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陆瘦燕朱汝功针灸集成:陆瘦燕朱汝功论针灸辨证论治》是“陆瘦燕朱汝功针灸集成”丛书中的一本。书中收集了陆瘦燕、朱汝功二位大师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及朱汝功在“文革”后发表在杂志上的相关论文,以及他们为第1届西学中研究生班的学员及进修医师等所撰写的讲稿。《陆瘦燕朱汝功针灸集成:陆瘦燕朱汝功论针灸辨证论治》还阐述了切诊在针灸临床的应用、针灸的辨证论治程序及处方配穴原则,有理论的阐发,也有他们亲身的体会,更有对一些疾病的专文讨论,介绍他们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总结观察,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二位大师的诊疗特色。
书中还附载有《标幽赋》集注评述一文。原赋文幽隐玄奥,各家注释亦仁智互见,每使学者无所适从,不知孰是孰非,因此他们研究整理中医古籍,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对《标幽赋》各家注释加以评述,使后学者对此赋能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是不可多得的歌赋诠释。
作者简介
陆焱?,陆瘦燕、朱汝功之女,“陆氏针灸疗法”代表性传承人,上海近代中医流派传承导师。1967年毕业于上海市医学院医疗系。1992年被聘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副教授,相继担任经络教研室主任、刺灸治疗教研室主任、刺法灸法教研室主任、全旧高等小医院校针灸教育研究会秘书长等职。
内页插图
目录
论针灸的辨证论治程序及处方配穴原则
一、针灸的辨证论治程序
二、针灸治病的原则
三、处方配穴原则
四、小结
切诊在针灸临床上的运用
一、切脉
二、触察皮部
三、切按经脉、俞穴部位
四、医案举例
五、小结
谈谈笔者在针灸临床上的点滴体会
一、谈谈毫针
二、温针
三、五行学说在临床上应用的价值
四、小结
针灸治疗面瘫的初步观察
一、中医学对面瘫的认识
二、针灸疗效的观察
三、讨论
哮喘116例临床疗效观察
一、古代对哮喘的认识
二、哮喘的病因和诊断
三、哮喘的治疗方法
四、针灸治疗哮喘的文献介绍
五、针灸疗效观察
哮喘的针灸治疗
一、风寒外束方
二、痰热壅肺方
三、肺胃火郁方
四、水气停积方
五、肾水亏损方
六、久年不治方
痹病的针灸治疗
一、沿革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一般症状
四、病型分类
五、脉象和舌象
六、转归和预后
七、类证鉴别
八、针灸治疗
九、几个有关的问题
远道刺的临床应用与体会
一、“病在上,取之下”的应用
二、“病在下,取之上”的应用
三、“病在中,傍取之”的应用
……
针刺治疗乳糜尿30例的初步临床总结与远期疗效观察
针灸结合中药治疗食管癌、胃癌临床及免疫指标初步观察
灸疗小儿偏坠症15例的疗效介绍
中西医结合治愈重症中风(脑溢血)1例的报告
针刺治疗舞蹈病1例
怔忡的针灸治疗(附:惊恐)
痿证(痿蹙)的针灸治疗
腰痛的针灸治疗
目疾的针灸治疗
头痛的针灸治疗
肿胀的针灸治疗
对麻风病的认识和治疗
陆瘦燕、朱汝功对针灸运用辨证论治与切诊方法的论述
精彩书摘
古代医家认为人体四肢与躯干之间、上肢与下肢之间,在生理功能和腧穴主治上有着密切的关系,是通过经络对机体内外、上下、前后、左右的联系和调节作用实现的。在《灵枢》有关十二经脉“标本”根结“气街”的论述中,古人用“标本”“根结”“气街”的理论来解释人体四肢与躯干的远近、内外、前后的联系。这一理论以四肢末端为“根”、为“本”,以头面、躯干为“结”、为“标”。而属于标、结的头、胸、腹、背、腰又是经气出入通行的共同通道,称之为“气街”。气街可分四个部分:头部、胸部、腹部(包括背部)与胫部。《灵枢·动输》篇有“四街者,气之径路也”的解释,从而说明经气在内脏、躯干、四肢之间的多种联系。《素问·五常政大论篇》说:“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即人体腧穴既可以治疗其所分布部位的疾患,又可以治疗经气所流布的远隔部位的疾患,尤其是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本部或根部)的穴位。其作用可以到达头面、躯干的标部或结部(包括内脏),也可反映内脏及有关部位的各种疾病于四肢。在《肘后歌》中有“头面之疾针至阴”的记载,即是由于太阳经结于头目,根于足小趾之故,在《针灸甲乙经》中亦有“足不仁,刺风府”“胸胁槽满,劳宫主之”的记载,均为基于这一理论。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依据十二经脉“标本”“根结”“气街”的理论,对以疼痛为主症的疾病做了摸索和观察,发现人体四肢及躯干之间、上肢与下肢之间不仅关系密切,而且在疾病反映及治疗上都有它一定的规律,都有相互对应的关系。
一、“病在上,取之下”的应用
“病在上,取之下”即头面部及上肢的疾患可以取下肢的穴位以治之。在经络理论专著中,详细地记载了手足同名经的上下贯通,两侧同名经的左右交会。经脉之间的联系,除表里关系外,大多符合“同气相求”的原则。《身经通考》指出:“手阳明大肠与足阳明胃相通,手太阳小肠与足太阳膀胱相通,手少阳三焦与足少阳胆相通。所以胃有病而大肠亦病,胆有病而三焦亦病,小肠有病而膀胱亦病,是同经同气之相感也。”故手足同名经在疾病传变和治疗作用上是互相关联的。笔者在临床上观察到,以疼痛为主的疾病,往往局部取穴不能减轻症状,而在相应的远隔部位取穴,可以使症状减轻。除头面部疼痛可循经远道取穴外,上肢疼痛也可用同名经对应取穴的方法。例如:疼痛在肩关节部位,往往在足踝关节同名经部位或穴位处有压痛点;疼痛在肘关节部位,往往在膝关节同名经部位或穴位处有压痛点;疼痛在腕关节部,往往在髋关节同名经部位或穴位处有压痛点,而针刺这些痛点或穴位,往往上部疼痛会明显减轻乃至消失。
案1王某,女,43岁,贫农。
右肩关节疼痛2周左右。提重扭痛为因,于肩关节内侧有自发痛,压痛拒按,抬举自觉筋脉牵制。痛处属手太阴经,取同侧足太阴经三阴交穴。提插、捻转以得气为度,留针10~15分钟,加强手法1次,再留针10~15分钟,肩部疼痛明显减轻。筋脉尚感牵制,据筋会阳陵的理论,取同侧阳陵泉,手法如上。患者疼痛基本消失,抬举轻松。针治3次痊愈。(有些病在取同侧阳陵泉效不显时,可取对侧阳陵泉有效。)
案2邵某,男,55岁,工人。
左肩胛部及左背脊旁自觉疼痛,压痛拒按(在天宗、秉风及风门、肺俞穴处),症将经年。平时经常肩负或手提重物,当时疼痛,过1~2日即减轻。此次痛势严重,延续1个月,放射至臂部,拇、示、中三指发麻。痛处属太阳经,以同名经下取法,刺穴申脉、金门,下针不到1分钟,麻木三指即感灼热,如入温水中,发麻渐渐减退,同时左肩胛及背部疼痛明显减轻,病人连称舒服,经针刺6次疼痛消失。
案3邱某,男,42岁,工人。
右肘关节肱骨外上髁部(桡侧)疼痛,已3个多月,屈伸功能受制,持重疼痛更剧,痛处拒按,病属“网球肘”,介于少阳、阳明二经之间。以同名经上病下取法,用对应穴足少阳经阳陵泉、足阳明经犊鼻穴,提插、捻转以得气为度,留针20~30分钟,每间隔10分钟捻转1次,起针后,疼痛明显减轻,屈伸功能改善。
……
前言/序言
《针灸之道:医者仁心与辨证精粹》 本书并非收录于“陆瘦燕朱汝功针灸集成”中的任何章节,也未曾以陆瘦燕、朱汝功两位名家学说的名义发表。它是一部独立编撰的针灸学著作,致力于深入探讨针灸医学的哲学基础、临床应用以及辨证论治的精髓。全书围绕“医者仁心”这一核心理念展开,强调针灸治疗不仅是技术的操作,更是医者对患者身心整体关怀的体现。 第一章:针灸医学的哲学根基 本章将追溯针灸医学的源头,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阐释其独特的思维模式。我们将探讨这些哲学思想如何渗透到针灸理论的形成中,解释脏腑、经络、气血的运行规律,并揭示针灸作为一种“天人相应”的疗法,如何通过调整人体的内在平衡来达到治病的目的。本章还将分析针灸学在历代发展中所展现出的哲学思辨,例如不同学派对“神”与“形”关系的理解,以及这些理解对临床实践的影响。我们将力求展现针灸医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其与中国传统哲学密不可分的联系。 第二章:经络学说的现代解读与临床意义 经络,作为针灸治疗的根本,是本书的另一重点。本章将对传统经络学说进行梳理,结合现代科学研究的进展,探讨经络在人体结构与功能中的可能对应。我们将分析经络循行与解剖学、生理学、神经学等学科的交叉点,尝试用更具象化的语言解读抽象的经络概念。同时,本章将深入阐述经络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的实际应用,包括如何通过循经取穴,如何理解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病理变化及其对应的治疗原则。我们将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展现经络学说在指导临床实践中的强大生命力。 第三章:辨证论治——针灸临床的核心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灵魂,在针灸临床中尤为重要。本章将系统性地介绍针灸的辨证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在针灸中的特殊应用,以及如何根据病位、病性、病势进行辨证。我们将重点分析常见的针灸辨证类型,如表里、虚实、寒热、湿痰等,并详细阐述不同证型在经络、腧穴选择、手法操作上的差异。本章将强调“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原则,展现针灸临床的灵活性与个体化。通过对辨证论治过程的层层剖析,读者将能够掌握针灸治疗的逻辑思维,形成独立的临床判断能力。 第四章:常用腧穴的精要与应用 本书精选了临床常用的经典腧穴,对其进行深入讲解。每个腧穴的介绍都将包含以下内容:定位方法、主治病症、配穴经验、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我们不仅会介绍基础穴位,还会重点讲解一些特效穴、经验穴,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探讨其作用机制。本章将强调腧穴的联动性,以及如何根据辨证结果进行精巧配穴,以达到最佳疗效。通过对常用腧穴的系统学习,读者能够建立起丰富的腧穴知识库,并将其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 第五章:针灸疗法与疾病治疗 本章将聚焦于针灸在常见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我们将选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等领域的典型疾病,如头痛、失语、中风后遗症、颈肩腰腿痛、月经不调、小儿疳积等,详细阐述针灸的辨证施治方案。每个病症的介绍都将包括: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要点、主穴、配穴、手法、疗程及预后。我们力求提供详实、可操作的临床指导,帮助读者掌握针灸治疗多种常见疾病的有效方法。 第六章:针灸的整体观与身心疗愈 针灸的魅力远不止于局部的治疗,更在于其对人体整体的调理和身心的平衡。本章将从“医者仁心”的视角出发,探讨针灸治疗中的人文关怀。我们将分析针灸如何通过调整气血运行,改善患者的情志状态,缓解精神压力。本章还将探讨针灸在慢性病管理、亚健康调理以及康复保健方面的作用,展现针灸作为一种自然、安全、有效的疗法,在提升生命质量方面的巨大潜力。我们将强调针灸治疗的长期性与持续性,以及医患沟通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 第七章:针灸医德与职业操守 作为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学的发展离不开高尚的医德。本章将探讨针灸医者的职业操守与道德规范。我们将回顾历代名医的医德风范,强调仁爱、诚信、勤勉、精进等品质对针灸医者的重要性。本章还将讨论如何处理医患关系中的伦理问题,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践行“上医治未病”的理念。我们希望通过对医德的强调,引导针灸从业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一名真正有温度、有责任感的医者。 结语 《针灸之道:医者仁心与辨证精粹》旨在为针灸爱好者、从业者以及对中国传统医学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本既具理论深度,又富临床指导意义的读物。本书不以权威名家学说为标签,而是以独立、严谨的态度,融合经典理论与现代视角,呈现针灸医学的独特魅力。我们期望通过此书的传播,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学习并受益于针灸这门古老而充满智慧的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