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一生(1903~1942)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一生(1903~194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奥里维尔·菲利波纳,帕特里克·里耶纳尔 著,张璐 译
图书标签:
  • 传记
  • 文学
  • 历史
  • 法国文学
  • 二战
  • 犹太人
  • 女性作家
  • 内米洛夫斯基
  • 文学史
  • 人物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11583
版次:1
商品编码:1137209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文学人生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一生(1903~1942)》获得2008年《观点》杂志传记文学奖,被誉为既是一位女性一生的概述,也是二战前欧洲知识界的一个缩影。继身后遗作《法兰西组曲》荣获2004年度雷诺多文学奖后,这些文字再现了这位女作家的天才,然而她本人却并不知自身的命运是多么富有戏剧性。

内容简介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1903-1942)出生于乌克兰基辅的犹太银行家家庭,“十月革命”后,她随家人移居巴黎,入读索邦大学。1929年,她凭借处女作小说《大卫·格德尔》迎来了文学上的成功。内米洛夫斯基活跃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巴黎文坛。然而,由于她的犹太身份,尽管她于1939年皈依天主教,仍无法获得法国国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巴黎大逃亡之后,她躲在法国东部一个小镇里,后遭法国宪兵逮捕,于1942年8月17日被杀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
  2004年,内米洛夫斯基的长女德尼斯将母亲遗物中找到的未完成小说《法兰西组曲》整理出版,获得当年度法国雷诺多文学奖,这是该奖历史上颁给一位去世作家。内米洛夫斯基和她的作品重新受到世界的关注。近年来,她的主要作品陆续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包括《法兰西组曲》、《大卫·格德尔》、《契诃夫的一生》和短篇集《星期天》等。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一生(1903~1942)》这部传记作品建立在对现存史料的发现和再发掘的基础上创作而成,两位作者的调研遍及俄罗斯和法国,收集了作家的工作笔记、书信以及从未公开发表过的文献和手稿,这些关键材料促成了这位女作家的完整传记。

作者简介

  奥里维尔·菲利波纳(Olivier Philipponnat)与帕特里克·里耶纳尔(Patrick Lienhardt),曾合著《罗热·斯特凡,对历险者的探查》,这部讲述著名报人和抵抗者的传记出版于2004年,获得业界好评。2007年,两人合著的《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一生》出版,获得法国《观点》杂志传记图书奖,次年,英文版在美国出版。奥里维尔·菲利波纳写过多篇关于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研究文章,其中包括两部未发表的小说(《灵魂的主人》《血的热度》)和新版《秋之蝇》的序言。

精彩书评

  

  这部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生平传记读来如同一部小说,材料使人兴奋激动,凄美心碎而又扎实牢靠。
  ——《快报》(L'Express)


  一部详尽透彻、热烈又细致的传记……两位作者使传主那短暂的命运所有的弦都颤动着,绷紧直至断裂。
  ——《观点》(Le Point)


  这本书优雅地平衡了传主的生活与工作,描绘了一位朝气蓬勃却患哮喘的年轻作家同时又是女儿、妻子和母亲的画像。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目录

序幕:我想我们今天将会出发(1942年7月17日)

第一部分

前 生

1.世界上最美丽的国度(1903年-1911年)

平原的味道

重见巴黎

泽泽尔

香皂和紫罗兰精油

尼斯的狂欢节

高贵的生活

蜻蜓小姐

泥浆和黑猪

阴暗的小犹太

男人都是豺狼……

犹太隔离区的恐怖

贱民

上帝太远……

闲散的星期天

从法国来的小鸟



2.模糊而致命的希望(1912-1917)

活生生的出生证明副本

惨痛的忧伤

模糊的战栗

平淡的腐水味道

毫无条理的居住之地

正当的生意

不安全的感觉

该死的仇恨

我真的想去死……



3.一生的动荡(1917-1919)

革命的一年

仇恨和疯狂的叫声

莫斯科的落脚之地

The aim of my life…

酒味

穆斯塔马基

芬兰的风光

童话

在赫尔辛基

可怕的暴风雨



4.托普茜小姐和玛德小姐(1919年-1924年)

疯癫的外国人

Ships that pass in the night…

在舞池里

没有危险的快感

音乐厅

过去已经不在

诺诺什和露露特

一本快活的杂志

黑色忧郁

丝丝情意

嬷嬷的逃亡

十万人的狂舞

可怕的快乐

责任之路



5.骄傲的魔鬼(1925-1929)

流亡

犹太隔离区的幻想者

奢华的感觉

国际商品交易会

大卫城

屠格涅夫的方法

保罗和伊莱娜

优良的血统是不会说谎的!

复仇的魔鬼

有个糟糕的结局的书籍的堆积

一个孩子

第二部

文学之森



6.机遇的谷粒(1929-1931)

在圣父街拾到的手稿

困难的安产感谢礼

高老头战术

一本“发臭的好书”

一段真实的传说

巨大的吸引力

一部犹太小说?

傲气与偏见

与贝恩斯坦相称的戏剧

误解的痛苦

电影-戏剧事件

全年最令人震惊的火炉

一个女野人

用画面思考

衰落

甜酥式面包



7.足够的回忆来构成一部小说(1932-1935年)

生命,多么短暂……

不可让渡的财富

两个男人

1933年的人

极度的谨慎

怪物

没有坟墓的灵魂

长期的雇佣合同

向左还是向右?

青春之酒

格德尔之前的格德尔

一拳

供与求



8.幸福的法国人!(1935-1938)

梦幻与现实的接轨

史塔维斯基和斯特拉文斯基

一份诉讼

“Facts”

“难以怜悯的怜悯之心”

虚伪的蠢货!

不可同化性

生活的迫切

过去不再存在

焦虑的日子



9.夜晚的孩子(1938-1939年)

我们的心灵的主宰者

精神火刑

写狼群,就是我的工作……

努力去怜悯

一个蹩脚的新成员

不安的血缘

第三部

比恶心更强烈



10.法国季风(1939-1941)

在和平与战争之间

特别的诅咒

我们是多么渺小……

犹太人的故事

暴风雨下的人群

深深的焦虑

沦陷的巴黎

野蛮人里的花边女工

震怒之日

影子和光亮

像等着蛇到来的鸟儿

大地不会撒谎

全新的环境



11.仇恨+蔑视

(1941年-1942年)

雷鸣

蜂巢精神

热血

伤口

一杯维希的水

忧伤的幸福

集体精神

在炽热的岩浆上

一部法兰西组曲

被抛弃的苦涩的孤独

我害怕,我害怕……

就像在一张木筏上一样

12 像在一艘遇难的船只上

(1942年7月13日-11月9日)

尾声

漫长的旅程

(1943-2004)

附录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一生(1903~1942)》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且不包含该书的具体内容,专注于提供一个引人入胜的阅读引导。 《时代的回响: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家族肖像与历史变迁》 一幅跨越世纪的社会风貌图景,一次关于个体命运与宏大叙事的深度对话。 序言:在历史的洪流中回望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的个人传记,而是一部立体而多维的时代侧写。它通过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欧洲社会中一群特定人群的命运轨迹,试图捕捉那个风云变幻时期特有的精神气质、物质生活与深刻的社会断裂。我们所观察的,是一段从维多利亚时代晚期的余晖,穿越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最终汇入现代性巨大变革洪流的历程。 这段时期,是希望与绝望、进步与毁灭并存的矛盾体。它见证了科学的飞速发展、艺术的颠覆性创新,同时也饱尝了极权主义兴起、意识形态冲突与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的痛苦。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这一历史语境,理解那些构成我们今日世界基石的事件,是如何塑造了普通人的日常、家庭的结构以及文化的走向。 第一部:黄金时代的幻影与坚固的基石(约1903-1914) 本书的起点,设定在“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的尾声。这是一个表面繁荣、内在却充满不安的时期。 1. 城市生活的张力: 我们将描绘早期现代都市的景象——崭新的公共交通工具、日益拥挤的剧院与沙龙、新兴的资产阶级与挣扎中的工人阶级。城市不再仅仅是人口的汇集地,它成为了社会阶层固化与流动性的试验场。书籍将细致勾勒出不同社会阶层在衣着、饮食、社交礼仪上的细微差别,揭示隐藏在精致外表下的阶级壁垒。 2. 知识分子的觉醒与迷茫: 在思想领域,这是一场革命。达尔文主义的冲击尚未完全平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正悄然改变着人们对“自我”的认知。艺术家们开始反叛学院派的陈规,前卫艺术思潮在巴黎、柏林、维也纳的咖啡馆中酝酿。本书将探讨知识分子群体在旧有信仰体系崩塌后面临的身份危机与精神探寻。 3. 家族的传统与束缚: 在动荡来临之前,家庭仍然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承载着继承、责任与道德规范。我们将探讨传统大家族在面对工业化和新思潮时的内部张力——父权制的权威受到挑战,年轻一代对自主权的渴望与家族义务之间的拉锯战。这种内部的“微观政治”,预示着更大范围的社会结构性松动。 第二部:碎裂的十年与重塑的身份(约1914-1929)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仅是一场军事冲突,它彻底撕裂了旧有的世界观,将历史推入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新阶段。 1. 战争的持久效应: 战壕的泥泞与前线的创伤,如何渗透回后方的日常?本书将重点考察战争对社会性别角色的永久性改变。女性进入传统由男性主导的劳动领域,她们的自我认知由此发生根本性转变。同时,退伍军人重返社会时所面临的“失语症”与精神创伤,构成了战后社会心理的隐痛。 2. 战间的躁动与“爵士时代”: 战争结束后,欧洲社会爆发了一种对生命的狂热补偿——“喧嚣的二十年代”。消费主义的兴起、女性服饰的解放、新的娱乐方式(如电影和舞蹈)的普及,都标志着对战前僵化道德观的反叛。本书将剖析这种看似享乐主义的表象下,潜藏着对未来持续的焦虑感。 3. 民族主义与边缘化群体: 在新的民族国家边界确立后,少数族裔、移民群体以及政治异见者面临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本书将通过具体案例,展现身份认同如何在政治运动的裹挟下,从一种内在属性异化为一种外在的、危险的标签。对“他者”的排斥,是这一时期社会结构重塑的重要特征。 第三部:阴影的笼罩与绝望的抵抗(约1930-1942) 全球经济大萧条与随后极权主义意识形态的蔓延,将欧洲推向了更深的黑暗,个体自由的空间被压缩至极限。 1. 经济困境中的人性考验: 大萧条的影响不再是抽象的数字,它转化为失业、饥饿和家庭的解体。本书将探讨在生存压力下,社会互助的传统如何瓦解,以及不同阶层对政治出路的反应——从对激进承诺的狂热追随,到在绝望中选择沉默与隐忍。 2. 意识形态的渗透与日常生活的政治化: 当极权机器开始全面运作,个人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教育、艺术创作、甚至家庭晚餐的对话——都可能成为政治忠诚的测试场。本书旨在捕捉这种“无处不在的监视感”是如何侵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使真诚的交流变得奢侈而危险。 3. 知识的流亡与文化遗产的挣扎: 在迫害加剧的背景下,知识分子和艺术家面临艰难的选择:流亡、沉默,还是公开的抵抗?本书将关注文化精英群体如何试图在资源匮乏、生命受威胁的情况下,保护思想的火种,保存文明的记录。他们的撤离与留下,构成了对那个时代道德的深刻审判。 结语:历史的遗产与现代性的代价 本书的收尾,并非停留在某个具体的历史节点,而是对这段深刻动荡时期所留下的遗产进行反思。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经验,是关于技术进步的巨大潜力、意识形态的致命诱惑,以及人道主义精神在极端压力下的韧性与脆弱。 通过对那个时代复杂图景的细致描摹,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理解我们自身所处时代的参照系。它提醒我们,看似坚固的社会秩序随时可能在历史的剧变中崩塌,而每一个看似微小的个人选择,都可能成为书写历史的脚注。阅读这些曾经鲜活的命运,就是与历史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中汲取对当下复杂世界的洞察力。

用户评价

评分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一生(1903~1942)”——仅仅是这个标题,就给我带来了一种深沉的共鸣。1903年出生,1942年逝世,这短短的生命旅程,恰好横跨了二十世纪最令人心悸的几十年。我脑海中开始勾勒出她可能经历的场景:从帝俄的余晖,到革命的烽火,再到两次世界大战的炼狱,她的成长与创作,必然与这些历史洪流息息相关。我无法不想象,她会在怎样的情绪下落笔?她的作品,是否会充满那个时代的悲怆与反思?她对人性的洞察,又会因为经历了如此多的动荡而显得尤为深刻?我好奇,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一个女性作家是如何在文字的世界里寻找秩序与意义,又如何将这份寻找化为不朽的篇章。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份传记,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机会,一次与一位坚韧女性生命轨迹的共振。

评分

单纯从书名“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一生(1903~1942)”来推测,我立刻被一种宿命感所吸引。1903年生,1942年终,这短短的人生轨迹,仿佛被历史的巨轮无情地碾压。从俄国革命的动荡,到两次世界大战的阴影笼罩,她的人生,注定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我开始想象,她是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构筑自己的文学世界?她的文字,是否会折射出那个时代特有的光影?是关于流离失所的悲凉,还是关于生命顽强的呼唤?我尤其好奇,她是如何处理个人情感与宏大历史之间的关系?她是否会在作品中,探讨在动荡年代里,普通人的命运如何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一位作家生命的记录,更是一种对历史的回溯,一种对生命在极端境遇下韧性的追问,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评分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一生(1903~1942)”——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生命的时间刻度。1903年,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而1942年,又承载着怎样的重量?这三十九年,恰好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最波澜壮阔、也最动荡不安的时期。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的画面:俄国革命的喧嚣,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烈,以及在这背后,一个女性作家不为人知的奋斗与挣扎。我无法想象,她会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去感知世界,又如何将这份感知转化为文字。她笔下的人物,会带有怎样的时代烙印?她的叙事,是否会流露出那个时代的忧伤与希望?抑或是对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深刻洞察?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似乎能打开我通往那个遥远时代的大门,让我得以一窥究竟,去理解一个名字背后,所承载的生命故事,以及那个时代的温度。

评分

光是读到“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一生(1903~1942)”这个书名,我的思绪就已经飘得很远。1903年,那是个旧时代正在消逝,新时代即将到来的微妙节点,而她的一生,恰好被浓缩在这场历史剧变的夹缝中。从十月革命的腥风血雨,到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弥漫,再到最终的生命定格在1942年,这短短几十年,足以让任何一个敏感的心灵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残酷。我难以想象,在这个充满剧变与挑战的年代,一个女性作家是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又如何在文字的世界里寻找慰藉与表达。她会不会在笔下描绘出那个时代的独特风景,那些发生在俄罗斯、发生在欧洲的大事件,又会以怎样的视角呈现在她的作品中?我非常好奇,她的生活经历,那些属于她个人的悲欢离合,又会在她的文学创作中留下怎样的印记?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历史的回声,又像是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交织,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去感受,去理解。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书,虽然我还没有读到书中具体的内容,但仅仅是书名和她的人生片段,就已经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个极其鲜活的形象。1903年出生,1942年离世,这短短三十九年的生命,却横跨了两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俄国革命的动荡,又在二战的阴影下戛然而止。我很难想象,在一个如此动荡的时代,一位女性作家是如何在文学的殿堂里寻找自己的声音,又是如何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化为文字的。我常常会想象,她在那样的背景下,会经历怎样的心路历程?她的写作,是否受到了时代洪流的深刻影响?她的笔下,会流淌出怎样的情感?是关于战乱的悲怆,还是对人性善恶的洞察?或是对生命短暂的感慨?我迫切地想知道,是什么样的经历,铸就了她那被历史铭记的三十九载?那些未竟的篇章,又会留下怎样的遗憾与想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像是一扇窗口,让我得以窥探一个时代的缩影,以及一个女性在时代洪流中的坚韧与闪光。

评分

而是为了你,俄罗斯。

评分

法国文学并未止于六角边界。最近几年颁发给“外裔”作家的文学奖,也在为狭隘的文学观推开一扇新窗。尽管在1937年内米洛夫斯基的名字开始出现在反闪米特人这样的仇外宣传中,她依然在之前的那几年得到了同类作家中最好的礼遇。菲利波纳的眼中,“文学和语言属于那些使他们栩栩如生的人们——无论他们出身如何”,而对于一名写作者而言,“最好是按字母顺序来排列作家,而不是出身”。

评分

不是为了上帝,

评分

奥利维尔.菲利波纳开始创作伊莱娜这本传记的时候,《法兰西组曲》的手稿尚未出版,伊莱娜的作品依然被大众忽略在恒河沙数的小说作品中。在朋友的推荐下,回顾20世纪小说的菲利伯纳接触到了伊莱娜的作品,然后沉迷并扼腕道“这位在当时如此有名的作家,现在却像飞机在雷达区域里消失了一样销声匿迹”。而在《法兰西组曲》出版之后,就像一只悖论,伊莱娜的作品顿时被置于另一个极端,“伊莱娜在全世界只是被缩略成了《法兰西组曲》的代名词,人们依然忽略着了这本作品背后丰富的15本长篇,50多本短篇小说、剧本创作。大众因为一棵树而忽略了整片森林”。

评分

远方的钟声

评分

随着晨曦飘进牢房

评分

不是为了上帝,

评分

不是为了上帝,

评分

“我在这里!”……说罢潸然泪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