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普鲁斯特的煌煌巨著《追忆逝水年华》是那种谁都觉得自己应该去读但对大部分人来说又确属望而生畏的书。但在德波顿的这本结合了文学传记和实用、励志手册的书里,作者以他严正详实的专业学识为根基,用他的生花妙笔向我们娓娓道出《追忆》的真正妙处,描绘出普鲁斯特真实而又生动的精神肖像;同时他又把圣典拉到人间,从巨著和大师身上寻觅到改变我们每个普通人俗世人生的妙招法门,指点我们如何珍惜时光、体验人生的真谛、学会调整人生的轻重缓急。
内容简介
作者用他的生花妙笔,以他严正详实的专业学识,向我们娓娓道出《拥抱逝水年华/阿兰·德波顿文集》的真正妙处,描绘出普鲁斯特真实而又生动的精神肖像;同时他又把圣典拉到人间,从巨著和大师身上寻觅到改变我们每个普通人俗世人生的妙招,指点我们如何珍惜时光,体验人生真谛。他博学杂收,好学深思而又在在处之以平常心,他感受如普鲁斯特之纤毫毕现,文笔堪比蒙田之揖让雍容,趣味又如王尔德之风流蕴藉——而又不至堕入愤世嫉俗。他教我们懂得享受每天的平常岁月,教我们略过虱子只管恣意享受那袭华美的生命锦袍。
作者简介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著有小说《爱情笔记》(1993)、《爱上浪漫》(1994)、《亲吻与述说》(1995)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1997)、《哲学的慰藉》(2000)、《旅行的艺术》(2002)、《身份的焦虑》(2004)、《幸福的建筑》(2007)。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普鲁斯特像个广大无边的圣湖,德波顿从中蒸馏出甘甜清澈的水,献给我们。”
——厄普代克,《纽约客》
目录
权作译序(余斌)
一 抓住现在
二 读书为已
三 优哉游哉
四 直面痛苦
五 传情达意
六 交友之道
七 心胸豁然
八 享受爱情
九 弃书不观
精彩书摘
《拥抱逝水年华/阿兰·德波顿文集》:
弄人的造化让人来到世上,惟一的目的似乎就是让他受罪,果然如此,我们就得为自己对此项使命如此热衷,去向造物主表功。受罪的来由数不胜数:疾病缠身,情场变幻,朋友反目,世态炎凉,还要加上因生活千篇一律而生的郁闷麻木。痛苦既如此之多且没完没了,我们自然巴不得早点死了拉倒。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巴黎,想找份报纸看看的人或许会随手翻开一张名为“不妥协”的报纸。这家报纸刊载新闻追踪、都市花边消息、分类广告、尖酸刻薄的社论,且以此享有名声。该报还另有一招,即隔三岔五弄出些不着边际、大而无当的问题,让法国的名流做答。比如,“尊意以为对令媛当施以何种教育为佳?”再如,“您对改善目下巴黎交通拥挤状况有何高见?”1922年夏天,报上给撰稿人出了这么个挖空心思想出来的问题:
一位美国科学家宣称,世界末日即将来临,至少这个大陆的大部将被毁灭,遭此巨变,数十亿人将难逃一死。倘该预言应验不爽,在确知死期不远到死亡降临这段时间里,你认为人类对该预言会做出何种反应?再者,据你所想,你在这最后的时刻会做些什么?
第一个面对这人类、地球均遭没顶之灾的惨淡图景做答的名人,是位名叫亨利·波尔多的知名文人,此人现已无人问津,当时却是大名鼎鼎。他断言,预言会令大多数人乱作一团,径奔离得最近的教堂,要不就是窜入最近的卧室。他本人则不会狼狈至此,他会利用这最后的机会去登山,尽赏阿尔卑斯山美景,礼赞奇妙的大自然。另一做答的巴黎名流是位叫贝尔特·鲍维的名伶。她没说自己将有何举措,倒是要让读者来分担她有点不大好说出口的隐忧——男人对其行为的长远后果没了任何顾忌,岂不是要变得无法无天?此种论调颇令人心寒,对另一名人弗莱雅夫人来说却是“深得我心”。弗莱雅夫人在巴黎以善看手相闻名,据她判断,在末日将临之际,人们没工夫沉思来世,他们及时行乐尚且不及,哪会想着修炼灵魂,以待来生?——她真是不幸言中,另一作家亨利·罗贝尔兴头头地宣布,他要尽情享乐,去玩最后一局桥牌,去打最后一场网球、最后一场高尔夫。
最末一位就临终计划发表高论的名人是个离群索居、唇上留须的小说家,没听说他对桥牌、网球、高尔夫之类有何兴趣(虽说他曾试着下过一次国际象棋,且靠别人帮忙,放过两回风筝)。此君生命最后的十四年是在一张狭窄的床上度过,这十四年他的常态是身上覆一堆薄薄的毛毯,就着床边一盏微暗的灯,写他那部长得令人称奇的小说。小说名为《追忆逝水年华》,自打1913年第一卷问世,已然被推为经典之作。一位法国批评家认为作者可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一位意大利批评家则把他比作司汤达,另有一位奥地利公主,甚至愿意与他谈婚论嫁。不用说,此人就是马塞尔·普鲁斯特。普鲁斯特并非自视甚高之人(“但愿我能对自己的估价高一点!——可叹,那是不可能的”),有一次甚或将自己比作一只跳蚤,又曾将自己的作品形容为一块让人无法消受的牛皮糖,不过他还是有理由感到满足。有位出使法国的大使,也算是见多识广,不轻许人的了,他就认为,该给普鲁斯特颁发文学大奖,即使不是马上。大使如此描述普鲁斯特:“他是我所见过的最不寻常的人——甚至赴晚宴他也穿着长外套。”
普鲁斯特给报纸投稿很热心,并且总是一副游戏心态,他将对《不妥协报》前述问题的答复寄给报社,同时还将他的那番末世论寄上一份给那位美国科学家:
果如你所言,我们都将面对死亡威胁的话,我想生活对于我们会忽然变得美妙。想想吧,因为我们的懒惰,总想着来日方长,做阿事都能拖则拖,竟致那么多的计划、旅行、恋爱、对人生的探究与我们失之交臂,未见实行!
但是让这预言永远别应验吧,一旦恶运不再,我们的生活将是何其美妙!啊!只要这一次世界末日并未降临,我们该再不会错失良机,我们会去参观卢浮宫的新画廊,去拜倒在某位小姐的脚下,去启程做一次印度之行。
大难不至,我们就会什么也不做,我们会发现自己又回到日复一日的平庸生活,生活的欲望在此消磨殆尽。但是要热爱生活,抓住现在,我们无需等到大难临头。想想这一点就尽够了:我们是人,终有一死,也许今夜死神就会将我们带离人世。
当我们明白死亡正在逼近之时,对生命的依恋之情就会油然而生。这意味着,问题或许不在我们因其单调冗长、不见尽头而觉兴味索然的生活本身,而在我们每日对生活采取的态度;我们的不满与其说是起于对往昔无可奈何的追悔,不如说是起于我们似乎理所当然的活法。一旦明白人终有一死,放弃了永生之念,我们会忽然发现,在看似冗长无聊的生活表层之下,藏着那么多人们未加尝试的可能性。
承认人的肉身难逃寂灭或者会促使我们重新掂量生命中的轻与重,然而果真如此,我们也得先问上问,这轻与重当如何分解。当我们尚未明白死亡意味着什么之时,我们也许一直过着残缺不全的生活,但是完整的生活究竟是何模样?简单地承认我们难免死并不能保证举寻到什么明智的答案,即使我们说得头头是道,把日记本余下的空页填得满满。死亡之钟的嘀嗒声令人心惊肉跳,惶恐中我们做出的,也许是洋相百出的种种蠢事。巴黎名流们给《不妥协报?的答复就够矛盾的了:你道是尽赏阿尔卑斯美景,他说是要沉思宇宙的未来,还有什么网球、高尔夫,真是不而足。但是天塌地陷之际,这些度过最后时日的高明法子又有伺益?
普鲁斯特的法子(逛卢浮宫、谈情说爱、旅行印度)也未见高明。对了解普鲁斯特性格的人说来,这简直就是奇谈。他从来也算不上是博物馆的常客,卢浮宫已有十年足迹未至,他宁看复制品也不愿在博物馆与吵吵嚷嚷的游客为伍(“人们以为对文学、绘画、音乐的喜爱已成风气,愈演愈烈,实则真懂的人一个也无”)。至于他对印度的兴趣,也从未有人听说过——那年头去印度可真算得上场考验,先须坐火车到马赛,然后得坐邮轮至赛得港,还得换乘P&0公司的船在阿拉伯海上过上十天。对个下床都困难的人,这样的旅行实在未可称善。说到某小姐之类,那正是他母亲的伤心事——普鲁斯特对其迷人之处根本无动于衷,从A小姐到Z小姐,他一概毫无感觉。甚至有很长时间,他连有无可以作伴的“同志”也懒得费心。他曾有言,饮酒之乐,胜于做爱。
即使他真想照计行事,付诸实施的可能也微乎其微。寄出给《不妥协报》的答复之后刚过了四个月,多年来他不断预言的事情竞真的发生了——他患了感冒,不治身亡。这一年,他五十一岁。死前他应邀去赴一个宴会,尽管已有染上风寒的征兆,他还是裹上三件外套、两条毛毯,如约前往。返家时他不得不在冰冷的庭院里等出租车,就这么患了感冒。感冒随即发展成高烧,要是普鲁斯特听诘来的医生的话,高烧是可以退去的,但是十白打断了写作,他不让医生给他注射樟脑油。他继续工作,除了热牛奶、咖啡和煮过的水果,什么都不吃,什么也不喝。感冒转成支气管炎,随即又恶化为肺炎。好转的希望一度出现,有次他在床上坐起来,要吃烤鳎鱼,可待鱼买来烧好,他却突觉一阵恶心,碰也不愿碰了。几个小时之后,他即死于肺部脓疮破裂。
所幸普鲁斯特对生命的思索并不限于写给报纸的游戏文章(报纸出的题不着边际,他的答复则不惟语焉不详,而且让人摸不着头脑),事实上,直到临终前,他一直在惨淡经营一部体大思深、叙事形式复杂的书,而这部书所解答的问题,与由那位子虚乌有的美国科学家的预言引发的命题,不妨说是正相仿佛。
这部大作的书名——“追忆逝水年华”——意蕴丰富。虽说这书名普鲁斯特本人一点不喜欢,每逢提起就要下“糟糕”(1914)、“不得要领”(1915)、“丑陋”(1917)之类的贬语,它的好处还是显而易见,因它径直道出了该书的主题:探究人们何以会将光阴虚掷、生命空耗。《追忆逝水年华》并非一部叹息韶华已逝的感伤回忆,而是一个切切实实,具有普遍意义的故事,它告诉人们该怎样停止生命的浪费,该怎样去领略生活的美妙。
可以想见,一旦得知大难将临,每个人都会倍感时间宝贵,生命无价,普鲁斯特这部富有教益的书则更进一程:但愿生命的思索与我们长相伴随,不要等到末日将至的那一刻;但愿我们在玩最后一次高尔夫,在水已没顶之前,已然端正了对生命的态度。
……
前言/序言
眼前的这本书,直译名应为“普鲁斯特怎样改变你的生活”,书中的九个章节,都是以HOW打头,从怎样读书,怎样交友到怎样谈恋爱,一一开出方子。根据这个纲目,我们大可推断这是一部励志书,或者换个说法,准生活教科书。是吗?——也是,也不是。
《科克斯书评》上有人撰文赞道:“德波顿浑不费力,谈笑之间即胜过布鲁姆、丹比对经典名著的品评”,似乎视之为文学批评。《每日电讯报》上的书评说得更为斩截——“此书引人人胜,实属多年未见最为有趣的文学批评之作。”《出版人周刊》上说:“德波顿写活了普鲁斯特,读德波顿的普鲁斯特,是极愉快的经验。”似乎又看作普鲁斯特的传记或准传记。《星期天快邮》上的书评说:“德波顿把严肃的哲学思考、给恋人的建议及文学上的见解,当作彩球抛向空中做杂耍表演,令人叹服。恰是此种表演,令他置身于欧洲机智、婉妙的文学传统之中。”虽语涉多面,落脚却在幽默文学的传统,当然是将其看作了一部上佳的小品文。说法不,各执一端,哪一说为是?——都不是,又都是。
这是一部关于《追忆逝水年华》的书。书中有大量的引证、摘录,有对普鲁斯特笔下人物、情节、场景的描述、分析和品评。德波顿对普鲁斯特的巨著烂熟于心,不唯人物的拿捏、风格的把握,甚至书中最长句子可达何等长度也算得毫厘不爽。含英咀华,剔隐抉微,他出入书里书外,跳挞不已,于书中所述信手拈来,引申延展,发为高论,每每别有会心。若谓赏鉴含玩也是批评一义,此书正不妨当作“另类”的文学批评,或是读《追忆逝水年华》的一部心得。但是作者无意于文学评价,甚至也无意做文学意义上的导读,——《追》书固为文学名著,在他那里,却首先是一部人生之书。七卷洪文,权当普鲁斯特写在人生边上的脚注,他这里再来注上加注,从中演绎出一套完整的生活哲学、处世态度。普书因此成为通向德波顿就人事各端生发议论的跳板。
这是一部以普鲁斯特为主角的书。普鲁斯特的大名,几乎出现在全书的每一页,普鲁斯特的性情脾性,浮现在德波顿的字里行间。德波顿似乎谙晓关于普鲁斯特的一切,不仅了然种种生平故实,还知道普氏诸多怪癖和鲜为人知的细枝末节。
穿越时空的艺术:一段关于生命、记忆与存在的深刻探索 这本书并非单纯的文学评论,它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非凡旅程。作者以一种近乎私密的口吻,引导我们深入一位文学巨匠的心灵世界,并在此过程中,揭示出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深刻哲理。这并非是对某部特定作品的枯燥分析,而是作者借由对一位伟大思想家作品的解读,展开了一场关于生命本质、记忆的运作机制以及人类存在意义的深层思考。 第一部分:时间的低语,记忆的潮汐 故事始于时间的永恒流转。我们都被困在时间的洪流之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光悄然流逝,却又常常在不经意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将我们拉回过往。这本书首先探讨了我们如何感知时间,以及时间如何塑造我们的记忆。作者并非仅仅描绘“逝水年华”的伤感,而是深入挖掘了记忆的复杂性——它并非一成不变的录像,而是不断被重塑、被过滤、被赋予意义的过程。 我们如何从零碎的感官体验中构建起一段完整的记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为何会在日后变得如此鲜活,甚至改变我们对整个事件的看法?书中,作者通过引人入胜的叙述,将这些关于记忆的哲学问题娓娓道来。我们会被带入到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画面,然后一同去理解,为何某些回忆能够穿透岁月的迷雾,闪耀出动人的光芒,而另一些则如同被风吹散的尘埃,消逝无踪。 这部分的内容,触及了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过的感受:一次偶然的香气,一首熟悉的旋律,一个久违的面孔,都可能在瞬间唤醒沉睡的记忆,将我们拉回那个特定的时空。作者巧妙地运用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记忆的潮汐如何一次次拍打着我们内心的礁石,激起层层涟漪。我们不仅仅是旁观者,更是参与者,一同去感受那份属于记忆的喜悦、失落、怀念与释然。 第二部分:存在的困境,哲学的慰藉 随着对时间与记忆的深入理解,本书逐渐将焦点转向了存在的困境。我们为何而生?生命究竟意味着什么?在现代社会高速运转的洪流中,我们常常感到迷失,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空虚。这本书便是为这样的迷失者提供了一盏明灯,它并非提供廉价的安慰,而是通过一种深刻的哲学视角,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存在。 作者将我们带入对人类普遍存在的焦虑和孤独的探索。在追求物质富足和表面成功的道路上,我们是否牺牲了内心真正的渴望?那些隐藏在生活表面之下的,对意义的追寻,对连接的渴望,是否被我们忽视了?书中,作者通过对一系列哲学思想的梳理和融合,引导读者去思考这些根本性的问题。 我们可能会反思,我们所追求的幸福,究竟是物质的丰裕,还是精神的满足?我们如何在这种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并活出真正的自我?本书鼓励我们去拥抱那些看似“无用”的思考,那些关于爱、关于美、关于艺术的感悟。它提醒我们,生命的价值并非仅仅体现在效率和产出上,更在于我们对世界的感受,对他人的关怀,以及对自身存在的深度理解。 作者的笔触充满了温暖和智慧,他并不回避人生的艰难和痛苦,而是以一种坦诚的态度,与读者一同面对。他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平凡的生活片段中,也可能蕴藏着深刻的哲学洞见。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经历,都可以成为我们反思生命,理解存在的契机。 第三部分:日常的启示,生命的艺术 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将高深的哲学理念,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作者证明了,哲学并非只存在于书斋之中,它就藏在我们身边,藏在我们每一次的呼吸、每一次的观察、每一次的互动之中。他鼓励我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每天的生活,去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去品味那些被我们匆忙略过的瞬间。 我们可能会开始留意窗外的风景,关注街角小店老板的微笑,或是倾听朋友的诉说。我们会发现,那些看似平凡的人物和事件,都可能蕴含着关于生活智慧的启示。本书引导我们去培养一种“在场”的能力,去全身心地投入到当下,去体验生命的每一个维度。 作者提倡的“生活的艺术”,并非是某种高雅的追求,而是一种对生活本身的热爱和创造。它意味着,我们能够从平凡中发现不凡,在琐碎中体会乐趣,在困难中看到希望。这是一种将哲学转化为实践的能力,是一种让生命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态度。 我们会被鼓励去重新审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发现那些能够点燃我们内心激情的事物。无论是一段音乐,一幅画作,还是一次与自然的亲近,都可能成为我们与内心深处对话的桥梁。本书让我们明白,生命的质量,不在于我们拥有多少,而在于我们如何体验,如何去感受,如何去创造。 总结:一场自我发现的旅程 总而言之,这本书并非一味地推销某种观点或理论,它更像是一次真诚的邀请,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自我发现的旅程。它以一种温和而有力的方式,挑战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引导我们去思考那些真正重要的问题。 通过对时间的感知,对记忆的理解,对存在的反思,以及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和生活的新方式。它告诉我们,即使在看似平凡的生命轨迹中,也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 阅读本书,就像与一位睿智的朋友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对话。你会被激发思考,会被触动心灵,更会被赋予一种勇气,去拥抱更真实、更充实、更有意义的生命。这是一场关于生命的艺术,一场关于存在的哲学,一场关于自我觉醒的深刻探索,它将伴随你,去发现那个更广阔、更深刻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