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没有接触过监狱和犯人的人们对于监狱生活抱有一种神秘感,以为关在其中的都是一伙青面獠牙的人物。其实,号子里的人与当时社会上的人没多大差别,除了占百分之几的极少数的极坏与极好的人之外,绝大多数也就是社会上的芸芸众生。社会人的物质与精神上的种种需求,平常人的喜怒哀乐、愉快、信任、感激、庆幸这些正面感情和痛苦、鄙视、仇恨、嫉妒等负面情绪,以及在利害是非面前的自私自利的谋划或正义的冲动,在号子里的人也一样都不少,而且比社会上的人表现得更激烈、更狂暴,所引发的后果更严重,因而更具有震撼性。因为监狱是浓缩了的社会,无论什么味道都要更刺激一些,浓缩物因其“浓缩”而较原体更接近原体的本质,那么认识它就有助于研究者考察其原体,因此认识监狱及号子里的人也是研究其所处时代生活的重要参考。
——王学泰
内容简介
《监狱琐记》是作者作为“现行反革命”狱囚,于1975年3月-1978年10月在北京K字楼看守所和北京监狱所见所闻的真实记述。它生动细致地展现了监狱的日常生活和形形色色的囚犯遭遇,在身份、经历各异的这个特殊群体中间,在看似荒诞离奇、黑色幽默般的故事背后,折射出“文革”末期普遍的微妙的社会心理和高压、混乱背景下的人情世故,是一份既真实、又具深刻洞察的历史记录。
作者简介
王学泰,1942年生于北京,1964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文革”中受冲击。1970年至1980年在北京房山县中学工作,1980年调入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主要学术领域是文学史与文化史。
1997年出版《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引起读书界和社会舆论的普遍讨论,从此,“游民社会”作为一个词汇进入社会话语体系。
作为知名人文学者,近年来活跃于各种媒体。在《南方周末》、《新京报》、《南方者口市报》、《东方早报》、凤凰网、新浪网等均有文章发表。
内页插图
目录
小引
一 “复杂”与“故事”
二 我的第一个“监狱”
1 “监狱”的分类
2 山雨欲来
3 我的第一个监狱
三 我的第二个监狱
1 摩托车上间隙
2 半步桥边K字楼
3 “号间门偶向人开”
4 预审、逮捕、审判
5 K字楼的吃
6 K字楼中的日常生活
7 K字楼中的犯人
8 上诉期,地震与悲痛的父亲
四 我的第三个监狱
1 北京第一监狱
2 “文革”末期的监狱
3 初进三中队三小队
4 编写节目
5 三中队其他犯人
6 狱中来了新犯人
五 监狱常事拾零
1 接见
2 在监狱中患病
3 大墙里面看电影
六 平反现场
1 改革的先导——平反冤假错案
2 平反现场
七 北京市高等法院接待站
1 归来
2 市高法接待站
附录一 生活的第一课
附录二 鲜为人知的“反动学生”案
……
精彩书摘
由于上面抓得紧,下面的运动自然也就搞得轰轰烈烈。自觉有问题的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一个个痛哭流涕,做检查,痛骂自己的过去,以求过关。在我看来有些像滑稽戏。然而奇怪的是我无论怎么检查,自觉得已经很深刻了,但也没有人理,也不说过关了,也不说不让过,有点晾起来的意思。直到清理思想运动告一段落,8月上旬一个阴雨的下午,系总支召集中文系全体毕业生(近四百人)宣布:运动转入解决敌我矛盾问题,从清理思想到清理“反动学生”。接着,总支书记陈某宣读中共中央转发的北京市委清理“反动学生”的文件。于是,先是全班、后来是全系,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我。其实,有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呢?北京有句俗语叫做“拣鸡毛凑掸子”,是说把日常鸡零狗碎的事情凑在一起,有时也很有点规模呢。我平常又爱聊天,言多必失,凑个“掸子”还是很容易的。
在大抓阶级斗争之时我被上面关注,既不偶然(如上面说的“爱聊天”,有时也爱说些“风凉话”,这是在大抓阶级斗争时必然会被注意的。这类人在内部排队时,最佳也得排个“中右”,弄不好就被视为右派),也带有些偶然性。我在北京工农师范学院上学(这个学校在1962年被并入北京师范学院)时,与张闻天唯一的男孩张虹生同宿舍,床头相对,熄了灯也能说话。张虹生由于幼年遭遇(1942年后在新疆坐监狱3年),脾气不好,得罪过系里领导和某些教师,但与我关系不错。当时处在困难时期,天天饿肚子,我们经常一起去饭馆改善生活。在吃饱饭后,就是谈天说地,这样就难免言及困难的根源和党内高层的斗争。从他那里得知,遵义会议后,原来张闻天是党的一把手,毛泽东仅仅是协助周恩来处理军事问题的第三四把手。他谈过对于“三面红旗”、“反修斗争”等重大问题上党内高层是有不同意见的。像后来尽人皆知的“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人相食,是要上史书的”和在庐山会议上对彭老总不公正的批判,当时我就知道了。这些信息在正常社会中人民是有权知道的,可是在当年这些都属于高层机密。
另外,我有几位校外的朋友,到了假期经常凑在一起聊天,无话不谈。从张虹生那里获得的信息自然也就扩散到这几位了。1957年反右之后,青年学生大多也都有了自我保护意识,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中说一些主流思想不能允许的话。真正的思想交流也只在亲戚或没有利害关系的朋友之中进行。那几位校外的朋友都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同学,而且不在一个大学里读书。上面说的“偶然性”就表现在原本无利害关系的朋友,突然变成了有可能发生利害冲突的同班同学。1962年工农师院与北京师范学院合并,那几个朋友中的一位恰好与我同班。当然在一个班里并不是说他一定会揭发我,又赶上“清理思想”这个机缘,而且我俩都与班上的“选举事件”多少有点瓜葛,同时受到“清理思想”领导小组的注意;最后一个机缘是:领导小组中有个下班协助政治辅导员的助教鲍某,对我和同班的那位朋友都有所了解,他又想制造点业绩,于是使用各种方法,动员那位朋友揭发我,这些机缘都凑在一起,肯定还是属于“小概率事件”。身陷这“小概率事件”中,只能自叹命运的捉弄,而系里的领导则庆幸“抓住一条大鱼”(当时总支书记语)。
……
前言/序言
监狱琐记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监狱琐记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
评分
☆☆☆☆☆
生动细致地展现了监狱的日常生活和形形色色的囚犯遭遇,在身份、经历各异的这个特殊群体中间,在看似荒诞离奇、黑色幽默般的故事背后,折射出“文革”末期普遍的微妙的社会心理和高压、混乱背景下的人情世故,是一份既真实、又具深刻洞察的历史记录。
评分
☆☆☆☆☆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
☆☆☆☆☆
活动时价格涨上去了一些,但优惠后还是比提价格前略微低一点,经典作品值得收藏
评分
☆☆☆☆☆
监狱琐记
评分
☆☆☆☆☆
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监狱琐记v
评分
☆☆☆☆☆
有纸箱包装,要是里面再加上一层塑料薄膜就更好了。
评分
☆☆☆☆☆
还没有看。京东购物又快又好!
评分
☆☆☆☆☆
超级年中促销,超值好书
评分
☆☆☆☆☆
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