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若干年前,读《牛棚杂忆(水墨插图版)》,我一动不动地坐了整整一个下午,桌上的水一口也没有喝,完全沉浸在这本书里,跟随着季羡林先生忠实的记录,去了一趟那个离我很远的年代,我一会儿一阵冷汗,一会儿一阵痛苦,我愤怒、流泪,因为描写太过真实过于狼狈,我竟然还笑了两次,立刻我就为自己的笑感到惭愧和不忍。这是我做为一个读者真实的感受,实事求是地记下来。
因为自己对于《牛棚杂忆》的喜爱,我难以忘怀季羡林先生那“血和泪”的书写,那出于一个知识分子良知的忠实记录,以及他对于那个年代深刻的反思。我想做一本《牛棚杂忆》的插图本,因为季先生真实地描写非常具有画面感,我在阅读时脑袋里都常常会出现画面,所以做一本插图版本的《牛棚杂忆》成了心里的一个愿望。
在部门主任彭明榜老师的介绍下,我认识了画家马良书先生,一个有些沉默的人,我跟他沟通了我的想法,也等了很久很久,就在几乎有些等不下去要去问问画得怎么样了时,他发来了他的画,我很感动,因为他完全画出了我想要的那种感觉,不用问就知道他费了多久的时间去揣摩季羡林先生的模样、神情,才能画得那么神形兼备,他是个好画家,而且他真的秉持着对艺术认真负责的精神在做这件事情,我非常感谢他。
《牛棚杂忆(水墨插图版)是季羡林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影响力大的一部作品。本书记录了季羡林先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遭遇和经历,用他的话说是“一本用血换来的,和泪写成的小书”。这本书的思想性、可读性极强,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用自己的良知在书写历史,用极为真切、理智的笔触去描写发生他和他身边一群知识分子身上的事,同时对于这段经历有这深刻和理性的思考,无疑,这是一本非常可贵的书稿。
《牛棚杂忆(水墨插图版)》为《牛棚杂忆》的插图版,鉴于插图在书中的重要性,特请著名画家马良书先生按书内的内容和背景作画,使得此书更适合青年人的阅读。马良书先生经过长达一年时间的摸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研究,可谓掌握季羡林先生神态和容貌的特征,他画的季羡林可以说神形兼备。
季羡林,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早年留学国外,精通12国语言,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著作等身。
一 缘起
二 从社教运动谈起
三 一九六六年六月四日
四 对号入座
五 快活半年
六 自己跳出来
七 抄家
八 在“自绝于人民”的边缘上
九 千钧一发
十 劳改的初级阶段
十一 大批斗
十二 太平庄
十三 自己亲手搭起牛棚
十四 牛棚生活(一)
十五 牛棚生活(二)
十六 牛棚生活(三)
十七 牛棚转移
十八 半解放
十九 完全解放
二十 余思或反思
二一 后记
《牛棚杂忆》编辑手记
我对于《牛棚杂忆(水墨插图版)》最期待的,便是其所蕴含的“杂忆”二字所传达出的那种非线性、碎片化的叙事魅力。不同于流水账式的线性叙事,杂忆往往是思绪的跳跃,是记忆的闪回,是点滴感悟的汇聚。而水墨插图的加入,更是为这种叙事方式增添了另一层维度。我想象着,当作者在某个片段回忆起一段往事,笔尖在纸上流淌,文字跳跃;而一旁的插图,或许只是一片枯叶,一滴雨,甚至是一个模糊的背影,却能瞬间将读者拉入那个场景,感受到那份情绪。这种“留白”的艺术,在水墨画中尤为重要,而在杂忆的叙事中,也同样是一种留白,给予读者想象的空间。这本书或许不是要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要构建一种氛围,一种情感的基调。它更像是一本时代的相册,里面有模糊的照片,有褪色的文字,有斑驳的痕迹,但每一张都承载着一段不容忽视的记忆。我期待在这本“杂忆”中,能够寻找到那些被时光掩埋的真实片段,去感受那个年代个体的命运沉浮,去体味那份在艰难岁月里依然闪烁的人性光辉。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是别出心裁。拿到手时,那种厚实而略带纹理的纸张触感,就让人觉得分量十足。封面上的水墨晕染,恰到好处地营造出一种古朴而又深邃的氛围,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旧时画卷。我尤其欣赏的是,那些水墨插图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与文字内容紧密相连,相互呼应,甚至在某些章节,插图比文字更能传递出作者的情感或是当时场景的氛围。我试着去猜测,在某个章节,当作者描述到内心极度的压抑和挣扎时,插图是否会呈现出浓墨重彩、扭曲变形的画面?而在回忆那些温馨的、充满人情味的点滴时,又会是怎样的淡雅写意,几笔勾勒,意境全出?这种“画中有话,话中有画”的呈现方式,无疑会极大地增强读者的代入感和想象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能够让人慢下来,静下心来,去品味文字和图像之间微妙联系的书,显得尤为珍贵。我希望这本《牛棚杂忆》能够带给我一次独特的阅读体验,一次在文字与水墨交融中,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探索。
评分读这本书,我预感会是一次关于“留白”的艺术欣赏。因为“牛棚杂忆”本身就带有一种沉重的历史底色,而“水墨插图”则如同在黑白之间,赋予了它一种独特的韵味。“杂忆”之所以为“杂忆”,往往不是事无巨细的铺陈,而是点到为止的触动,是那些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却又难以用清晰逻辑串联起来的片段。而水墨的写意,恰恰是这种“留白”艺术的极致体现。寥寥数笔,便能勾勒出山峦叠嶂,云雾缭绕;几点浓墨,便能渲染出深沉的情感,无声的诉说。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文字的叙述会是精炼而富有张力的,它会勾勒出事件的轮廓,而水墨插图则会填补那些情感的空白,让读者通过视觉的冲击,去感受文字背后更深层的意境。它可能不会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却会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思考、去联想、去品味。这种似懂非懂、欲说还休的魅力,恰恰是《牛棚杂忆(水墨插图版)》最吸引我的地方。它是一本需要用心去读,去感受的书,一本关于记忆、关于历史、关于人生的诗意呈现。
评分作为一个对历史题材书籍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觉得,最动人的历史叙事,往往来自于那些亲历者的细致回忆。而《牛棚杂忆(水墨插图版)》这个书名,就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牛棚,这个词汇本身就承载着太多历史的重量和人生的跌宕。而“杂忆”,则意味着作者并非试图去构建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而是将那些零散的、个体化的记忆碎片,以一种更为真实和鲜活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猜测,在这本书中,我们或许会看到一些在宏大历史叙事中被忽略的细节,一些普通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悲欢离合。而“水墨插图版”,更是为这种回忆增添了艺术的美感和深沉的意境。水墨的写意风格,天然地适合表现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和难以捕捉的瞬间。我期待,那些插图能够像一个个小小的窗口,带领我窥见那个年代的真实面貌,去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沉情感。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与历史的深度连接。
评分刚拿到这本《牛棚杂忆(水墨插图版)》,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但光是翻阅的初步印象,就已经让我心潮澎湃。书名“牛棚杂忆”本身就带着一种朴实无华的年代感,让人联想到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被边缘化、被遗忘的个体经历。而“水墨插图版”则立刻提升了它的艺术气质,水墨的写意和留白,往往能捕捉到最微妙的情绪和最深刻的意境。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那些画面:在简陋的牛棚里,或许是几个落魄的文人,在昏黄的油灯下,用笔尖描绘着内心的悲欢离合;又或许是窗外萧瑟的秋景,被墨色晕染开来,烘托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我猜想,作者在文字的叙述中,定然也融入了水墨般的笔触,字里行间流淌着情感的韵律,既有写实的力量,又不失写意的风骨。这种图文并茂的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对内容的二次解读和升华。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去感受那个年代,去理解那些曾经的“牛棚”,去体会那些被岁月沉淀下来的记忆,并通过那些如诗如画的水墨,让这些回忆更加鲜活,更加触动人心。这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和艺术审美的作品,我对其充满了期待。
评分印刷很好,包装不错,性价比很高,整体感觉不错。
评分凯莉废寝忘食,把剪下的布料用线穿到一起。虽说是有好多次操作的经验,但今天连她自己也惊讶于自己穿针引线的速度。
评分有插图、好书、推荐购买
评分很好的一套书,内容精彩,质量好,送货块
评分好看好看好看
评分书还没看,但是看书虽厚,但每页上的字不多,空白处太大,浪费纸张。给人感觉是,每页字少点,书就厚点,价格就能定高点。
评分这段历史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
评分《西汉演义故事(2)(套装全3册)》包括:《乌江自刎》、《追韩信》和《暗度陈仓》。《乌江自刎》内容简介:西汉是中国历史的重要阶段,它的历史长达二百十年。《西汉演义》连环画描绘的并不是西汉全部,而是从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公元前221年起,其中经历了陈胜、吴广起义,五年多的楚汉战争,到西汉建立。这前后约二十年的时间。
评分7、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0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