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不確定世界的理性選擇——判斷與決策心理學(第2版) |
| 作者 | (美)海斯蒂,道斯 ,謝曉非, 李紓 |
| 定價 | 88.00元 |
| 齣版社 | 暫無 |
| ISBN | 9787115325990 |
| 齣版日期 | 2013-10-01 |
| 字數 | 750000 |
| 頁碼 | 363 |
| 版次 | 1 |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722Kg |
| 內容簡介 | |
大量行為學研究揭示,人類的思維過程存在係統的局限性。人們往往無法做到完全意義上的理性,相反,各種認知缺陷、啓發式以及慣性思維決定瞭我們大多數判斷和決策。 |
| 作者簡介 | |
| 雷德·海斯蒂(ReidHastie)畢業於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和耶魯大學,在哈佛大學開始其學術工作,積極尋求校外研究的機會,在醫院和法庭中展開關於醫療和法律決策的研究。他的研究興趣在於認知心理學的方法和理論在判斷決策方麵的應用。他終生緻力於現實情境中的研究,包括醫療決策、法律決策、天氣預報、消費者和商業金融決策等領域。 羅賓·道斯(Robyn M.Dawes)1958年獲得哈佛大學哲學學士,後進入密歇根大學臨床心理學係。兩年後,他懷著對行為決策、社會互動和態度測量的興趣進入瞭數學心理學係(1963年獲得博士),並在數學方麵完成瞭研究生教育。1985年鞦轉到卡耐基梅隆大學,在社會和決策科學係擔任心理學教授,他現在是CharlesJ. Queenan,Jr. 大學的教授。道斯發錶過150 多篇論文、齣版瞭6 部書籍。 |
| 目錄 | |
| 第1章 思維和策 |
| 編輯推薦 | |
| 生活中充滿瞭不確定性,我們也無時無刻不在麵對形形色色的選擇和判斷。掌握理性決策的原理,無疑可以幫助我們提升選擇的質量,從而改善我們的生活。 新版本的特色: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是一本讓我開始重新審視“理性”定義的書。從收到包裹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瞭一種沉甸甸的學術氣息。書中關於“後驗認知偏差”(Hindsight Bias)的講解,我感觸尤深。我們總是傾嚮於在事情發生後,覺得自己早就預料到瞭,仿佛一切都順理成章。這種“事後諸葛亮”的心態,不僅會讓我們低估不確定性,還會阻礙我們從真實的經驗中學習。因為一旦我們認為自己早就知道結果,就不會去反思最初的判斷過程,也就無法從中汲取教訓,為下一次決策做準備。作者通過一些曆史事件和個人經曆的例子,生動地說明瞭這種偏差是如何影響我們的判斷和學習能力的。這讓我意識到,在麵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挑戰時,保持謙遜,承認自己認知局限性,並專注於分析決策過程本身,可能比關注結果更為重要。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能夠挑戰我們習以為常的思維模式,並引導我們走嚮一種更具反思性的認知路徑。
評分拿到這本《不確定世界的理性選擇——判斷與決策心理學(第2版)》,還沒細看內容,單是書的裝幀設計就讓我覺得很用心。書頁紙張的質感很好,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經過認真打磨的著作。我最關注的還是書中關於“啓發式偏見”的部分,這部分內容真的是太有啓發瞭。作者詳細闡述瞭各種常見的思維捷徑,比如代錶性啓發式、可得性啓發式等等,並且列舉瞭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和可能帶來的誤導。讀著讀著,我發現自己身上似乎就有很多這樣的影子,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在進行嚴謹的邏輯推理,而是依賴一種快速、看似可靠的“感覺”。這種感覺可能源自過往的經驗,也可能源自媒體的渲染,但往往忽略瞭事物本身的概率和統計規律。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思維中那些不那麼“理性”的部分,讓我意識到,所謂的“常識”和“直覺”,很多時候是可以被係統性地誤導的。我迫切想知道,在瞭解瞭這些偏見之後,如何纔能有效剋服它們,真正做到不被錶象所迷惑。
評分這本書,絕對是那種讓你越讀越覺得“哇塞”的類型。從北京發貨的速度讓我驚喜,這本書本身的內容更是帶來瞭巨大的衝擊。我一直覺得自己在做決定方麵還算比較果斷,但讀瞭這本書之後,我纔意識到,很多時候的“果斷”,可能隻是因為被某種信息“錨定”住瞭,或者是因為某種“光環效應”在作祟,而自己卻渾然不知。特彆是關於“框架效應”的分析,簡直讓我醍醐灌頂。同一個問題,用不同的說法呈現,結果我們的選擇就截然不同,而我們還以為是自己深思熟慮的結果。作者通過各種實驗和案例,將這些心理學原理講得淋灕盡緻,讓我深刻體會到,原來我們所謂的“理性”,在很多時候是如此脆弱,如此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這本書讓我開始審視自己過去的許多決策,發現其中可能存在著很多不自知的“認知陷阱”。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給我一套更係統的方法論,幫助我撥開迷霧,做齣更符閤自身利益的判斷。
評分收到這本書,真的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心理學的書,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世界的指南。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過度自信偏差”的論述。我們常常會高估自己對未來事件的預測能力,認為自己能夠準確把握方嚮,結果卻往往事與願違。作者通過一些真實的案例,比如投資、考試預測等等,揭示瞭這種偏差的普遍性和危害性。它讓我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常常陷入這種“我什麼都知道”的迷思中,而忽略瞭那些潛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這本書讓我開始更加謹慎地對待自己的判斷,學會在決策前多一分審慎,少一分魯莽。它所倡導的,不是要去消除所有不確定性,而是要學會與不確定性共處,並在其中找到做齣最佳選擇的可能性。這種從根本上改變思維方式的引導,纔是這本書最珍貴的地方。
評分終於收到瞭心心念念的這本《不確定世界的理性選擇——判斷與決策心理學(第2版)》,書的包裝很仔細,從北京發貨,路上速度也很快。迫不及待地翻開瞭第一章,就被作者的開篇吸引住瞭。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而是通過大量貼近生活的例子,深入淺齣地剖析瞭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做齣判斷和決策的。特彆是關於“錨定效應”的章節,我突然意識到很多時候自己做齣的價格判斷,其實是被最初看到的信息所左右,並沒有真正去評估價值。作者用生動的實驗數據和案例,讓我對自己過往的一些“直覺”産生瞭深刻的懷疑,同時也開始思考,如何在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建立更有效的決策框架。這種反思性的閱讀體驗,是我在其他一些同類書籍中很少獲得的。我尤其期待後續章節能繼續揭示更多思維的陷阱,以及如何避免它們,從而做齣更“理性”的選擇。總的來說,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自己的行為,感覺收獲滿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