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园文化巡展:圆明园卷

三山五园文化巡展:圆明园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芳吟 编
图书标签:
  • 圆明园
  • 清宫文化
  • 皇家园林
  • 文化遗产
  • 历史
  • 园林艺术
  • 北京
  • 三山五园
  • 展览
  • 文化巡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35850
版次:1
商品编码:11397007
包装:软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4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三山五园文化巡展:圆明园卷》是为配合海淀区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展览的一项展览——圆明园全球巡展,邀请历史学者汪荣祖、艺术史学者陈葆真、建筑史学者郭黛姮等,分别就中西文化的相遇、宫廷与地方、清代皇家园林、图像与影像等题目撰写文章,并收入圆明园展全部图片。《三山五园文化巡展·圆明园卷》运用丰富的中西历史文献、图档,探讨清代皇家的园居生活及园林的规划设计,并结合先进的数字技术,将历史事迹、园林建筑复原为虚拟的生动场景。本展览将在2013-2015年举办世界巡回推广活动,努力将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打造成继长城、故宫、天坛之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新名片。

目录

序一林柏亭

序二黄兴涛

前言圆明园策展的发现之旅林芳吟

上篇专论

一清代皇家园林

三山五园~北京历史文化最辉煌的乐章郭黛姬

清代三山五园与清帝园居理政何瑜

世界记忆遗产样式雷图档的发现与研究王其亨、张凤梧、何蓓洁

二宫廷与地方

风雅之外:乾隆南巡、苏州胜景与政治意涵马雅贞

乾隆皇帝《八旬万寿图》的表现特色、图像意涵与历史意义陈葆真

三两个世界的相遇

从圆明园西洋楼看中西文化的相遇汪荣祖

浅谈乾隆帝营建圆明园西洋楼的艺术思维侯皓之

18世纪英国外销至中国的钟表及类似的奢侈品罗杰.史密斯

欧洲中国风泰莎·默多克

四图像与影像

战争、图像与“西方影响”:《平定西域得胜图》铜版画的前世今生

马雅贞

马戛尔尼使节团的中国图文记录徐家宁

奥尔末与圆明园历史影像徐家宁

谈新媒体科技与亚洲艺术的诠释丁维欣、林芳吟

不只是一次文化全球巡展,更是一个产业发展平台吴迪

下篇展览

I隔世光影火烧圆明园的那一天

II万园之园圆明园大观

III走进样式房皇家建筑事务所

lV印象江南乾隆的设计之旅

V东方凡尔赛宫18世纪的皇家时尚

VI继承与发展

展品索引

附录马戛尔尼东方见闻录

圆明园大事记

精彩书摘

  一、“三山五园”的历史地位  “三山五园”是指位于北京西北郊的清代皇家园林,即建于康熙十六年(1677)的香山静宜园、建于康熙十九年(1680)的玉泉山静明园、建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的畅春园、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的圆明园、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的万寿山清漪园(图1 )。  这些皇家园林是世界造园史上的杰作,是中国文化被世界认知的重要代表之一,当年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中国造园艺术走向了世界,并引起了欧洲出现中国风的园林。这种风格的园林曾经在英国、法国、俄国、德国、瑞典等地皆有建造。同时在欧洲人的著作中明确地说它对世界园林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例如英国建筑师钱伯斯(William Chambers, 1723—1796)1757年在《绅士杂志》(The Gentleman's Magazine)上发表了《中国园林的布局艺术》(Of The Art of Laying out Garden Among the Chinese),钱伯斯称“中国人的花园布局是杰出的,他们在那上面表现出来的趣味,是英国长期追求而没有达到的。”1 他在1772年出版了《东方造园论》(A Dissertation on Oriental Gardening),他说:“造园在中国人当中远比欧洲保有更高的尊敬,……那个艺术……有着人类知识的伟大产物”,“中国配置园林经常性的方法是发明多样的景致供从特定的视点来看;……他们园林的完美在于这些景致的数目和多样;和在于他们的局部之间的艺术结合;……形成一个幽雅而显著的整体。”“没有任何国家在园林结构物的壮丽和数量曾经与中国相当。”2 他不仅谈到中国花园的设计原则,并且还在欧洲造园实践中建造出中国园林式的景物。如英国丘园的中国塔。1775年另一位园林学者度切斯那(A.N. Duchesne)在《论花园构成》(Sur la Formation des Jardins)中说:“1757年钱伯斯先生所介绍的……中国人关于花园布局的观念,在英国和法国造成了很大的进步。中国园林的设计理念对当时的英国自然式园林产生了重要影响。”3  以三山五园为代表的中国古典皇家园林,在18世纪的世界造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三山五园” 承载着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信息  “三山五园”虽然形成于17-18世纪,但这不是孤立的事物,而是历史积淀的结果。“三山五园”的周边环境处处可见文物古迹,随着它的诞生,又在继续演绎着新的历史,它成为北京历史最丰富的地段之一,在那里留有足以见证北京800年历史的建筑和人文景观。静宜园中现存的香山寺原为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所建永安寺4,园内寝宫“中宫”东侧山坡龙王庙旁的双井泉为金章宗的梦感泉。5 静明园早在金代已有行宫6,作为金章宗避暑之处。在静宜园北侧的昭庙,是为纪念乾隆四十五年(1780)班禅额尔德尼来京为皇帝祝寿这一民族团结的盛事所建7。清漪园建设之前,万寿山即元代的瓮山,山前有大湖,名瓮山泊,湖北岸有大承天护圣寺,明改称功德寺,明代在瓮山脚下皇家出资兴建圆静寺。这时瓮山泊改称西湖,湖东侧私家园林荟萃。清代则在此建造皇家园林;如在明武清侯李伟的清华园故址上建畅春园,紧接着在其北建造了圆明园,后来又在瓮山和西湖建造了清漪园。随着清漪园的建成,三山五园从东到西联成一体,成为中国造园史上经过认真雕琢的最大的一片皇家园林区,其中的每座园林不但历史积淀丰厚,而且造园手法各有特色,各园景观、功能、寓意各有所本,不拘一格。  三、“三山五园”个性独具  由于五园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简单的归类可分成两类,畅春园、圆明园属于平地造园,利用原有水源丰沛的地理条件,挖湖堆山,山体不高,水体变化丰富,彼此有溪流串连。与建筑、植物、山石相结合,共同构建一处处景区。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可属为山地造园,在三座山地园中都不同程度地与水相结合,其中最突出的是颐和园。  1、保持自然生态的静宜园  静宜园1677年开始作为康熙行宫8,乾隆十年(1745)进行扩建9,形成二十八景,此后虽有添建,但却始终不失自然生态的深邃幽雅。该园利用西山的东坡而建,地段平面东西长约1700米,南北最宽处约1200米,成不规则的杨树叶状,东宽西窄,西侧山势陡峻,东侧山势较缓,占地面积149公顷。香山静宜园所在的山体在北京算是较高的山,造园用水采取零星水池作为点缀。水池或出现在殿前,以丰富较窄的院落空间,或处于园中园,以增加园林趣味。  园中各景建筑成散点布局,建筑群规模、构成、朝向各不相同,每处皆因山就势、参差错落。其中几处规模最大的建筑群如中宫、永安寺、昭庙,也都因借地形变化布置庭院、建筑,如中宫虽讲究轴线,但建筑布局未为完全对称。永安寺布置在几处不同高度的台地上。其他各景或为小庭院、或为单体建筑,但都似乎依偎于各处的山谷、崖壁,镶嵌在山体之中,大多被起伏的山体所隐藏,只是偶尔透露几分信息(图 2)。  2、湖山建筑尺度适中的静明园  静宜园是清代帝王经常来拈香、祈雨、谢雨的行宫。康熙十九年在玉泉山建行宫“澄心园”10,康熙三十一年改称“静明园”11,乾隆十五年进行扩建,此园占地65公顷,南北长1350米,东西宽950米,园中景观乾隆帝概括为《静明园十六景》。  玉泉山因泉水丰沛而得名,但水面并不多,山体居于园的中部偏北,由于山体走向是南北向的,水体采用了湖、溪小水面串联的方式,从南侧的宫门附近的玉泉湖开始,向东北有裂帛湖,在山的西侧又有两个小湖,位于玉泉山西坡的最大建筑群“东岳庙、仁育宫”两侧。水体时宽时窄,包着玉泉山南端的山脚。玉泉山的建筑群采用散点式布局,山顶上的香岩寺和玉峰塔规模和体量不大,山脚下的建筑多为一层,凸显了玉峰塔的高耸。对于东西宽450米,高50米的玉泉山来讲,建筑体量与山水匹配良好(图 3)。  3、特色景观最多的圆明园  圆明三园作为皇家御园,是清代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长年园居理政的场所,本为康熙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2 雍正登基后“圆明园为常时听政之所,……每岁初春即驻跸于此,谘度机务引见百官,皆日以为常”。13 乾隆帝于乾隆十年(1745)开始建长春园 。14 同时自乾隆三十四年开始,将周边达官贵戚的私家园林逐步收归圆明园管辖,乾隆三十四年定名“绮春园”15,嘉庆帝接着完成绮春园的改建扩建,最终形成圆明三园。16  其所处地段水源丰沛但无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平地造园的典范,园中景观步移景易、层出不穷,特色景观之多首屈一指。  圆明园三园用于朝仪性的建筑在三园中各有一处,而在圆明园中寝居建筑却有多处,除了供帝后、嫔妃、太后、太妃居住者之外,还有为皇子居住的建筑,全园共有大小景区百余处,占地350公顷,在三山五园之中规模最大。  圆明园中不仅有理政、居住建筑,还有多种其他类型建筑,如宗教、文教、观稼验农,以及多种园林景观建筑,诸如仙境、欧式园林、写仿名山胜景等。  圆明三园中处理朝政的建筑群大多位于宫门区,而寝宫则不拘一格,圆明三园基本遵照前朝后寝的传统作法,但每处有所变化,圆明园的正大光明与九洲清晏之间有寿山、前湖相隔,但以一条虚设的中轴线贯穿。长春园的澹怀堂与含经堂有山水相隔,且轴线错位。绮春园朝、寝两区之间也有土山相隔,但主殿前后以轴线贯串。  园内宗教建筑数量属三山五园中最多者,其中不但有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还有若干民间宗教建筑,正如乾隆所说“何分西土东土,倩他装点  ……

前言/序言







三山五园文化巡展:皇家园林的世纪回响 一、 缘起与旨归:穿越时空的文化邀约 “三山五园”,这四个字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是中国皇家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审美的集中体现。它们曾是帝王消夏避暑、处理朝政、游憩观赏的场所,更是承载着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诸多信息的重要载体。然而,历经风雨沧桑,部分园林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或已被现代城市景观所取代,其曾经的辉煌与故事,逐渐被淡忘。 “三山五园文化巡展:圆明园卷”的诞生,正是为了弥合这段历史的断裂,重拾那段失落的辉煌。本次巡展,以圆明园为核心,旨在通过沉浸式的展览体验,带领观众穿越时空,走进这座昔日万园之园的恢弘景象。我们不仅仅是简单地展示物件,更是力求还原历史的温度,讲述那些与圆明园相关的人物、事件、艺术、科技以及它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这是一次关于记忆的唤醒,一次关于传承的呼唤,更是一次对中华文明独特魅力的深度探索。 我们深知,圆明园的故事复杂而多维。它既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也见证了近代中国屈辱与抗争的历史。本次巡展,将力图以全面、客观、深入的视角,展现圆明园的多元面貌,既歌颂其在园林艺术、建筑技艺、文化融合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也正视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教训,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二、 圆明园:万园之园的昨日重现 圆明园,这座始建于康熙年间,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朝代不断扩建和完善的皇家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它以“一切造极于一朝,万国奇规于一苑”而著称,将江南园林的秀丽婉约、北方园林的雄浑大气以及西方古典园林的规整典雅巧妙融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皇家园林风格。 本次巡展,“圆明园卷”的核心便是力图通过多角度、多形式的展陈手段,让观众能够“看到”圆明园的“全貌”,即使是那些如今已不复存在的辉煌。 规划布局的宏伟图景: 我们将通过精美的沙盘模型、历史地图复原、三维数字建模等方式,全面展现圆明园宏大的规划布局。观众将能够清晰地看到“一园缀东西”的格局,了解其山川湖泊、建筑群落、园中之园的精巧设计。从东部的“圆明园”,到中部和北部的“长春园”、“绮春园”,以及内部的诸多院落、景点,每一个细节都将得到细致的呈现,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这座皇家园林的规模与气势。 建筑艺术的精湛绝伦: 圆明园内建筑星罗棋布,风格多样,既有中国传统宫殿、庙宇、寺塔,也有仿照欧洲风格建造的西洋建筑群,如著名的“海晏堂”。展览将重点展示这些建筑的艺术特色,通过高保真模型、珍贵历史照片、复原图纸以及详实的文字介绍,深入剖析其建筑风格、材料运用、工艺技术以及所蕴含的文化寓意。例如,我们将重点解读海晏堂十二生肖铜兽首的设计理念、艺术价值以及背后的中西文化交流故事。 园林景致的诗情画意: 圆明园内的山水景致,可谓移步换景,步步皆景。本次展览将通过写实的山水模型、意境悠远的绘画作品、沉浸式的VR体验以及精选的诗词歌赋,带领观众领略圆明园四季皆景的魅力。从“正觉寺”的古朴庄严,到“万春园”的碧波荡漾,再到“曲院风荷”的清香四溢,每一个景点都将被赋予生命,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份皇家园林的宁静与雅致。 文化融合的独特魅力: 圆明园不仅仅是一座皇家园林,更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展览将深入挖掘圆明园在建筑、园林、装饰、艺术等方面吸收西方元素,并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巧妙结合的独特之处。我们将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西合璧的艺术品、工艺品,并解读其背后的文化渊源和历史意义。这部分内容将特别强调圆明园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的历史地位。 历史事件的沉痛回响: 圆明园的命运,与近代中国历史紧密相连。展览将以史学研究为基础,客观呈现圆明园在火烧前的辉煌,以及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的惨痛历史。通过珍贵的历史文献、照片、油画以及相关史料,观众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段历史,感受那份民族的屈辱与抗争。我们希望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顾,能够引发观众对和平的珍视,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思。 三、 展览亮点与观展体验:沉浸式互动,感受历史温度 本次“三山五园文化巡展:圆明园卷”,不仅在内容上力求详实,在形式上也力求创新,旨在为观众提供一场难忘的文化盛宴。 高科技赋能,重塑昔日辉煌: 展览将大量运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全息投影、数字建模等现代科技手段。观众可以通过VR眼镜“走进”复原的圆明园,亲身感受其建筑的宏伟、园林的秀美。AR技术可以将历史照片与现实场景叠加,让观众看到同一地点在不同时期的样貌。全息投影则能将消失的建筑和景致“重现”眼前,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 珍贵文物与复制品并陈: 尽管圆明园的许多珍贵文物已经散佚,但本次展览将通过精心搜集和复制,尽可能地呈现那些曾经陈设于圆明园的艺术品、家具、服饰等。同时,我们将展出一些与圆明园相关的珍贵历史文献、档案、书画作品,让观众近距离接触历史的真实脉络。 专家讲座与互动体验: 展览期间,我们将邀请多位历史学家、建筑学家、园林专家等举办专题讲座,深入解读圆明园的历史文化价值,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同时,还将设置一些互动体验区,如园林微缩模型搭建、传统工艺品制作体验等,让观众在参与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 多媒体叙事,情感共鸣: 除了实物展品,展览还将通过大量的多媒体影像资料,包括纪录片、历史影像片段、艺术化的影像重现等,讲述圆明园的故事。配以精心挑选的古典音乐和旁白,旨在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 精美的图录与文创产品: 随展将发行精美的《三山五园文化巡展:圆明园卷》图录,集合了展览中的精华内容、专家文章以及大量高清图片,为观众提供一份珍贵的留念。同时,还将推出一系列与圆明园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让这份历史的温度得以延续。 四、 历史的镜鉴与未来的启示 “三山五园文化巡展:圆明园卷”,不仅仅是对一段辉煌历史的回溯,更是对民族记忆的守护与传承。圆明园的兴衰,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文化繁荣以及近代屈辱的缩影。通过对圆明园的深入了解,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其无与伦比的艺术成就,更能够从中汲取深刻的历史教训。 我们希望,通过本次展览,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圆明园,了解三山五园的辉煌历史,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同时,也希望这段饱经沧桑的历史,能够警醒我们,珍惜和平,抵制战争,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圆明园卷”,是三山五园文化巡展的一个篇章,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传递着文明的光芒。我们期待与您一同走进这段历史,共同感受那份属于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与永恒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圆明园在不同历史时期演变过程的叙述。它并没有将圆明园视为一个静态的存在,而是展现了它从最初的营建,到乾隆时期的鼎盛,再到晚清的衰落和最终的毁灭,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对遗址的保护和研究。这种时间线索的梳理,让我对圆明园有了更立体的认识,也更能理解它为何会经历如此曲折的命运。书中的旁征博引,让我仿佛在与历史对话,感受着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变迁。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莫过于那些关于圆明园背后故事的描绘。它不仅仅讲述了康乾盛世时期的繁华,更直面了那段屈辱的历史。书中用翔实的史料,还原了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惨状,那些文字如同刀割一般,让我深刻体会到国破家亡的悲痛。同时,它也并没有止步于悲伤,而是引导读者思考历史的意义,以及我们今天为何要铭记这段历史。这种严肃而深沉的态度,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园林的读物,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评分

这本《三山五园文化巡展:圆明园卷》的厚重感,从我第一眼捧在手里时就扑面而来。它并非那种轻飘飘的画册,也不是泛泛而谈的旅游指南,而是一本沉甸甸的、承载着历史温度与文化厚度的书。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精美的图片,而是一篇由著名历史学家撰写的序言,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圆明园失落的无限惋惜,以及对重现其昔日辉煌的深切期盼。这种开篇方式,瞬间就将我的思绪拉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评分

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清代皇家园林美学思想的知识。它不仅仅是讲建筑和景观,更深入地探讨了园林所蕴含的哲学理念和文化内涵。比如,书中会结合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来解释为何皇家园林要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又比如,对于园林中的“意境”,书中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明白了中国园林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寄托。这种深度的文化解读,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加丰富和有层次。

评分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圆明园遗址公园现状的介绍。它让我了解到,虽然圆明园已经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但它并没有被遗忘,而是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研究。书中展示了许多关于遗址公园的规划、修复和展览的图片和文字,让我看到了国家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决心和努力。同时,书中也鼓励读者亲自前往圆明园遗址公园,去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去思考那段不该被遗忘的过去。

评分

作为一名园林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在介绍圆明园的植物景观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提到了常见的花草树木,还特别关注了那些在圆明园中种植的珍稀植物,以及它们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意义。比如,书中有一章专门讲述了圆明园中的“花神庙”,详细介绍了当时栽种的各种名贵花卉,以及围绕它们形成的皇家祭祀和赏玩活动。这种细节的呈现,让我对圆明园的生态环境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感受到了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评分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它引入了许多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的观点。除了历史学家,还有建筑学家、园林专家、文化学者,甚至还有一些专注于机械和水利工程的学者。他们的视角多样,让这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立体。比如,在分析西洋楼的建造时,书中会引用建筑学家的分析,而在解读其中的哲学含义时,则会请来文化学者进行解读。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让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三山五园文化巡展:圆明园卷》是一本集学术性、历史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优秀图书。它不仅仅是一次圆明园的文化巡礼,更是一次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对民族精神的传承。我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对国家、对历史、对文化的一种全新的认知和感悟。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每一寸土地,每一个残垣断壁,都可能承载着一段不容忽视的历史。

评分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圆明园建筑风格的细致剖析。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出哪些建筑曾经存在,而是深入探讨了中西合璧的设计理念是如何在圆明园这座皇家园林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的。比如,在介绍西洋楼景区时,书中详细描绘了那些精美的喷泉、雕塑和建筑,并结合当时欧洲的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解释了它们是如何被引入并融入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中的。书中还配有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纸和复原效果图,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那些曾经的恢弘景象,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昔日的皇家禁苑。

评分

书中关于圆明园中各种奇巧机关和景观的描述,简直是脑洞大开。我从未想过,一座皇家园林中竟然会有如此多的巧思。比如,书中详细介绍了著名的“大水法”,不仅仅是它的壮丽景象,更是其背后的水力学原理和精巧的设计。还有那些隐藏在角落里的钟表装置、动物模型,都无不展现了当时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匠心独运。这些内容让我对圆明园的认知,从一个简单的皇家园林,升华到了一座集科技、艺术、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奇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