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萊娜·內米洛夫斯基的一生(1903~1942)》獲得2008年《觀點》雜誌傳記文學奬,被譽為既是一位女性一生的概述,也是二戰前歐洲知識界的一個縮影。繼身後遺作《法蘭西組麯》榮獲2004年度雷諾多文學奬後,這些文字再現瞭這位女作傢的天纔,然而她本人卻並不知自身的命運是多麼富有戲劇性。
伊萊娜·內米洛夫斯基(1903-1942)齣生於烏剋蘭基輔的猶太銀行傢傢庭,“十月革命”後,她隨傢人移居巴黎,入讀索邦大學。1929年,她憑藉處女作小說《大衛·格德爾》迎來瞭文學上的成功。內米洛夫斯基活躍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巴黎文壇。然而,由於她的猶太身份,盡管她於1939年皈依天主教,仍無法獲得法國國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巴黎大逃亡之後,她躲在法國東部一個小鎮裏,後遭法國憲兵逮捕,於1942年8月17日被殺害於奧斯維辛集中營。
2004年,內米洛夫斯基的長女德尼斯將母親遺物中找到的未完成小說《法蘭西組麯》整理齣版,獲得當年度法國雷諾多文學奬,這是該奬曆史上頒給一位去世作傢。內米洛夫斯基和她的作品重新受到世界的關注。近年來,她的主要作品陸續被翻譯成中文齣版,包括《法蘭西組麯》、《大衛·格德爾》、《契訶夫的一生》和短篇集《星期天》等。
《伊萊娜·內米洛夫斯基的一生(1903~1942)》這部傳記作品建立在對現存史料的發現和再發掘的基礎上創作而成,兩位作者的調研遍及俄羅斯和法國,收集瞭作傢的工作筆記、書信以及從未公開發錶過的文獻和手稿,這些關鍵材料促成瞭這位女作傢的完整傳記。
奧裏維爾·菲利波納(Olivier Philipponnat)與帕特裏剋·裏耶納爾(Patrick Lienhardt),曾閤著《羅熱·斯特凡,對曆險者的探查》,這部講述著名報人和抵抗者的傳記齣版於2004年,獲得業界好評。2007年,兩人閤著的《伊萊娜·內米洛夫斯基的一生》齣版,獲得法國《觀點》雜誌傳記圖書奬,次年,英文版在美國齣版。奧裏維爾·菲利波納寫過多篇關於伊萊娜·內米洛夫斯基的研究文章,其中包括兩部未發錶的小說(《靈魂的主人》《血的熱度》)和新版《鞦之蠅》的序言。
這部伊萊娜·內米洛夫斯基的生平傳記讀來如同一部小說,材料使人興奮激動,淒美心碎而又紮實牢靠。
——《快報》(L'Express)
一部詳盡透徹、熱烈又細緻的傳記……兩位作者使傳主那短暫的命運所有的弦都顫動著,綳緊直至斷裂。
——《觀點》(Le Point)
這本書優雅地平衡瞭傳主的生活與工作,描繪瞭一位朝氣蓬勃卻患哮喘的年輕作傢同時又是女兒、妻子和母親的畫像。
——《齣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光是讀到“伊萊娜·內米洛夫斯基的一生(1903~1942)”這個書名,我的思緒就已經飄得很遠。1903年,那是個舊時代正在消逝,新時代即將到來的微妙節點,而她的一生,恰好被濃縮在這場曆史劇變的夾縫中。從十月革命的腥風血雨,到兩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彌漫,再到最終的生命定格在1942年,這短短幾十年,足以讓任何一個敏感的心靈感受到曆史的厚重與殘酷。我難以想象,在這個充滿劇變與挑戰的年代,一個女性作傢是如何在夾縫中生存,又如何在文字的世界裏尋找慰藉與錶達。她會不會在筆下描繪齣那個時代的獨特風景,那些發生在俄羅斯、發生在歐洲的大事件,又會以怎樣的視角呈現在她的作品中?我非常好奇,她的生活經曆,那些屬於她個人的悲歡離閤,又會在她的文學創作中留下怎樣的印記?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曆史的迴聲,又像是個人命運與時代洪流的交織,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去感受,去理解。
評分我最近讀瞭一本關於伊萊娜·內米洛夫斯基的書,雖然我還沒有讀到書中具體的內容,但僅僅是書名和她的人生片段,就已經在我腦海中勾勒齣瞭一個極其鮮活的形象。1903年齣生,1942年離世,這短短三十九年的生命,卻橫跨瞭兩次世界大戰,經曆瞭俄國革命的動蕩,又在二戰的陰影下戛然而止。我很難想象,在一個如此動蕩的時代,一位女性作傢是如何在文學的殿堂裏尋找自己的聲音,又是如何將自己的人生感悟化為文字的。我常常會想象,她在那樣的背景下,會經曆怎樣的心路曆程?她的寫作,是否受到瞭時代洪流的深刻影響?她的筆下,會流淌齣怎樣的情感?是關於戰亂的悲愴,還是對人性善惡的洞察?或是對生命短暫的感慨?我迫切地想知道,是什麼樣的經曆,鑄就瞭她那被曆史銘記的三十九載?那些未竟的篇章,又會留下怎樣的遺憾與想象?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傳記,更像是一扇窗口,讓我得以窺探一個時代的縮影,以及一個女性在時代洪流中的堅韌與閃光。
評分“伊萊娜·內米洛夫斯基的一生(1903~1942)”——僅僅是這個標題,就給我帶來瞭一種深沉的共鳴。1903年齣生,1942年逝世,這短短的生命旅程,恰好橫跨瞭二十世紀最令人心悸的幾十年。我腦海中開始勾勒齣她可能經曆的場景:從帝俄的餘暉,到革命的烽火,再到兩次世界大戰的煉獄,她的成長與創作,必然與這些曆史洪流息息相關。我無法不想象,她會在怎樣的情緒下落筆?她的作品,是否會充滿那個時代的悲愴與反思?她對人性的洞察,又會因為經曆瞭如此多的動蕩而顯得尤為深刻?我好奇,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一個女性作傢是如何在文字的世界裏尋找秩序與意義,又如何將這份尋找化為不朽的篇章。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份傳記,更是一次與曆史對話的機會,一次與一位堅韌女性生命軌跡的共振。
評分“伊萊娜·內米洛夫斯基的一生(1903~1942)”——這個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生命的時間刻度。1903年,那是一個怎樣的世界?而1942年,又承載著怎樣的重量?這三十九年,恰好是二十世紀上半葉最波瀾壯闊、也最動蕩不安的時期。我腦海中浮現齣無數的畫麵:俄國革命的喧囂,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烈,以及在這背後,一個女性作傢不為人知的奮鬥與掙紮。我無法想象,她會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去感知世界,又如何將這份感知轉化為文字。她筆下的人物,會帶有怎樣的時代烙印?她的敘事,是否會流露齣那個時代的憂傷與希望?抑或是對人性在極端環境下的深刻洞察?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似乎能打開我通往那個遙遠時代的大門,讓我得以一窺究竟,去理解一個名字背後,所承載的生命故事,以及那個時代的溫度。
評分單純從書名“伊萊娜·內米洛夫斯基的一生(1903~1942)”來推測,我立刻被一種宿命感所吸引。1903年生,1942年終,這短短的人生軌跡,仿佛被曆史的巨輪無情地碾壓。從俄國革命的動蕩,到兩次世界大戰的陰影籠罩,她的人生,注定與時代的變遷緊密相連。我開始想象,她是如何在這樣的背景下,構築自己的文學世界?她的文字,是否會摺射齣那個時代特有的光影?是關於流離失所的悲涼,還是關於生命頑強的呼喚?我尤其好奇,她是如何處理個人情感與宏大曆史之間的關係?她是否會在作品中,探討在動蕩年代裏,普通人的命運如何被時代的洪流所裹挾?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對一位作傢生命的記錄,更是一種對曆史的迴溯,一種對生命在極端境遇下韌性的追問,讓我充滿瞭探索的欲望。
評分身陷囹圄的慚愧淚水……
評分身陷囹圄的慚愧淚水……
評分隨著晨曦飄進牢房
評分勞改營的生活
評分我聽見鍾聲呼喚我:
評分“我在這裏!”……說罷潸然淚下,
評分身陷囹圄的慚愧淚水……
評分“你在哪裏?你在哪裏?”
評分不是為瞭上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