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干世界数以万计的语言文字中,也许没有哪个单独的字,能像汉字的“夷”那样衍生出如此丰富的历史。我这里所说的历史当然是世界史。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曾有无数历史事件或奇闻轶事发生过,然而,似乎没有哪个事件,能与这个离奇的汉字“夷”所引发的种种事件相提并论。“夷”这一具有神奇效用的汉字,曾经引起那么多惶惑、焦虑甚至战争。它似乎被人看作是一头怪兽,因此有人想方设法地要制服它、消灭它或驱逐它,只怕它阴魂不散。那么我们就要问了,这个具有如此能量,又危险无比的字,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野蛮人”、“陌生人”、“外族人”,抑或是“非中国人”?问题是,我们一旦做起这个语义循环的游戏,就可能将特定历史事件的意义置之不顾,而仅仅在词语的字面意义上进行无休止的纠缠。即便历史语言学家能够穷尽“夷”字的所有含义,充其量也不过是为了给“夷”字找到更**的定义,或更合适的译名而已。也就是说,纠缠于汉字“夷”的字义是不是等同于英文的bar—barian(野蛮人),或根据字典的定义,进一步地争辩这两个词中哪一个更带有褒贬的意味,这只能导致人们忘记历史,让历史显得多余,或者无足轻重。针对这些困难,我拟在本章提出一个不同的思路,其大前提是不脱离“夷”字和英文的barbarian这两个词各自的历史传统,同时试图去理解和把握它们;尤其是尽力贴近近代以来这两个词之间出现的那些纠葛,并在这纠葛中去理解和把握它们之间的历史关系。无论是“夷”字的古汉语词源,还是古希腊词“bar.baros”的词源——barbaros是古希腊人戏仿听不懂的外语发音而造的词〔1〕——今天人们对这些古词源的理解已经无法摆脱现代用法的阴影。因此,我们不必一开始就急于假定英文单词“barbari.an”(野蛮人)就是汉字“夷”的恰当的对应词,而应该首先考虑的是,这两个不同语言之间的词义曾经如何互动?两者互解性或公度性的基础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关键的是,鸦片战争以来,英文的“barbarian”和汉字的“夷”这两个词之间出现的所谓通约关系遭受了什么样的法律约束?
评分每当人们追问,为什么当年的欧洲人,或外国人,被〔非洲人〕(尊贵的陌生人)来称呼?每当人们追问,为什么那些航海遇险的欧洲人始终在异国他乡受到热情的礼遇,而从不被当敌人对待?〔西方的〕学者们从来不用“人道”、“善良”、“礼节”,或者用塞泽尔(Aimsaire)曾称之为“古风”的那一类习俗去回答这些问题。西方学者反倒不厌其烦地说,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白种人是人类翘首以盼的主子,而此事早巳铭刻在古人“命定的象形文字”之中,也铭刻在人类的潜意识之中。——弗朗兹·法农,《黑皮肤,白面具》
评分好书推荐
评分内容挺不错的值得阅读
评分还没开始看,京东优惠买的
评分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评分还没开始看,京东优惠买的
评分非常好的一本书,很需要阅读,对论文很有用。
评分同学们都在推荐这本书,议论刘禾先生,买来判断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