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园区规划理论与案例》在总结我国园区规划研究的相关经验和吸收国内外较为成熟的园区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园区规划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本书结构完整,内容丰富,方法具体,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实用性、操作性强。适合经济研究、管理咨询、工程咨询领域的人员使用,也可选作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参考教材。整体来看,这本书稿质量较好,符合出版要求。
内容简介
《园区规划理论与案例》内容介绍“现代园区经济”已不同于一般的开发区经济,它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跨越式发展中,为了摆脱传统的经济社会环境平台和运行机制束缚,设计营建高质量的综合环境,实现高素质经济主体的优化组合,而在空间上拓展的新型经济主体。当前,按照新园区、新概念、新环境、新创意的原则建设的各类经济园区,正在成为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建设的亮点和热点。园区建设规划先行是政府决策部门、市场、管理者达成的普遍共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袁卫民编著的《园区规划理论与案例》一书应运而生,它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具有很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袁卫民,男,汉族,1970年9月出生,工程硕士(投资经济管理专业)、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副研究员。现任青海省工程咨询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各类工程项目的前期咨询及评审工作。截至2012年底,主持完成各类规划、课题研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项目评审共计120余项。完成项目中影响较大的有:《柴达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实施方案》、《青海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开发产业链规划》、《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主导产业体系规划》、《青藏铁路沿线重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思路研究》、《青藏高原经济发展模式与产业选择》、《青海省创建节约型社会发展模式研究》、《青海省低碳经济发展思路研究》、《青海硅材料产业发展政策研究》、《“十二五”青海工业经济重点产业布局研究》等。同时,在《中国工程咨询》、《青海环境》、《经济导刊》、《农业经济》等期刊中发表论文多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园区经济与园区规划
第一节 园区的概念及特点
第二节 园区的类型
第三节 “现代园区经济”及其发展趋势
第四节 国外园区管理模式
第五节 我国主要开发区的管理模式
第六节 园区规划
第二章 园区规划的宏观经济背景研究
第一节 区域研究
第二节 产业研究
第三章 园区发展能力分析
第一节 政策环境
第二节 制约因素与挑战
第三节 资源禀赋
第四节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五节 园区发展SWOT分析
第四章 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位
第一节 园区功能定位
第二节 园区产业定位
第五章 园区产业链搭建
第一节 产业链概述
第二节 产业链规划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产业链设计——以格尔木工业园产业链设计为例
第六章 产业园区的规划布局
第一节 开发区用地布局规划
第二节 功能分区——以农业园区为例
第三节 园区产业空间布局
第七章 载体链设计与保障体系规划
第一节 载体链设计
第二节 保障体系规划
第八章 循环经济试验区规划——《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案例
第一节 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概况
第二节 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工作基础
第三节 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第四节 循环经济主导产业体系构建与布局
第五节 配套与技术支撑体系
第六节 资源支撑和环境协调性分析
第七节 保障措施
第九章 工业园区总体规划——《民和县高载能冶金工业园总体规划》案例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现状与问题
第三节 市场分析
第四节 规划必要性与优势分析
第五节 总体思路和目标
第六节 园区选址
第七节 规划方案
第八节 原辅材料供应
第九节 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节 环境保护
第十一节 园区的管理与实施
第十二节 规划投资及融资方案
第十三节 效益分析
第十四节 保障措施
第十五节 政策与建议
第十章 工业园区概念性规划——《东西台盐化工业小区概念性规划》案例
第一节 总则
第二节 规划目标、定位和规模
第三节 产业发展规划
第四节 空间结构及用地布局
第五节 道路交通规划
第六节 市政公用工程控制规划
第七节 循环利用与污染控制规划
第八节 安全防灾支持体系
第九节 景观风貌规划
第十节 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第十一节 科技创新支持体系
第十二节 政策支持体系
第十三节 组织管理支持体系
第十一章 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察尔汗金属镁一体化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案例
第一节 总则
第二节 规划目标、定位、规模及产业发展
第三节 用地布局
第四节 土地使用控制规划
第五节 道路交通工程规划
第六节 市政公用工程控制规划
第七节 综合防灾规划
第八节 环境保护规划
第九节 绿地规划
第十节 空间景观规划
第十一节 奖励与惩罚
第十二节 附则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三、国内几个典型开发区管理模式的分析
开发区的管理体制是与开发区的区划和功能定位有关的,下面重点分析几个典型开发区管理体制的特点与优劣势。
1.上海浦东开发区模式
上海浦东开发区是由川沙县及3个上海市区交界地组成的,共500多平方公里。成立浦东开发区以后,撤销川沙县政府,成立开发区管委会,保留原县、区下面的乡镇和街道机构,实行管委会和乡镇、街道两级管理,实现了浦东新区的统一领导。浦东新区下设4个主要的开发区,各区的开发T一作由开发公司负责。开发公司行使经济开发职能,没有行政管理职能。经过8年的建设,随着上海浦东的开发规模扩大和经济增长,浦东新区的城市功能越来越齐全,准政府的方式已经难以发挥作用。因此,2000年8月上海浦东开发区成立浦东区政府,实现了准政府向行政区政府的过渡。
2.北京中关村科技试验区模式
北京中关村科技试验区是由分布在各区县的相互独立的5园I区组成的。为了加快首都北京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实行统一规划和统一政策,199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北京中关村科技试验园区,成立了大管委会,实行大管委会和各园区管委会两级管理体制。中关村园区管委会主要负责制定政策,各园区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每个开发区的具体政策和规划基本是由所属政府决定。如海淀园采取管委会与行政区分离的方式,税收、工商都由海淀区政府负责,管委会进行落实政策,协调企业与政府各方面的关系,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和企业服务等。在大兴区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级开发区,釆取封闭式的管委会管理体制。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上的主要问题是各独立园区之间的政策不统一,形成竞争;转变政府职能和制度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受原有行政体制的制约,如大管委会确定的有些政策和制度创新难以在行政区体系中得到贯彻。
3.深圳高新技术开发区模式
深圳市是全国的特区,由于特区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策优惠都优于其他地区。因此,深圳特区兴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进行体制改革试点和政策优惠,而是发挥集聚效应,创造高新技术开发区品牌。深圳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于1996年,是在原有4个独立的功能性开发区和加工区基础上组建的。当年组建深圳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目的就是要把分别隶属于不同主管部门的独立开发区组合起来,把分散的审批权归还给有关行政管理部门。
……
前言/序言
“园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1984年,邓小平同志亲临深圳视察,在对兴办经济特区的决策给予充分肯定之后,提出:“我们建立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点,增加几个港El城市,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1984—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陆续设立了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不叫特区的“特区”)。
此后,各类、各级开发区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开发区本身是应改革开放而生的,创新是其本质特征。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类型越来越多样化,管理也越来越规范,逐渐形成了功能强大的“园区经济”。
“现代园区经济”已不同于一般的开发区经济,它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跨越式发展中,为了摆脱传统的经济社会环境平台和运行机制束缚,设计营建高质量的综合环境,实现高素质经济主体的优化组合,而在空间上拓展的新型经济主体。园区经济是开发区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微观尺度的区域经济的现代形式,是一种新型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当前,按照新园区、新概念、新环境、新创意的原则建设的各类经济园区,正在成为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建设的亮点和热点。
园区建设规划先行是政府决策部门、市场、管理者达成的普遍共识。青海省工程咨询中心是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批颁证认定的青海省综合类甲级资质的工程咨询单位,承担了大量园区规划、咨询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关注国内外园区规划理论的发展,重视新技术的运用。《园区规划的理论与案例》一书就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
书稿写作中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有的文中列出;有的资料,特别是网络资料因无署名,作者无法一一标注;案例部分在文中做丫脚注,标明项目的主持人和主要参加者,有的参与者没有列名,在此对这些文献的作者们一并表示感谢!
袁卫民
于青海西宁
2013年10月
《城市肌理的演进与塑造:从历史脉络到当代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城市肌理的生成、演变及其在当代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并非仅仅关注宏观的城市布局或孤立的建筑单体,而是将焦点置于构成城市有机生命体的微观尺度——那些由道路网络、地块划分、建筑形态、公共空间以及人流活动共同编织而成的复杂而动态的“肌理”。通过梳理城市肌理的千年演进历程,从古老的城邦网络到现代的都市蔓延,本书力图揭示其背后蕴含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技术驱动力。 第一章:肌理的起源与早期形态 本章将追溯城市肌理的源头,考察早期人类聚落是如何在自然环境中选择营建,并逐渐形成具有基本功能的空间组织。我们将审视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的城市规划理念,重点分析其独特的道路网格、防御体系、公共广场以及住宅区的布局特点,理解这些早期肌理形态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经济活动。例如,古罗马城市规划中严谨的网格系统,不仅是为了军事防御和行政管理,也体现了其高度集权的社会组织。而希腊城邦的开放广场(Agora)则成为了市民生活、政治讨论和商业交流的中心,其肌理直接服务于公民的社会交往需求。本书将通过大量历史遗址的分析,展现这些早期肌理的物质形态及其承载的意义。 第二章:中世纪的有机生长与防御型肌理 进入中世纪,欧洲城市经历了不同于古典时代的有机生长模式。本书将分析中世纪城市肌理的特点,包括不规则的街道网络、封闭的城墙、以及教堂、市场等核心公共空间的出现。我们将探讨宗教在城市空间塑造中的作用,以及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如何影响城市肌理的形成。诸如法国卡尔卡松、意大利锡耶纳等典型中世纪城市,其蜿蜒曲折的街道、高耸的塔楼以及紧凑的建筑布局,都是应对外部威胁和适应集约化居住需求的直接体现。本书将通过案例分析,揭示中世纪城市肌理如何在有限的土地和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展现出独特的韧性和生命力。 第三章:文艺复兴至工业革命:秩序、规则与扩张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重新拾起了古典的秩序与理性,对城市肌理的规划开始强调对称、比例与几何美学。本书将探讨这一时期城市空间的理性化改造,包括新广场的出现、轴线对称的布局,以及纪念性建筑对城市天际线的塑造。随后,工业革命的到来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改变了城市的面貌。本书将深入分析工业革命对城市肌理造成的巨大冲击:工厂的崛起、人口的快速增长、交通方式的变革(铁路、蒸汽船)以及贫民窟的出现,都催生了全新的城市肌理形态。我们将对比分析早期工业城市的混乱扩张与后续规划改革的尝试,例如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理念,试图在工业化浪潮中寻找更人性化的城市组织模式。 第四章: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的激进变革与批判 20世纪初,现代主义思潮席卷了城市规划领域,倡导功能分区、高层建筑、大尺度的开放空间以及机动车交通的优先。本书将详细梳理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的经典理论与实践,如勒·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设想,以及战后大量重建项目中的功能主义规划模式。然而,现代主义的实践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例如社区的割裂、城市活力的丧失、以及对历史肌理的破坏。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批判,探讨现代主义规划的局限性,并为理解当代城市规划的转型奠定基础。 第五章:后现代与当代城市肌理的复杂性 面对现代主义的失误,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思潮开始反思城市空间的单一性与封闭性。本书将探讨后现代城市肌理的多元化特征,包括混合功能的倡导、对历史肌理的尊重与再利用、以及公共空间的重新激活。我们将分析当代城市规划中涌现出的各种新理念与实践,如“紧凑城市”、“步行城市”、“韧性城市”以及“智慧城市”等。这些理念如何通过对街道、地块、建筑形态、绿地系统以及交通网络的精细化设计,重塑城市的微观肌理,增强城市的适应性和宜居性。例如,通过“新城市主义”的理念,对传统街区模式的回归,强调社区尺度、邻里中心以及人本交通,重新激活了被遗忘的城市生活。 第六章:肌理分析的方法与工具 本章将介绍分析城市肌理的多种理论方法与实践工具。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历史地图、航拍影像、实地考察以及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对城市的道路网络、地块肌理、建筑密度、空间形态等要素进行量化与可视化分析。同时,也将介绍诸如“空间句法”(Space Syntax)等先进的分析理论,以揭示城市空间的结构性特征及其与社会行为的关联。理解并掌握这些分析工具,对于深入洞察城市肌理的内在逻辑、诊断城市问题、并指导未来的规划设计至关重要。 第七章:肌理塑造的策略与案例研究 本章将聚焦于如何在当代城市规划与设计中,通过有意识的策略来塑造和改善城市肌理。我们将围绕“街道网络的设计与优化”、“地块划分与容积率的精细控制”、“公共与私密空间的界定与联系”、“建筑形态与城市天际线的协调”、“绿地系统与生态廊道的整合”以及“慢行交通系统与社区活力的激发”等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本书将选取全球范围内一系列成功的城市肌理更新与塑造案例,包括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活化、城市滨水区的再开发、老工业区的转型以及新型社区的建设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详细剖析,我们将学习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如何应对复杂的现实挑战,并最终实现城市肌理的可持续发展。 第八章:肌理与城市记忆、身份认同 除了物质形态,城市肌理还承载着丰富的城市记忆与身份认同。本章将从社会学、文化学等角度,探讨肌理如何成为城市历史的物质载体,如何影响居民的归属感和社区认同。我们将分析那些具有强烈地方特色和历史印记的肌理元素,以及它们在塑造城市精神和文化魅力中的作用。通过对具体社区的案例研究,我们将理解肌理的变迁如何伴随着城市记忆的更新或遗忘,以及如何在规划设计中,通过尊重和强化肌理的文化属性,来传承和发展城市的独特身份。 第九章:未来城市肌理的展望 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面前,未来的城市肌理将呈现怎样的趋势?本章将对未来城市肌理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我们将探讨技术进步(如大数据、人工智能、模块化建筑)对城市肌理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性挑战如何重塑我们对城市空间的理解。本书将呼吁一种更加精细化、人性化、韧性化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肌理发展模式,强调在快速变革中,保持对城市肌理的深刻理解与审慎塑造,以创造更美好的城市未来。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丰富的历史文献、详实的案例分析以及前沿的理论探讨,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关于城市肌理的宏大画卷。我们希望通过此书,能够启发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城市研究者以及所有关心城市未来的人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身边的城市,并共同探索塑造更宜居、更具韧性、更富魅力的城市肌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