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新药研究与评价概论》是针对该领域的发展和教学用书的迫切需求,组织国内著名高校、研究院所、制药企业的15位专家完成。编委们在新药研究、评价、注册等方面具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开发注册成功新药项目30余项;同时大多数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新药审评专家,而且又是药学、医学或注册培训教育方面的专家,在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和新药研究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诣。《新药研究与评价概论》既注重原理介绍,又紧紧围绕实际需求,特别是针对目前新药研究与评价的现状和趋势,单独设立了伦理学、新药申报注册等章节。不仅适用于药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及医学专业本科生和药学类研究生的教学,也可以作为从事新药研究、开发、生产及监督管理等工作者有价值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新药研究与评价工作简史
一、古代的新药研究与评价工作史
二、近代的新药研究与评价工作史
三、现代的新药研究与评价工作史
四、我国的新药研究与评价工作史
第二节 新药研究与评价基本步骤
一、新药品种分类
二、新药研究与评价的内容与程序
第三节 新药研究与评价相关法规
一、新药研究与评价的国际规范
二、我国新药研究与评价的相关法规
第二章 药物的发现
第一节 药物发现的基本模式
一、药物的偶然发现
二、药物的主动获得
三、药物发现模式的转变
第二节 基于整体动物的药物筛选技术
一、传统整体动物水平筛选技术
二、小型模式动物整体水平筛选技术
第三节 虚拟筛选技术
一、非药物类化合物排除法
二、假阳性化合物排除法
三、药效团搜索法
四、分子对接法
五、分子相似法
六、反向分子对接法
第四节 高通量筛选和高内涵筛选
一、高通量筛选技术
二、高内涵筛选技术
第五节 其他现代药物发现常用技术
一、生物信息学技术
二、生物芯片技术
三、表面等离子共振( SPR)技术
四、转基因技术
五、RNA干扰技术
第三章 原料药的药学研究
第一节 原料药制备研究与性质
一、原料药制备研究的目的、意义与过程
二、原料药的制备研究
三、新的进展
第二节 原料药化学结构确证
一、原料药化学结构确证研究的要求
二、结构确证研究的分析测试方法
三、综合解析
四、药物的名称、结构式及理化性质
五、注意事项
第三节 原料药杂质研究
一、原料药杂质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二、杂质的分类
三、原料药杂质的分析方法
四、有机杂质的分离和鉴定研究
第四节 原料药质量标准
一、原料药质量标准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质量研究用样品和对照品
三、原料药的质量研究
四、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
五、质量标准的制订
第五节 原料药稳定性研究
一、原料药稳定性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二、原料药稳定性研究的试验方法
三、原料药稳定性研究的评价
第四章 药物制剂的药学研究
第一节 剂型与处方设计
一、药物剂型的重要性
二、药物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
三、处方筛选和制备工艺优化
第二节 药物制剂的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制订
一、药物制剂质量标准建立的基本过程
……
第五章 临床前药理研究
第六章 临床前药动学
第七章 临床前一般毒理学评价
第八章 特殊毒性评价
第九章 临床药理研究
第十章 中药与天然药物的研究与评价
第十一章 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与评价
第十二章 新药研究中的统计学
第十三章 新药研究中的伦理学
第十四章 新药申报与注册
第十五章 药物上市后再评价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四)系统生物学与药物发现
系统生物学是生物学领域新兴的整合型大学科,研究一个生物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基因、mRNA、蛋白质等)的构成,以及在特定条件下这些组分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计算生物学建立数学模型来定量描述和预测生物功能、表型和行为的学科。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许多组学研究,为理解系统结构积累了大量的数据。
系统生物学在新药发现领域的意义在于:加速药物的发现,加速靶点的发现与确认,发现生物标志物,跟踪临床疗效,建立个性化用药方案,全面评价药物的毒副作用。基于结构的柔性分子对接和虚拟配体筛选技术,是基于系统生物学理论发现药物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它能从化合物库中筛选出可能的先导化合物,并找到这些小分子与靶蛋白结合的可能位点。但计算机方法常会产生太多的噪声,因此生物学研究如高通量筛选和高内涵筛选会有更多的优点。从系统生物学的观点,高通量选择靶点最好在细胞水平。成功的范例是通过建立EGF受体的网络模型结合高效的筛选技术,找到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赫赛汀(Her-ceptin)和易瑞沙(Iressa),并使之成为新药。
总之,虽然系统生物学还处在发展初期,但其表现出来的优势和活力是不可比拟的。未来系统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不仅在药物靶点的确认,而且会在药物作用机制以及新药的发现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五)网络药理学与新药发现
随着对药物研发要求的不断提高,新药研发正面临着巨大困难,单靶点高选择性的新药研发思想遇到了挑战,已经显示出发展的局限性。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揭示了药物发挥作用的网络结构,表明与多靶点药物相比较,高选择性单靶点药物可能出现低于预期的临床疗效。而多向药理学对于解决新药开发中的疗效和毒性问题,也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药理学正是在系统生物学和多向药理学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药物设计新方法和新策略,内容涉及系统生物学、网络生物学分析、基因的连接性和冗余度以及基因的多效性。网络药理学超越单靶点思想的束缚,从多靶点的研究策略出发,提供了新药发现的一种新策略。
三、药物发现模式的转变
19世纪末以前,药物的发现主要靠亲身体验和临床经验的积累,这种模式发现的药物优点是偏重于临床,偏重于应用。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由于功能状态存在个体差异,仅仅通过一些人的感受就确定其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显然是不科学的,所以这种模式发现的药物缺乏理论上的机制探讨;②疾病也存在异病同症或异症同病的问题,因此这种模式发现的药物在普遍适应性方面受到限制;③这种模式发现的药物具有随机性。
……
前言/序言
《新药研发:从概念到上市的全景解析》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且深入了解现代新药研发流程的视角,详细阐述了新药从最初的科学构想,经过实验室探索,直至最终惠及患者的全过程。它并非一本专注于特定药物类别或研发技术的专著,而是着重于勾勒整个新药研发体系的宏观图景,以及其中各个关键环节的相互联系和重要性。 第一部分:探索新药的起点——科学发现与靶点确证 新药的诞生往往源于对疾病机理的深刻理解。本部分将深入探讨疾病的生物学基础,介绍如何识别和验证疾病相关的关键分子靶点。我们将审视目前最前沿的生命科学研究方法,例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组学”技术如何为新药发现提供线索。此外,还会讨论如何从海量的生物数据中筛选出具有潜力的药物靶点,以及靶点验证的关键技术和策略,包括细胞模型、动物模型等,确保所选靶点确实在疾病发生发展中起核心作用,并且是药物干预的有效节点。 第二部分:构筑药物分子——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 一旦靶点确定,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寻找能够特异性地与该靶点相互作用并产生治疗效果的“先导化合物”。本部分将详细介绍多种发现先导化合物的策略。这包括传统的基于高通流筛选(HTS)的方法,即利用自动化设备快速检测大量化合物库,寻找与靶点结合或影响其活性的分子;以及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SBDD)和基于配体的药物设计(LBDD)等理性设计方法,它们利用靶点和已知活性分子的三维结构信息,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CADD)来创造或优化具有所需特性的分子。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将探讨药物化学中先导化合物的优化过程,即通过系统性的化学修饰,改进化合物的活性、选择性、药代动力学特性(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安全性,逐步将其转化为具有成药性的候选药物。 第三部分:严谨的考验——临床前评价与药理毒理研究 在进入人体试验之前,候选药物必须经过一系列严格的临床前评价,以评估其安全性和初步疗效。本部分将详述临床前研究的核心内容。这包括药效学研究,用于确证药物在体内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生物效应,以及其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研究(PK),用于了解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为后续的给药方案设计提供依据;以及至关重要的药理毒理学研究。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毒性试验,如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生殖发育毒性、遗传毒性、致癌性等,以及这些试验如何帮助我们识别潜在的风险,并确定安全的剂量范围。此外,药物代谢研究(DMPK)也是临床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药物在体内的转化过程,及其代谢产物的活性和毒性。 第四部分:临床试验的阶梯——从I期到IV期 药物进入人体试验的阶段,即临床试验,是新药研发中最耗时、最昂贵,也是风险最高的环节。本部分将对临床试验的四个主要阶段进行详细的解读。I期临床试验是首次在人体内进行的试验,通常在少数健康的志愿者身上进行,主要目的是评估药物的安全性、耐受性以及初步的药代动力学特征。II期临床试验则开始在目标疾病的患者中进行,旨在评估药物的初步疗效和最佳剂量,并进一步了解其安全性和副作用。III期临床试验是规模最大、周期最长的试验,通常涉及大量患者,目的是在更广泛的人群中确证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与现有疗法进行比较,并收集支持药物注册的充分证据。最后,IV期临床试验(上市后研究)是在药物获得批准上市后进行的,目的是监测药物在真实世界中的长期疗效、安全性,发现罕见不良反应,或研究其在特定人群中的应用。本书将强调每个阶段试验的设计原则、伦理考量以及数据分析方法。 第五部分:监管的审批与上市——注册、审评与上市后监管 新药的上市并非终点,而是一个受到严格监管的过程。本部分将聚焦于药物注册、审评及上市后监管的关键环节。我们将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如美国FDA、欧洲EMA、中国NMPA)的药品注册流程和要求,包括需要提交的各类技术资料,如非临床研究报告、临床试验报告、生产工艺研究资料等。同时,还将阐述药品审评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如何评估药物的获益与风险比,以及药物批准上市的决策机制。上市后,药物并非“一劳永逸”,仍然需要接受持续的监管,包括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上市后安全性研究、药物质量监督等,以确保上市药品的安全和有效。 第六部分:制剂开发与生产——药物的最终呈现 除了活性药物成分(API)的研发,药物的制剂开发与生产也是决定药物能否最终成为可接受、有效和安全产品的关键。本部分将探讨如何将API转化为适合给药的剂型,如片剂、胶囊、注射剂、吸入剂等。我们将介绍制剂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药物的稳定剂、辅料选择、处方设计、制造工艺等。此外,还将触及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重要性,它确保了药品在生产过程中始终保持高标准的质量控制,从原材料的采购到最终产品的放行,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符合严格的规定,以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 第七部分:新药研发的挑战与未来趋势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展望新药研发所面临的普遍挑战,如高昂的研发成本、漫长的研发周期、高失败率以及日益严格的监管要求。同时,我们将探讨当前新药研发领域的热点和未来趋势,例如精准医疗、个性化治疗、利用人工智能(AI)加速药物发现和开发、开发新型治疗模式(如基因疗法、细胞疗法、RNA疗法),以及更加关注未满足的临床需求等。本书旨在为从事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科研人员、学生以及对新药研发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系统、全面的学习框架,帮助他们理解这个复杂而充满挑战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