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家丛书:草色连云

思享家丛书:草色连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尔泰 著
图书标签:
  • 诗歌
  • 现代诗
  • 思享家丛书
  • 草色
  • 文学
  • 中国当代文学
  • 情感
  • 意象
  • 哲思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43199
版次:1
商品编码:11377836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思享家丛书:草色连云》是知名作家高尔泰新力作,《重返家园》后一部新作。一针见血,锋芒毕露,尽显高式风格像一幅画卷:一个旅美学者对自己生命和文学艺术的深刻感悟,一个作家对生存的反思,一个典型“右派”的文革回忆……

内容简介

  《草色连云》是高尔泰先生的散文随笔集,内容涉猎丰富,有对历史的真实回忆,有对人性的深层揭示,也有对灵魂的深度挖掘。他用文字还原了许多琐碎小事和日常感觉,也丰富了大历史。其文充满了生命的真诚与情感的赤诚,以及时代的沧桑感,随时随地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触动读者的情感。

作者简介

  高尔泰,著名美学家、画家、作家,旅美学者。1935年生于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早年就读于江苏师范学院美术系,后因发表《论美》被打成右派,发往夹边沟,睹尽人间酷烈事,劫后先在敦煌文物研究所任职,后在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兰州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等处工作。现居美国拉斯维加斯。著有《寻找家园》、《美是自由的象征》等。

目录

隔膜
山路崎岖
佛缘
馀生偶记
白头有约
吕无咎先生
纪念洪毅然先生
弱者的胜利
跨越代沟
文盲的悲哀
哪敢论清白
陈迹飘零读故宫
从敦煌经变说起
在场主义文学奖答谢辞
艺术与人文
寻找家园,就是寻找意义
山路崎岖
佛缘
馀生偶记
白头有约
吕无咎先生
纪念洪毅然先生
弱者的胜利
跨越代沟
文盲的悲哀
哪敢论清白
陈迹飘零读故宫
从敦煌经变说起
在场主义文学奖答谢辞
艺术与人文
寻找家园,就是寻找意义

精彩书摘

  隔膜
  百年人生,有许多维度,在每一个维度上,都有许多空洞。比如在时间这个维度上,一场“反右”挖掉你二十年,一场“文革”挖掉你十年,算是大空洞。一场感冒挖掉你一星期,一次塞车挖掉你半小时,算是小空洞。有些维度无名,但是都有空洞。有的空洞大到无边,这个维度就算没了。
  没了这个维度,还有别的维度,还有人生。维度欠缺的人生,不一定是没有价值的人生。瞎子阿炳的琴声,是人类文化的珍品。活在轮椅上说不出话的霍金,是科学界无与伦比的巨星。虽如此,毕竟遗恨。
  平凡微贱如我辈,生存努力的成败得失之外,也有思想感情、性格倾向和人生体验的维度。这些主观维度,同样有其空洞。其中之一,就是隔膜。未进入意识的、意识到了跨不过去的,和事后发现已成心殇的隔膜之洞,多到不可言说。这里略说数则,不辞挂一漏万。
  一、知更鸟飞走了
  刚搬到新泽西海边那栋老旧小屋时,我在廊檐下栽了一株忍冬。长得极快,几年就爬上和覆盖了大片屋顶。纵横交错的藤蔓枝叶,从栏杆到屋檐织成了一幅帷幕。春夏之交,花期很长,老远都闻得见清淡的幽香。
  那年在廊檐下,发现了一个知更鸟的窝,很精致。里面有两个橄榄大小的蛋,翠绿色,点缀着一些大小不同带着金色的黑点,很美。经常地,有一只鸟在里面孵蛋,另一只鸟出去找吃食,时不时回来喂它。有时候也一起飞走,丢下两只蛋,在春天的阳光里晒着。我们非常庆幸,有了这两个可爱的邻居。
  不幸的是,这个窝的位置,恰恰在廊檐的正下方。一旦下雨,檐溜如注,纵不冲散,也会泡烂,更不用说在里面孵蛋了。海边林带,多风多雨,迟早要来。我趁它们不在,把鸟窝所在的那一丛藤蔓,稍稍拉了一拉,绑在靠里面的粗枝上。鸟窝离开了廊檐,大约三公分左右。
  我干得非常小心,枝叶的向背,都力求保持原样。鸟窝端正稳当如初,连里面的蛋,都没有丝毫滚动。
  但是鸟儿回来,不像往常那样直接飞进窝里,而是停在离窝不远的枝丫上,侧着头朝窝里看。一忽儿跳上另一根枝丫,从另一边侧着头朝窝里看,看一看窝里,又看一看四边。显然是发现了变化,相信变化就是危险。就这样,两只小鸟绕着窝,上下左右跳跃,很久很久,都不敢进去。
  终于,呼啦一声,同时飞走了。从此没再回来。
  记得有谁,好像是尼采说过,信仰掩盖真理,有甚于谎言。如果世俗一些,把迷信、成见、经验主义之类都纳入广义的信仰范畴,起码这两只鸟儿,还有我,可以为此做证。
  二、爱之罪
  我小时候,视父亲比母亲更亲。原因是,我怕管。比如不洗脚不准上床上了床要揪着耳朵拽下来洗的是母亲;带我出去登山穿林爬树游泳擦破了衣服皮肤说没关系它自己会好的是父亲。后来上村学,父亲是校长又是教师,教我和别的孩子读书,严格而有耐心。爱之外,加上敬。我因他而自豪。
  家乡解放时,我上初中二年级。因为喜欢山野,假期里常到山乡去玩。“山乡”是湖那边深山老林里的一些小村,抗战时期我们家曾在其中一个村里避难,一住八年,满村乡亲。
  那次我去,村里在“土改”,来了些外地人。其中一个,我认识,叫刘法言,是我在县立中学上学时的学长。比我高两班,大十几岁。我常和他同打篮球。他人高马大,我却能抢得到他的球,总觉得他大而无当,很是瞧不起。后来我留级,他毕业,没再见过。
  村里见了,他很热情。笑着迎过来,说我长高了。说那时只到我这里(指胸口),现在到我这里了(指下巴)。问高老师(我父亲)好吗?又说见了你爸,代我问个好。我说,嗯。心里纳闷儿:他来干吗?
  回到家里,在饭桌上随便地说到,看见刘法言了。不料父亲一听,显出紧张恐惧的神色。放低了声音,鬼祟地问道,他的态度,怎么样啊?
  这表情和声音,使我感到羞辱,气得说不出话来。
  父亲没觉得我的反应,小心翼翼地又问,他同你,说话了吗?
  我不答,他又问,说什么了吗?
  我更气了,粗暴地说,没说什么。放下碗筷,跑出去了。
  母亲和二姐追出来,一把抓住我,恶狠狠地说,你怎么能这个样子!我们家在山乡有五亩半地,出租,要是被划为地主,不得了啊。我还在气头上,说,“有什么不得了的”,扭头就走。母亲又一把抓住,说,刘法言是土改工作队队长,他说什么了?你倒是说呀。
  我不说,姐姐捧住我的脸,问,是不是教你要划清阶级界限了?
  我大叫道,见鬼了!挣脱,跑掉。
  几十天后,消息传来,山乡划成分,我们家是“小土地出租”。全家庆幸,很是欢喜。但是一年后,城里搞土改,父亲还是被弄成了地主,后来又加上“右派”,批斗劳改惨死——他怕得有理。
  三、无赖的盛宴
  当年在外地上学,想家想得要命,不敢回去。毕业后当了“右派”,不能回去。一别十几年,很少通信。来往信件,都要经过检查。为了安全,也为了不让对方担心,信上互相都说,自己一切很好。
  十几年后第一次回家省亲,家中已只有母亲和二姐两个。
  一个“地主婆”,一个“右派”。给鱼行剖鱼,给工程队削旧砖头……都是脏活累活,时受训斥。工资是象征性的,几近于无。
  上工前,收工后,她们在后院种了些瓜菜、养了些鸡鸭,贴补生活。但又舍不得吃,粗茶淡饭,一点儿一点儿地省下,晒干留着,等我回来。
  在我到达以前,她们清理和修补了两间老旧小屋,收拾得干净整齐。回到家里,看见窗明几净,地板光亮。床底下满坛满罐的黄豆蚕豆红豆青豆花生芝麻,屋梁上悬挂着腌鱼腊肉和风干的鸡鸭,很宽慰。说,看到你们过得这样好,我在外面也就放心了!
  短短一个月假期,我把她们所有的储存,包括几只养着下蛋的鸡鸭,都吃得精光。吃着,感觉到她们看我吃东西的快乐,有甚于她们自己吃东西的快乐。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能让她们如此快乐。
  走的时候,我容光焕发。想都没想过,我把家里吃空了。她们俩又将从零开始,重新苦巴巴地,对付那饥饿残酷的年代。居然一直没想,直到母亲过世30多年、二姐也已经85岁的现在。
  人在美国,很偶然地,和小雨说起那一段往事。小雨狠狠骂了我一顿。说我没心没肺,简直像个无赖。说你怎么就没想到,那是她们多少年来,一点儿一点儿从自己嘴里克扣下来的积蓄?怎么就没想到,要给她们留下一些?还心安理得?!还乐?!
  四、田园诗的境界
  老家的住房被没收后,院子变成了繁忙的砂石公路,从留给母亲和二姐居住的两间原先堆放杂物的老屋门前通过。
  老屋全天候笼罩在卡车拖拉机的烟尘轰响里。沿路家家如此,日久习以为常。“文革”后期,有些人家还在门口摆个煤炉,卖起茶水茶叶蛋来。常有运煤的车子经过,一跳一跳的,撒落下一路煤块,大家抢着捡,欢乐紧张。交通局要拓宽马路,没人搬迁,似乎很愿意这样下去。
  二姐早已被下放农村。为了照顾母亲、我的孩子高林和她的两个孩子能够上学,回来和母亲同住。被人指控为“黑人黑户”,要她回农村去。除了交通局的动员拆迁,还有派出所、居委会时不时地上门驱赶。那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在五七干校,每年有一个月的探亲假。假期里,在车声市声烟尘的旋涡里同各路人马纠缠,紧张得天旋地转。直到回了西北,才能松一口气。
  但是一想到家里那样,总是揪心。再次回去,到二姐的下放地秦溪去了一下。是一个湖边小村,蓼屿荻花掩映,洲头竹篱茅舍。给二姐的草屋,位在一条长满老杨柳树的防波堤上,原是放舴艋舢板的公屋。为安置下放人员,清空了隔为互通三间,盘了炉灶,架了床,颇整齐。树甚粗壮,有的长在堤上,有的长在堤岸,有的长在堤岸下芦苇丛生、菰蒲杂乱的水中,弯曲横斜。
  透过绿色的喧哗,看湖上白鸟追飞,我斩钉截铁地想,这才是人住的地方。回去后,力劝母亲二姐搬到这里居住。加上外界的压力,她们终于依了我,从交通局手里,接下二百块钱的拆迁费。邻居都说太少,我说这个亏吃得值得。那时年轻力壮,搬家举重若轻。用得着的东西,连同十来块搬得动的青石板,加上老小六口,一船运到了秦溪。
  下放劳动的岁月,学会了一点儿做泥活和木活的手艺,斧头菜刀对付着,加固了墙壁门窗,平整了内外地面。在通往水边的斜坡上,砌了十几级石板台阶,以便潮涨潮落,都可以淘米洗菜。母亲和二姐收拾家里,孩子们也帮了大忙。村上人很热情,送来各种菜苗,还就近选了一块阳光充足的地面,帮开垦出来种上,算是队里给的自留地,异常肥沃……安顿刚就绪,假期就完了。
  上路时十分疲劳,但是欢喜安心。翌夏省亲,下车时大风大雨,叫不到船。赤脚打伞,冒雨上路。湖堤上泥泞深滑,伞一闪就飞了。背包浸透,贼沉。湖上白茫茫一片,浪打石堤,飞溅如鞭。十几里路,走了半天,到家已是深夜。
  家中只有母亲一人。她说村学很少上课,孩子们还是得到城里上学。在城郊租了一间农舍,二姐在那边照看。母亲在这边,养了一只狗,一群鸡鸭鹅。狗叫阿年,母亲说它懂话,她常和它说话。过几天放暑假,路也干了,他们回来了,带你过去看看。
  那些年我严重失眠,百药无效。回到母亲身边,竟天天睡得很香。长夏江村,万树鸣蝉。搬张小桌子,拖两把竹椅,在浓荫下一起喝茶,恍如梦寐。来自湖上的清风,带着荷叶的清香和菱花的微腥,闻着闻着就想沉沉入睡。偶尔也说些很小的事情,某一天阿年的表现之类。阿年躺在母亲脚边,在提到它的名字时,抬起头摇几下尾巴。
  火红的年代,人们活得潦草疲累。从那股铁流中出来,面对这份清寂祥和,有太虚幻境之感,一再说这里真好。母亲说你这是三天新鲜,天天这样就会烦。我问她是不是烦了,她说没有,这里很好。二姐带孩子们回来,明显黑了瘦了,也说这里很好。
  但是童言无忌,同孩子们奔跑、游泳,把他们无心提到的许多零碎小事拼凑起来,才知道我的荒谬,给大家带来了多大的灾难。
  母亲的户口和高林的临时户口都在淳溪镇,农村不供应口粮。二姐每个月要拿着她们的户口本,到淳溪镇粮站,按照配额买了粮食和煤球挑回来。二姐一家三口是农村户口,队里给的工分粮是稻子,得挑到公社加工厂,舂成米再挑回来。从城郊到学校很远,孩子们上学,得起早摸黑。午饭自己带。高林最小,跟着跑,每逢下雨,常要滑倒。有好几次,到家时像个泥人。
  二姐那边照顾孩子们,这边还要照顾母亲。隔几天必来一次秦溪,把水缸挑满,把马桶倒净,从阁楼上取下烧饭用的稻草,到自留地采来足够的蔬菜……匆匆再回去给孩子们做饭。来回二十几里,无辞顶风冒雨。
  母亲年近八十,独住村野。没人说话,时或同阿年念叨,赢得摇几下尾巴。门外只两丈平地,然后就斜下去直到水边。有苇茬处扎脚,没苇茬处滑溜。虽有石板台阶,日久生苔,仍很难走。每天,她颤巍巍拄着藤杖,下到水边淘米、洗菜、唤鸭,都特别特别小心。最是黑夜里起夜,更加小心,生怕摔倒了,起不来,没人扶。
  小时候,母亲常笑说,父亲是书呆子。我相信她必然认为,我也是书呆子。
  在母亲艰难的一生中,心甘情愿地,吃够了父亲和我,两个书呆子的苦。但她从不抱怨,也从不说苦。仅仅是为了,让我们安心。
  在母亲去世很多年以后,我垂老忆旧,才猛然惊觉,自己的罪孽,有多么深重。
  ……

前言/序言

  我这辈子,和沙漠有缘。
  青年夹边沟,中年敦煌,晚年拉斯维加斯。
  拉城是沙漠中的华都,万紫千红相幻,纸醉金迷。就精神生活而言,单一唯物一如城外风景。
  收入本书的文字,都是在这个双重沙漠中写的。就像沙漠里的植物,麻黄、骆驼刺、仙人掌,或者芨芨草,在连天砂石中渺小。
  渺小,惨淡,但绿着。绿是普世草色,故起“连云”之想。

在线试读

《草色连云》精彩试读

百年人生,有许多维度,在每一个维度上,都有许多空洞。比如在时间这个维度上,一场“反右”挖掉你二十年,一场“文革”挖掉你十年,算是大空洞。一场感冒挖掉你一星期,一次塞车挖掉你半小时,算是小空洞。有些维度无名,但是都有空洞。有的空洞大到无边,这个维度就算没了。


《风语者的足迹:世界尽头的孤独旅人》 一部关于探索、遗忘与重构的史诗 内容提要: 《风语者的足迹:世界尽头的孤独旅人》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游记或探险小说,而是一场深入人类精神荒原的哲学漫游。故事以“伊莱亚斯”——一位身份模糊、行迹诡秘的学者为中心,描绘了他横跨欧亚大陆,追寻一个失落文明遗迹的漫长旅程。这个文明被称为“阿卡迪亚的残响”,据说它在人类历史的早期就达到了文明的巅峰,却在一夜之间从所有记录中彻底消失,只留下一连串难以破解的符号和无法证实的传说。 伊莱亚斯并非为了发现宝藏或名声,他的驱动力源于一种根植于骨髓的“失语症”——他无法理解当代世界的逻辑和情感,仿佛自己是来自另一个时间维度的生物。他相信,只有找到阿卡迪亚的真相,才能填补他精神世界的巨大空洞。 全书分为三部曲,每一部都聚焦于伊莱亚斯旅途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和与之相遇的独特群体。 --- 第一部:迷雾中的北方之光——失落语言的碎片 地理背景: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极北苔原与冰封的群岛。 伊莱亚斯旅程的第一站是芬兰北部人迹罕至的冻土带。在这里,他加入了一个世代守护着古老萨满信仰的族群。这个族群拥有一种几乎灭绝的口头语言,其语法结构极其复杂,被认为与某种更为古老的、非印欧语系的语言有着微妙的关联。 伊莱亚斯发现,阿卡迪亚的符号系统与该族群用于祈祷和描述极光的吟诵声波存在惊人的共振频率。他不再依赖文字,而是开始学习如何“听见”语言背后的意图和能量。 书中细致描绘了北地漫长冬季的压抑与壮美。寒风如同实体化的记忆,在冰面上刻画出转瞬即逝的图案。伊莱亚斯与族群的“歌者”——一个年迈的女性精神领袖,展开了一场跨越世代的交流。歌者教导他,真正的知识不在于记录,而在于对“无声之境”的体验。 核心冲突: 伊莱亚斯需要说服族人共享他们视为生命核心的知识,而族人怀疑他的“现代”血液会污染这份神圣。在一次因气候变化导致的雪崩危机中,伊莱亚斯运用他从现代工程学知识转化来的应对策略,赢得了部分信任,但也因此被族人视作“被世界污染的异乡人”。他最终只获得了半首“创世之歌”的残片,这残片指向了南方更古老的文明中心。 --- 第二部:琥珀之路的回声——遗忘的机械构造 地理背景: 中欧黑森林深处的秘密修道院群与巴尔干半岛的地下水系。 带着残缺的歌谣,伊莱亚斯向南深入,来到了欧洲的心脏地带。他追踪的线索指向了一个中世纪的炼金术士团体,该团体实际上是阿卡迪亚知识在西方的最后庇护所。 这个修道院表面上研究神学和草药,实际上却在秘密修复一种复杂的、由黄铜和水晶构成的“记忆装置”。这个装置,被称为“克罗诺斯之眼”,据传能够播放过去某一特定时刻的景象。 伊莱亚斯与修道院中负责维护这些精巧机械的“钟表匠”们合作。这里的描写着重于对细微工艺的痴迷和对时间流逝的悖论性理解。钟表匠们相信,通过精准的机械运作,可以逆转时间的腐蚀。 核心冲突: 装置的启动需要极高的能量源,而这能量源恰好是伊莱亚斯身上携带的、他自己也无法理解的某种共振晶体(可能是第一部中极光共振的残留)。当装置被激活时,它没有播放历史场景,而是展示了一段纯粹的数学模型——一个关于“信息熵的完美平衡点”的几何图形。 这次经历让伊莱亚斯意识到,阿卡迪亚文明并非毁灭于战争或灾难,而是主动选择了“退场”,达到了一种超越物质存在的境界。装置的崩溃引发了修道院的恐慌,伊莱亚斯被迫带着更深的困惑逃离,路线指向了古代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 第三部:沙海中的镜像——自我悖论的终结 地理背景: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洲与被黄沙掩埋的古城遗址。 旅程的终点是位于丝绸之路中段的、一个关于“沙中之城”的传说。伊莱亚斯抵达这里时,发现这座城市并非一座物理实体,而是一片被数百年风沙覆盖的、由特殊矿物质构成的“精神投影区”。 在这里,他遇到了一群被称为“守望者”的后裔。他们不说话,只通过交换眼神和共享梦境进行交流。守望者相信,阿卡迪亚的知识并不需要被“发现”,只需要被“回忆”。 伊莱亚斯终于在城市的核心——一座半掩的、螺旋形结构的观测塔内,找到了最后的线索。它不是书卷,不是机器,而是一面完全由纯净黑曜石打磨而成的镜子。 最终揭示: 当伊莱亚斯凝视镜子时,他看到了自己——但不是现在的自己,而是他灵魂深处那个“原始的、未被世俗污染”的版本。阿卡迪亚的真正秘密,是关于“个体心智的无限延展性”。他们没有消失,而是将自身融入了宇宙背景的噪音之中,成为观察者本身。 伊莱亚斯明白了自己“失语症”的根源:他一直在用这个世界的语言和逻辑来解读一个超越语言和逻辑的“存在方式”。 结局: 旅程结束了。伊莱亚斯没有带回任何可以被现代科学或考古学验证的“物证”。他选择留在了那片沙漠边缘的绿洲,不再试图“融入”世界,而是开始像守望者一样,安静地“存在”。他成为了一道新的风语者,用自己的生命去重新编码和体验那个失落文明的残响。书的最后一页,只有一句手写体的、不再需要翻译的短语,留给读者自己去体会那份宁静的解脱。 --- 主题探讨: 本书深入探讨了“文明的意义”、“知识的形态”以及“存在的本质”。它质疑了现代社会对“进步”和“记录”的执着,转而赞美那些被遗忘的、基于直觉、体验和环境共生的智慧。它是一部献给所有在喧嚣世界中感到格格不入的灵魂的赞歌。读者将跟随伊莱亚斯,体验一场从物质探索转向精神觉醒的深刻洗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近几年罕见的“精神漫游”。它有着一种独特的结构美学,各个章节之间看似松散,实则有着一种若有似无的内在联系,就像天空中那些形状各异的云朵,虽然独立存在,却共同构成了一片宏大的景象。我尤其被其中关于“连接”的思考所吸引。作者似乎在探索人与人、人与环境、过去与现在之间那些看不见的纽带。每一次的转折都恰到好处,不会让人有被强行引导的感觉,更多的是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文字的力度把握得非常好,该温柔时如春风拂面,该尖锐时也毫不含糊,但那种尖锐往往是内省式的,指向对自身局限性的审视,而非对外在世界的批判。它不是一本速读的书,我需要放慢脚步,甚至反复咀嚼某些段落,才能真正品味出其中蕴含的层次感。它更像是一杯需要时间温热的陈年佳酿,初尝或许平淡,但回味悠长,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要再次举杯。

评分

这本新近读到的书,名为《草色连云》,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它不像那些故作高深的学术著作,也不像那些情节空洞的商业小说。整本书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又富有生命力的气息,仿佛带着初春清晨泥土的芬芳。作者在叙述中展现出一种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敏锐捕捉力,无论是对一株不知名野花的描摹,还是对老旧街角灯光变幻的捕捉,都细腻得令人心惊。读起来,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片广袤的田野之上,头顶是连绵不绝的云彩,脚下是刚刚返青的草地,耳边是风吹过松林的低语。它不是那种强迫你接受某种观点的书,更像是一位老友在春日午后,泡上一壶热茶,不紧不慢地与你分享他多年来的所见所感。书中对于“思享”二字的诠释也极为巧妙,它不是纯粹的哲学思辨,而是将思考深深植根于日常的经验之中,让那些原本被我们忽略的琐碎片段,突然间拥有了重量和意义。尤其是一些关于时间流逝和记忆沉淀的章节,文字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时而舒缓如溪水潺潺,时而又带着一种不经意的哲思冲击力,让人读罢忍不住合上书卷,细细回味那份扑面而来的“草色连云”般的意境。

评分

与其他追求感官刺激的读物相比,《草色连云》简直是一股清流。它的力量来自于宁静和深邃,而不是喧嚣和表象。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遣词造句既有古典的典雅,又不失现代的灵动,形成了一种独树一帜的语感。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少地去关注“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是全然沉浸于“此刻正在发生什么”的描写之中。书中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例如光线穿过薄雾时的那种迷蒙感,或者夏日雷雨来临前空气中弥漫的特定气味,都被捕捉得栩栩如生,让人读着读着,几乎能嗅到那份湿润的气息。这不仅仅是文学技巧的展示,更体现了作者对生命本真的尊重和热爱。它似乎在提醒我们,真正的“思享”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构建,而是对脚下这片土地、身边这些日常细节的深度介入与共情。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对心神的洗礼,让人从日常的琐碎和焦虑中抽离出来,回归到一种更本质、更从容的存在状态。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恰到好处”——不多不少,不急不躁。它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戏剧冲突,但却构建了一种比任何史诗都更贴近个体心灵的广阔空间。我喜欢作者处理情感的方式,它极为克制,但越是克制,情感的张力就越是强大。那些关于失落、关于怀念的片段,往往只用寥寥数语带过,却能精准地击中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这使得整本书的基调既不至于过于沉重,又保持了足够的思想厚度。读完后,脑海中留下的是一片开阔的景象,如同书名所示,视野所及之处,是草色与连云交织出的温柔边界。它成功地将抽象的“思考”具象化为可感可触的自然意象,这在当代文学中是相当难得的成就。我向那些寻求精神滋养而非短暂娱乐的读者强烈推荐此书,它会成为你书架上一个安静而有力的存在。

评分

我得承认,初翻开这本书时,我带着一丝怀疑的目光,毕竟现在市面上“丛书”的名称总是带着一股强烈的商业气息。然而,《草色连云》很快就打消了我的疑虑。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那种极其内敛、富有韵律感的,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用最精准、最朴素的语言,构建起一个丰盈的精神世界。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叙事节奏的方式,很多时候,情节推进得极其缓慢,但这种缓慢并非拖沓,而是一种刻意的留白,旨在邀请读者一同进入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比如描述一次雨后的散步,作者能用三页篇幅细致描摹光线如何在湿漉漉的树叶上折射,水珠如何沿着蛛网悄然滑落,这种对瞬间的凝固,使得每一个场景都像一幅精心绘制的工笔画。它所探讨的主题也很有深度,但绝非生硬说教,而是巧妙地融入到人物的对话和内心独白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思辨的乐趣”。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感官被重新校准了一遍,世界似乎变得更清晰、更立体了,那种感觉,就像是久居都市的人,突然被解放到一片没有电子噪音的自然空间里一样畅快淋漓。

评分

本书文字简练、蕴藉、诗性,尤其是在写母亲、家人、师友长辈时感情上的克制处理……那是非历经磨难沧桑、而又心已沉透的人无法写出的。

评分

书很好,值得一读的佳作。

评分

专门等到双十一前后再下的手,书店里面都是原价,还是网上便宜又送货上门(*^__^*) 嘻嘻……

评分

还不错哦,帮朋友买的,朋友非常喜欢。

评分

以后凡高尔泰的书都会看看。

评分

可读。有价值。平白之中有内涵。

评分

一直追思享家丛书,一系列都看得差不多了

评分

这回正遇上京东搞活动,把之前放在亚马逊心愿单里面的十几本书都买了,很值,很开心!

评分

文字清雅,是我喜欢的风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