係的,理論的抽象性與現實教育問題的復雜性之間,究竟能架設起怎樣一座堅固的橋梁。
評分作為一個對跨學科研究抱有濃厚興趣的實踐者,我非常看重教育學與其他學科,比如認知科學、社會學、甚至是復雜性理論的對話能力。很多時候,當我們談論“教育科學”的體係建設時,往往容易陷入封閉循環,用教育學的內部語言來解釋一切,從而失去瞭與前沿科學對話的活力。《元教育學》這個標題,讓我聯想到一種“匯流”的可能。我希望書中能看到作者如何巧妙地整閤來自不同學科的洞見,為教育學的知識體係搭建一個更具包容性的頂層結構。例如,現代神經科學對學習過程的揭示,如何反作用於我們對“知識本質”的哲學理解?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展現齣教育學作為一門綜閤性科學所應有的廣度和深度,而非僅僅是教育史或教育思想史的簡單羅列,那它就成功瞭一半。我尤其關注,作者在構建這個“元”層麵時,是否引入瞭係統論、復雜適應係統(CAS)等現代科學的思維範式,因為現代教育係統的復雜性,已經遠遠超齣瞭傳統綫性思維所能處理的範疇。
評分說實話,我本來對這類宏大敘事的理論專著是持保留態度的,因為很多時候,越是想談“元”,最後讀起來就越是空泛無物,成瞭空中樓閣。我拿到這本書時,第一個反應是掂瞭掂分量,厚度是挺可觀的,這至少說明作者下瞭足夠的功夫進行係統性的梳理和論證。我目前的工作重點集中在教育評價體係的哲學基礎研究上,這塊領域特彆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元理論支撐來避免陷入無休止的指標爭論。我希望《元教育學》能提供一個更高維度的視角來看待“什麼是好的教育”這一根本問題,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如何測量教育成果”的技術層麵。理想情況下,這本書應該能幫助我厘清,我們所建立的那些關於學習、知識、教師角色的預設(即“元預設”)是如何影響我們最終設計齣來的具體教學模式的。如果作者能清晰地剖析這些深層結構,那麼這本書就不僅僅是教育理論的總結,更是一種方法論的革新。我打算先從目錄結構和緒論部分開始,看看作者是如何定義和界定“元教育學”的範圍和任務的,這往往是判斷一部學術著作立足點是否紮實的關鍵。
評分好,好,好,豐富我的藏書生態。
評分不錯
評分話說!隻能用快,好,來形容啦!嘻嘻!下次再找你!
評分書挺好的,現在正在看,有用
評分這一係列的書都很好,經典之作,值得深讀
評分這一係列的書都很好,經典之作,值得深讀
評分想要的書,這一套書太棒瞭。教育學中的精品。收藏!
評分想要的書,這一套書太棒瞭。教育學中的精品。收藏!
評分想要的書,這一套書太棒瞭。教育學中的精品。收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