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摄影:穿过表象的空间》由哲学博士、摄影师菲利普·L.格罗斯教授与哲学博士、心理学教授S.I.夏庇洛合著,《道之摄影》以创意和有意识性的拍摄作为重心,展开论述了摄影与庄子智慧的内在关联,将摄影提升为一种艺术。对初学摄影者和专业摄影师均有教益,也适合寻求艺术创意文化滋养或者自我发展的人士。
《道之摄影:穿过表象的空间》在被束缚的意识之外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路径,让我们在灵感的意识中觉醒,将生活提升为一种具有价值的探险,将摄影提升为一种艺术。实现这一提升的跳板来自古代道教哲学所教授的无限的意识觉醒,并在具影响的摄影师深刻的见地中得到体现。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从封面到内页的字体选择都透露出一种深邃的思考。虽然我手头没有这本书的具体内容,但仅凭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构建这个“道”与“摄影”的对话时,所下的苦心。那种黑白灰之间的微妙过渡,仿佛在诉说着某种关于存在与虚无的哲学命题,让人在翻阅之间,就好像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冥想。我尤其欣赏它在用料上的考究,纸张的质感很有重量感,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值得珍视的感觉,这与“道”所蕴含的厚重感不谋而合。这种实体化的体验,远非电子屏幕所能比拟,它邀请你慢下来,用指尖去感受墨迹的纹理,去捕捉光线在页面上投下的微妙阴影。如果内容真的如其名所示,是对穿透表象的探索,那么这种精致的物质载体本身,或许就是通往更高维度理解的第一扇门。它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都是一种无声的宣言。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似乎非常具有个人特色,读起来有一种强烈的引导性,好像作者不是在讲述一个理论,而是在带领读者进行一次深入的内在探险。我能想象,里面的叙述可能充满了隐喻和象征,需要读者调动全部的感知力去解码。那种试图捕捉“道”——那个难以言喻、超越形体的存在——的尝试,本身就极具挑战性,而“摄影”作为一种媒介,恰好提供了“凝固瞬间”的工具,这种张力本身就令人着迷。我猜想,作者可能巧妙地运用了摄影中的曝光、景深、对焦等概念,来比拟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过程,揭示了我们日常所见的“表象”不过是光线投射下的短暂幻觉。这种对媒介本质的深刻反思,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摄影指南,成为了一部关于认识论的文本。它要求读者不仅仅是用眼睛看,更要用心去“看穿”,去追问,这种精神上的苛刻要求,恰恰是促使人成长的动力。
评分作为一位热衷于探索不同文化思潮的读者,我对这类融合了东方智慧与现代艺术视角的著作抱有极大的期待。如果“道”的概念被引入,那么这本书极有可能触及到了东西方美学和哲学观的交汇点。摄影,作为一种舶来艺术形式,如何被“道”的视角所重塑和内化,会是一个非常精彩的讨论。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处理这种文化张力,是否能提炼出一种超越地域限制的、关于“真实”的通用表达。这种跨文化对话的能力,往往决定了一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如果它能成功地将老庄思想中的“无为而治”与摄影中的“不干预”原则进行连接,那么它将为我们理解当代艺术提供一个全新的、充满东方韵味的批判框架。这种深度和思辨性,远比单纯的技术指导更有价值。
评分我关注的重点往往是作者在处理“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上是否平衡。一本好的探讨形而上学主题的书,如果完全停留在空谈,则会显得飘忽;但如果又过于拘泥于技巧,则会失去其哲学高度。我推测,这本书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或许作者通过描述自己拍摄某张照片的过程,来阐述一个复杂的哲学概念,让理论变得可触摸、可感知。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是真正的高手所为。它不是生硬地灌输知识,而是通过一个可被观察的“事件”(即一次拍摄)作为切入点,将抽象的“穿透表象”具体化。这种将“行动”与“洞见”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能极大地提高读者的代入感和学习效率,让读者在跟随作者思绪的同时,也开始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中,是否也隐藏着未被察觉的“表象”与“道”之间的缝隙。
评分从一个对结构和逻辑敏感的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整体架构想必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必然不是线性的叙事,而更像是一个多维度的思维网络。如果书名真的指向“空间”的穿透,那么它很可能构建了一系列相互参照的章节或篇章,引导读者在不同的层面之间进行跳跃和连接。我设想,它可能从最基本的物理现象入手,逐步深入到更抽象的哲学层面,最后回归到个体生命体验的层面。这种螺旋上升的结构,能有效避免观点陷入僵局,使得每一次的“回望”都能带来新的领悟。这种复杂性意味着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累积性的,初读可能感到迷茫,但随着阅读的深入,那些看似零散的片段会逐渐拼凑出一个宏大的图景。这无疑是对传统知识传播方式的一种颠覆,它更像是一个“思维工具箱”,而非一个预设好的“答案集”。
评分东东还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建立属于孩子自己的图书室,让孩子自己去发现。
评分还没看完,不是一般的摄影技术书籍,有些深奥的艺术理论,新人不太适合。
评分还没看完,不是一般的摄影技术书籍,有些深奥的艺术理论,新人不太适合。
评分好的书!!!!!!!!!!!!!!!
评分很好,画好,文字好。但要慢慢看,理解文字后面的意思。
评分所谓常识,按照我们一般的理解,应该是指那些能够不证自明,可以不言而喻,直至众所周知,最终心领神会的日常观念。这里有一个稍微悖论的地方,因为从观念的本体论意义而言,它是一个学习与接受的过程,我们只能从日常的成长中习得观念,观念无法彰显自身。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任何观念都有一个从真理逐渐日常化的过程,真理普及越多,观念就变成了常识。按照古希腊哲学的说法,隐微的真理只由少数哲人才能掌握,只有常识——他们通常称之为“意见”——支撑起我们的日常生活。 之所以做了这样的区分,是因为在本书中,他称之为“常识”的观念,指的是那些观念需要普及,但是恰恰还没有达到一种普遍的认知状态。现代以来,随着学科化与专业化的各种区分,观念逐渐成为了各自专业领域沟通的接头暗号,对外人而言,这些观念是已经超越了常识的界限。而“国家的常识”意味着我们我们生活在一个人际关系的社会中,我们生活在某种统治之下,我们需要了解某些共同领域生活的规则,这是构建我们美好生活的基础。常识的解读告诉我们,你理解了一个词汇,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懂了这个词汇的含义。常识帮助我们理解,引发我们探究的兴趣,提升我们的认识,融洽我们的沟通语境,构建我们想象的共同体,捕捉真理的影子。就如同罗斯金在点评俄罗斯为何最终走到了一条威权主义道路一样,他说我们必须学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可能是自然发生的,但它不能自然地理解。”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市场经济的常识,才能认识那支看不见的手。这种理解是建立在常识上基础上的深入而专业的理解。 从常识中读懂国家,这就意味着你能从其他国家的发展中看到了自己国家的影子。尽管囿于民主制的主题,我们无法得知罗斯金是如何解读中国的,但是在这些国家的解读中,尤其是对俄罗斯的解析中,中国的影子跃然纸上。这倒不是说罗斯金在暗示这什么,只是说这些国家的历史或多或少都能给人一种借鉴。尤其是俄罗斯的发展,不仅仅是意识形态,还是威权政治体制,乃至现如今,陷入的各种困境都与中国的现状如出一辙。但是未来的发展如何,在这种“文化绝望的政治”中,在市民社会的缺席中,在意识形态幻觉的洪流中,是走向深渊,还是走向民主,我们不得而知。这也许就是在本书的结语部分中提到的一个学习常识很重要的教训:无论是我们的国家,还是作为市民的我们与其他国家的人们都没有太多的区别,当你比较政治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国家体系包括进来,“我们通过研究结果,学习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评分非常好的书,读完很好。
评分除了两本合编图书,夏庇洛教授还撰写了85篇文章,是《国际超个人研究杂志》的执行编辑。他正在撰写超个人心理历史与发展研究的一系列文章。夏庇洛从小深受古典音乐的影响,对摄影的强烈兴趣是从他儿子出生时开始的,这位千禧宝宝的到来还激发了他对喜剧脱口秀的严肃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