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青年学人聚合起来的1217俱乐部,在2013年的年终观察中再度出击:他们既关心“中国儿童伤害”,也关心“打击谣言”这一舆论战场;既讲述“小县城的春节故事”,也描述“士”的传统是否能够传承。他们不顾“蒋公的面子”,无视知女“绿茶婊”,直面“青春‘袭’人”的《小时代》。在“百年昆曲”的兴衰路上,揭示孔子学院的种种玄机……九年来,《话题》系列秉承独立个性、人文立场,对事件不判断是非,亦不提供所谓的真相。但是他们把这些事件嵌入历史的谱系,在其中进行思考、批判,和预测。
杨早(笔名:高芾),祖籍苏北,1973年生于四川富顺。中山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大学文学硕士、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关注中国近现代舆论史与文化览、当代文化研究等。
曾发表京沪白话《沪报的白话报:启蒙的两种路向》《五四时期北大学生刊物比较》《北报纸对日俄战争的报道与评论》《新世纪文学:困境与生机》等论文。著有《纸墨勾当》《野史记-传说中的近代中国》。编有《话题2005》《话题2006》《话题2007》《沈从文集》《汪曾祺集》等,译著《合肥四姐妹》。
萨支山 1966年生于福建福州,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研究生结业。现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关注左翼文学及50-70年代文学。著有《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合著)。
我个人共鸣较深的,是“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案”,但我感到文中的观点似乎还局限于看到升学之后父母就难以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坚持”快乐童年“的教育理念。而我则从自身经历认识到,即便身为一开始就坚持要实践“快乐童年”理念且不害怕应试压力的父母,倘若自身欠缺对一些流行的教育理念的良好思辨能力,也同样会好心办坏事,给孩子造成伤害。
我的观点,简言之就是:内心压抑不快乐的父母,会把不快乐带给孩子,从而造成对孩子的伤害,且也伤害父母本身。这种不快乐,有源自杨老师文中的种种,也有来自看到某种教育理念的好处,而缺乏对这种教育理念实践的全面分析,看不到实践中的陷阱,因而采用较为极端的方式坚持实施而忽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而没能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必要的调整,对孩子造成伤害却不易自知。
我的一个朋友在某育儿论坛里贴出一个帖子,标题是“我为什么现在不看育儿书了”。他在帖子中写道:“初为人父的时候也看了不少书,老实说,看归看,一到实践就不管用了。然后自己觉得很失败。这样持续了三四年,最近两年慢慢意识到,迷信各种育儿经验其实很害人的。”
在育儿问题上,我也吃过迷信的亏。怀孕期间,常泡摇篮网,当时我是高龄孕妇,加上前次怀孕意外流产导致身体受损,让我看到缺乏知识的可怕,所以再次怀孕很怕因无知而再度受挫。摇篮网当时力推的明星妈妈,是生了一对混血宝宝的全职妈妈小巫,她毕业于北大,远嫁新西兰,是国际母乳会成员,她的一双儿女健康漂亮,全都是母乳喂养一年以上…小巫成为众多白领妈妈心目中的偶像,她和一双儿女光彩夺目的示范,让当时心怀忐忑缺乏自信的我也不知不觉成为“母乳教”的一员。我坚持了10个月单纯的母乳喂养(很少添加牛奶),但身体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严重缺乏睡眠导致情绪压抑,身体一度严重缺钙。很长时间里我都体会不到为人母的喜悦,而只是感到养育孩子实在是负担。这种内在快乐的严重缺失让我变得烦躁,但我当时意识不到这是单纯依赖他人的知识、自己对知识缺乏思辨,因而取舍欠当,导致不快乐。不快乐的母亲,自然会把烦躁传给孩子,给孩子造成伤害。
若让现在的我来看待母乳喂养,我会在保证好自己的睡眠不受严重影响的前提下坚持母乳喂养,会注意及时给自己补充钙质,会根据孩子的需要及时添加足够的牛奶。其实我自己就是牛奶养大的,我妈总是说我的体质是姐弟三个中最好的,虽然我小弟弟是母乳喂养两年。然而当时处在焦虑状态下的我,早就忘了这一茬。
——周筠
专题
中国儿童伤害
“儿童伤害年”——儿童只是财产吗——儿童的发现——宽严皆误——社会、国家都不给力——教育变成一场战争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案
讨论:
信丰县城的春节故事
同班同学的两个同学会——狂热的地下钱庄——衰落的山村、暴富的农民——城里话·乡下话·信丰普通话——要让孩子到城里读书
讨论:
舆论争夺战
“两个舆论场”——8月行动——“在商言商”
讨论:
士不可以不弘毅
我们为什么哭泣——“士”如何养成——士的传统能否传承——知识分子确实高人一等吗
【附录】颜回之忧——我所理解的张晖之死
讨论:
才女神话的历史谱系与当代生成
什么样的女性才算“知女”——中国传统中的“女神”想象——标准“太太”,意中“客厅”——“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与“柴徽因”——我们时代的女性观
讨论:
《蒋公的面子》
《蒋公的面子》是部什么样的作品——在体制与体制撞击中——宣传与内容的裂隙
讨论:
青春“袭”人
致什么青春——两种“美国梦”——《小时代》并不“小”
讨论:
“非遗”变形记
——从“百年昆曲史”与“非遗”12年两个时空看昆曲之变迁
倒放电影:昆曲“非遗”12年——“百年昆曲”兴衰录——官方与民间:关于百年昆曲兴衰史的一个分析
讨论:
孔子学院:“来学”与“往教”的转换
去国外当“外教”——孔子学院在做什么——孔子学院是如何开办的——孔子学院的性质与争议——文化传播的可能与模式
访谈
特约
当中国开始深入世界……
治理“民谣”,更要治理“官谣”
我们为什么爱香港
我看2013年大陆图书出版
微话题
一、疫情丑话为何不说在前头
二、汽车驾驶如何做到不闯黄灯
三、毕业生为什么找不到工作
四、谁有资格评价业务水平
五、大学如何选校长
六、怎样减小“社会危害性”
七、怎样面对发出噪音的权利
八、学生减负为何不配套
九、“陆台游客斗”谁是谁非
中国儿童伤害
杨早
“儿童伤害年”
在我记忆中,2013,这是中国的儿童最受伤害的一年。
更准确地说,这是中国儿童被伤害曝光于媒体视野、并引发公众关注与争议最多的一年。
长春婴儿被盗车贼掐死埋于雪中、南京两姐妹被锁在家里饿死、海南小学生被校长带去开房、山西六岁儿被伯母挖去双眼、北京两岁婴儿因为停车争执被摔死、林州一名婴儿被警察郭增喜摔成重伤、昆明一名婴儿在车内被出车库的奥迪车夹死……如果扩大一点,我们还可以算上佳木斯参与谋杀“天使女孩”的孕妇谭蓓蓓,她当时怀着的小生命已经降生。别忘了,李某某与他的同案犯,也大都是未成年人,他们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伤害着自己。
好吧,这些都是太血腥暴力的个案,或许它们只是在媒体的追击中被放大了。来谈谈普遍的、隐形的儿童相关新闻?教育部宣布了它的小学生“减负十条”,并声称将与中高考改革形成“一揽子工程”;往前看,钟祥一中未能作弊的高考学生家长围堵考点,要求参与作弊的“公平”;再往前,湖北省教育厅采购了320册盗版的《新华字典》;再往前,香港特区政府禁止内地游客每人在24小时内不得携带超过两罐奶粉离境,在此前后,上海一名15岁外省女孩就“异地高考”约辩沪籍人士,北京海淀区的学区房标出了10万元每平方米的天价,被称为“宇宙中心”……这些新闻充分提示了中国的儿童生长于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之中。
可是,你能说现在的中国儿童,比起他们的先辈来,就生活得更悲惨、更无助、更可怜吗?去看看各小学校门前长长的车龙,去看看月嫂市场过万的月薪,再看看周边孩子的物质条件与被呵护程度,说有史以来这是儿童(至少在都市)最被宝爱的时代,亦不为过。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感觉总是在受伤?除了信息的传播度扩大、媒体的竞争剧烈之外,我们看待儿童的视角改变了多少?“儿童”在当下中国社会里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人类学学者安·阿纳格诺斯特在1997发表的论文《中国儿童与国家超越性》中,指出一个现象:在中国语境下,中国民族主义的话语总是集中在落后的农民与儿童这两种身份之上,而将两者相联系的是有关“人民素质”这样的话题。究其原因,是儿童与农民同样具有的“不确定性”使他们总是成为讨论民族教育与民族未来的基点。儿童是希望,但儿童也带来恐惧,尤其是当他们不按所预定的轨道发展时,对国家权威与家庭结构将带来威胁性的冲击。
我很欣赏阿纳格诺斯特提出的“恐惧”这个概念。当我们谈论儿童时,我们最担忧的是什么?儿童以及青少年,他们的生活,以什么形式,达何种程度,暴露在成人社会的视野之中?
……
《话题2013》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共鸣感”。它并没有以说教的姿态出现,而是像一位老朋友,絮絮叨叨地讲述着那个时期里,我们共同经历过、讨论过、关注过的事情。作者的文字非常生动,充满了那个时代的“烟火气”。他并没有刻意去美化或丑化任何事件,而是以一种客观却不失情感的方式,将那些曾经的热点话题展现在我们面前。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翻看一本泛黄的相册,每一页都勾勒出当年的某个瞬间,勾起一段尘封的记忆。我喜欢作者那种敏锐的洞察力,他能够抓住那些细微之处,将它们放大,并赋予其深刻的意义。这本书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那些曾经在我们生活中留下痕迹的事件,去理解它们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认知和观念。它不是一本速食读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咀嚼。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陷入沉思,回想起自己当年的立场和想法,并对比现在的理解。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复盘”体验,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成长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这是一本关于“存在”的哲学探讨,尽管它并没有直接使用晦涩的学术词汇。作者在《话题2013》中,通过一系列看似独立却又息息相关的话题,触及了现代社会中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以及信息洪流对我们认知的影响。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的洞察力所折服,他能够精准地捕捉到那些隐藏在日常讨论之下的深层逻辑。这本书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抛出问题,激发思考。每一个被探讨的话题,都像是一个切入点,引导我们去审视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我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巧妙,他不会强加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对事实的呈现和对观点的梳理,让读者自己去进行判断和思考。这种“留白”式的写作,反而给予了读者更大的空间去探索和发现。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那些“非主流”声音的关注,他用平等的视角去呈现不同的观点,打破了信息茧房的可能。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模式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对于信息的获取和判断,以及对于社会现象的理解,都有了更加审慎的态度。这本书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它让我们慢下来,去倾听,去思考,去感受。
评分读完《话题2013》,我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思想的“风暴”。作者以一种极其不拘一格的方式,将2013年那个特定时间点上,那些涌动在社会各个角落的“话题”搬上了纸面。这本书不是简单的事件堆砌,而是对时代精神的一种捕捉和提炼。它不像传统的叙事性作品那样有着明确的开端和结尾,而是更像一个开放性的讨论空间,邀请读者主动参与进来。我最欣赏作者的勇气,他敢于触碰那些敏感的、具有争议性的议题,并以一种相对温和却又极具穿透力的方式进行呈现。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某个话题而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仿佛又回到了当年那个热议的场景。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他能够在复杂的问题中抽丝剥茧,找到最核心的脉络。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我们所处的时代,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值得思考的“话题”。它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一种对当下和未来的启示。它让我们反思,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如何辨别真伪,以及如何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声音。
评分《话题2013》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场关于记忆与现实的集体回响。它不像很多书籍那样有着清晰的主线叙事,而是以一种更加碎片化、更加注重“氛围感”的方式,将2013年的一些关键“点”串联起来。刚开始翻阅时,我甚至有点摸不着头脑,它似乎在跳跃,在闪现,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一种奇妙的共鸣感油然而生。那些被提及的“话题”,每一个都像是当年社会的一面镜子,映照出各种思潮、争议和集体情绪。作者的文字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魔力,既有新闻报道般的客观冷静,又带着一种人文关怀的温度。他仿佛邀请我们一同回到那个时间节点,去重新审视那些曾经占据我们视线和讨论中心的事情,并思考它们是如何在我们身上留下印记的。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唤醒。它让我们有机会从一个更加宏观、更加疏离的视角,去审视那个我们身处其中的时代,去发现那些曾经被我们忽略的细节,去理解那些曾经让我们困惑或激动的背后逻辑。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那个年份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点,而是一个更加完整、更加有血有肉的整体。
评分这本《话题2013》真是让人耳目一新,读起来的感觉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思想碰撞的时代现场。作者并没有直接讲述某个具体的故事,而是像一位敏锐的观察者,将2013年那个特殊的年份里,那些在社会上、网络上、甚至人们日常生活中激荡的话题,如同星辰般一一拾起,并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那些稍纵即逝的网络热点和民间讨论的捕捉,那种时代特有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能听见当年的键盘敲击声和手机屏幕的微光。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史书,也不是一篇空洞的议论文,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那个年份里多元的观点、不同的声音,以及人们对于某些事件、某些现象的思考和反应。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当年的一些经历和感受,那些曾经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新的解读,让我在回顾中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更像是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它引导读者去审视那个时期的问题,去体会当时人们的情绪,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出我们今天对于这些话题的延续性思考。总而言之,这是一次非常充实和富有启发性的阅读体验,让我对那个年份有了更立体、更生动的认知。
评分有包装膜保护,内容还没有看
评分.........
评分《话题2013》拉页设计很有味道,可惜正面“观弈”设计里的大事记字号太小,而背面却是《话题2012》大事记,据杨早说,是吸收一些读者的建议而如此——这是个糟糕的建议。每年的“话题”都会购阅,《话题2013》已是第九本了,何必如此?另,再次提议,出版社若能以自然年度为限从容截稿更好,实不必赶着次年1月上市而过于匆忙。
评分很有意思的书,喜欢看。
评分上周末(6月18日-6月19日),京东周年庆加上一年一度的“父亲节”,京东大打“价格战”,吸引了大量用户蜂拥购买并且获得了上亿的订单。但是在收益不菲的同时也暴露了许多不足之处。如退货不退款,订单凭空消失,送货速度慢等等。 无疑,这些问题引起了消费者的强烈不满,为此纷纷向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与国内首家第三方专业网购导航平台“比购宝”(Boogle.cn)联合主办的“中国电子商务投诉与维权公共服务平台”在线投诉。在此,我们特从数十起涉及京东的投诉事件中,整理出以下普遍出现的案例,并附分析师点评。 邢先生称,他在6月18日在京东商城购买图书类产品,下了两个订单,并且成功付款。截止6月22日为止邢先生看到的信息都是没有发货,并且显示“由于缺货不能出货。” 同时京东方面也不能提供具体的发货时间。 2011年6月5日栾先生在京东商城下订单同时通过网银付款购“UN左旋肉碱胶囊260粒”3瓶,价值299.7元,订单号:59558512。栾先生收到货后发现与实物不符合,于是退货。适逢京东周年庆,栾先生称京东方面只有在6月16日退了99.9元到栾先生账户。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了解,目前京东方面已经退回了三笔款项中的两笔。
评分喜欢三联的书,品质非常好!
评分很有意思的书,喜欢看。
评分书挺好 就是相对贵了点
评分很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