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世界经典文学名著:昆虫记(全译本)》中洋溢着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法布尔的观察研究是严谨的,他的著作是严密自成系统的,但绝不是呆板冷酷的。文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生动形象的描写,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真理的追求及对生命的挚爱。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做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他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还有,萤火虫、蚂蚁、蜘蛛、蟋蟀、毛毛虫,燕子、麻雀……林林总总,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一段段栩栩如生的昆虫的景况,涵盖了关于昆虫的进食、保护自己、交配、养育后代、劳作、狩猎及生死,几近所有的细节。仿佛置身于现场一样,一次又一次地把我带进昆虫的世界。
目录
上部 昆虫的生活
潘帕斯草原的食粪虫
勤劳的圣甲虫
环卫清洁工粪金龟
圣甲虫与粪球
朗格多克蝎的生活
隧蜂世界
笨拙的西班牙蜣螂
隧蜂守卫
原始的老象虫
剧毒凶猛的朗格多克蝎
圣甲虫的造型术
胆小而尽职的米诺多蒂菲
下部 昆虫的习性
美丽的小阔条纹蝶
小魔鬼似的蟋蟀
蝉动与蝉洞
七月的绿蚱蜢
五月的豌豆象
灰蝗虫的故事
欧洲大孔雀蝶
金步甲的婚姻
奇特的菜豆象
爱唱歌儿的意大利蟋蟀
仪表堂堂的松树鳃角金龟
蝉和蚂蚁的故事
奇怪的象态橡栗象
蝉和蚂蚁赞歌
猎食的螳螂
精彩书摘
如果说荒石地的各个角落的踏遍还不够的话,我就跑得远一点,能得到更多的贡品。我绕过旁边的篱笆,在大概一百米处,我同埃及天牛、圣甲虫、蜣螂、粪金龟、蟋蟀、螽斯、绿蚱蜢等有了接触,总之我同很大一群昆虫部落进行了接触,要想知道它们的进化历程,那得用尽一个人完整的一生。当然,我与自己的邻居接触就满足了,非常的满足了,用不着长途跋涉跑到那么远的地方去。
再说,游遍世界,把精力分散在那么多的研究对象上,这不是在研究观察。到处旅游的昆虫学者可以把自己所得到的很多标本钉在标本盒里,这是专业词汇分类学者和昆虫采集者的兴趣,但是收集详细的资料却是另一回事。他们是科学上的流浪的菲律宾人,没有时间驻足停留。当他们为了研究很多的事实时,就可能要长时间地停在一处:然而,下一站又在急催着他们上路。我们就不要让他们在这种状态下去难为他们了。就让他们在软地板上钉吧,就让他们用塔菲亚酒的大口短颈瓶去浸泡吧,就让他们把费时费力、耐心观察的工作留给有耐心的人吧。
这就是为何除了专业分类词汇学者列出的乏味枯燥的昆虫体貌特征以外,昆虫的历史相当贫乏的原因。外国的昆虫数量巨大,无法计算,它们的生活我们几乎一直都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把我们眼前所看到的情景与别地发生的情况给予比较;看一看相同昆虫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它本能是怎样变化的,这会是非常有益的。
这时候,没办法远行的遗憾重又涌上心头,让我比以前所有时候都更加感到无奈,除非我在《一千零一夜》的那张魔毯上找到一个位置,飞到我想去的地方。啊!神奇的魔毯啊,你要比萨维埃-德·梅斯特尔的马车舒服得多。希望我能在你上面有一个位置可坐,手拿着往返机票!
我果然找到了这个位置。这个出乎意料的好运是基督教会学校的修士、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尔萨中学的朱迪利安教友带给我的。他虚怀若谷,受他恩惠的人对他表示的感激会让他非常不开心的。我在这儿只想说,按照我所需,他的双眼替代了我的眼睛。他寻找、观察、发现。之后把他的笔记以及发现的资料邮来给我。我用通信的方法和他一同寻找、观察、发现。
我胜利了,幸亏有这么厉害的伙伴,我在那张魔毯上找到了位置。我现在到了阿根廷共和国的潘帕斯大草原,期待着把塞里昂的食粪虫的本领同另一个半球的竞争者的本领做一番比较。
开始非常好!偶然相遇竟然让我首先得到了法那斯米隆那美丽的昆虫,周身黑中带蓝。
雄性法那斯米隆胸前有个凹下的半月形,肩部有锋利的翼端,额上竖着一个可同西班牙蜣螂比美的扁角,角的尾端呈三叉形。雌性却以普通的褶皱替代了这美丽的饰物。雌性与雄性的头罩前部都有一个双头尖,一定是一个挖掘道具,也是用于割切的解剖刀。这种昆虫粗短、结实,呈四角形,让人联想到蒙彼利埃周围十分少见的一种昆虫——奥氏宽胸蜣螂。
如果形状类似则本领也必须类似的话,那我们就该分秒必争地把如同奥氏宽胸蜣螂加工的那件又短又粗的腊肠蛋糕归还于法那斯米隆。哎!每当涉及本能的问题时,昆虫的体形结构就会造成误区。这种爪子短小、脊背正方的食粪虫在加工葫芦时技艺超群。连圣甲虫都加工不了这么像样,尤其是块头儿又这样大的葫芦。
这种短小粗壮的昆虫加工的制品之精美让人拍案惊奇。这种葫芦加工得如此符合几何学标准,简直没得可挑:葫芦颈并不细长,然而却把优雅同力量结合在一块。它大概是以印第安人的某种葫芦作为模型加工的,尤其是因为它的细颈半开,鼓凸部分刻有美丽的格子纹路,那是这种昆虫的复古的足迹。它仿佛是用藤条嵌着的一只铜壶,大小可以超过一只鸭蛋。
这真是一件十分奇特而稀有的极品,尤其是这竟然出自一位外形笨拙、粗短的工人之手。N0,这再次说明道具不能成就艺术者,人和虫全是这么个道理。诱导加工工匠完成作品的有比工具还重要的东西:我说的是“头脑”——昆虫的聪明才智。
法那斯米隆对困难不屑一顾。不但如此,它还对我们的分类学嗤之以鼻。一提食粪虫,就解释为牛粪的疯狂追求者。可法那斯米隆之重视牛粪并不是为自己食用也并非为了自己的儿女们享用。我们经常会看到它待在家禽、猫、狗的尸骨底下,因为它需要尸骸的血液。我所描绘的那只葫芦就是立在一只小狗的尸骸下面的。
这种埋葬虫的胃口同圣甲虫才能的组合谁愿意怎样看就怎样看吧。我嘛,我不愿去解释这种现象,因为昆虫的一些喜好让我疑惑不解,它们的这些喜好谁也没办法仅仅依据其外貌就能判断出来的。
我知道在我家周围就有一种食粪虫,它也是尸骨残骸的唯一的享用者。它就是粪金龟,是经常光临死兔子和死鼹鼠的常客。只是,这种侏儒殡葬工并不因为这些就歧视粪便,它像其余的金龟子一样照样大吃大喝。或许它有着两种饮食标准:球形奶油蛋糕是提供给成虫的,而稍微发臭的腐肉这种具有浓浓味道的食品则是喂给虫宝宝的。
相同情况在别的昆虫的口味方面也一样存在。捕食性膜翅目昆虫吸取花朵底部的蜜,但它喂自己的儿女时却用的是野味的肉。同一个胃,先吃野味肉,后吸取糖汁。这种消化用的胃囊在发育过程当中一定发生变化吗?不管怎样讲,这种胃和我们人的胃相同,年轻时喜欢吃的食物到了晚年就对它讨厌了。
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一下法那斯米隆的作品。我弄到的那些葫芦全部干透了,硬得就像石头一般,颜色也变成浅褐色了。我用放大镜细细观察,里外都没有发现一点点儿木质碎屑,这种木质碎屑是青草的一个见证。这样说,这奇怪的食粪虫没有利用牛屎饼,也没有利用任何相似的肥料。它是用其他材料加工自己的作品的。是什么材料呢?一开始挺难弄明白。
我把葫芦放在耳边摇晃,有轻微的声响,好像是一个干果壳里有一个果仁在晃动时发出的响声一般。葫芦是否有一只因干燥而抽缩了的虫宝宝呢?我以前一直是这样认为的,可我弄错了。那里面有比这更好的东西,这回让我开了眼界。
我十分小心地用刀尖挑破葫芦。在一个同质的匀称内壁——我的三个标本中最大一个的内壁竟厚到两厘米,当中镶着一个圆圆的仁儿,满满当当地填充在内壁洞孔里,但却与内壁丝毫不粘贴,所以可以自如地摇动,因此我晃动时就听见了声响。
就外形与颜色而言,外壳与内核并没有差异。但是,把内核砸碎,仔细观察碎屑,我就从中找到一些绒毛絮、碎骨、细肉块、皮肤片,它们全部淹没在就像可可奶的土质糊状物里。
我把这种糊状物在放大镜底下进行了筛选,去除了尸骸的残骸以后,放在红红的木炭上烤,它立刻变得黑漆漆的了,表面覆盖着一层鼓胀的亮光物,并散发出一阵呛人的烟,很轻易闻出那是烧焦的动物骨肉的味道。这个仁儿全都浸透了腐尸的血液。
我对外壳进行相同处理后,它也变黑了,但黑的程度没有仁儿那样深。它似乎不怎么冒烟。它的外表也没有覆盖一层发亮乌黑的鼓胀物。它一点也没含有与内核所含有的那些腐尸的碎片一样的东西。内核与外壳经过烧烤以后,它的残留物都变成一种细细的红黏土。
……
《世界经典文学名著:昆虫记(全译本)》—— 自然的宏伟史诗,生命的微观赞歌 在浩瀚的书海中,总有一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打开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引领我们对生命产生全新的理解。法布尔的《昆虫记》便是这样一部不朽的杰作。它并非一本枯燥的科学教科书,而是一部充满诗意与智慧的自然史诗,一部以微小昆虫为主角的宏伟画卷,一曲歌颂生命顽强与智慧的细腻赞歌。 《昆虫记》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将严谨的科学观察与生动形象的文学笔触完美地融为一体。作者让-雅恩-亨利·法布尔,这位被誉为“昆虫诗人”的伟大科学家,倾注了他毕生的心血,将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变成了他生命中最辉煌的篇章。他不是坐在实验室里,透过显微镜冷冰冰地分析数据;他而是行走在田野间,用他敏锐的双眼,用他赤诚的心,去观察、去记录、去理解那些生活在我们身边,却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小生灵。 这本书的独特魅力,首先体现在其叙事方式。法布尔并非按照昆虫的分类学顺序来编排他的观察,而是以一种更为生动、更具戏剧性的方式,将读者引入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昆虫故事。他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们深入到草丛、树林、甚至泥土之中,去发现那些隐藏的秘密。我们跟随他,目睹螳螂捕食的惊险瞬间,惊叹于蜣螂搬运食物的惊人毅力,好奇于蚂蚁社会井然的秩序,也为粪金龟家族的繁衍智慧所折服。每一个篇章,都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短片,充满了悬念、冲突与最终的解答,让人读来欲罢不能。 法布尔的笔下,昆虫不再是冰冷的生物样本,而是拥有鲜活生命、各自精彩的个体。他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社会行为。他观察到蚂蚁之间传递信息的方式,描述了蜜蜂勤劳采蜜的辛劳,揭示了蟋蟀求偶的歌声,甚至揣测了蜘蛛织网的动机。他用拟人化的手法,但绝不脱离科学的严谨,让我们能够站在昆虫的视角,去感受它们的生活,去理解它们的生存之道。这种“感同身受”的描写,让原本枯燥的昆虫知识变得鲜活起来,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对这些微小的生命充满了尊重与好奇。 《昆虫记》所展现的,不仅仅是昆虫的习性,更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反思。法布尔通过对昆虫世界细致入微的观察,反复叩问着生命的意义、生存的法则以及智慧的来源。他看到了昆虫为了生存所付出的巨大努力,看到了它们在严酷环境中顽强不屈的精神,看到了它们遵循自然规律而展现出的“本能”。这种对生命力的赞美,超越了物种的界限,引发了我们对人类自身生存状态的思考。我们人类,在拥有高度智慧的同时,是否也渐渐失去了某些来自生命原始的本能和对自然的敬畏? 书中对于“智慧”的探讨,尤其发人深省。法布尔在观察中,不断挑战着当时对于“智慧”和“本能”的定义。他发现,许多昆虫在看似简单的行为背后,隐藏着令人惊叹的复杂性和有效性。例如,蜣螂如何精确地将粪球滚到预定地点,而毫不迷失方向;蜘蛛如何巧妙地利用蛛网捕捉猎物,并及时回收利用。这些行为,在法布尔看来,已经超出了简单的条件反射,而是充满了“计划性”和“目标性”。他大胆地提出,这些昆虫的“本能”中,可能蕴含着一种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来自生命深处的“智慧”。这种智慧,并非人类所定义的理性思维,而是生命体与环境和谐统一、最优化生存的内在驱动力。 《昆虫记》的另一个伟大之处,在于它所蕴含的教育意义。这本书,是献给所有对自然充满好奇的灵魂的。它不仅适合儿童阅读,更能让成年人重拾童年的纯真与惊奇。法布尔用生动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原理化繁为简,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学习到关于生物学、生态学、行为学等诸多领域的知识。他鼓励读者亲自去观察,去提问,去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现成的答案。这种探究精神,正是科学的火种,也是成长最重要的驱动力。 在阅读《昆虫记》的过程中,我们会不自觉地被法布尔的人生态度和科学精神所感染。他不是一个追求名利的研究者,而是一个真正热爱自然,愿意为探索真相而奉献一切的“老实人”。他常常在观察中遇到困惑,但他从不轻易放弃,而是持续地进行实验,反复地验证。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科学的进步,往往来自于持之以恒的耐心、敏锐的观察力和不懈的求索。他的文字中,没有炫耀,只有真诚;没有夸张,只有事实。 《昆虫记》的语言风格,也堪称典范。法布尔的文字,充满了文学的美感。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将枯燥的昆虫世界描绘得栩栩如生。他的语言,时而幽默风趣,时而深沉哲思,时而又充满了对生命的赞叹。他用诗意的语言,歌颂着大自然的神奇,也表达着他对生命的敬畏。阅读他的文字,就像是在欣赏一幅幅精美的画作,又像是在聆听一曲曲动人的乐章。 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昆虫世界的记录,更是作者对人类自身存在的一种隐喻。在渺小的昆虫身上,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坚韧,生存的智慧,以及社会协作的奥秘。这些微小的生命,以其独特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精彩,也为我们人类提供了无数的启示。在《昆虫记》中,我们不仅仅是读者,更是自然的学徒,是生命的观察者,也是对自己进行反思的思考者。 《昆虫记》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成为世界经典,就在于它所触及的,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与思考。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让我们意识到,在宏大的宇宙中,每一个生命,无论大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鼓励我们保持好奇心,保持探索的精神,去发现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去理解那些我们未曾留意过的奇迹。 这部全译本的《昆虫记》,以其忠实于原著的翻译和精美的排版,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原汁原味的阅读体验。它让我们有机会,直接聆听法布尔跨越百年的智慧之声,感受他对生命最真挚的情感。捧读此书,你将不仅仅是在阅读,更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旅行,一场与自然的对话,一场对生命的深刻探索。它会让你看到,在平凡的泥土中,隐藏着怎样不平凡的故事;在微小的生命里,蕴藏着怎样宏大的智慧。 《世界经典文学名著:昆虫记(全译本)》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每一次翻开,都会有新的发现。它将引领你进入一个充满惊奇与启迪的微观世界,让你在与昆虫的“对话”中,找到通往内心深处智慧的钥匙,并对生命这个永恒的谜题,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敬畏。它是一部永不褪色的生命赞歌,一首献给自然、献给生命、献给所有热爱思考的人们的宏伟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