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一生(1903~1942)》获得2008年《观点》杂志传记文学奖,被誉为既是一位女性一生的概述,也是二战前欧洲知识界的一个缩影。继身后遗作《法兰西组曲》荣获2004年度雷诺多文学奖后,这些文字再现了这位女作家的天才,然而她本人却并不知自身的命运是多么富有戏剧性。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1903-1942)出生于乌克兰基辅的犹太银行家家庭,“十月革命”后,她随家人移居巴黎,入读索邦大学。1929年,她凭借处女作小说《大卫·格德尔》迎来了文学上的成功。内米洛夫斯基活跃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巴黎文坛。然而,由于她的犹太身份,尽管她于1939年皈依天主教,仍无法获得法国国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巴黎大逃亡之后,她躲在法国东部一个小镇里,后遭法国宪兵逮捕,于1942年8月17日被杀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
2004年,内米洛夫斯基的长女德尼斯将母亲遗物中找到的未完成小说《法兰西组曲》整理出版,获得当年度法国雷诺多文学奖,这是该奖历史上颁给一位去世作家。内米洛夫斯基和她的作品重新受到世界的关注。近年来,她的主要作品陆续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包括《法兰西组曲》、《大卫·格德尔》、《契诃夫的一生》和短篇集《星期天》等。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一生(1903~1942)》这部传记作品建立在对现存史料的发现和再发掘的基础上创作而成,两位作者的调研遍及俄罗斯和法国,收集了作家的工作笔记、书信以及从未公开发表过的文献和手稿,这些关键材料促成了这位女作家的完整传记。
奥里维尔·菲利波纳(Olivier Philipponnat)与帕特里克·里耶纳尔(Patrick Lienhardt),曾合著《罗热·斯特凡,对历险者的探查》,这部讲述著名报人和抵抗者的传记出版于2004年,获得业界好评。2007年,两人合著的《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一生》出版,获得法国《观点》杂志传记图书奖,次年,英文版在美国出版。奥里维尔·菲利波纳写过多篇关于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研究文章,其中包括两部未发表的小说(《灵魂的主人》《血的热度》)和新版《秋之蝇》的序言。
这部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生平传记读来如同一部小说,材料使人兴奋激动,凄美心碎而又扎实牢靠。
——《快报》(L'Express)
一部详尽透彻、热烈又细致的传记……两位作者使传主那短暂的命运所有的弦都颤动着,绷紧直至断裂。
——《观点》(Le Point)
这本书优雅地平衡了传主的生活与工作,描绘了一位朝气蓬勃却患哮喘的年轻作家同时又是女儿、妻子和母亲的画像。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一生(1903~1942)”——仅仅是这个标题,就给我带来了一种深沉的共鸣。1903年出生,1942年逝世,这短短的生命旅程,恰好横跨了二十世纪最令人心悸的几十年。我脑海中开始勾勒出她可能经历的场景:从帝俄的余晖,到革命的烽火,再到两次世界大战的炼狱,她的成长与创作,必然与这些历史洪流息息相关。我无法不想象,她会在怎样的情绪下落笔?她的作品,是否会充满那个时代的悲怆与反思?她对人性的洞察,又会因为经历了如此多的动荡而显得尤为深刻?我好奇,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一个女性作家是如何在文字的世界里寻找秩序与意义,又如何将这份寻找化为不朽的篇章。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份传记,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机会,一次与一位坚韧女性生命轨迹的共振。
评分单纯从书名“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一生(1903~1942)”来推测,我立刻被一种宿命感所吸引。1903年生,1942年终,这短短的人生轨迹,仿佛被历史的巨轮无情地碾压。从俄国革命的动荡,到两次世界大战的阴影笼罩,她的人生,注定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我开始想象,她是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构筑自己的文学世界?她的文字,是否会折射出那个时代特有的光影?是关于流离失所的悲凉,还是关于生命顽强的呼唤?我尤其好奇,她是如何处理个人情感与宏大历史之间的关系?她是否会在作品中,探讨在动荡年代里,普通人的命运如何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一位作家生命的记录,更是一种对历史的回溯,一种对生命在极端境遇下韧性的追问,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评分“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一生(1903~1942)”——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生命的时间刻度。1903年,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而1942年,又承载着怎样的重量?这三十九年,恰好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最波澜壮阔、也最动荡不安的时期。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的画面:俄国革命的喧嚣,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烈,以及在这背后,一个女性作家不为人知的奋斗与挣扎。我无法想象,她会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去感知世界,又如何将这份感知转化为文字。她笔下的人物,会带有怎样的时代烙印?她的叙事,是否会流露出那个时代的忧伤与希望?抑或是对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深刻洞察?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似乎能打开我通往那个遥远时代的大门,让我得以一窥究竟,去理解一个名字背后,所承载的生命故事,以及那个时代的温度。
评分光是读到“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一生(1903~1942)”这个书名,我的思绪就已经飘得很远。1903年,那是个旧时代正在消逝,新时代即将到来的微妙节点,而她的一生,恰好被浓缩在这场历史剧变的夹缝中。从十月革命的腥风血雨,到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弥漫,再到最终的生命定格在1942年,这短短几十年,足以让任何一个敏感的心灵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残酷。我难以想象,在这个充满剧变与挑战的年代,一个女性作家是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又如何在文字的世界里寻找慰藉与表达。她会不会在笔下描绘出那个时代的独特风景,那些发生在俄罗斯、发生在欧洲的大事件,又会以怎样的视角呈现在她的作品中?我非常好奇,她的生活经历,那些属于她个人的悲欢离合,又会在她的文学创作中留下怎样的印记?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历史的回声,又像是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交织,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去感受,去理解。
评分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书,虽然我还没有读到书中具体的内容,但仅仅是书名和她的人生片段,就已经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个极其鲜活的形象。1903年出生,1942年离世,这短短三十九年的生命,却横跨了两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俄国革命的动荡,又在二战的阴影下戛然而止。我很难想象,在一个如此动荡的时代,一位女性作家是如何在文学的殿堂里寻找自己的声音,又是如何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化为文字的。我常常会想象,她在那样的背景下,会经历怎样的心路历程?她的写作,是否受到了时代洪流的深刻影响?她的笔下,会流淌出怎样的情感?是关于战乱的悲怆,还是对人性善恶的洞察?或是对生命短暂的感慨?我迫切地想知道,是什么样的经历,铸就了她那被历史铭记的三十九载?那些未竟的篇章,又会留下怎样的遗憾与想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像是一扇窗口,让我得以窥探一个时代的缩影,以及一个女性在时代洪流中的坚韧与闪光。
评分而是为了你,俄罗斯。
评分法国文学并未止于六角边界。最近几年颁发给“外裔”作家的文学奖,也在为狭隘的文学观推开一扇新窗。尽管在1937年内米洛夫斯基的名字开始出现在反闪米特人这样的仇外宣传中,她依然在之前的那几年得到了同类作家中最好的礼遇。菲利波纳的眼中,“文学和语言属于那些使他们栩栩如生的人们——无论他们出身如何”,而对于一名写作者而言,“最好是按字母顺序来排列作家,而不是出身”。
评分不是为了上帝,
评分奥利维尔.菲利波纳开始创作伊莱娜这本传记的时候,《法兰西组曲》的手稿尚未出版,伊莱娜的作品依然被大众忽略在恒河沙数的小说作品中。在朋友的推荐下,回顾20世纪小说的菲利伯纳接触到了伊莱娜的作品,然后沉迷并扼腕道“这位在当时如此有名的作家,现在却像飞机在雷达区域里消失了一样销声匿迹”。而在《法兰西组曲》出版之后,就像一只悖论,伊莱娜的作品顿时被置于另一个极端,“伊莱娜在全世界只是被缩略成了《法兰西组曲》的代名词,人们依然忽略着了这本作品背后丰富的15本长篇,50多本短篇小说、剧本创作。大众因为一棵树而忽略了整片森林”。
评分远方的钟声
评分随着晨曦飘进牢房
评分不是为了上帝,
评分不是为了上帝,
评分“我在这里!”……说罢潸然泪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