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中的政治

科学中的政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晓原,方益昉 著
图书标签:
  • 科学史
  • 科学哲学
  • 政治学
  • 社会学
  • 知识社会学
  • 科学与社会
  • 权力
  • 意识形态
  • 学术史
  • STS(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844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327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鲜明的立场,讨论了当下重要的若干科学争议,包括转基因主粮争议、黄禹锡事件背后的东西方科学竞争、互联网反思等等。作者强调,在这类争议中,话语权必须从专家的垄断中解放出来,所有自身利益和安全状况被关涉的公众,都有权发表意见。在分析这些争议的基础上,作者明确提出:今天的科学,已经告别了纯真年代,所以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科学。

作者简介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曾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天体物理专业,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天文学史专业博士。1994年中国科学院破格晋升为教授,曾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工作15年。1999年调入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中国科学史系并任首任系主任。已在国内外出版专著、文集、译著、主编丛书等80余种,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论文140余篇,并长期在京沪等地报刊杂志上开设个人专栏,发表了大量书评、影评、随笔、文化评论等。科研成果及学术思想在国内外受到高度评价并引起广泛反响,新华社曾三次为他播发全球通稿。

  方益昉博士(MD. PhD.),旅美学者,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拥有上海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纽约西奈山医学院三处完整学术履历,研究专题包括分子生物学、社会医学、生命科学史、科学文化等,以中英文发表学术论文与大众文本共约200万字。

目录

前言
第一辑 转基因主粮争议
转基因主粮产业化争议的科学政治学分析
转基因水稻:科学伦理的底线在哪里?
当代科学争议中的文化原则——以转基因主粮争议为例
请告诉我们,为什么要急着推广转基因主粮?
转基因水稻,别急着吃
第二辑 黄禹锡是西方打压的牺牲品
当代东西方科学技术交流中的权益利害与话语争夺——黄禹锡事件的后续发展与定性研究
黄禹锡事件背后的科学政治博弈
第三辑 互联网反思
互联网上的民意假象
中国互联网面临历史性的三岔口
乔布斯给了我们毒苹果——读《史蒂夫·乔布斯传》有感
谁的大势?为什么我们必须顺从它?——关于“数字阅读是大势所趋”
第四辑 其他争议之例
不能在精神上矮化自己
科学主义,才会违背科学常识——从“火星一号”闹剧说起
阿波罗登月:用科学工具竖一块冷战里程碑
隐私与天书之基因伦理学
基因自私,人更贪婪——从《自私的基因》30周年纪念版说起
“全球变暖”背后的科学政治学
萨哈罗夫和福明海军少将的故事——关于“伦理能不能管科学”的思考之一
公共卫生重在公众参与和专家独立
第五辑 重新审视科学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科学
对与资本密切结合的科学技术应该有戒心——专访首届“中国好书”获得者
江晓原教授
科学已经告别纯真年代
后记:“黄禹锡归来”与科学政治学研究

精彩书摘

  《科学中的政治》:
  在中国基层总体统计数据不准的情况下,国务院宁愿通过工业用电量等三项经济指标估计各地GDP实况的背景下,即使上述棉花产业数据计算无误,但在缺失统计学指标的方式下,非但难以证明农药减少、产量增加,反而暴露出统计素质的低下。类似的困扰,一直影响到中国顶级农业领域院士的形象。
  对转基因农业描绘的诱人前景,必须有清醒认识,并考察已规模化种植的南美诸国和印度国民经济发展现况。在目前的技术水准和市场格局下,上述国家先行转基因种植十几年,饥饿与贫困依然同行,向中国大量出口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是它们缓解农业困境的强国战略。显然,转基因主粮未能担当农业救济手段,粮食安全的危机在发展中国家具有政治共性。法国卡逊奖得主罗宾的《孟山都眼中的世界——转基因神话及其破产》陈述了重要观点,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漏洞和跨国资本的种业垄断阴谋,应该作为两个极端重要的科学政治学视角。主权国家切忌匆忙实行转基因主粮种植。
  北美从1996年开始大规模种植玉米、大豆、油菜籽这几种作物的转基因品种,而在西欧,法国、德国、荷兰、奥地利、比利时、卢森堡、瑞士等国家是不准种植转基因作物的(西欧只有西班牙允许种植)。新西兰Heinemann教授等5人,比较了数十年来北美和西欧这几个作物的种植,旨在考察同样的作物,具体到种植转基因品种和非转基因品种,到底孰优孰劣。
  ……

前言/序言

  学界中人,往往在尽本单位学术义务的同时,经营一点自己个人感兴趣的学术领域,有人称之为“学术自留地”。我也未能免俗,近些年经营着两小块学术新领域。在这两个新领域中,我各有一个小小的合作团队,成员主要来自我已经毕业的博士,他们毕业后继续和我合作,进行我们共同感兴趣的研究。
  这两块小自留地,一块是“对科幻的科学史研究”,主要是将以往从未进入科学史研究视野的科幻活动和作品纳入科学史研究领域,成果丰硕,令人喜悦;另一块就是“科学政治学”,这本小书就是这块“学术自留地”中的部分成果。
  所谓“科学政治学”,在这里主要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不是学科的正式名称—不管在正式的学科名称中有没有“科学政治学”这样一个分支。我们是在这样的意义下使用“科学政治学”这个概念的:它既包括在科学运作中所呈现出来的政治色彩,也包括科学与一般意义上的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
  举例来说,本书中《当代东西方科学技术交流中的权益利害与话语争夺—黄禹锡事件的后续发展与定性研究》一文就是前者的典型案例,而《转基因主粮产业化争议的科学政治学分析》一文则是后者的典型案例。当然,事实上,尽管这两个案例各有侧重,但这两者在许多问题上也经常会交织在一起。
  经营学术新领域,通常都是有风险的,常见的风险之一,是不容易很快被学术界认可。但既然只是“自留地”,主要动力来自个人兴趣,也就大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必那么在意学界的认可了。
  记得我们的长篇论文《当代东西方科学技术交流中的权益利害与话语争夺—黄禹锡事件的后续发展与定性研究》写成后,北京某学术杂志审稿一年之久,仍然迁延不发,据说是担心“为黄禹锡鸣冤”会成为错误甚至罪状。那时在前一阶段国内媒体不明真相跟风报道落井下石的影响下,黄禹锡还被“钉在学术的耻辱柱上”没放下来(有不少学者至今还这样认为)。后来我失去耐心,通知该杂志撤稿,转投《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承学报青眼,立即刊登,而且很快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封面列目。随后“黄禹锡事件”的一系列后续发展使情况日渐明朗,完全证实了我们论文中的判断。
  这件事使我和我在“科学政治学”小自留地的主要合作者方益昉博士都颇受鼓舞。本来我们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但收获倒也相当不错,而且来得挺快。这证明只要真是有价值的研究,即使是在新领域中所出,得到学界有识之士的认可也未必那么难。
  笔者对于象牙之塔中的学术生涯,原是一向安之若素的,没想到近些年来,从科学史的研究出发,不经意间,居然介入了好几起当下社会生活中的科学争议。现在回顾起来,还真有些出乎意料。不过既然已经介入了,我们的有关文章和言论也引起了一些媒体关注和社会反响,正好将它们统辖到“科学政治学”之下,于是就有了这本小书。
  从形式上来说,这本小书是“跨文本”的—其中既有纯粹“学院派”的学术文本(为的是确保“言之有据”),也有方便公众阅读的大众文本,甚至还收入了几篇长篇访谈。我们决定不拘文本形式,而是根据争议的问题,分成五个单元,这是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能够更方便地了解我们的研究成果和基本观点。
  江晓原
  2015 年1 月27 日
  于上海交通大学
  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科学的演进:认知、方法与社会互动的变迁 本书《科学的演进》并非探讨“科学中的政治”这一特定主题,而是宏观审视科学知识体系本身如何在历史长河中逐步构建、发展并影响人类社会。它旨在揭示科学并非一成不变的真理宝库,而是人类不断探索、反思、修正的动态过程。本书将从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科学研究的实践方法、以及科学与社会之间复杂而深刻的相互关系等多个维度,勾勒出科学演进的壮丽画卷。 第一部分:科学认知的基石——从神话到理性 科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人类早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与解释。在文字尚未普及的年代,人类依靠神话、传说来理解世界,将闪电归咎于雷神之怒,将四季更迭视为神祇的意愿。然而,这种解释体系终究无法满足人类对精准、可验证理解的渴望。本书将深入探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如何奠定理性思考的基石。他们提出的逻辑推理、观察归纳等方法,虽然在早期科学发展中作用有限,却为后来的科学革命埋下了思想的种子。 本书将重点分析“世界观”的转变过程。从以人为中心的宇宙观,到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这是一个颠覆性的认知革命。这不仅是天文学上的革新,更是人类认识自身在宇宙中地位的深刻反思。伽利略通过望远镜的观测,为日心说提供了确凿证据,进一步挑战了教会和亚里士多德的权威。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更是将天体运动与地球上的物理现象统一起来,展现了宇宙的规律性和秩序性,为科学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这种从“为什么”到“怎么样”的认知转变,是科学独立于宗教和哲学,成为一种独特认识世界的模式的关键。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早期科学实践中的“观察与实验”的重要性。从炼金术士对物质转化的探索,到早期医学家对人体构造的研究,虽然方法粗糙,但对经验证据的依赖,标志着科学开始走向实证。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虽然强调理性,但他对数学和几何学的推崇,也预示了科学定量化、精确化的未来趋势。 第二部分:科学方法的迭代——从经验到模型 科学的进步,离不开方法论的不断革新。本书将详细阐述从亚里士多德的归纳法,到培根的归纳法和演绎法的结合,再到现代科学中更为精密的假说-演绎法,这一系列方法论的演进。归纳法虽然能从具体事例中提炼普遍规律,但容易受限于样本的代表性。演绎法则从普遍原理推导出具体结论,但前提需要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普遍原理。 本书将深入介绍“假说-演绎法”在科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它强调科学研究并非盲目观察,而是需要提出一个可检验的“假说”,然后通过设计严谨的“实验”来“演绎”出可验证的预测。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测一致,假说就得到支持;如果出现偏差,假说就需要被修正甚至推翻。这一过程充满了试错和迭代,正是这种严谨的逻辑和实证精神,使得科学知识能够不断逼近真实。 书中还将分析“模型的构建”在现代科学中的重要性。无论是物理学中的原子模型,还是生物学中的DNA双螺旋模型,亦或是气候科学中的地球系统模型,它们都并非对现实的完美复制,而是对复杂现象的简化和抽象。科学模型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难以直接观察的现象,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为科技创新提供理论指导。然而,模型也并非永恒不变,随着新证据的出现和理论的深化,模型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本书还将探讨“范式转移”的概念。库恩在其著作中提出的“科学革命”并非渐进式的累积,而是颠覆性的“范式转移”。当旧的科学范式无法解释日益增多的反常现象时,一个新的、能够更好地解释这些现象的范式就会出现,并取代旧的范式。例如,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就是一次深刻的范式转移,它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空间、时间和物质的认识。 第三部分:科学与社会——互塑共生 科学并非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纯粹知识体系,它与社会之间存在着深刻的互动与相互影响。本书将探讨科学知识的社会属性,例如科学研究的资金来源、研究方向的选择、以及科研成果的传播方式,都受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书将分析“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冲击。从蒸汽机的发明到信息技术的普及,每一次科技的飞跃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力、社会组织形式和个体生活。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化和大规模生产,信息革命则重塑了全球经济和沟通方式。然而,科技进步也伴随着新的挑战,例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以及信息安全等问题。 书中还将深入探讨“科学的社会责任”。随着科学研究日益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家们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道德和社会责任。基因编辑、人工智能、核能等技术的发展,都引发了广泛的伦理和社会讨论。科学家需要在追求知识的同时,审慎考虑其研究成果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并积极参与到相关的公共决策和伦理规范的制定中。 此外,本书还会关注“科学素养”的提升。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公众对科学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他们对科技政策的支持和对社会问题的判断。普及科学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鼓励公众参与科学讨论,是提升全社会科学素养的关键。本书将强调,科学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公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 结论:科学精神的永恒追求 《科学的演进》最终将回归到“科学精神”的核心。这种精神体现在对真理的无限渴望,对未知的好奇心,对权威的审慎质疑,以及对逻辑与证据的坚守。科学精神并非局限于科学家的实验室,它是一种贯穿于人类理性探索的普遍品格。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科学中的政治”的著作,它更像是一部描绘人类智慧火炬如何传递、知识之树如何繁茂、以及科学与文明如何共舞的宏大史诗。通过回顾科学认知的变迁、方法论的迭代以及科学与社会的深度交织,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认识到科学的本质是动态的、开放的和不断追求进步的,并激发读者对科学探索的持久热情与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科学是一项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它的未来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理解、支持与参与。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关于“进步”的讨论感到一丝困惑。我们似乎总是在歌颂科技的进步,赞美科学的力量,但很少有人去反思,这种进步的代价是什么,它服务于谁的利益,又会带来哪些我们尚未预见的负面影响。《科学中的政治》这个名字,恰好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疑问。它暗示着,科学的发展并非是自然的、无须干预的进程,而是充满了人为的干预和选择。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科学研究的选题是如何被政治议程所影响,科学发现是如何被政治力量所解读和利用,甚至是如何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我期待作者能够揭示隐藏在科学发展背后那些复杂的权力关系和利益博弈,让我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科学的进步,从来都不是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它始终与政治紧密相连,相互塑造,共同演进。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吸引了我,《科学中的政治》。我一直觉得科学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是脱离现实的,不受人类社会纷争影响的纯粹探索,但又隐约觉得,这种纯粹性本身可能就是一种政治性的选择。所以,当看到这个书名时,我立刻就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我想知道,科学,这个在我们认知中似乎永远追求客观真理的领域,到底是如何被“政治”所渗透,或者说,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政治”的。是政策层面的资金分配和研究导向?是科学家的个人立场和学术竞争?还是科学知识本身在社会应用中被赋予的解读和利用?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揭示这层层迷雾,让我看到隐藏在严谨实验和推导背后的那些人类社会的复杂力量。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深刻的洞见,颠覆我原有的某些固有观念,让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科学,乃至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

评分

我是一名技术从业者,每天都在与各种科技产品和前沿技术打交道。我常常感到,我们所追求的“最优解”和“技术突破”,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会受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限制和影响。这些限制,很多时候并非纯粹的技术难题,而是源于人的因素,是决策者的考量,是市场规则的束缚,甚至是公众的接受度。《科学中的政治》这个书名,似乎能为我提供一个解释这些现象的框架。我想知道,在科学研究的选题、实验设计、成果发布,乃至最终的产业化过程中,政治的考量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的。是政府的研发投入方向?是企业的市场策略?还是国际间的科技竞争?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科学研究的“纯粹性”是一种理想,而现实中,它始终沐浴在政治的阳光和阴影之下,这种理解,对于我在工作中做出更明智的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

最近一直在思考我们社会进步的动力来源,以及那些被推到前台的“进步”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博弈。我总觉得,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科技突破,社会变革,不仅仅是技术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更像是某种力量博弈后的“胜利者”的叙事。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契合了我这种隐约的直觉。《科学中的政治》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痛点。它似乎在暗示,科学的进步并非坦途,而是充满了妥协、角力、甚至是暗箱操作。我想了解,在那些我们眼中神圣不可侵犯的科学领域,是如何与权力、利益、意识形态交织在一起的。是科研机构的运作模式?是媒体对科学发现的报道方式?还是科研成果的市场化过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幕后故事”,让我明白,那些改变世界的科学发现,背后究竟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又孕育了怎样的权力结构。

评分

我对社会学和历史学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那些宏大叙事背后,普通人命运的变迁。科学的进步无疑是塑造现代社会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但我们往往只看到它带来的便利和成果,却很少去追究它发展的轨迹和背后的驱动力。《科学中的政治》这个名字,让我眼前一亮,我猜想它会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切入,去审视科学发展史,可能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迭代,更是科学思想、科学制度,甚至科学家的群体,是如何被社会政治环境所塑造,又如何反过来塑造社会政治格局的。我好奇作者会如何将这些庞杂的元素串联起来,勾勒出一幅科学与政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生动画卷。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科学研究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植于人类社会的土壤之中,吸收着政治的养分,也为政治的演进贡献着力量。

评分

非常好,,领导非常喜欢

评分

非常不错的书,非常有价值

评分

适合摆书架的书

评分

物流很快啊。

评分

还没读 搞活动时期入手 很划算

评分

前身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25年故宫博物院建立后,相关学者对留存在宫中的大量文物进行清点、整理,并在稍后编辑出版了不少专业刊物,主要包括偏向介绍器皿、书画等艺术作品的《故宫周(旬)刊》、《故宫》、《故宫书画集》,以及专于文献档案的《掌故丛编》(后改名为《文献丛编》)、《史料旬刊》等两大类。这两类出品都试图从不同角度向读者群推介故宫内的丰富藏品,而1932年首版的《故宫日历》就是其中之一。日历的正面印有年、月、日,同时又有英文加以对应。另外,还有节气、朔望、韵目等因素也出现在同一页上。节气、朔望容易理解,韵目对于当下的人们来说则有些陌生。韵目本来是指用于诗词创作时使用到的各个韵排列而成的目录,19世纪中后期“韵目代日”出现以后被用于记录日期。简单来说,就是1个韵目代表1个月中的1天,一共有31个字,代表31天,如“文”代表12日,抗战中发生在1938年11月12日夜里的一场大火即被称为“文夕大火”,“卅”代表31日,“五卅运动”即得名于此。日历的反面印有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书、画、古籍、青铜器、瓷器、玉器等等,365张图画的排列与日历正面的节令相结合,阅览的人可以“见图如见节令、星期、日期”。除此以外,图画的颜色也是区别不同时节的一种方式,色彩赋予读者的区别感更为清晰。1935年一则经销商的广告上,文案做得十分夺目:“震铄世界惟故宫日历足以当之,独霸天下惟故宫博物院有此资料”、“案头壁上,皆可适用,自备送礼,均极相宜”。当时《故宫日历》还有配“厚黑玻璃座盘”的“套餐”,定价2元7角。当时这本日历仅署“故宫博物院编”,没有具体编辑的姓名。关于旧版《故宫日历》的编者冯华,只有在故宫出版社资深编辑朱传荣的回忆文字中有只言片语的描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故宫珍宝南迁在即,小小的《故宫日历》却年复一年为普通民众打开了古代艺术宝藏的一扇窗,也成为许多人醉心传统文化、走上求艺之路的开端。在一些老画家早年学画经历的回忆文字中可以发现,在当年信息相对闭塞、资源匮乏的环境下,可能就是一本《故宫日历》,为其启蒙,作其良伴。2010年,被遗忘经久的《故宫日历》“复活”了,以1937年版《故宫日历》为蓝本的“复刻版”问世。原汁原味的“复刻版”,黑白印刷,不仅仅是呼应渐起的怀旧风,也是致敬于走过85个年头的故宫博物院、致敬于老去的前辈故宫人。此后,《故宫日历》开始尝试推陈出新。故宫出版社在2011年版《故宫日历》的编纂中,生肖开始成为确定主题或隐或显的因由。在12个月首的篇章页里,放置一件直接描绘兔子的画作来呼应辛卯生肖。2012年,壬辰年的生肖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整座紫禁城,简直无处不龙。于是,龙年的《故宫日历》,“紫禁龙时空”成为主题,以龙为表现对象的陶瓷、青铜、书画、珐琅……12个类别,按照月份一一呈现农历癸巳年,《故宫日历》主题是“山水有清音”。因为明代李长卿《松霞馆赘言》云:“巳者,四月之卦,于时草茂,而蛇得其所”。草木山川,在故宫藏品中的表现数不胜数。因此,以“山水有清音”为主题、取材山水画作、辅以文玩器用等陈设的方案浮出水面。“山水有清音”,就是要展现古人寄情山水的诗意生活,更是要唤醒城市喧嚣中的你我。山水有清音,山水觅知音。12个月分为3个单元:笔墨寻源、诗意栖居、仙境凡间;其下又以月为单位,既有对山水题材的追根溯源,也有云山墨戏、界画楼台之类的专题展现;而每个星期,也尽量各有侧重,并且在多数的周日,以与主题相关的文玩器用等藏品作为新一周开始的标志,尽可能从新的视角引发读者的兴趣――对传承有序的山水艺术、对绵延不绝的山水文化。藏品选取,确立了这样的原则:图像常见的名作,重点展示出细节,《千里江山图》甚至占尽整个10月;不甚知名但各有特色的藏品也不轻视,明代医生王履的写生佳作《华山图》册、清代篆刻高手黄易的纪游“影集”《嵩洛访碑图》册,都是个中翘楚。所选的藏品也不只山水,如《洛神赋图》中的边边角角、《夜宴图》里的围屏图障、远古的水波纹彩陶……不拘一格,尽收其中。如果细细翻读今年的《故宫日历》,还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细节:除标明公立和农历日期、二十四节气,还特意标出充满诗意的七十二候。这是古人根据寒暑变化与物候现象对时节的一种独特划分:五日为一候,一年共七十二候,何时“东风解冻”,何时“草木萌动”,古人早已注解其中。就读北大期间选择小说组的研究,周作人是他的老师。两人关系密切,通信频繁。阅读1932年的《俞平伯年谱》,可以找到许多关于两人书信沟通的记载,一整个月份里他们的通讯次可达到七次之多... ...在12月中旬寄出信件之时,俞平伯将一份《故宫日历》一同寄给了周作人,作为礼物表达学生对老师的一番心意。梁实秋在写给张佛年的信中,也提及获赠《故宫日历》一事:“顷接故宫日历一册,既有阴阳日历可察,复逐日有古物照片欣赏(二月二十与五月廿四重复),实日历中最佳之作,拜领谢谢矣。”梁实秋可以挑出二月二十与五月廿四图。

评分

还没读 搞活动时期入手 很划算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非常好,,领导非常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