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循环农业模式与技术手册》,本书主要内容:一、农作物秸秆循环利用模式;二、农村沼气循环利用模式;三、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循环模式;四、节约集约型循环农业模式;五、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模式;六、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模式;七、休闲观光农业模式;八、综合性循环农业模式等主要模式。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农作物秸秆综舍利用梗式
一、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基本知识
1. 什么是秸秆综合利用?
2. 什么是秸秆肥料化利用?
3. 什么是秸秆饲料化利用?
4. 什么是秸秆基料化利用?
5. 什么是秸秆原料化利用?
6. 什么是秸秆燃料化利用?
二、玉米秸秆还田模式
1. 什么是秸秆还田?
2. 秸秆还田有何意义?
3. 秸秆还田有哪些方式?
4. 秸秆直接还田的方式有哪些?
5. 秸秆直接还田应注意哪些问题?
6. 秸秆直接还田的不足之处有哪些?
7. 秸秆直接还田后为什么有的地块会粮食减产?
8. 在同一块田里是否可以进行连年秸秆直接还田?
9. 什么是玉米秸秆加速腐剂快速堆腐还田技术模式?
10. 什么是秸秆速腐剂?
11. 玉米秸秆加速腐剂快速堆腐还田技术的操作规程是什么?
12. 玉米秸秆加速腐剂快速堆腐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有什么影响?
13. 什么是玉米秸秆加鸡粪水堆沤还田技术模式?
14. 玉米秸秆加鸡粪水堆沤还田技术模式的操作规程是什么?
15. 玉米秸秆加鸡粪水堆沤还田技术避免了秸秆直接还田的哪些弊端?
16. 什么是玉米秸秆快速直接堆沤还田技术模式?
17. 沤制好的秸秆可以用旋耕机进行耕翻吗?
18. 玉米秸秆快速直接堆沤还田有什么经济效益?
三、秸秆青贮养殖循环利用模式
1. 什么是秸秆青贮养殖循环利用模式?
2. 青贮的原理是什么?
3. 青贮饲料有哪些优点?
4. 建窖有哪些技术要求?
5. 青贮饲料为什么要适时收割?
6. 青贮饲料收获后铡切应注意什么?
7. 青贮饲料怎样装填?
8. 青贮饲料装填后密封的方法?
9. 青贮饲料制作完成后如何管护?
10. 青贮饲料制作成败的关键是什么?
11. 青贮饲料的饲喂方法?
12. 养殖场配套建设沼气工程有什么好处?
13. “三沼”综合利用的途径有哪些?
四、秸秆压块饲料循环利用模式
1. 什么是秸秆压块饲料循环利用模式?
2. 什么是秸秆压块饲料?
3. 秸秆压块饲料的优点有哪些?
4. 秸秆压块饲料的发展趋势?
5. 秸秆压块饲料的营养成分有多少?
6. 秸秆压块饲料与秸秆饲料本身相比,在饲养方面具有哪些优势?
7. 秸秆压块饲料加工工艺有哪些条件要求?
8. 制作压块饲料的玉米秸秆怎样处理?
9. 秸秆压缩设备主要配件及其功能有哪些?
……
第二篇 农物沼气循环利用螟式
第三篇 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循环梗式
第四篇 优势特色果蔬生产模式
第五篇 节约型循环农业螟式
第六篇 集约型循环农业模式
第七篇 林下循环经济螟式
第八篇 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梗式
第九篇 野生帕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模式
第十篇 乡村清洁工程建设模式
第十一篇 休闲观光农业模式
第十二篇 综畲性循环农业梗式
精彩书摘
18.子实体常见的畸形及形成原因有哪些?(1)荔枝菇。形态:个体小,圆球状,盖不开,也不长,且表面有鳞片状物。形成原因:温度过低;栽培料配方不合适;品种退化。(2)大脚菇。形态:菌柄肥大,菌盖瘦小。形成原因: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3)幼菇萎缩死亡。形态:子实体幼小时变软发黄死掉。形成原因:出菇太多;高温高湿;严重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病虫危害。(4)子实体过早开伞。形态:子实体未充分长大即开伞。形成原因:温度过高;出菇太多;湿度过小。
19.采收及采后怎样管理?(1)采收的标准。①干制:菌盖充分长大,基本平展边缘稍有内卷时采收。②鲜菇出口:菌盖成半球形,未开伞或半开伞前采收。(2)采收的方法。采收时选择晴天,避免空气湿度大时采摘。采收前数小时内不能喷水,减少菇体内的含水量,延长子实体的保鲜时间。采收时捏住菌柄旋转拧下,要轻拿轻放,采大留小。(3)采后管理。①养菌:采收后按菌丝体阶段管理3~5天。②补水:可采用注射法,即用注水器注水,每袋0.1千克左右;也可采用浸泡法,即将菌柱浸入水中,1~2小时捞出。③出菇管理:按子实体阶段要求管理,7~10天可出下潮菇。
20.主要虫害和防治措施是什么?
在生产上要坚决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把害虫控制在经济为害水平之下。
(1)菇蚊、菇蝇类。防治措施:①杜绝虫源,使用菇棚前搞好内外卫生,彻底清除废料、垃圾等。②覆土栽培时,土壤要经过暴晒,使用前土壤用甲醛液喷洒,密闭熏蒸杀菌处理后使用。收菇后认真清理料面,除掉菇根。③用黑光灯诱杀成虫。④药剂防治,在成虫羽化期出菇,可选择低毒高效农药,如用10%氯氰菊酯及80%敌敌畏加水1000倍喷雾,整个菇棚要喷透、喷匀。⑤水浸杀幼虫。把幼虫较多而又深入内部的菌快,水浸12小时。
(2)螨类。防治措施:①搞好环境卫生。菇棚附近不要堆放原料,并要远离畜禽舍。②杜绝侵害来源,保证菌种、培养料不带螨。③菇棚使用前结合杀菌和其它害虫用药剂熏蒸1昼夜。也可用食用菌专用杀虫剂杀灭螨虫。
……
前言/序言
《循环农业模式与技术手册》 书名: 循环农业模式与技术手册 副标题: 实践、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全面深入地剖析循环农业的理论基础、核心模式、关键技术以及其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实践意义与未来前景。本书内容丰富,逻辑严谨,既有宏观的理念阐释,又有微观的具体操作指导,致力于为读者构建一个关于循环农业的系统化认知框架,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 第一章 循环农业的时代背景与理论基石 本章将首先梳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农业模式面临的挑战,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循环农业产生的必然性与重要性。我们将详细阐述循环农业的核心理念,包括“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以及“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整体性思维。同时,本章还将追溯循环农业的理论渊源,介绍其与生态学、系统科学、环境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为后续内容的展开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将深入剖析循环农业的几个关键理论支点,如物质能量循环、生态位理论、多级利用原则等,帮助读者理解其内在的科学逻辑。 第二章 循环农业的核心模式解析 本章将聚焦于循环农业的多种实践模式,并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与归类。我们将重点介绍以下几种典型模式: 种养结合模式: 深入剖析畜禽养殖与种植业之间的物质能量循环。例如,分析粪污如何经过科学处理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改良土壤、提高作物产量;同时,秸秆、农作物副产品等如何作为饲料或垫料,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我们将探讨不同规模、不同区域下种养结合模式的变体,以及其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重考量。 农牧渔结合模式: 阐述在更广泛的生态系统中,如何整合农业、畜牧业与渔业,形成更完整的物质循环链条。例如,分析鱼塘底泥如何用于农田施肥,养殖废弃物如何转化为沼气能源,渔业水体如何为陆地作物提供灌溉水源等。我们将讨论这种模式在改善水体质量、增加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 林下经济与生态循环模式: 探讨林业资源与种植、养殖业的结合,如何构建多层次、多效益的生态经济系统。例如,分析森林产生的落叶、枯枝如何转化为有机肥,林下种植经济作物或养殖珍贵物种,以及林业废弃物如何进行生物质能源化利用。我们将强调这种模式在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的潜力。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 专注于农业废弃物(如秸秆、畜禽粪污、食品加工残渣等)的转化与增值。本节将详细介绍各类废弃物的主要成分、潜在危害以及可行的资源化利用途径,包括生物发酵、厌氧消化、堆肥、生物炭制备等,并探讨其在能源生产、肥料制造、土壤改良等方面的应用。 区域性循环农业模式: 介绍在特定区域内,如何整合区域内的农业生产、废弃物处理、能源供应等要素,形成一个自给自足、高效运转的循环经济体系。例如,探讨农村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与工业废弃物在区域内的协同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第三章 循环农业的关键技术实践 本章将深入探讨实现循环农业所必需的关键技术,并提供详细的操作指南与案例分析。 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 好氧堆肥与厌氧消化: 详细介绍堆肥和厌氧消化的原理、工艺流程、设备选择、微生物菌种的应用以及质量控制要点。重点分析如何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提高堆肥/沼液沼渣的肥效与安全性。 生物质能源化技术: 介绍沼气工程、生物质气化、生物柴油制备等技术,阐述其在农村能源供应、减少化石能源依赖方面的作用。 废弃物生物修复与转化技术: 探讨利用微生物或植物对污染土壤、水体进行修复,以及将废弃物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的技术,如生物酶制剂、生物塑料等。 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技术: 介绍高温高压灭菌、焚烧、化制等技术,强调其在防止疫病传播、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中的重要性。 有机肥生产与应用技术: 有机肥的分类与特性: 详细介绍堆肥、商品有机肥、商品有机水溶肥等不同类型有机肥的特点、营养成分及适用范围。 施肥技术与装备: 讲解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肥、缓控释肥的应用,以及有机肥的机械化施用技术,强调如何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养分流失。 土壤改良与健康管理: 介绍有机肥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修复土壤健康方面的作用,并提供土壤健康诊断与管理方案。 高效种植技术: 绿色防控技术: 重点介绍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等技术,以及新型农药的合理使用,强调如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节水灌溉技术: 介绍滴灌、喷灌、微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以及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作物轮作与间作套种: 阐述轮作、间作套种在改善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土地利用率方面的作用,并提供具体的作物搭配方案。 智慧农业与信息技术应用: 农业物联网技术: 介绍传感器、数据采集、网络通信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何实现对环境因子、作物生长、畜禽健康等实时监测与预警。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探讨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管理、病虫害预测、产量预测、精准施策等方面的应用,如何提升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 信息化管理平台: 介绍农业生产管理软件、追溯系统等,如何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与信息透明化。 第四章 循环农业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评估 本章将从经济与环境两个维度,全面评估循环农业模式的价值。 经济效益分析: 成本节约: 分析循环农业在减少化肥、农药、饲料、能源等投入方面的成本效益。 增值收益: 探讨通过废弃物资源化、产品附加值提升(如有机认证)、品牌建设等带来的额外收益。 风险降低: 分析循环农业如何通过多元化经营、资源内部循环来规避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 案例研究: 提供多个不同规模、不同区域的循环农业实践案例,展示其具体的经济效益数据。 环境效益分析: 污染减排: 量化循环农业在减少化肥农药对土壤水源的污染、减少畜禽粪污直排对环境的影响。 资源节约: 分析循环农业在节约水、电、化石能源等方面的贡献。 碳减排与固碳: 探讨循环农业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如甲烷、氧化亚氮)、增加土壤碳汇方面的作用。 生物多样性保护: 分析循环农业如何通过构建健康的生态系统,增加物种多样性。 可持续发展贡献: 总结循环农业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的作用,特别是关于粮食安全、清洁水、气候行动、负责任的消费与生产等方面。 第五章 循环农业的政策支持与未来展望 本章将聚焦于推动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与未来发展趋势。 政策支持体系: 梳理国内外现有的支持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信贷支持、技术推广服务等,并探讨未来政策创新的方向。 市场机制与消费者导向: 分析如何通过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引导消费者选择绿色、可持续的农产品,从而驱动循环农业的发展。 技术创新与研发方向: 预测循环农业未来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发展趋势,如生物技术、新材料、智能装备等在循环农业中的应用。 产业融合与区域协同: 展望循环农业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及区域间协同发展的重要性。 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识别循环农业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如技术瓶颈、成本压力、管理难度、意识不足等,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未来发展蓝图: 勾勒出未来循环农业发展的美好愿景,即构建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新格局。 本书内容涵盖了循环农业的方方面面,旨在为农业生产者、政策制定者、科研人员、教育工作者以及所有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读者提供一本系统、全面、实用的参考指南。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循环农业的价值,掌握相关的技术手段,并积极参与到构建绿色、可持续的农业未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