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控辩审三人谈》以《刑事诉讼法》的修订为契机,是继2001年出版的《刑事诉讼:控、辩、审三人谈》之后,张军、姜伟、田文昌三位作者的又一次“三人谈”。三位作者分别站在法官、检察官、律师角度,对刑事诉讼理论与实务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该书以其自然融入的现场感、辩驳求真的可读性、不同观点交锋碰撞的全景式呈现,为控、辩、审法律共同体,为实务界、理论界和社会大众提供了一种探究刑事诉讼法的三维视角。
我一直对刑事辩护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是法律的另一面,是人性最真实的映射。这本书,可以说是满足了我对这一领域的好奇心,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为宏观的延展。它不仅仅局限于辩护律师的视角,而是将控方、辩方以及法官这三个核心角色,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框架下进行审视。通过书中对不同观点的呈现,我看到了法律程序中每一个环节的必要性,以及它们是如何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公正的审判体系的。作者并没有回避现实中的困境和挑战,反而直面这些问题,并试图从中提炼出更深层次的规律。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虚拟的法庭,亲历着一场场智与勇的较量,感受着不同立场之间的张力。那些关于证据的解读、关于法律条文的适用、关于量刑的考量,都让我对整个司法过程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认识。这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它促使我去质疑、去分析,去理解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逻辑和情感。
评分我向来认为,法律并非冷冰冰的条文,而是与人性紧密相连的。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深刻揭示了这一点的佳作。它并非仅仅局限于某个单一的法律领域,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整个审判的生态系统,着重探讨了控方、辩方以及审判者这三个核心角色之间的互动与博弈。作者以一种极为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复杂的法律思辨过程,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这本书,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更是一种思维的洗礼。它让我看到了在每一个案件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冲突、伦理困境以及逻辑挑战。书中对不同立场视角的高度还原,以及对角色内心深处动机的细致描摹,都让我对“正义”的实现过程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它不是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书,而是一本引导你去提问、去思考、去探索的书,这正是其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带着一种独特的张力,仿佛预示着一场关于法律与人性的深度对话。而真正阅读起来,它也确实没有辜负我的期待。作者以一种旁观者清的视角,却又在其中注入了深刻的理解,为我们展现了控辩审三方在司法过程中的角色、思维以及相互制约。它不是一本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律师的书,也不是一本简单罗列案例的书,而是通过对这三方关系的细致剖析,来展现法律实践的复杂性与人性中的多面性。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叙述过程中,那种对细节的把握,以及对不同观点之间张力的呈现。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审判现场,你能感受到每一句话、每一个决定背后所承载的重量。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公平”与“正义”的边界,以及在追求它们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妥协。它是一本能够让人在阅读后,久久回味,并从中获得深刻启发的书。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一开始就吸引了我。它暗示了一种对话,一种关于审判过程的深入探讨,而这种探讨,又聚焦于控辩审三个关键角色。我一直觉得,理解法律,不能只停留在条文和案例的表面,更重要的是要理解那些在司法实践中,真正推动案件前进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决策过程。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一点。它通过对控方、辩方以及审判方这三个不同维度的视角进行呈现,让我看到了法律背后的人性博弈和智慧交锋。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各个角色心理变化和决策逻辑时所展现出的细腻。那种在证据压力下的思考,在法理与情理之间的权衡,都让我觉得非常真实,也非常有启发性。它不是一本告诉你“应该怎么做”的书,而是通过展示“为什么会这样做”,来让你自己去领悟其中的道理。这种开放式的解读方式,让我能够带着自己的思考去阅读,去感悟,也因此获得了远超预期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初看之下,颇有些许老派法律剧的味道,让人联想到法庭上激烈的交锋。然而,真正翻开扉页,却发现它所探讨的远不止于此。作者以一种极为精妙的方式,将法律的严谨性与人性的复杂性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它并非一本枯燥的法条汇编,也不是一次简单的案例复盘,而是对“审判”这一行为背后,三方(控方、辩方、审判方)各自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以及相互制约的深刻剖析。读这本书,你会不自觉地代入其中,思考在证据链的构建、逻辑的推演、情感的倾向上,不同立场会呈现出怎样的差异。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真相”的定义,以及在追求真相的过程中,有多少模糊的地带和难以逾越的障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不同角色心理活动时所展现出的细腻笔触,那种在压力下的挣扎、在权衡中的犹豫,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不是一本能让你快速获取知识的书,而是一本需要你静下心来,反复品味,并在字里行间寻找共鸣的书。那种阅读的体验,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受益匪浅。
评分帮别人买的应该还不错
评分还是值得一读的 实务操作
评分个维度进行分析,涉及框架分析的三个核心内容:互动性框架、框定和
评分本书的出版,无论从理论的角度还是刑事司法实务领域,都将在学术界及刑事司法实务界引起一定的反响。 张军,1956年生,山东省博兴县人。1973年在吉林省插队,1975年在长春团市委工作。1978年起先后在吉林大学法律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获得法学学士、法学硕士学位,在职获得武汉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85年到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刑事审判庭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副院长,具体负责刑事审判、司法解释和应用法学研究工作。期间,曾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任职,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任副院长,在司法部任副部长。曾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参与1996年、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订和1997年及其后多次《刑法》的修订工作。兼任国家法官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现在中央纪委工作。
评分多次参与刑事立法修订工作,现在是中国人民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
评分三个大家的观点 对实践工作有启示作用
评分田文昌,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全国律协刑事专业委员会主任,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律学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1983年至1995年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1985年开始从事律师工作。1995年创办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被评为北京市首届十佳律师,被美国刑事辩护律师协会授予“终身荣誉会员” 称号,获得 “ALB2013年度中国十佳诉讼律师”称号 ,被评为全国普法办、中央电视台“2013年度十大法治人物”。出版著作《刑罚目的论》《刑事辩护学》《控辩审三人谈》《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律师建议稿》《律师制度教程》《律师与法治》《中国名律师辩护词代理词专辑——田文昌专辑》(上、下)《新刑事诉讼法实施中的热点问题及辩护应对策略》。
评分不错,与时俱进,正在看着,内容较多。
评分正版图书,物流很快,信赖京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