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这部著作里,作者以40多年的人生思考和丰富的社会实践,并结合中国目前的具体国情,深刻地向当代国人论证了一个不可忽略的道理——以马克思主义之普遍真理去改造全人类,这是的选择。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去研究现实世界事物的变化和运动,以政治经济学去科学地把握当今人类的物质运动及其发展;并以科学的世界观去探索人类的存在形式与认识世界的科学态度等,这始终是我们世界人类首要的研究课题。
作者简介
寒夫(笔名),姓孙,名庆国,号乐天居士、赤壁山人、雪雨轩主人。1965年出生于湖北浠水兰溪。12岁随父母辞水如州(迁徙祖籍黄州)。两岁始在家父之引领下开始习书入门;经家父熏陶,五六岁时便开始接受马克思及东西方伟人及圣贤著作。然因家境贫寒,生存拮据,便暂时放下对马克思主义真理之追求;后不得不以书画为主要求索方向。因为出身极度清贫,作为无产者自然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深厚的思想情感!
莉莎,姓胡,幼名清明;艺名三月。出生于明代药圣李时珍故里的湖北蕲春。自幼深受父亲传统学究之影响,后与东方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80年代初与寒夫牵手后,便以一颗尚美之心伴随先生的左右,成为艺术家寒夫先生的助理、生活顾问,文稿、摄影及交流事务秘书。就莉莎的家庭观和使命来概括她的人生定格便是:“相夫教子,忠贞其后”。
内页插图
目录
《理论与多元化视野论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分)》:
马克思的新人类学观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核——论马克思主义与今天人类的思想对应
议马克思主义哲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释今天人类的认识观
论马克思主义新人类学观——在宇宙问创造新人类
关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以科学辩证法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论『自然』与『必然』——关于自然哲学的基本要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关于马克思主义系统论对东方人类的感召
《共产党宣言》之历史性意义
是圣地,又是殿堂——谨以此文献给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展览馆
关于《共产党宣言》——宇宙间不灭的清音
欧仁·鲍狄埃《国际歌》——一个为人类自由幸福而延伸的伟大的故事
《资本论》与全人类之关系
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资本主义——一场新兴的现代意识的革命
国际工人阶级之圣典:《资本论》——一部让全人类认识生存与物质问关系的不朽巨著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观
论恩格斯「劳动创造」与艺术审美——关于人类进化意识的多元思考
关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批判和革命的学说中进行检验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与19世纪西方文学之根本——由启蒙运动、浪漫主义到革命现实主义
马克思与恩格斯
论卡尔·马克思——伟大的勋业与天才的创造者
恩格斯论——一生以真纯之心呵护伟大的友谊
两座巨峰的引领——论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工作四十年来给人类的伟大启示
史诗部分
致巨人的颂歌
不朽的和声——《共产党宣言》——纪念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诞生164周年
纪念恩格斯——写于恩格斯诞辰190周年之际
马克思
附录部分
马克思年谱
跋——关于《艺术家眼中的马克思主义》
作者简介
《理论与多元化视野论述的马克思主义(史诗部分)》
精彩书摘
这几天,我一直处在一种久违了的理论愉悦乃至神情激动的状态之中,因为在陆续阅读寒夫先生的书稿《艺术家眼中的马克思主义》。这部书在我的脑海里激起一波又一波的思想涟漪,使我生发出许多感想。令我想得最多的一点就是,理论居然还可以如此艺术化!寒夫先生是一位奇才,他既是书法家、画家,又是诗人,还热衷于理论思考。于是,他用自己特有的艺术手法,把一种如此理论化的马克思主义,变成了史诗、书法、图画和文章等合而为一且又相得益彰的艺术作品。而且,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些都决非牵强附会之作,而是作者发自肺腑的理性抒发和真情流露,其中也凝聚着作者30多年来理论思考和艺术创作的心路历程。所以,读来有一种别开生面之感。
该书主要有两大部分,即理论部分和诗论部分。我更感兴趣的是后者,因为读了大半辈子哲学,还从来没有见过有谁用这样的方式来讲述马克思的故事。其诗论部分内容很多,仅是“史诗”就有四十二篇,用寒夫先生的话说,是四十二乐章。这些诗篇从马克思出生到他离开这个世界,从其成长历程、爱情生活、婚姻家庭、子女教育、个人友谊到革命事业,从微观点滴事件到宏大历史潮流,一句话,从各个角度,生动刻画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等历史人物的伟岸形象,全景展现了19世纪那段风云际会乃至改变世界格局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画卷,热情讴歌了他们从事的革命事业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而且全书叙事动人、语言优美、韵律自然、激情勃发,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请看《序诗》的第一段:你,一个举世无敌的“幽灵”,思在这里分析了这一趋势和掩盖或阻碍这一趋势的方方面面。随着全人类现代工业化的飞跃,在此我们没有必要转述《资本论》第三卷中的关于高利贷、资本运行、商业资本、货币资本等内容,只论及最为主要的资本运行、商业资本、货币资本等内容,只论及最为常见的资本形式——地租。
无论过去还是今天,或是将来,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其土地大都成为资本家业主的占有商品,因此这些业主有权控制商品的资产价格。这时,所有农产品的生产价格不是取决于中等地的生产费用,而是取决于劣等地的生产费用;不是取决于产品运往市场的中等条件,而是取决于产品运往市场的劣等条件。这种生产价格与优等地(或优等条件下)的生产价格的差别便产生“等差”地租或“级差”地租。在19世纪中后期,马克思已深刻详细地分析了这种地租形势,说明它来源于各区域土地的肥瘦程度的相异,源于土地的投资量的差别,于是就完全揭示了李嘉图的错误。在那里,李嘉图则认为地租级差只是由于优等地相继变为劣等地而产生的。相反地,也有倒逆的改变,也就是说,由于某一类土地变为另一类土地的异常事实(由于农业技术的进步,城市化的发展等),所以那缺乏科学的“土地肥瘦力递减规律”是极其错误的。
一切工业部门和一切国民经济部门中利润平均化的情形是,各种竞争完全趋于自由化,资本能从一个部门如同水一样流入另一个部门,这便构成了资本的相对自由性。但这时只有土地租有制的垄断才能障碍这种资本的流动。又因为这种垄断,使少数实现利润率较高的农业的商(产)品,不加入完全自由的利润率平均化过程;而作为土地垄断者有可能使价格保持在平均价格之上,于是这种垄断价格便产生着绝对地租。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级差”地租是不可能消灭的,只有绝对地租才有可能消灭。这种经济的自由转化实质是在摧毁私有者的垄断——在农业中比较彻底和完全地实行自由竞争。
所以,马克思指出,激进资产者曾多次在历史上提出土地的国有化——这一资产阶级社会的进步要求,它是消灭资本和土地垄断的最有效手段。然而,在资产阶级中大多数人却害怕这个要求,因为这个要求太易于“触犯”现代另一种特别重要的和“敏感的”垄断——一般生产资料的垄断。
……
前言/序言
《思想的火花与艺术的共鸣:一部跨越时空的马克思主义对话录》 本套丛书,共计两册,旨在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思想领域中所激发的深刻洞见与多元理解。它并非仅仅罗列理论,而是致力于呈现一种更具生命力、更富有人文关怀的思想探索。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在艺术创作、哲学思辨、社会实践等多个维度上,与马克思主义产生交集、碰撞出火花的思想家与理论家。通过梳理和分析,我们希望展现马克思主义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能够激发创造力、启迪人类心灵、并为理解复杂世界提供独特视角的活水源泉。 第一册:思想的根脉与理论的生长 本册聚焦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及其历史演进。我们并非以教科书式的语言去复述经典,而是试图挖掘其思想的“活”的方面。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根基: 首先,我们将追溯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深刻联系,但更重要的是,辨析马克思如何超越并革新了这些传统。我们会详细阐述“实践唯物主义”的革命性,强调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以及历史是如何在人的能动实践中展开的。这里,我们将不仅仅停留在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展现这种哲学观如何解释和指导现实的社会变革。我们将审视“异化”概念的深刻内涵,探讨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对人的本质的剥夺,以及马克思主义如何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政治经济学的革命: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基石。本册将深入剖析“剩余价值”理论,不是简单地呈现公式,而是展示其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性批判。我们将揭示商品拜物教现象,阐述资本主义如何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物化,以及这种物化对个体意识和社会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还将探讨“阶级斗争”理论的历史必然性,分析其作为历史动力车的角色,并审视不同历史时期阶级斗争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在此过程中,我们会参考大量历史案例,让理论变得更加鲜活和易于理解。 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 历史唯物主义是理解社会发展的独特视角。本册将重点阐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以此来解释社会形态的演变规律。我们将探讨“社会革命”的动因和机制,分析技术进步、经济结构变化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复杂互动。我们还将审视“意识形态”的概念,解析它如何在维护和巩固现有社会关系中发挥作用,以及马克思主义如何揭示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和阶级性。 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及其贡献: 除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我们还将关注那些早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思想家。例如,我们将探讨拉斯科格涅尔(Louis Auguste Blanqui)的革命策略思想,以及卡尔·李卜克内西(Karl Liebknecht)和罗莎·卢森堡(Rosa Luxemburg)在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独特见解,尤其是在关于帝国主义、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论述。我们将分析他们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的斗争实践相结合,为后来的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不同理论流派的视角: 本册还将初步触及马克思主义内部不同理论流派的萌芽,例如,在关于国家、意识形态、文化等问题的不同理解上,为后续更深入的探讨奠定基础。我们将初步介绍一些早期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诠释和发展的不同侧重点,为读者展现马克思主义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丰富的内在张力与发展空间。 第二册:艺术的触角与多元的回响 本册将视角转向马克思主义与艺术、文化、社会实践的交融。我们关注的是,当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火花,在艺术家、评论家、社会活动家的手中,如何被转化为具体的艺术创作、理论阐释和实践探索。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演进: 我们将从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学艺术的初步论述出发,探讨他们对现实主义的理解,以及对艺术反映社会现实、揭示阶级矛盾的强调。然后,我们将深入分析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丰富发展。例如,卢卡奇(Georg Lukács)对现实主义的坚持与辩护,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的“间离效果”在戏剧中的实践,以及法兰克福学派(如阿多诺Adorno、霍克海默Horkheimer)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揭示大众文化如何成为意识形态的载体,并对人的主体性产生侵蚀。我们将探讨这些理论如何回应时代的变化,以及它们对理解当代艺术创作的意义。 艺术创作中的马克思主义印记: 本册将通过具体的艺术案例,来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不同艺术门类中的体现。这包括: 文学: 分析具有社会批判意识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探讨作家如何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刻画社会矛盾,来揭示资本主义的弊端,并呼唤社会变革。我们将审视那些深刻描绘工人阶级生活、展现阶级斗争的经典作品,并分析它们在艺术手法上的创新。 电影: 探讨现实主义电影、批判现实主义电影如何运用镜头语言、叙事结构来反映社会问题,引导观众进行思考。我们将分析一些经典的电影作品,探讨它们如何通过影像的力量,揭示社会的不公与人性的复杂。 视觉艺术: 分析那些以工人运动、社会变革、反抗压迫为主题的绘画、版画、摄影作品,探讨艺术家如何运用色彩、构图、象征等艺术手法,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与批判。 戏剧: 深入研究布莱希特等戏剧家如何运用创新的戏剧理论和实践,探索戏剧作为社会变革工具的可能性。我们将分析“史诗剧”的特点,以及它如何挑战传统的戏剧模式,促使观众积极参与到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中。 马克思主义与文化批判: 本册将重点关注马克思主义在理解和批判文化现象中的作用。我们将探讨“文化霸权”、“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等概念,分析文化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我们将审视“文化研究”的兴起,以及它如何借鉴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分析大众文化、流行文化与权力关系的复杂互动。我们将关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马克思主义如何与反抗殖民文化、争取文化自主的斗争相结合。 社会实践与理论的互动: 马克思主义并非纯粹的学术思辨,而是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本册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不同社会运动、政治实践中的应用与反思。我们将审视一些重要的工人运动、反抗运动、革命实践,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为这些实践提供指导,以及实践又如何反过来丰富和发展了理论。我们将关注那些将理论与行动相结合的知识分子,探讨他们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洞见来推动变革。 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回响与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被重新诠释和发展。本册将触及一些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思潮,例如,生态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等,探讨它们如何回应新的社会问题和挑战,并在理论上做出创新。我们将关注那些在理论前沿进行探索的思想家,他们的研究将为我们理解当代世界提供新的视角。 整体而言,本套丛书致力于打破理论的壁垒,展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生命力与多样性。它不仅仅是一部理论的梳理,更是一次思想的旅行,一次艺术的探索。我们希望通过这两册内容,能够引导读者超越刻板印象,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不同领域所激发的深刻思考,以及它如何持续地为我们理解世界、改造世界提供宝贵的启示。这不是一部封闭的理论体系的陈述,而是关于思想的流动、对话与创造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