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內濛古的科爾沁,在人們印象中是一個水草豐美的草原。但那裏還有無邊的沙漠,在一步一步侵襲著人們的傢園。
為放慢沙化的步伐,有一群人在沙漠、沙地中從事著綠化工作。這一群人中,有來自異國的NPO,有來自國內外的誌願者。在15年的種樹旅程中,有很多關於個人、關於生存、
關於成長、關於責任的故事,在內濛古的土地上發生。
因為,在邊遠的鄉村、貧瘠的土地、浩茫的沙漠,人與自然的緊密接觸,最能引發人們與心靈的真實對話。而這種對話所帶來的內心想法的改變,將會對人的行為産生重大的影響。
也許環境的命題,對有些人來說依然很遙遠,但是通過《種樹,改變瞭誰?》,通過一些平凡人的不凡故事,您也許會對我們生活的環境,又産生一些新的思考。
內容簡介
《種樹,改變瞭誰?》通過講述富士公司在過去15年裏參與NGO組織綠化網絡在內濛古通遼的種樹項目的故事,來解析一傢跨國公司如何將全球的CSR策略和項目從總部傳遞到中國。
在中國經濟發生重大變化的15年裏,一傢經曆瞭戰略轉型的跨國公司,與一群不同國籍、身份的誌願者,和一個從日本來到中國的NGO組織,以及一個被環境問題所睏擾的村莊,圍繞著一個種樹項目,發生瞭一個彼此閤作、關懷的感人故事。
從這個故事裏,我們不僅看到瞭令人鼓舞的溫暖人情,還看到瞭一個成功的CSR案例背後的推動力,以及它所代錶的中國商業社會的CSR成長曆程。
作者簡介
孫海燕,《 ECO-NOMY碳商》雜誌主編,《綠金時代——妙趣橫生的綠色經濟》閤著者。畢業於瑞典卡爾馬大學波羅的海商學院和復旦大學世界經濟係,分彆獲得工商管理學碩士和經濟學學士。
姚音,《 中歐商業評論》編輯總監,曾任職於《上海證券報》、《21世紀商業評論》。畢業於浙江大學新聞係。
孫楊,《 ECO-NOMY碳商》雜誌編輯總監,《綠金時代——妙趣橫生的綠色經濟》閤著者。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編輯齣版專業和英語專業。
內頁插圖
目錄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一半是沙漠 一半是樹林
第一節 黃綠之間
第二節 嘎達梅林的心願
第二章 工會的決策:去內濛種樹
第一節 初到內濛古
附錄 杉山友一自述
第二節 結緣綠化網絡
第三章 綠化網絡:早期的艱辛
第一節 相識於種樹的三個日本男人
第二節 萬事開頭難
附錄 沙漠之旅
第三節 一所種樹學校
第四章 堅定的背後
第一節 傳遞個人正能量
附錄 森田純雄自述
第二節 集體的堅定是一個過程
第三節 "我的角色就是機製保障者"
第五章 新力量:富士中國
第一節 中國本土的決定
第二節 榜樣的力量
第三節 種樹隊長的心路曆程
第四節 交流與碰撞
第六章 喚起更多的人
第一節 種樹的吸引力
第二節 傳播方式的試驗田
第三節 那一年的海選
第四節 種樹,是一種榮耀
第七章 中方誌願者的故事
第一節 一次心靈的放逐和迴歸
附錄 誌願者(中方)語錄
第二節 去沙漠修地球的"外援"
第八章 人進沙退
第一節 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第二節 "小傢"與"大傢"
第三節 從誌願者到實踐者
第四節 成長中的那些事
第九章 種樹,改變瞭誰?
後記
精彩書摘
看到書的標題,你可能自然會得齣這樣的結論:這是一本關於植樹、環境保護與誌願者服務的書籍。當然這些都是它的關鍵詞,但又不局限於此,這本書寫齣瞭不同人的故事。這群人之中有夢想傢、領導者、管理者,也有普通雇員、誌願者和當地群眾,來自不同國傢的人們在科爾沁沙漠結緣,開始瞭各自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大傢就環境保護、文化遺産、社會公正、農村和人類發展等議題進行交流,思想碰撞。這群人將自己的時間、假期、工作甚至生命都奉獻給瞭中國的植樹造林事業,憑藉著偉大的激情和對保護環境的堅定意誌不斷創造奇跡。參與這個項目的人來自不同國傢、不同階層,通過自己的雙手去感受大自然,並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土地荒漠化對於環境的影響。
這本書裏塑造的英雄是NPO、個人、誌願者,是當地居民、政府官員,更是外國公司及其關注環保的工會,來自不同背景和國傢的人們剋服一切睏難走到一起,大傢都想盡一己之力去改變些什麼,在應對內濛古荒漠化問題的過程中見證成長,在飽受黃沙蠶食的土地上並肩作戰,共築科爾沁綠色的未來。
這個叫做綠化網絡的日本NPO組織從1997年開始就來到內濛古植樹造林,這個NPO的創始人是大龍隆司、齋藤晴彥和北浦喜夫。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3個男人擁有對植樹最樸素的哲學理解,想要盡全力去解決內濛古荒漠化的難題,帶著這個簡單的夢想和滿腔激情,憑藉巨大的意誌力和決心,他們開創齣新的職業生涯,在中國“種樹”這件事上成就瞭一番作為。對他們而言,承擔這項工作不僅齣於環保的因素,而是肩負培育希望的重任,土地荒漠化對人類的生存産生巨大的影響,他們希望通過努力控製荒漠化的範圍,讓科爾沁草原重現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勝景。
在過去的十五年裏,綠化網絡從大學、誌願團體和富士這樣的公司募集資金,在中國東北部內濛古科爾沁持續著他們的綠化工作,這個植樹項目的成功給予眾多同行巨大的動力,目前當地人也自發地行動起來,捐助樹苗支持環保組織的工作。這片土地曾經是一片樹林,要把沙地變迴它原本的樣子,在開展大量的綠化工作之前,更重要的是讓當地人意識到過度放牧和對耕地的過度開發是造成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綠化工程的一個主要特點是創造齣一個良性環境,讓當地民眾能夠主動地承擔長期持續性的工作。這不僅僅是為瞭轉變單一的植樹模式,更是要激發起大傢的整體環保意識,尋找導緻土地荒漠化的根本癥結所在,例如缺乏環境管理、人口大量過剩和農業生産中的不可持續性行為。
綠化網絡每年安排誌願者,雇傭村民從事種植、灌溉和修剪工作,富士公司提供資金,也從日本與中國的員工中招募誌願者來支援該項目,來自不同國傢的參與者們都展現齣深刻的企業社會責任感和對可持續性發展的承諾。這反映瞭富士的企業理念:為進一步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而努力。
這個項目不僅讓誌願者有植樹的體驗,更提供瞭一個超越國界的平颱,與當地人分享對環保的感悟。這個項目讓他們體驗到與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工作環境和文化環境,親眼目睹土地荒漠化的現狀,從而意識到它對全球環境的影響。誌願者在國際化的團隊工作,與當地農民交流,超越瞭國籍和語言的差異,促進中日之間的溝通與理解,這樣的經驗能夠增強對公司與社會的責任感。我自己作為一個環保事業的踐行者、教育工作者,同時也是中國CSR的觀察者,我將富士集團推動的中國項目看作一個示範案例,描繪齣一個長期的可持續發展計劃的模型,這個模型將NPO、地方政府、普通公民這些關鍵利益相關者聯接在一起,竭誠為發展可持續農業、環保教育以及生態重建努力,最終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動態平衡。同樣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個項目在幫助人們改善生計方麵做齣的不懈努力。我十分榮幸受到邀請為這本書寫序言並提供我的淺見。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就被綠化網絡、富士集團、許許多多的誌願者和當地的人們為推動這個項目做齣的偉大貢獻和犧牲打動,並激發齣許多新的靈感。其中對我影響最深的是我開始思考未來某一天,我應該去直接參與需要動手的項目,用我的雙眼去見證變遷,或許我也可以成為一名誌願者,去到內濛古與大龍先生麵對麵交談,我又在我的願望清單裏增添瞭一項未完成的工作。行文至此,我試著去總結綠化網絡和富士集團在內濛古推動這個環保項目的貢獻,基於企業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的思維方式,與開篇一樣,我想起瞭另一句中國俗語是對他們努力最好的總結:“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
前言/序言
《種樹,改變瞭誰?》 這並非一本關於播撒種子、看著幼苗抽芽的傳統林業科普讀物,也不是一本歌頌綠化成果、贊美環保勇士的英雄贊歌。它是一麵鏡子,一麵摺射齣個體選擇與集體命運之間微妙而深刻的聯係的鏡子。當“種樹”這一行為,從一項單純的生態行動,被賦予瞭更多人文關懷的維度,當我們開始追問“改變瞭誰?”時,一個復雜而多層麵的故事便徐徐展開。 這本書的篇幅,不是用枯燥的數字和數據堆砌,而是用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軌跡,勾勒齣“改變”的輪廓。它探究的是,當一個人、一群人,齣於某種信念,或是某種不得不為的責任,選擇投身於“種樹”這一看似微小卻極具象徵意義的行動時,他們自身內在的世界發生瞭怎樣的蛻變。這種蛻變,或許是關於責任感的覺醒,是對生命循環的全新理解,是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深刻反思。是那個常年生活在鋼筋水泥叢林中的都市人,在雙手沾滿泥土的那一刻,重新找迴瞭失落的觸感;是那個在現實睏境中掙紮的小人物,在看著一棵小樹苗慢慢長大時,看到瞭希望的萌芽,看到瞭自己生命中另一種可能;是那個曾經對未來感到迷茫的青年,在參與一項“為未來播種”的行動時,找到瞭前進的方嚮和存在的意義。 但“改變”絕不僅止於個體。這本書更著重於考察,“種樹”這一行為如何在人與人之間,在社群內部,乃至在更廣闊的社會肌理中,激起漣漪,播撒下變革的種子。它會帶我們走進那些因“種樹”而連接起來的社群。也許是一個遭受環境惡化的村莊,村民們不再被動地等待援助,而是主動拿起工具,用雙手改變自己的生存環境;也許是一個跨越地域和階層的誌願者團隊,他們因為共同的目標而凝聚,剋服瞭溝通的障礙和現實的挑戰,形成瞭一種新的互助和支持網絡。在這裏,“種樹”不再是一個人的孤軍奮戰,而是一種集體智慧的體現,一種社群凝聚力的象徵。它改變的,可能是當地居民長期以來的疏離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休戚與共的社群意識;它改變的,可能是人際交往的膚淺模式,轉變為一種建立在共同付齣和深刻理解之上的連接。 更進一步,這本書會將視角延展至社會層麵,去審視“種樹”行為所能引發的更深遠的社會性改變。它並非在宣揚某個政治主張,也不是在批判某個社會弊端,而是通過“種樹”這一行為摺射齣社會運行的某些麵嚮。例如,它可能在探討,當個體性的環保行動匯聚成一股力量,能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政策的製定,或者改變某些行業的生態。它也可能在審視,當“種樹”被賦予瞭經濟價值和社會聲譽,它又會帶來哪些新的挑戰和博弈。這本書會觸及的,是一個更加宏大,卻又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話題: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及我們作為其中的個體,如何通過看似微小的行動,去影響和重塑這個環境。這種改變,是漸進的,是潛移默化的,但其力量卻不容忽視。它或許不能一夜之間解決所有問題,但它能開啓對話,能激發思考,能播撒希望,從而為更深層次的社會變革埋下伏筆。 因此,《種樹,改變瞭誰?》並非僅僅關於樹木本身,它更關乎人,關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關乎人與自然之間的對話,關乎人類社會的發展軌跡。它通過“種樹”這一具象的行為,觸及瞭更抽象卻更本質的議題:個體的能動性,社群的生命力,以及社會發展的可能性。它提醒我們,每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行動,都可能蘊含著改變的力量,而這種力量,最終會以我們意想不到的方式,迴響在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社群,乃至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之中。這本書,邀請你去思考,去感受,去發現,在每一棵樹苗的生長背後,隱藏著怎樣的人性光輝,又孕育著怎樣未來的可能。它不是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一個開放性的追問,邀請每一位讀者,在翻閱的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並或許,因此,開啓屬於自己的改變。 書中可能不會齣現宏大的理論框架,也無意進行過於學究式的分析。它的語言是樸實的,它的敘述是流暢的,它更傾嚮於用故事和案例來打動人心。它可能從一個平凡人的視角齣發,記錄下他/她參與種樹的初衷,過程中的睏惑與堅持,以及最終收獲的喜悅與感悟。也許會有一位辛勤的誌願者,常年奔波於不同的植樹點,他的身體承受著勞纍,但他的精神卻愈發豐盈。也許會有一個偏遠的山村,曾經因為過度砍伐而貧瘠荒涼,如今,村民們重新披上綠衣,不僅改善瞭生態,也煥發瞭鄉村的生機。這本書會細緻地描繪這些場景,捕捉人物的情緒,還原真實的對話,讓你仿佛置身其中,與他們一同經曆那份改變。 當然,這本書也可能會涉及一些更為復雜的層麵。比如,當“種樹”成為一種産業,一種投資,它又會帶來怎樣的利益糾葛和倫理睏境?當“種樹”被政治化,被符號化,它又會失去多少原有的純粹?它不是迴避這些問題,而是希望通過深入的探討,讓讀者更全麵地理解“種樹”這一行為的多重麵嚮,從而形成更為理性和深刻的認知。它強調的是,真正的改變,往往是建立在對復雜現實的深刻理解和對人性多麵性的洞察之上的。 最終,《種樹,改變瞭誰?》試圖傳達的是一種積極的價值觀:無論個體力量多麼渺小,隻要懷揣著對生命的敬畏和對未來的責任,通過切實的行動,就能匯聚成改變的力量。它鼓勵人們走齣觀望,參與其中,用自己的雙手,去書寫屬於自己的,也屬於我們共同未來的篇章。這本書,是關於希望的敘事,是關於行動的贊歌,更是關於我們每個人,在“種樹”這件事上,所能扮演的重要角色的深刻揭示。它邀請你一同踏上這場關於改變的探索之旅,去發現,去思考,去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