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堡的祕密:歐洲中世紀城堡建築巡禮》
ISBN:9789570847956
規格:平裝 / 224頁/ 17 x 23 cm /普通級/全彩印刷/初版
齣版地:颱灣
作者:盧履彥
齣版社:聯經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6/10/31
語言:繁體中文
歐洲古堡一直給人神祕浪漫的印象
但它們的真實樣貌與其中世紀的時代背景和地理環境息息相關
旅德建築藝術史愛好者、中世紀古堡迷 盧履彥
從歷史、藝術、建築、地理、政治和人文各個角度
帶領我們走訪六十座zui具代錶性的中世紀古堡
奢華壯麗,浪漫神祕,是一般人對歐洲中世紀城堡的印象,也是想像中,王子和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日子的地方,或著隱藏各種魔法和巫術等邪惡勢力的根據地。
但事實上,我們都被這些印象中的城堡騙瞭!
電影、小說、童話故事裡的虛擬建物,其實全是「山寨版」,隻徒具城堡建築的外殼,而城堡內的實際生活更是天差地遠。
《古堡的祕密》從歷史、政治、文化、藝術等角度,詳細分析古堡設置的地理位置、軍事及居住功能、建築風格的演進、內部結構及造型、以及當時居民的生活方式。
你會發現,古堡的真實麵貌,竟是如此迷人:
.取名「巫婆塔」的高聳城塔,竟是監禁女巫的地方
.城堡的廁所就是在懸空地闆挖個洞,讓糞便直接掉進河裡
.禮拜堂除瞭方便城堡居民進行宗教儀式外,也存放聖人遺骸
.頂feng型城堡氣勢雄偉,易守難攻,但zui大的睏擾竟是缺水問題
.強盜騎士城堡,顧名思義,住著一群專門打劫來往商旅的壞騎士
.中世紀的國王常常要帶著大批眷屬、隨從,從一個行宮遷移下一個行宮
作者簡介
盧履彥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西方藝術史組碩士,曾於德國美茵茲約翰尼斯.古騰堡大學(Johannes Gutenberg-Universit?t Mainz)攻讀藝術史及齣版科學課程,興趣為歐洲中世紀至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史、建築理論及保存等領域研究。赴德學習期間啟發對中世紀城堡、半木造桁架屋民宅、鄉村教堂、墓葬及廢墟建築探索興趣,時常徘徊、漫遊當地山水、河榖間,以圖像方式親身觀測、記錄山間隱密、殘存城堡建築或廢墟外貌、建築裝飾及趣味建築設計。
學位論文以探討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理論對德國南部十七世紀建築影響、交流為主題。並曾發錶基督教博物館與古蹟再利用等文章。
作者序
章、城堡的意義、起源與發展
新天鵝堡和迪士尼城堡的騙局
探究古堡的真實樣貌
結閤軍事堡壘與生活住所的建築
神聖羅馬帝國大量興建城堡
政治動亂頻仍,城堡保存不易
城堡中的生活
專欄 城堡悲歌:普法茲公爵爵位繼承戰
騎士與文學:中世紀城堡文化的浪漫起源
第二章、中世紀城堡建築發展三部麯
西元十至十一世紀――城堡世紀的開始
西元十二至十三世紀――城堡世紀的全盛
西元十四至十六世紀中葉――城堡世紀的結束
終麯――十九世紀城堡的再生及迷思
專欄 城堡的興建
中世紀騎士團:城堡的散布者
城堡與宮殿:令人混淆的難兄難弟
城堡的現代新用途
第三章、中世紀城堡的位置選擇
平地型城堡
山坡型城堡
頂feng型城堡
專欄 城市型城堡:中世紀城市發展及市民階級興起的見證
第四章、城堡的外型分類
幾何形城堡
不規則形城堡
第五章、中世紀城堡的功能
居住功能的城堡
宗教功能的城堡
經濟及商道控製功能的城堡
財產管理及防護功能的城堡
軍事防衛功能的城堡
專欄 朕不是在行宮,就是在前往行宮的路上:遷徙式君主政體
隱性城堡:修道院城堡
帝王城堡:中世紀君主領土政策的棋子
第六章、城堡的建築元素︰主城堡(之一)
城門
城牆
宮殿
禮拜堂
專欄 城堡城門的斷尾求生之道 : 殼架式城塔城門
模仿遊戲:難以區分的城堡城牆與都市城牆
隱密機關:城牆上的小型防衛設計
城堡:中世紀貴族的保險庫
城堡:基督教信仰及寓意的象徵
第七章、城堡的建築元素︰主城堡(之二)
城塔
凸窗/角窗
主城堡內經濟用途房捨
城堡中庭
花園
專欄 城塔:迫害與酷刑的舞颱
城堡生活命脈:水資源的收集與使用
第八章、城堡的建築元素︰前置城堡
前置城堡及其所屬經濟用途房捨
壕溝
睏牆區
圓形砲塔
外部防衛係統
第九章、結論
第十章、三十座重點城堡參訪推薦
全書注釋
附錄一、城堡建築詞彙中德英三語對照錶
附錄二、延伸閱讀
附錄三、圖片來源
作者序
在所有人類建築文明中,中世紀城堡嚮來是zui引人注意又能激發奇幻想像的建築類型,雖然多數人對於城堡概念仍停留在童話、電影中塑造齣的浪漫氛圍而忽略其真實麵貌;但由實際歐洲中世紀建築歷史發展角度窺看,其類型多元的外觀、功能、座落位置及聳立、突齣於所在地點自然環境的樣貌的確值得專業建築史學者、業餘歷史文物愛好者乃至一般自助觀光旅人深入理解、探索。
2002至2007年於德國美茵茲古騰堡大學(Johannes Gutenberg-Universit?t Mainz)攻 讀西洋美術史期間,個人有幸在溫特菲爾德(Dethard von Winterfeld)及慕勒(Matthias Müller)等建築史權wei門下就讀,啟發對中世紀建築研究之興趣。尤其溫氏以其古蹟保存實務背景,長年參與史拜爾主教堂(Dom zu Speyer)維護工程,重視實地勘查、歷史考據並以簡明方式論述的基礎研究態度,更激發個人這段期間親自探訪諸多城堡地點、捕捉建築外觀及細節等圖像素材,建構齣本書諸多內容。尤其美茵茲及其鄰近之萊茵河中遊河榖、陶努斯(Taunus)山區在中世紀正處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版圖中政治破碎地帶,諸多選帝侯、主教、區域性公爵在此均具有所屬領土或飛地,無不設置各類城堡統治該地。因此當地所見類型甚為豐富多元,自此遂懷有心願,期望藉由蒐集之資料及觀察,加以補充他處經典建築範例,以簡明、生動方式,彙集中世紀城堡建築發展及其多元外觀風貌。
在建築藝術史的發展歷程中,城堡類型建築嚮來並非學術研究的焦點所在,甚至較西元十六世紀後,由中世紀城堡演進齣的宮殿建築還少獲得學者研究青睞。直到 1890 年代後,隨著歐陸代城堡建築研究者不斷著述研究、蒐集案例,進行建築類型歸類,並由德國學者皮博(Otto Piper, 1841-1921)及艾普哈特(Bodo Ebhardt, 1865-1945)等人分別於 1895 年齣版《城堡誌》(Burgenkunde)一書及 1898 年起發錶的《德國城堡》(Deutsche Burgen)十冊書係後,纔逐漸將中世紀城堡視為建築藝術研究範疇,進行人文、歷史及科學性的研究探討。尤其藝術史學者侯茲(Walter Hotz, 1912-96)於1966年齣版的《德國城堡簡明藝術史》(Die kleine Kunst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Burg)一書,更成為代城堡建築研究經典總結,奠定隨後二十世紀後半葉,以田野調查、考古及歷史文獻考證為主之科學性研究基礎。綜觀前述研究,主要以觀察、歸納、比較等方式,就中世紀城堡由其位置、功能、風格及歷史等觀點,進行建築類型分類(architektonische Typologie);唯可惜之處在於這種基礎性城堡建築研究至今尚未以概觀、係統性歸納之方式介紹至華文世界中。在建築與人文歷史環境研究漸受重視的,期待藉由本書淺顯、係統性並不失趣味的方式,為西方歷史建築研究在中文世界中補上遺缺已久的一塊拼圖。
中世紀城堡建築本體就如同一部巨大史冊,反映齣歐洲中世紀時期的政治、社會、歷史及藝術等方麵發展。綜觀本書架構,除瞭由城堡發展史、類型、建築機能元素等角度闡析中世紀城堡多元風貌外,更藉由主題專欄方式補充與城堡建築發展相關之時代背景、歷史、宗教、社會、文學及藝術等內容,以生動方式提升閱讀興趣,並激發對城堡建築真實樣貌的深度認知、理解,甚至延伸閱讀興趣,以冀望成為提供建築史研究及文化深度旅遊愛好者的基礎指南。早在十年前旅德之際,心中即懷有構築此書的念頭,歷經不斷修正、蒐集,終能呈現於此。在此感激聯經齣版社林載爵發行人、鬍金倫總編輯等對本書題材、內容之賞識及指正。另外,也感謝Roy Gerstner、林倩如、張嘉斌、硃惠梅、廖勻楓、林易典、賴雯瑄、賴錦慧等提供之精彩圖片及撰稿、修正期間的協助。zui終並感謝傢人長久支持及鼓勵,謹此獻之。
從一個普通愛好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親切”,這在學術性書籍中是難能可貴的。作者的文字裏,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反而流露齣一種仿佛是資深導遊在為你娓娓道來的熱情。他善於使用一些非常生活化但又極富畫麵感的詞匯來描述那些冷峻的建築元素。比如,形容瞭望塔的窗戶時,他可能會說那是“守夜人疲憊目光的齣口”,這種擬人化的處理,瞬間拉近瞭讀者與曆史的距離。讀起來完全沒有壓力,即便是那些涉及貴族生活習慣、宴會禮儀的章節,也寫得活潑有趣,讓人忍不住想一口氣讀完。這本書的偉大之處或許就在於,它成功地將原本高深莫測的城堡曆史,轉化成瞭一場人人都能參與的、充滿魅力的探索之旅。它不僅讓你瞭解瞭城堡的“怎麼建”,更讓你明白瞭城堡的“為什麼存在”以及它在曆史長河中扮演的復雜角色。
評分這本書的深度挖掘遠超齣瞭我對“建築巡禮”類書籍的預期。我原以為這會是一本偏嚮旅遊指南或風景介紹的“輕閱讀”讀物,但事實證明,我完全低估瞭作者的學術功底和對曆史背景的把控能力。作者不僅僅關注城堡的“外殼”——那些厚重的城牆和護城河,他更深入地剖析瞭城堡作為社會、政治和經濟中心的復雜職能。比如,他對中世紀封建製度下,城堡如何成為領主權力擴散的基石,以及它在軍事戰略地圖上的戰略地位,進行瞭非常細緻的論述。書中關於“防禦工程的演變與火藥時代的衝擊”那一節尤其精彩,作者清晰地展示瞭,當新的戰爭技術齣現時,古老的防禦體係是如何被迫進行痛苦而徹底的自我革新的。這種宏觀的曆史視野,使得閱讀過程不僅僅是欣賞古跡,更是一場對歐洲權力結構變遷的深刻反思。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將建築學、軍事史和社會學這三門學科編織成瞭一張密實的知識網。
評分我得說,這本書的敘事節奏處理得相當高明,它沒有采取那種平鋪直敘的流水賬式的編年體結構,反而像是在進行一場精心策劃的歐洲深度遊。作者似乎深諳如何設置“懸念”和“轉摺”。例如,他會先用大篇幅鋪陳某種特定時期(比如羅馬式過渡到早期哥特式)的防禦需求變化,然後突然拋齣一個非常具體的、保存完好的城堡案例,讓你親身體會這種設計理念是如何在實踐中落地的。這種“理論先行,案例佐證”的寫法,極大地增強瞭讀者的代入感和理解深度。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探討結構力學時所用的比喻,他沒有陷入深奧的數學公式泥潭,而是將承重、拱券的反推力等復雜概念,用類似“肌肉的拉伸與收縮”這樣的生動語言來解釋,即便是對工程學一竅不通的讀者,也能領會到中世紀工匠的智慧。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遠比教科書上的死記硬背有效得多。讀完整整一個章節後,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自己也掌握瞭一套解讀城堡密碼的鑰匙。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配圖質量簡直是業界標杆。在很多關於曆史建築的書籍中,配圖往往是匆忙拍攝、光綫不足的“湊數”之作。但在這本《古堡的祕密》中,每一張照片都像是經過精心挑選和後期處理的藝術品。它們不僅僅是輔助文字的工具,更像是獨立存在的視覺文本。尤其是一些罕見的內部結構剖麵圖和彩繪復原圖,為我們揭示瞭那些被曆史塵封的細節。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對“拱頂工藝”的插圖分析,通過多角度的透視圖,清晰地展示瞭石塊是如何在沒有現代起重設備的情況下,被精確地堆砌起來形成復雜的肋架拱。此外,書中對不同地域城堡風格的區分也做得非常到位,比如法式宏偉與德式嚴峻之間的微妙差異,僅憑對比圖就可見一斑。這種對視覺呈現的極緻追求,無疑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沉浸感和信息的接收效率,讓讀者可以直觀地“看見”那些遙遠年代的工程奇跡。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視覺盛宴,那種深邃的灰藍色調,配上燙金的哥特式尖頂剪影,立刻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一直對歐洲中世紀的建築美學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種宏偉又帶著一絲神秘感的堡壘群。拿到書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第一章,立刻就被作者那種近乎癡迷的筆觸所吸引。他不僅僅是在羅列年代和材料,而是真正地在與這些古老的石頭對話。比如,他對卡爾卡鬆城牆的描述,那種層層疊疊的防禦體係,仿佛讓我親身站在瞭那高聳的垛口邊,感受著曆史的風沙拂過臉龐。文字的密度非常高,但絕不枯燥,作者巧妙地穿插瞭一些當時騎士生活的軼事,讓冰冷的磚石瞬間有瞭溫度。書中那些精美的黑白照片和手繪平麵圖,簡直是建築係學生案頭的必備良品,每一個細節都值得反復推敲。這本書的排版也極其考究,留白適度,讓閱讀體驗非常舒適,久看之下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可以說,僅僅是作為一件藝術品來收藏,它也絕對是物超所值的。它成功地將學術的嚴謹性與大眾的可讀性完美地融閤在一起,讓人在享受閱讀的同時,也得到瞭極大的知識滿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