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频无源标签码分射频识别

特高频无源标签码分射频识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礼白 著
图书标签:
  • 特高频
  • 无源标签
  • 码分多址
  • 射频识别
  • RFID
  • 物联网
  • 电子标签
  • 无线通信
  • 识别技术
  • 防伪溯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87486
版次:1
商品编码:1136708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研究与应用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8
字数:3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特高频无源标签码分射频识别》共分为三篇,第一篇通信思维。提供按照通信思维认识现行UHFRFID空中接口标准和建立码分射频识别技术体制所必需的基础知识。第二篇单信道射频识别。简略介绍现行UHFRFID空中接口基本技术,用通信思维分析该系统体制的瓶颈所在及其对通信资源的浪费。作为码分射频识别新体制的技术背景。第三篇详细介绍作者研究提出的码分射频识别体制设计技术。《特高频无源标签码分射频识别》分析了现行单信道射频识别瓶颈和对通信资源的浪费和码分射频识别的需求,通过对无源标签UHFRFID空中接口应用环境的分析,提出了码分射频识别体制设计原理。《特高频无源标签码分射频识别》可供从事UHFRFID空中接口技术研究设计、工程应用的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通信思维
第一章 射频识别空中接口的物理模型
1.1 基于射频能量传递的RFID空中接口物理模型
1.1.1 感应标签的物理模型变压器模型
1.1.2 传播标签的物理模型雷达模型
1.2 基于雷达模型的单信道射频识别
1.2.1 基于雷达模型的后向散射调制
1.2.2 基于单信道体制的多种工作场景
1.2.3 基于雷达模型的单信道射频识别体制特征
1.3 基于信息传输的RFID通信模型
1.3.1 RFID空中接口工作全过程
1.3.2 通信思维
1.3.3 RFID无线数据通信模型
1.3.4 基于通信模型的RFID空中接口的主要参数定义
1.4 基于无线数据通信的码分射频识别
1.4.1 基于无线数据通信的UHF RFID空中接口
1.4.2 UHF码分射频识别空中接口特征
第二章 UHF RFID空中接口的通信资源
2.1 频谱资源
2.1.1 UHF RFID空中接口频谱与ISM频带
2.1.2 不同频带的典型应用
2.1.3 国际上800/900MHz RFID应用频段
2.1.4 我国800/900频段RFID空中接口频谱规定
2.2 功率资源
2.2.1 发射功率
2.2.2 发射功率参数监管
2.3 调制解调与制度增益
2.3.1 调制概念
2.3.2 二进制数字调制误码率特性
2.4 跳频通信与跳频扩展频谱通信增益
2.4.1 UHF RFID跳频系统
2.4.2 跳频扩展频谱增益
2.5 噪声与接收机灵敏度
2.5.1 UHF频段的噪声
2.5.2 接收机灵敏度
2.6 空间资源
2.6.1 天线分集
2.6.2 蜂窝组网
2.7 时间资源
2.7.1 时间资源受限于频谱资源
2.7.2 时间资源利用
2.7.3 多进制编码和多参量调制
第三章 UHF RFID空中接口的无线电波传播特性
3.1 传播机理
3.1.1 电磁场概念
3.1.2 三种不同特性的场区
3.1.3 电磁场的工程化界限
3.1.4 UHF RFID空中接口测试距离
3.2 基本传播损耗
3.3 UHF RFID空中接口的介质耦合损耗
3.3.1 无线通信的介质耦合损耗
3.3.2 天线极化状态的不确定性
3.3.3 二维空间天线极化偏差影响
3.3.4 三维空间极化偏差影响
3.4 传播时延
3.4.1 标称路径长度传播时延
3.4.2 UHF RFID路径传播时延
3.5 静态多径传播
3.5.1 传播方向的反射驻波
3.5.2 存在地面反射的传播
3.5.3 多径传播
3.5.4 多径时延扩展
3.6 移动多径传播特性
3.6.1 多普勒效应
3.6.2 移动多径环境的时域扩散延时功率谱
3.6.3 相关带宽
3.6.4 相关时间
3.6.5 多径衰落
第二篇 单信道射频识别
第四章 单信道射频识别概述
4.1 现行RFID标准及技术体制
4.1.1 演进中的ISO/IEC18000系列标准
4.1.2 ISO/IEC18000-6860~960MHz空中接口通信一致性参数标准
4.1.3 相应的测试标准
4.2 单信道应答信号传输数学模型
4.3 碰撞仲裁
4.4 ISO/IEC18046/7检测标准
4.4.1 ISO/IEC18046性能检测标准
4.4.2 ISO/IEC18047标签与阅读器一致性的标准
第五章 UHF RFID无源标签
5.1 UHF RFID无源标签概述
5.1.1 UHF RFID无源标签组成框图
5.1.2 无源标签的技术限制
5.1.3 标签的功能对系统体制的制约
5.2 无源标签UHF RFID无线功率传输
5.2.1 无线功率传输起源
5.2.2 无线功率传输(电荷泵)接收灵敏度
5.2.3 电荷泵
5.2.4 电荷储存与供电方式
5.3 无源标签包络检波接收灵敏度
5.3.1 无源标签UHF RFID空中接口下行信道数据传输原理框图
5.3.2 包络检波电路
5.3.3 包络检波接收灵敏度
5.4 UHF RFID无源标签ASK调制
5.4.1 无源标签UHF RFID空中接口上行信道数据传输原理框图
5.4.2 后向散射调制
5.4.3 后向散射调制灵敏度需求
第六章 UHF RFID阅读器
6.1 无源标签UHF RFID阅读器概述
6.1.1 阅读器的任务和特点
6.1.2 阅读器简单框图
6.1.3 阅读器的硬件组成
6.1.4 阅读器的软件组成
6.2 相干解调
6.2.1 阅读器对无源标签应答信号接收
6.2.2 AM信号相干解调
6.2.3 正交相干解调
6.3 阅读器接收灵敏度
6.3.1 晶体管噪声系数限制
6.3.2 阅读器发射机载波和杂散发射对接收机的干扰
6.4 阅读器载波泄漏抵消
6.4.1 直接耦合补偿
6.4.2 自适应补偿
第七章 通信协议
7.1 物理层参数
7.1.1 射频参数
7.1.2 调制参数
7.1.3 基带参数部分
7.2 媒体接入控制参数
7.2.1 指令和应答
7.2.2 ISO/IEC18000-6各型标准的标签防碰撞设计
7.3 ISO/IEC18000-6空中接口碰撞仲裁算法
7.3.1 ISO/IEC18000-6 Type A无源标签RFID空中接口
7.3.2 ISO/IEC18000-6 Type C无源标签RFID空中接口
7.3.3 ISO/IEC18000-6 Type B无源标签RFID空中接口
7.3.4 ISO/IEC18000-6 Type DRFID空中接口
第八章 通信资源利用状况
8.1 信道资源与系统接入能力
8.1.1 无源标签UHF RFID信道资源
8.1.2 信道利用率
8.2 频谱效率和频谱利用率
8.2.1 ISO/IEC18000-6C频谱效率和频谱利用率
8.2.2 与同频段移动通信比较
8.3 射频功率资源与无源标签高信噪比接收
8.3.1 标签可能接收到的最高电平
8.3.2 无源标签接收端内部噪声
8.3.3 无源标签接收归一化信噪比
8.4 无源标签UHF RFID空中接口覆盖区
8.4.1 无源标签UHF RFID空中接口三种不同的灵敏度
8.4.2 不同概念的覆盖区范围及其意义
第三篇 码分射频识别
第九章 码分射频识别概述
9.1 码分射频识别发展需求
9.1.1 现行UHF RFID空中接口的改进需求
9.1.2 物联网的发展需求
9.1.3 RFID接入物联网的现行技术
9.1.4 有关码分射频识别的研究
9.2 码分射频识别系统设计要点
9.2.1 码分射频识别及其技术依托
9.2.2 码分射频识别的媒体接入控制
9.2.3 码分射频识别的物理层
9.3 码分射频识别的环境条件
9.3.1 无源标签空中接口的短距离通信环境
9.3.2 突发通信环境
9.3.3 无源标签高信噪比接收环境
9.3.4 相对信道速率的频谱资源富裕度
9.4 扩展频谱信号的抗干扰特征
9.4.1 相关函数
9.4.2 相关检测
第十章 码分射频识别数学模型
10.1 扩展频谱通信基础概念
10.1.1 扩展频谱通信的理论依据仙农信道容量公式
10.1.2 最佳信号形式伪随机序列信号
10.2 多进制扩展频谱编码传输数学模型
10.2.1 多进制扩展频谱编码传输信号形成
10.2.2 多进制扩展频谱编码传输信号接收
10.3 码分多标签接入扩展频谱传输数学模型
10.3.1 码分多标签接入扩展频谱信号
10.3.2 码分并行应答扩展频谱接收
第十一章 m序列和移位m序列族
11.1 正交序列(码)与伪随机序列(码)
11.1.1 正交序列(码)
11.1.2 伪随机序列
11.2 最长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序列(m序列)
11.2.1 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序列
11.2.2 特征多项式和本原多项式
11.2.3 游程
11.3 m序列特性
11.3.1 m序列是伪随机序列
11.3.2 m序列是周期序列
11.3.3 状态图和各态历经性
11.3.4 m序列本原多项式镜像特性
11.3.5 m序列的自相关特性
11.3.6 由本原多项式产生m序列
11.4 m序列捕获
11.4.1 已知本原多项式捕获m序列
11.4.2 已知移位寄存器级数寻找m序列的本原多项式
11.5 移位m序列族
11.5.1 移位m序列族概念
11.5.2 移位m序列族特性
11.5.3 衍生序列
11.5.4 同族的全部序列的初始状态具有各态历经性
11.5.5 反码序列族
第十二章 码分射频识别系统框架
12.1 码分射频识别系统组成
12.1.1 单阅读器应用
12.1.2 多阅读器码分射频识别系统
12.2 码分射频识别系统技术架构
12.2.1 总体框架
12.2.2 总体技术框架说明
12.3 码分射频识别系统参数
12.3.1 码分射频识别系统的写入和读取操作过程
12.3.2 基于通信模型的空中接口参数定义
12.4 码分射频识别系统技术特性
12.4.1 技术对比
12.4.2 预期效果
12.5 码分射频识别系统检测方法
12.5.1 基于通信模型的空中接口参数的测试装置
12.5.2 测试系统基本假定条件
12.5.3 测试程序
第十三章 无源标签码分射频识别空中接口下行链路
13.1 码分射频识别下行链路技术特点与设备组成
13.1.1 码分射频识别下行链路任务
13.1.2 码分射频识别下行链路的技术特点
13.1.3 下行信道的设备构成
13.2 浅调幅
13.2.1 下行链路浅调幅的需求与可能
13.2.2 浅调幅设计
13.3 注入同步
13.3.1 码分射频识别系统的同步需求
13.3.2 注入同步环路构成
13.3.3 注入同步环路工作状态
13.4 chip率相关检测
13.4.1 CD-RFID下行信道相关的特点
13.4.2 离散信号相关原理
13.4.3 移位m序列相关检测
13.4.4 数域映射和容错
13.5 多进制扩展频谱编码序列相关检测
13.5.1 下行链路多进制编码需求与可能
13.5.2 下行链路多进制编码分组
13.5.3 移位m序列衍生和多进制编码序列相关接收
第十四章 码分射频识别空中接口上行链路
14.1 码分射频识别上行链路技术特点与设备组成
14.1.1 上行链路的任务和技术特点
14.1.2 无源标签CD-RFID上行链路设备组成
14.2 并行应答序列分组与代码设定
14.2.1 序列分组需求
14.2.2 移位m序列族的序列分组和代码设定
14.2.3 移位m序列族序列长度选择
14.2.4 移位m序列族序列选择
14.2.5 序列族序列分组与代码设定举例
14.3 伪PSK调制
14.3.1 技术思路
14.3.2 均匀无耗传输线
14.3.3 伪PSK调制相位反射系数与负载归一化电抗关系
14.4 标签并行应答时域分散设计
14.4.1 设计思路
14.4.2 参数选择
14.4.3 接入状态
14.4.4 各级本原多项式
14.4.5 各本原多项式m序列的接入信道状态表
14.4.6 逻辑图
14.5 扩展频谱阅读器载波泄漏干扰抵消
14.5.1 CD-RFID系统载波泄漏干扰的特点
14.5.2 CD-RFID阅读器载波泄漏干扰抵消
14.6 无源标签并行应答功率控制
14.6.1 需求分析
14.6.2 标签可能接收到的最大信号电压
14.6.3 分流式可变衰减器
14.6.4 衰减量计算
14.6.5 举例
第十五章 无源标签特高频码分射频识别的应用前景
15.1 码分射频识别的体制优势
15.2 提高了网络接入能力
15.3 码分射频识别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附录A 无线电频谱划分
附录B 中国800/900MHz频段射频识别(RFID)技术应用规定(试行)
附录C 部分m序列本原多项式结构表
附录D 部分移位m序列族衍生关系表
附录E 并行应答时间分散控制逻辑图
附录F 名词术语

精彩书摘

  第一篇 通信思维
  RFID源于雷达,用于自动识别,基于数据通信,被归类于无线短距离通信。
  按其工作机理分,历史上曾经有过变压器模型和雷达模型。
  1948年,HarryStockman发表的《利用反射功率的通信》奠定了RFID的理论基础,从此RFID也被打下了深深的雷达思维烙印。就射频能量传递而言,对于应用最为广泛的无源标签RFID空中接口,其借用阅读器发送载波通过“后向散射调制”返回应答信号的过程,类似于雷达。但是按照信息传输思维,这个系统实际上可以分解为下行和上行两个链路,下行链路通过调制下达询问指令,上行链路通过调制返回应答数据,所以归根到底还是通信系统。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内涵的日渐丰富,使得数据通信的特征在系统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系统的技术进步更多地寄托于现代通信技术发展既得成果的推动;有源标签的出现,使得最基本的利用反射功率传送应答信号的前提不复存在,RFID空中接口完全失去了与雷达模型的思维关联。即便是对于无源标签系统,利用反射功率也仅仅是系统内信号传输中的一个环节。所以从技术发展的角度,当今国际上把RFID归属于无线短距离通信范畴体现了RFID空中接口的数据通信本质的一致认知。
  尽管无线通信与雷达同属于无线电设备,甚至可以认为雷达是通信的一种特例,但具体而言,雷达与无线数据通信由于用途不同,设计思维大相径庭。
  雷达是自发自收系统,信号形式已知,其通过返回信号的波形变化、到达时间和被探测体的后向散射功率获取目标信息,是一个单信道的闭环操作系统。
  无线数据通信是发射端对接收端传送信息,载波受信息调制成为信号,接收端对信息未知。波形变化属于干扰分量,到达时间无关紧要。无线数据通信系统设计关注系统设备能力。多用户共享系统资源,进行开环操作。
  雷达是探测系统,通常单机工作,覆盖一片地域,探测对象是被动的目标。当出现多目标时,对探测结果依次处理。
  无线数据通信是服务系统,以尽可能广泛的互联互通为宗旨。关注频谱资源共享、多用户接入能力和组网能力。
  雷达系统通常是单信道系统,对频谱利用率不太关心,没有多信道复用需求。
  无线数据通信系统为增加系统容量发展了各类多信道复用技术。因此,通信思维有助于建立更高效的RFID空中接口新体制。
  雷达系统的被探测对象是被动体,靠返回信号检测,即闭环检测方法,闭环检测对系统中间环节的参数是难以定义和检测的。
  ……

前言/序言

  CD-RFID是刘礼白研究提出的原创技术。以该项原创技术为核心内容的专著《特高频无源标签码分射频识别》,是作者对该项研究成果的总结。
  这本专著的创新性首先表现为设计思维的突破。传统的UHFRFID空中接口源于雷达模型,包括单信道射频识别技术体制和标准,以雷达散射截面、波形和时间特征为核心内容的空中接口参数体系和闭环检测方法等。这本专著突出uHFRFID空中接口的数据通信特征,用数据通信系统设计思维重新认识现行UHFRFID空中接口存在的技术瓶颈,提出了用通信系统设计思维改进UHFRFID空中接口设计的技术思路。
  按照通信系统设计思维建立以系统设备能力为主体的UHFRFID空中接口参数体系,多信道共享频谱资源的码分接人技术体制和开环检测方法。
  这本专著的创新性体现在UHFRFID空中接口与CDMA相结合的技术实现的突破。
  以ISO/IEC:18000—6为代表的现行UHFRFD空中接口标准,其单信道UHFRFD空中接口体制需要实现的是单信道接入管理功能,以碰撞仲裁为通信协议的核心。这本专著提出的码分射频识别则需要完成接入网管理功能。以相似于CDMA移动通信的多用户接人和码分组网为目标。作者分析了UHFRFlD空中接口的特定通信环境,找出了UHFRFID空中接口与移动通信的应用环境差异,从而建立了与CDMA移动通信完全不同的,在UHFRFE空中接口实现码分接人的方法。
  这本专著的创新性体现在对移位m序列族的研究和应用方面。m序列是人们最熟悉最常用的编码序列,但传统技术偏重于单序列应用,较少涉及完整序列族的研究和应用。为了开发码分射频识别,作者研究提出了广义游程和各态历经性概念推论,并推导出序列衍生关系表,建立在移位m序列族特性基础上的码分射频识别方案硬件实体结构简单,适合于无源标签技术实现;易于提供网络管理要素,方便UHFRFID空中接口多标签应答和多阅读器组网功能实现。
  这本专著所介绍的系统分析设计方法,反映了作者多年从事通信系统研究开发的经验。该码分射频识别研究成果对我国UHFRFID和短距离通信领域技术进步将会有所贡献,对我国UHFRFID产业发展将会产生重要影响。
  童志鹏
  2013年5月
探索无线世界的奥秘:从信号的诞生到智能的连接 一部关于电磁波、信息编码与识别技术的探索之旅,揭示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无线通信是如何发生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无线电波环绕的世界里。从广播电台传来的音乐,到手机里传递的讯息,再到 Wi-Fi 信号连接的数字世界,电磁波以其独特的方式,承载着信息,缩短着时空的距离。然而,这些看似寻常的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科学原理?信息又是如何在这看不见的波涛中,精准地传递并被识别的?本书将带您深入探究无线通信的基石,解开信息编码与识别的奥秘,理解我们如何能够在复杂的无线环境中,精确地“看见”并“听见”那些隐藏在信号中的信息。 第一章:电磁波的奇妙旅程——信号的诞生与传播 本章将带领读者踏上探索电磁波世界的奇妙旅程。我们将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理解电磁波是如何产生的。从加速的电荷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又产生磁场,这种相互激化的过程,便孕育出了在空间中以光速传播的电磁波。我们将追溯电磁波的发现史,了解麦克斯韦方程组是如何预言并统一了电与磁的现象,以及赫兹如何通过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为无线通信的时代拉开了序幕。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不同频率的电磁波所扮演的角色。从低频的无线电广播,到中频的电视信号,再到高频的微波通信,以及更高频的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线,每一种频率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和应用。我们将解析这些不同频率电磁波在空气中、在介质中的传播方式,理解波长、频率、振幅等基本参数如何决定了电磁波的传播能力和携带信息的能力。例如,为什么低频电磁波能够绕过障碍物传播得更远,而高频电磁波则更适合定向传输和携带大量信息。 此外,本章还将介绍电磁波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例如反射、折射、衍射和吸收。这些现象不仅影响着无线信号的传播路径,也为我们设计和优化无线通信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我们将通过生动的例子,解释为什么在室内,Wi-Fi 信号会受到墙壁的阻挡,而收音机却能接收到远方的电台信号。理解这些相互作用,是理解后续信息编码与识别的关键。 第二章:信息编码的艺术——将万物转化为数字的语言 信息,是无线通信的核心。然而,原始的信息,如声音、图像、文字,并不能直接在电磁波中传播。它们需要被“翻译”成一种机器能够理解的“数字语言”,这个过程便是信息编码。本章将揭示信息编码的艺术,带领读者了解如何将纷繁复杂的信息,转化为一系列有序的二进制比特流。 我们将从信息论的奠基人香农的理论出发,理解信息量的概念。信息量并非仅仅是数据的多少,而是指信息能够消除的不确定性。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越低,它所包含的信息量就越大。基于此,我们将探讨不同的编码方式,如何有效地表示和压缩信息,以减少传输的数据量,提高传输效率。 本章将重点介绍几种关键的编码技术。例如,我们将会学习到模拟信号如何被数字化,包括采样、量化和编码的过程,这是将连续的声波或图像信号转化为离散的二进制码的关键。我们将了解常用的数字编码格式,如 ASCII 码、Unicode,它们如何将英文字母、数字、符号甚至不同语言的文字,映射成唯一的二进制组合。 更进一步,我们还将探讨用于数据传输的信源编码技术,如霍夫曼编码、算术编码,它们能够根据符号出现的概率,为出现频率高的符号分配较短的编码,为出现频率低的符号分配较长的编码,从而实现数据的无损压缩。同时,我们也将涉及信道编码,如循环冗余校验码 (CRC)、海明码,它们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引入冗余信息,以便在接收端检测甚至纠正传输过程中产生的错误,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理解信息编码,就好比掌握了一门“数字翻译”的艺术,它使得原本无法穿越电磁波藩篱的信息,能够以一种高效、可靠的方式,在无线世界中自由翱翔。 第三章:识别的智慧——从信号中“看见”信息 在无线世界中,信息通过电磁波传播,但这些信号本身往往是微弱、杂乱且相互交织的。如何在众多信号中,精准地“找到”并“读取”我们所需的信息,这是识别技术的智慧所在。本章将深入探讨各种识别技术,揭示它们如何赋予无线信号“生命”和“意义”。 我们将首先介绍信号的检测和解调过程。接收端的天线捕获到包含信息的电磁波后,需要通过滤波器滤除不需要的频率成分,然后通过解调器将携带信息的信号从载波中分离出来。我们将学习不同类型的解调技术,如调幅 (AM) 和调频 (FM) 解调,理解它们如何根据载波的变化来恢复原始信息。 接下来,我们将聚焦于更高级的识别技术,特别是那些在复杂环境中实现精确识别的方法。我们将探讨 码分多址 (CDMA) 的核心思想。CDMA 是一种先进的多址接入技术,它允许多个用户在同一时间和同一频率上同时通信,而不会互相干扰。其关键在于,每个用户都被分配了一个独特的“扩频码”。这个扩频码就像是用户独有的“身份识别符”,它将原始信息数据与一个伪随机序列(扩频码)进行相乘,从而将窄带信号扩展成一个宽带信号。 我们将详细解析扩频码的工作原理。为什么这些看似随机的序列,却能够将不同用户的信号区分开来?这源于它们之间良好的“正交性”或“伪正交性”。当接收端接收到混合信号时,它会使用与发送端相同的扩频码对信号进行“解扩”。只有当接收端的扩频码与发送端的扩频码相匹配时,原始的窄带信息信号才能被有效地恢复出来,而其他用户的信号,由于其扩频码不同,会被转换成宽带噪声,从而被抑制。我们将通过类比,例如在一个嘈杂的派对中,你只需要专注于一个人的声音,而忽略其他人的交谈,CDMA 的识别原理便与此类似。 本章还将涉及其他重要的识别技术,例如 时分多址 (TDMA) 和 频分多址 (FDMA)。TDMA 将时间划分为不同的时隙,每个用户轮流使用整个频率带宽进行通信;FDMA 将可用频率带宽划分为多个独立的信道,每个用户占用一个独立的频段。我们将对比 CDMA、TDMA 和 FDMA 的优缺点,理解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 此外,我们还将简要提及 RFID (射频识别) 技术中的识别原理。虽然本书的重点并非RFID,但RFID的核心思想——利用无线电波进行非接触式识别——与我们讨论的信号识别息息相关。RFID标签内部编码的唯一标识符,通过射频信号的调制和解调,被读取器精确识别,这正是无线识别智慧的体现。 第四章:无线连接的未来——从个体到互联的演进 信息编码与识别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实现简单的通信,更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加智能、互联的世界。本章将展望无线连接的未来,探讨这些技术如何驱动着我们生活、工作乃至整个社会的变革。 我们将回顾无线通信技术从早期的模拟广播,到数字蜂窝网络(2G、3G、4G),再到如今的 5G 和未来 6G 的演进历程。每一次技术的飞跃,都离不开信息编码和识别技术的不断突破。例如,5G 网络的高速率、低延迟特性,得益于先进的编码调制方案和更精密的信号识别算法。 我们还将探讨物联网 (IoT) 的概念。物联网将各种物理设备连接到互联网,使它们能够收集和交换数据。而实现这一切的关键,正是无线通信技术,以及在海量设备中实现高效、可靠的信息编码与识别。想象一下,智能家居中的传感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车辆,工业生产线上的机器,它们都需要通过无线方式进行通信和识别,才能实现协同工作。 本书还将触及无线通信在人工智能 (AI) 领域的应用。AI 的发展离不开海量数据的支持,而无线通信正是获取这些数据的关键通道。同时,AI 技术也反过来赋能无线通信,例如通过机器学习优化信道估计、信号检测和资源分配,提高无线网络的智能化水平。 最终,我们将看到,从电磁波的诞生,到信息被编码成数字的语言,再到信号被精准识别,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加智能、高效、互联的未来。这个未来,信息无处不在,连接无处不在,而无线通信,正是连接这一切的无形纽带,是开启智能时代大门的钥匙。 结语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带领读者理解无线世界中那些看似神秘却又至关重要的科学原理。从电磁波的物理基础,到信息编码的艺术,再到识别技术的智慧,我们一步步揭示了无线通信如何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石。希望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您能对我们身边的无线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特高频无源标签码分射频识别”,乍一听就让人觉得内容会相当扎实,不浮于表面。我是一名在电子工程领域的研究生,一直对各种无线通信技术及其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情有独钟。RFID技术,特别是特高频频段和无源标签的应用,是我近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特高频频段的带宽更宽,数据传输速率更高,而无源标签则极大地降低了使用成本和维护难度,这使得它在各种物联网应用中有着巨大的潜力。然而,当看到“码分”这个词时,我感到了一丝特别的惊喜和好奇。在通信系统中,码分技术(如CDMA)以其独特的多址方式和抗干扰能力而闻名。如果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码分技术如何应用于特高频无源RFID系统中,比如如何设计独特的编码序列来区分不同的标签,如何解决标签之间的相互干扰问题,以及这种技术在提高系统容量和鲁棒性方面能带来哪些优势,那将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相关的理论模型、算法设计,甚至是仿真分析,来论证码分技术在RFID领域的理论可行性和实际应用前景。如果能有关于这种技术的实现细节,比如硬件设计上的考量,或者软件算法的优化,那将更是锦上添花。

评分

“特高频无源标签码分射频识别”这个书名,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本在RFID技术领域具有相当深度和技术含量的读物。作为一个在电子产品设计行业工作多年的工程师,我接触过各种无线通信技术,并且深知不同频段和不同工作模式对产品性能的影响。特高频(UHF)频段的RFID技术,以其更远的识别距离和更高的传输速率,在物流、零售、医疗等众多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而无源标签的设计,更是解决了能源供应的瓶颈,使得RFID系统能够更加经济高效地部署。但是,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码分”这个概念。这是否意味着书中会探讨一种利用编码来区分不同标签,从而提高系统在密集环境下识别能力的技术?我一直对如何提高RFID系统的并发识别能力和抗干扰性感到好奇,尤其是在一些复杂的电磁环境中,或者当大量标签同时出现时。如果书中能够详细介绍码分技术在这种场景下的原理,比如如何设计具有良好相关特性的扩频码,如何实现标签的并行解码,以及这种技术相比于其他多址技术(如时分、频分)在特高频无源RFID系统中的优势和劣势,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工程实现指导,或者对不同码分方案的性能进行量化分析,这对我今后的产品设计非常有帮助。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光是封面设计就透露着一股严谨与专业的气息,书名“特高频无源标签码分射频识别”更是让我感觉找到了宝藏。作为一名在自动化物流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技术人员,我们公司一直在探索如何更高效地管理海量的货物和资产,RFID技术自然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仓储环境中,需要识别的物品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对RFID系统的实时性、准确性和抗干扰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特高频”频段的特性,比如穿透性相对较好,识别距离更远,这对于我们宽敞的仓库空间来说至关重要。而“无源标签”的低成本和易部署性,更是我们大规模推广的关键。最吸引我的是“码分”这个概念,这让我想到了通信领域中的CDMA技术,如果RFID也能实现类似的技术,那在密集部署的环境下,多个读写器同时工作,或者大量的标签同时响应时,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识别效率一定会得到质的飞跃。我非常希望书中能深入解析这种“码分”技术在RFID中的具体实现方式,例如,它如何避免标签之间的信号碰撞,如何提高并发识别的数量,以及它对标签的设计和读写器的性能有何具体要求。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展示码分RFID在仓储、供应链管理等场景下的应用效果,那就太完美了。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眼前一亮,"特高频无源标签码分射频识别",听起来就充满了技术深度和前沿性。作为一名对RFID技术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想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应用。特别是“特高频”和“无源标签”,这两个词汇暗示着这本书可能涵盖了高频段的RFID技术特点,以及无需外部电源供电的标签的运作机制,这对于很多实际应用场景,比如仓储管理、资产追踪、甚至是更广泛的物联网领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码分”这个词,更是引起了我的好奇,它是否涉及到了某种多址技术,比如CDMA(码分多址)在RFID领域的应用?这似乎比传统的时分或频分技术更加复杂,也可能带来了更高的系统容量和更强的抗干扰能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这些技术细节,解释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以及在实际部署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如果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不同码分方案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标签的识别速率、距离和成本,那将是莫大的收获。此外,我也会关注书中是否会提及相关的标准和协议,例如EPC Gen2等,这对于理解整个RFID生态系统至关重要。总体而言,从书名来看,这本书似乎是一本能够满足我对于特高频无源RFID技术深入探索需求的专业读物,我对此充满期待。

评分

我一看到“特高频无源标签码分射频识别”这个书名,就联想到了一系列令人兴奋的技术挑战和解决方案。作为一名在物联网系统集成领域工作的技术顾问,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更高性能、更可靠的RFID解决方案。特高频(UHF)频段的RFID技术,因其能够实现远距离、高效率的识别,已经被证明是许多关键物联网应用的核心。而无源标签的采用,则进一步降低了部署成本,使得RFID技术能够触及更多传统上难以覆盖的场景。然而,真正引起我注意的是“码分”这个词。在我的理解中,码分技术通常与CDMA等通信技术相关联,它能够通过正交的编码序列来区分不同的用户,从而实现高容量和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如果这项技术能够被巧妙地应用于特高频无源RFID系统中,那么它可能能够显著提升系统在标签密度大、电磁环境复杂等挑战性场景下的性能。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码分”技术在RFID中的具体实现方式,比如它如何克服标签的随机性和读写器的非同步性,如何设计高效的解码算法,以及它在数据采集的准确性、识别速率和系统容量方面能带来哪些突破。如果书中还能提供一些实际案例,展示码分RFID在智能交通、工业自动化、甚至是智慧城市的具体应用效果,那将大大增加这本书的参考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