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建筑保护:经验与实践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 in Europe and the Ameri]

欧美建筑保护:经验与实践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 in Europe and the Ameri]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John H.Stubbs(约翰 H.斯塔布斯),Emily G.Maka(艾米丽.G.马卡斯) 著,申思 译
图书标签:
  • 建筑保护
  • 欧美建筑
  • 历史建筑
  • 文化遗产
  • 保护经验
  • 保护实践
  • 城市规划
  • 建筑史
  • 遗产保护
  • 修复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6796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0060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建筑保护书系
外文名称: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 in Europe and the Ameri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28
字数:1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欧美建筑保护:经验与实践》所涵盖的建筑遗产保护领域甚广,对全球三大洲各国家、地区的建筑保护实践、历史进行了详细介绍,从俄罗斯、加拿大到智利,应有尽有。
  本书对欧洲和南、北美洲丰富的建筑遗产进行了探索,对杰出的建筑保护案例进行介绍,浓墨于67个国家建筑保护的历史、相关建筑、主要参与者、特殊挑战、解决方案及特别贡献。本书力求创新,具有以下特点:
  ◆避免使用技术性语言、行话和晦涩难懂的事实性陈述,重点介绍引人入胜的发现过程、发展成就和有趣的解决方法,无论专家、学生,抑或非专业人士,均可受益。
  ◆畅销书《永垂不朽:全球建筑保护概观》的作者是本书的合著者。
  ◆包括600多幅照片和地图。
  ◆各部分配有专题文章,用灰色边框与正文区分,内容为该区域相关的话题,以增强本书的可读性,此类文章基本出自业内专家学者之手。
  ◆配有完备的注解,涉及相关资源、观点、流派等,为读者提供了更多信息,附录还提供了相关的书目资源。
  本书是建筑保护实践领域的研究中对其领域做出最全面诠释的首本著作,《欧美建筑保护》内容非常易懂和实用,不论您是专业人士还是学生,即对任何人而言都堪称很好读物。

作者简介

  约翰·H·斯塔布斯(John H. Stubbs),自1990年以来就担任总部位于纽约的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现场项目部的副主席,并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与保护学院作为历史保护专业兼职副教授从事教学20多年。在此之前,他曾在纽约Beyer Blinder Belle建筑师与规划师事务所当了10年的合伙人,以及在位于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技术保护服务部供职2年。

  艾米丽·G·马卡斯(Emily G. Maka),位于夏洛特的北卡罗来纳大学建筑历史系的助理教授,拥有康奈尔大学建筑和城市规划史博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历史保护专业硕士学位,以及田纳西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她的研究重点集中在现代欧洲城市史,尤其是建筑、城市、遗产、历史记忆、文化身份和政治之间的关系。

内页插图

目录


前 言
致 谢
第一部分 欧 洲 1
第一篇 西 欧 9
第一章 意大利 13
早期有组织的保护工作 13
20世纪重要建筑保护理论家和保护方法 16
保护的立法和教育 25
最近成就和挑战 30
意大利在国外的保护工作 35
第二章 法 国 41
集中式的立法和激励机制 41
一个有影响力的概念:保护区 43
近期成功的保护工作 47
第三章 英 国 59
立法与在列 59
私人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宣传团体 65
当代关注焦点 68
英国保护领导者 76
第四章 爱尔兰 85
相关立法与机构 85
爱尔兰活跃的非政府历史遗产保护组织 88
第五章 西班牙和葡萄牙 93
西班牙建筑保护政策和“分散化结构” 94
葡萄牙历史遗产保护政策 97
国际、个人的参与和近期代表工程 98
西班牙、葡萄牙对其历史殖民地的建筑保护 106
当前的问题与挑战 108
第六章 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 113
荷兰、比利时的早期论战 113
比利时相关立法和管理 120
荷兰相关立法和管理 122
卢森堡建筑保护 124
现代保护工作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125
第七章 瑞士和列支敦士登 137
瑞 士 137
列支敦士登 140
第二篇 北 欧 143
第八章 瑞 典 147
立法和国家遗产保护 147
非政府组织、国际参与和新近挑战 152
第九章 芬 兰 159
早期立法和保护力度 159
现代遗产概况和政府措施 160
芬兰的现代文化遗产保护 162
第十章 挪 威 167
立法行动与国家保护机构 167
当前的挑战和成就 168
第十一章 丹麦、冰岛和格陵兰岛 177
丹麦的早期保护行动 177
建筑遗产立法和20世纪的建筑遗产管理 178
丹麦的现代保护参与者和成功案例 181
冰岛和格陵兰岛 183
第十二章 波罗的海国家 189
共同的挑战 189
立陶宛 191
拉脱维亚 194
爱沙尼亚 198
第三篇 中 欧 205
第十三章 德 国 209
二战后的辩论 209
东德战后文物保护措施 210
西德战后文物保护措施 212
统一后的文物保护工作及现今的挑战 214
统一后新德国的标志性建筑遗址 220
第十四章 奥地利 229
历史悠久的法律和管理结构 229
奥地利的城市建筑保护 231
其他近年来的挑战与发展 233
第十五章 匈牙利 237
法律和政府组织框架 237
极富感性的保护方法 239
其他项目和取得的成功 241
第十六章 捷克和斯洛伐克 245
捷克斯洛伐克的建筑保护 245
捷克共和国 246
斯洛伐克 251
第十七章 波 兰 259
波兰分区与波兰第二共和国的遗产保护 259
共产主义时代的全面保护 260
当下的问题及挑战 266
第四篇 东欧与高加索地区 269
第十八章 俄罗斯 271
沙俄时期和革命年代的保护行动 271
二战时期斯大林统治下的遗产命运 273
苏联后期保护政策与机构 275
俄罗斯联邦现存遗产保护挑战 277
俄罗斯近代建筑保护成就 285
西伯利亚地区建筑保护概况 289
第十九章 乌克兰、摩尔多瓦和白俄罗斯 297
乌克兰 297
摩尔多瓦 300
白俄罗斯 302
第二十章 高加索地区 307
亚美尼亚 308
阿塞拜疆 312
格鲁吉亚 313
第五篇 东南欧 319
第二十一章 希 腊 323
雅典卫城 323
扩展保护优先级别 328
目前希腊建筑遗产保护的体系和面临的挑战 331
第二十二章 土耳其 335
圣索菲亚大教堂 335
现代土耳其建筑保护体系和实施项目 338
土耳其考古遗址保护和博物馆 342
未来的挑战 345
第二十三章 塞浦路斯和马耳他 349
分裂期的塞浦路斯有哪些建筑保护 349
塞浦路斯在建筑保护上的合作 353
马耳他 355
第二十四章 前南斯拉夫 361
前南斯拉夫建筑保护政策 361
斯洛文尼亚 362
克罗地亚 365
波 黑 369
马其顿 372
塞尔维亚 376
黑 山 379
科索沃 381
第二十五章 阿尔巴尼亚 389
早期的努力和共产主义时代的成就和挫折 389
当今在阿尔巴尼亚的建筑保护 390
第二十六章 保加利亚 395
20世纪末期历史遗产保护的框架与挑战 395
近期的成功和趋势 397
第二十七章 罗马尼亚 403
共产主义时期的机构、重要工程和挑战 403
罗马尼亚当代建筑保护面面观 404
第一部分结语 413
第二部分 美洲地区 415
第六篇 北美洲 423
第二十八章 美 国 429
个人行动、私人组织和慈善活动者 430
早期联邦和各州政府对建筑保护的贡献 435
20世纪60年代历史建筑保护系统的出现 442
历史保存的经济学意义及标准 451
建筑保护制度的完善和巩固 454
美国各类文化遗产的保护 462
21世纪的新关注点 468
第二十九章 加拿大 485
早期保护措施 485
梅西委员会与《历史遗产和遗迹法案》 488
20世纪下半叶的建筑遗产保护制度建设 490
加拿大遗产保护展望 498
第七篇 墨西哥、加勒比海和中美洲 505
第三十章 墨西哥 509
政府立法遗产与政府延续至今的保护措施 509
20世纪建筑保护机构及政策 512
合作项目 516
墨西哥当代建筑保护问题 522
第三十一章 加勒比海地区 529
政府和国家信托机构在建筑保护实践中的作用 530
非政府组织 536
殖民时期城市、庄园和要塞的保护 539
加勒比海地区其他文化遗产的保护 542
最近的挑战和前景 545
第三十二章 中美洲 551
伯利兹 552
危地马拉 556
萨尔瓦多 560
洪都拉斯 563
哥斯达黎加 567
尼加拉瓜 569
巴拿马 572
中美洲的当代挑战和机遇 576
第八篇 南美洲 581
第三十三章 非伊比利亚海岸线 585
圭亚那 586
苏里南 589
法属圭亚那 593
第三十四章 巴 西 597
巴西政府的业绩及其建筑保护伙伴 598
巴西城市保护和复兴 601
建筑保护的新方向 602
第三十五章 安第斯国家 611
委内瑞拉 612
哥伦比亚 615
厄瓜多尔 620
秘 鲁 627
玻利维亚 638
第三十六章 南锥体地区 647
乌拉圭 647
巴拉圭 650
阿根廷 658
智 利 663
第二部分结语 671
展望未来 673
延伸阅读 675
图片版权 699

精彩书摘

  现代化:历史遗址保护的大势所趋
  弗兰克·马特欧(Frank Matero)
  以往,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动荡、政治冲突、经济衰退、环境破坏等现象一直保持着“井水不犯河水”的关系,但如今这样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表面看来,对历史、艺术文物的保护不过是防止其被进一步破坏,以便永世长存,或作激励之用、或作警世之用(警世——“admonish”,源自拉丁语 monere, 为monument词根)、或继续发挥其原有功能。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和文化的象征,古人留于后世的器物、场所无不包含着深刻的意义。如果我们不对其加以保护,那么“回顾历史、审视现在”便无从谈起。
  2001年,巴米扬大佛(Bamayan buddhas)在塔利班的炮火下灰飞烟灭;1993年,莫斯塔尔古桥(Bridge of Mostar)在波斯尼亚战争中轰然倒塌;2001年,世界贸易中心(World Trade Tower)被恐怖分子拦腰撞断。总是要等到悲剧发生以后,人们才会意识到这些文化符号蕴含着多么强大而又深远的意义。可要重建、还原已被破坏的文物建筑,也并非易事:新奥尔良(New Orleans)各区的古老建筑充满地方特色,饱经风霜;2010年,海地(Haitian)发生特大地震,首都太子港(Port au Prince)破坏殆尽;纽约市曼哈顿区哥伦布圆环南端,有一块面积不大的梯形土地——哥伦布圆环2号(2 Columbus Circle)。这块地方几易其主,历经更迭,而今设计博物馆(Museum of Design)又要对它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关于这些地方是否应该重建、如何重建,人们争论不休。面对如此激烈的争论,我们不得不再次认认真真地考虑:如何看待战后的城市现代化建设?我们该如何定义?怎样传承古老的历史文化遗产?总而言之,当今世界,对于如何保护现存的文化遗产,它们到底是“留”还是“弃”,如何挖掘和理解文化遗产所包含的深意,依然没有定论。
  提起文化遗产保护,人们一般都会把它看作单纯的“补旧”;而人们总是以为,只有创造新事物,才称得上是进步,只有“弃古添新”才叫作创新,已然存在的或是老旧的事物和新事物风马牛不相及,因此,单纯的“补旧”就不能算作进步,也不能称之为富有创新精神的解决方案。很明显,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其实,历史遗产保护极具创造性,也充满了现代气息。而今实际情况是,人们更倾向于对历史遗产进行“查漏补缺”,而不是“喜新厌旧”,重新再来。可是,伊丽莎白·斯佩尔曼 (Elizabeth Spelman)发现,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喜新厌旧”的社会并不待见那些从事历史遗产保护的人。在她看来,在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里,历史遗产保护会显得格格不入。2
  搭桥于古今,不拘泥于古形,鉴古观今,即保护之所在。
  对历史遗产的保护,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干预”。不同的是,这种“干预”是对古今的冥想,体现了人类的创新思维。历史遗产的保护并非易事,涉及复杂的知识和技术,是科学技术的展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以历史遗产的价值为行动导向。3在公众环保意识加强的今天,对历史遗产的保护必须做到细致分析、巧妙干预和积极预防,整个过程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并且要将其落到实处,以给公众一个交代。从社会和环境这两个宏观领域来看,历史遗产保护实践已相对成熟,但如何让大多数国家从中真正受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世纪初叶的保护大自然运动中,人们首先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到了70年代,“可持续发展”概念几乎融入了人类智慧活动的每一个领域。可持续性与可持续发展着眼于未来,探讨如何对必需资源或有利用价值的资源进行合理计划、安排、管理,以达到资源的再生速度大于消耗速度。在设计界和建筑界,“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建筑(green architecture)”理念不谋而合,即:新型建筑物必须兼顾节能环保,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存。而历史遗产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也是近年来才开始兴起的,现在,它已经成了国际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地方政府、国际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认可和推广。
  历史建筑的可持续性不同于自然资源,因为历史资源无法再生,只能尽量保持,小心修补,否则,就会永远消失,留给世人无尽的怀念。4也就是说,可持续建筑保护就是根据历史环境的变化,适时而审慎地调整管理办法,以确保建筑遗产能够一直为当前社会做贡献。所以说,可持续建筑保护着眼于长远利益。因此,要想实现建筑保护的可持续性,就要考虑经济社会大环境。具体到某个地区,还要依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必须明白一点,实现建筑保护的可持续,就是保护人类文明,保护历史建筑。
  在受环境与文化影响较大的地区,兼顾保护与发展更加重要,因为这是提高生活水平的前提。在这些地区,建筑保护就不只是改变观念和评估建筑遗产价值,它变成了一个动态的过程,要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协调各组织团体之间的对话,力求社会各界达成共识,最终促成管理工作向更好的方向迈进。首先,(如有必要),保持并加强现存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的健康发展,采用必要的新措施为当地居民创收。其次,完善服务,改善公共场所环境, 以社区为单位,修复历史住宅,美化公共环境,创造就业岗位,增进民众对当地历史文化的了解,促进民间艺术的发展。
  “可持续性”就是要兼顾好“想”和“做”的内在关系,这就要求具有特殊价值和历史的建筑遗产能够“融古纳今”。万物在变,而永恒之于变化,古时之于今日,新潮之于传统,它们之间究竟有何关系?历史只是时间长河中一个短暂的片段,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只有正确看待历史,我们才能走出新世纪建筑保护的怪圈,人类的建筑财富才能得以保存,我们的后人才有机会领略前人的建筑成就。
  ……

前言/序言

  序
  只要是一门学科,就得有人自告奋勇,将迄今为止学科内所有的研究成果一一记录,并对当代的实践逐个点评。建筑保护算不上是“新”学科,除本书之外,亦有其他书籍做过相关研究。但是,作者对《欧美建筑保护》(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 in Europe and the Americas)倾注的心血之多,本书涉猎之广,论述之精,在建筑保护界尚属首次。作者约翰?H?斯塔布斯(John H. Stubbs)和艾米丽?G?马卡斯(Emily G. Maka?)搜罗了欧美近90个国家的建筑保护信息,谋篇思路清晰,论述不偏不倚,读来通俗易懂。
  尽管本书的编撰倾注了许多心血,力求使读者耳目一新,但是,建筑保护渊源深厚,涉及的技术、流派、主张、立法、实施五花八门,又和诸如考古学等其他学科交叉重叠,因此,要将建筑保护史上所有成就和进展一一穷尽,难于上青天。本书作者也绝不敢夸海口,保证书本内容绝对完整。仅就西欧而言,成功的建筑保护案例就已多如牛毛,而其中许多案例又堪称典范,以致不能面面俱到,为此深表遗憾。作为弥补,本书结尾附上详尽尾注和参考文献列表,以便读者了解更多细目和案例。
  尾注和参考文献列表的提供有利于呈现独特新颖、不偏不倚、包罗万象之观点于读者,凸显当下建筑保护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避免雷同信息的出现。本书内容可读性强,描述引人入胜,集结构巧妙、插图丰富、索引明晰于一身。因此,无论您是否为专业人士,都可从本书受益。
  本书同斯塔布斯的前一本著作《永垂不朽:全球建筑保护概观——实施参数、理论与保护观念演变史》(Time Honored: A Global View of Architectural Conservation—Parameters,Theory and Evolution of an Ethos,以下简称《永》),以及有关其他地区建筑保护的作品,奠定了各国建筑保护的基础,极具教学参考价值。
  本书之所以能如此真实地反映欧美的建筑保护,是因为其第一作者约翰?H?斯塔布斯学识渊博,是建筑保护的积极实践者,参加过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开设的建筑保护课程,在哥伦比亚大学完成了著名的历史文化保护研究生课程的学习,之后又在此从教多年。另一位作者艾米丽?G?马卡斯博士,是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校区(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rlotte)建筑与城市历史系(architectural and urban history)教授、欧洲东南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在她出色的协助下,斯塔布斯完成了本书的写作。此外,还有多位专家学者也为本书提供了富有真知灼见的文章,每篇文章后面都附有作者的签名,他们大多也都在当今建筑保护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
  我曾担任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众多管理职务,包括世界遗产保护中心主任(director of the world heritage center)一职,现在是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的总干事。本书内容客观、权威、翔实,让我备感欣慰。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等机构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对世界建筑遗产的保护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本书在该领域发挥的作用,即使与这些机构相比,也毫不逊色。通过本书,读者还可以对上述机构的教育意义有一个详细、深刻的认识。书中,作者除了给读者讲述建筑背后的故事,还对相关国际机构的建筑遗产保护职责做了深度剖析。作者还指出,由于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些机构——甚至包括作者自己成立的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World Monuments Fund)——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我初次见到约翰?斯塔布斯是在柬埔寨(Cambodia)的吴哥窟(Angkor)。当时,他正代表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在那里开展全面的建筑保护工作。过去20年里,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WMF)曾多次开展举世瞩目的建筑保护活动,而斯塔布斯每每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为他日后的建筑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作为全世界众多自发组建的非营利性建筑保护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积极推动建筑保护事业,促进民间组织加入建筑保护的行列,它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无人能及。在纽约,约翰?斯塔布斯和同仁一道,致力于建筑保护的研究,琢磨出了一套生产导向型保护方法,并应用于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各项工作之中。本书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借鉴并融入了大量实地考察经验。如今,越来越多的组织加入到了建筑保护行列当中,无论是公共组织、私人机构还是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都在建筑保护实践中成功定位,使现在的建筑保护事业生机勃勃,真正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这一点让人深感欣慰。书中对当今建筑保护实践中所遇之问题,给出了有效、合理的解决方法,具有很强的预见性。
  读罢此书,我不禁惊异于建筑保护领域所取得的进展,特别是过去几十年的成绩,更加令人感到欣慰。因此,我很高兴为读者推荐此书。我相信,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这本书都将为文化遗产保护做出有益贡献。
  穆尼尔?布什纳基(Mounir Bouchenaki)
  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总干事

历史的回响,时代的印记:城市肌理的传承与再生 在这座日新月异的城市中,每一栋古老的建筑都承载着一段被时光精心雕琢的故事,它们静默地矗立,如同城市的记忆节点,诉说着过往的繁华与变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风霜、人为的损耗,甚至是不合时宜的现代化改造,都在无声地侵蚀着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如何才能在尊重历史、保存真实性的前提下,赋予这些承载着城市灵魂的建筑新的生命,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作用,而不是仅仅成为供人凭吊的遗迹?这正是城市肌理传承与再生这一宏大议题所要探索的核心。 城市肌理,不仅仅是建筑物的简单堆砌,它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信息集合,包含了建筑的形态、材料、建造技术、空间布局,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社会活动、生活习俗等等。它是一个城市独特身份的 DNA,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重要纽带。当城市肌理面临危机,就如同这个城市的根基开始动摇,其独特性和历史价值将面临不可逆转的损失。 历史文本的深度解读:溯源与理解 传承与再生,首先源于对历史文本的深度解读。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跳出浮于表面的观察,深入挖掘每一处建筑的“前世今生”。这需要一个严谨细致的考古学式的研究过程,去“阅读”建筑本身,去“倾听”它所诉说的每一个细节。 材料与工艺的追溯: 古老的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往往蕴含着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祖辈的智慧。黏土砖、石材、木材、灰浆,这些看似普通的材料,在匠人们的手中被赋予了独特的质感和生命力。了解它们如何被开采、加工,以及历代工匠们世代相传的建造技艺,是理解建筑结构和耐久性的关键。例如,对传统夯土墙的分析,不仅能揭示其独特的保温隔热性能,更能理解不同时期夯土配比和夯筑方式的演变,这为现代修复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同样,对传统木结构连接方式、石砌技术的深入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找到最适宜的修复加固方案,避免采用破坏性的现代技术。 空间秩序的解读: 建筑的内部空间布局,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庭院的设置,房间的功能划分,流线的组织,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一个封闭的庭院可能代表着私密性的追求,而开放的街区则体现了社区的活力。理解这些空间秩序,有助于我们在修复过程中,既保留原有的空间体验,又能适应现代的功能需求。例如,一个传统的民居,其围绕庭院展开的空间组织,不仅提供了采光通风,也构建了家庭成员间的交流空间。在现代改造中,如何在不破坏这一核心组织的前提下,引入现代化的卫浴和厨房设施,就成为一个挑战。 历史信息的发掘: 除了建筑本身的物质信息,其承载的历史故事、社会活动、文化习俗同样重要。建筑上的装饰纹样、壁画、雕塑,甚至是墙壁上的刻痕,都可能是历史信息的载体。研究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者、功能变迁,以及其在社会中的角色。例如,一座老戏楼,其舞台的设计、观众席的布局,以及墙壁上的戏曲壁画,都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对这些元素的保护和修复,能够帮助我们重现当时的文化氛围。 环境语境的关联: 建筑并非孤立存在,它与周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地形地貌、气候条件、邻近的建筑、街道肌理,都影响着建筑的形成和发展。理解这种关联性,有助于我们在修复过程中,将建筑置于更广阔的语境中进行考量,实现整体的和谐统一。一座依山而建的寺庙,其建筑布局必然会考虑到山势的走向和视野的开阔;而一个滨水城市的建筑,则会充分利用水体的优势,形成独特的城市景观。 再生之道的创新实践:平衡与融合 在对历史有了充分的理解之后,如何进行“再生”便成为关键。再生并非简单的“修旧如旧”,而是在尊重历史真实性的前提下,为古老建筑注入新的生命活力,使其在现代社会中重新焕发生机。这需要智慧的平衡与大胆的融合。 适应性再利用的智慧: 最为核心的再生策略便是适应性再利用。这意味着将古老的建筑,根据其历史价值、结构条件和空间特征,赋予新的功能。这需要我们打破对建筑功能的刻板印象,发挥创造力。例如,一座废弃的工业厂房,经过改造,可以成为充满艺术气息的画廊或创意办公空间;一座历史悠久的粮仓,或许可以转型为特色餐厅或文化展览馆;一座古老的官邸,可以被改造成精品酒店,让人们在历史氛围中体验现代的舒适。这种再利用,不仅能够保护建筑本身,更能为城市带来新的活力和经济效益。关键在于,新的功能植入必须与建筑的历史价值和空间品质相协调,避免对其造成破坏性的改变。 科技赋能的审慎运用: 现代科技在建筑保护与修复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其运用必须审慎而有选择性。 结构加固与监测: 对于结构老化的古建筑,可以运用现代结构加固技术,如碳纤维增强、钢结构支撑等,以增强其抗震能力和耐久性。然而,这些技术必须在不破坏原有结构体系、不改变建筑外观的前提下进行。同时,利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如传感器、无人机等,对建筑的结构健康、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实现主动式保护。 材料分析与仿制: 现代科技能够帮助我们更精确地分析古建筑的材料成分和性能,从而能够更准确地选择或仿制修复材料,确保与原有材料的兼容性和耐久性。例如,通过光谱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古砖的烧制成分和年代,从而选择相近的材料进行修复。 数字化记录与建模: 三维扫描、激光扫描等技术,能够生成高精度的建筑三维模型,为建筑的数字化存档、分析、修复方案设计和虚拟展示提供有力支持。这些数字模型能够永久保存建筑的原始信息,为未来的研究和保护提供宝贵资料。 环境控制技术: 对于博物馆、档案馆等对环境要求极高的古建筑,现代的恒温恒湿、空气净化等技术,可以有效地保护馆藏文物,延长其寿命。 传统技艺的传承与活化: 科技的进步不应取代传统的工匠技艺,而应与其相辅相成。许多古老的建造和修复技艺,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传承和活化。在修复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采用与原建筑相符的传统技艺和材料,并借此机会培养新一代的工匠,让他们掌握这些珍贵的技能。例如,在修复古木结构时,应当优先采用传统的榫卯连接方式,而非简单的焊接或螺栓固定。 公众参与与意识提升: 城市肌理的传承与再生,最终是为了服务于生活在其中的人。因此,公众的参与和意识的提升至关重要。通过教育、展览、体验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公众了解历史建筑的价值,认识到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当民众成为历史建筑的守护者,其生命力将得到最根本的保障。 挑战与未来展望:永恒的对话 然而,城市肌理的传承与再生并非一帆风顺,它面临着诸多挑战: 经济成本的考量: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往往需要高昂的经济投入,这对于许多城市和个人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如何在经济效益与文化价值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法规与政策的完善: 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在面对复杂的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问题时,有时显得滞后或不足,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和调整。 价值评估的多元化: 如何对历史建筑进行科学、客观、多元化的价值评估,避免片面强调经济价值而忽视文化和历史价值,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现代化进程的冲击: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带来了新的建筑需求和发展压力,如何在满足现代化发展需求的同时,保护好珍贵的历史肌理,是现代城市面临的永恒课题。 展望未来,城市肌理的传承与再生将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它需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融合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创新,尊重历史的真实与厚重,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让这些承载着城市灵魂的历史建筑,继续在时代的长河中回响,讲述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故事,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永恒对话。这不仅仅是对物质遗产的保护,更是对城市文化基因的传承,是对人类文明记忆的守护,是对未来城市发展方向的深远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欧美建筑保护:经验与实践》这几个字,仿佛描绘了一幅跨越大西洋的建筑保护画卷,激起了我内心深处对那些历史遗迹的向往。我一直深信,保护建筑不仅仅是对物质形态的维护,更是对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珍视。欧洲和美洲,在这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实践。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如何区分和阐述欧洲和美洲在建筑保护理念上的细微差别,以及它们在应对不同类型建筑时所采取的具体策略。比如,欧洲可能在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保护方面有着独到的技术和理论,而美洲在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对20世纪重要建筑的认定上,或许有着更前沿的探索。书中“经验与实践”的字眼,让我对其中可能包含的深入的案例研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我希望能看到,那些在实际的保护项目中,建筑师、工程师、历史学家们是如何运用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实现对珍贵建筑的守护。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关于建筑保护中的伦理困境,例如在修复过程中,如何权衡历史真实性与现代使用需求之间的关系?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一次关于如何让古老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继续讲述它们的故事,并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历史启示的精彩旅程,它将为我打开一扇了解世界各地建筑保护领域最前沿思想和实践的大门。

评分

《欧美建筑保护:经验与实践》这本厚重的书名,瞬间勾起了我对那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建筑的无限遐想。我一直对那些古老而独特的建筑充满敬畏,它们是历史的缩影,是文明的见证。欧洲和美洲,这两个拥有丰富建筑遗产的大陆,它们的保护经验和实践,对我而言,无疑是最具参考价值的。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如何梳理和呈现欧洲和美洲在建筑保护方面各自的特色和侧重点的。比如,欧洲的古城保护,是否更注重延续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和文脉?而美洲的建筑保护,又是否在工业遗产的再利用、现代建筑的价值评估等方面有着更为突出的成就?“经验与实践”这几个字,让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大量实际案例研究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看到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一些具体的保护项目,包括项目的背景、面临的挑战、采取的技术手段、最终的成果,以及从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关于公众参与和文化遗产教育的内容?毕竟,建筑保护并非仅仅是专业人士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一次关于如何让历史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的生动指南,它将为我打开一扇了解世界各地建筑保护前沿动态的窗口,并引发我对建筑保护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

《欧美建筑保护:经验与实践》这本书的书名,如同一个精心开启的宝箱,里面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建筑保护故事和深邃的智慧。我一直对那些在时光中沉淀下来的古老建筑情有独钟,它们是历史的凝固,是文化的载体。欧洲和美洲,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重要区域,其建筑保护的经验和实践,无疑具有全球性的示范意义。我迫切想了解,书中是如何对欧洲和美洲的建筑保护理念和方法进行深入的比较和探讨的。比如,欧洲可能更侧重于对古老城镇肌理和历史街区的保护,而美洲则可能在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对现代建筑的价值评估方面有独特的路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大量真实的案例研究,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建筑保护在实际操作中的复杂性和精妙之处。无论是修复一座哥特式大教堂,还是改造一个废弃的工厂,背后都蕴含着无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我希望能看到书中能够探讨一些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保护模式,例如如何利用可再生能源来降低古建筑的运行能耗,如何通过创新的设计来赋予老建筑新的功能,从而实现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一次关于如何尊重历史、传承文化,并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建筑遗产的深度探索,它将为我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建筑保护的意义和价值。

评分

这本《欧美建筑保护:经验与实践》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让我毫不犹豫地将其收入囊中。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历史印记的老建筑情有独钟,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砖石木瓦,更是时间和故事的载体。欧洲和美洲,这两个在建筑风格和历史发展上都各有千秋的大陆,其建筑保护的经验和实践,无疑是全球范围内最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宝库。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深入了解那些令人惊叹的古迹是如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被精心呵护,又是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特别是书中提及的“经验与实践”,这暗示着它并非空泛的理论探讨,而是基于真实项目、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和宝贵的教训。我希望能看到案例分析,了解具体的保护技术,比如如何处理不同材质的老建筑,如何应对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以及在现代化城市发展中如何平衡保护与利用。或许,书中还会涉及一些令人感动的保护故事,讲述那些为守护文化遗产而默默付出的建筑师、工程师和历史学家们。我非常好奇,欧洲那些古老的哥特式教堂、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以及美洲殖民时期的城镇风貌,在书中是如何被解读和保护的。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关于建筑,更是关于文化传承、历史理解以及人类如何与过去对话的深刻探索。

评分

《欧美建筑保护:经验与实践》这本书的名字,就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长廊的大门,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我一直对那些饱经风霜、却依然挺立的古老建筑充满着近乎宗教般的虔诚,它们是时间留下的杰作,是文明传承的载体。欧洲和美洲,这两个在世界建筑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地区,它们在建筑保护方面的探索和成就,无疑是极具代表性的。我非常渴望了解,书中是如何对比和分析欧洲与美洲在建筑保护上的理念差异和技术路径的。比如,欧洲那些历史悠久的城市,其保护策略是否更倾向于“最小干预”原则,而美洲在面对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时,又有哪些创新的保护模式?“经验与实践”的表述,让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丰富案例分析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看到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一些具体的保护项目,例如如何修复一座中世纪的城堡,如何改造一个曾经的火车站,或者如何保护那些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主义建筑。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关于可持续建筑保护的讨论,例如如何将节能技术融入古建筑的修复中,如何利用现代材料来增强古建筑的耐久性?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一次关于如何让历史建筑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生命,并在其中注入时代精神的深刻洞察,它将为我提供宝贵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

评分

《欧美建筑保护:经验与实践》这本书的书名,瞬间点燃了我对那些历经沧桑的古老建筑的无限遐想。我一直对建筑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充满敬畏,而欧洲和美洲,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和交汇点,其建筑遗产的保护无疑具有极高的价值。我迫切想了解,在这本书中,作者是如何界定“建筑保护”这个概念的?它是否仅仅停留在物理层面的修复,还是包含了对建筑文化、社会功能以及周围环境的整体考量?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一些具体的保护技术和方法。比如,面对欧洲那些精美的巴洛克式雕饰,或者北美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早期工业建筑,它们各自的修复挑战在哪里?又有哪些创新的技术或传统的智慧被运用其中?我希望看到具体的案例分析,能够让我直观地感受到建筑保护的复杂性和精妙之处。书中提到的“经验与实践”,是否会涉及一些在保护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从中总结出的宝贵教训?例如,如何处理在拆除或新建过程中对历史肌理的影响,如何平衡现代建筑规范与历史建筑保护的需求,以及如何应对资金匮乏或公众认知不足等问题?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建筑的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尊重历史、传承文明的生动教材,它将引领我走进那些沉默的建筑,倾听它们无声的诉说。

评分

《欧美建筑保护:经验与实践》这本书的书名,让我仿佛置身于一座座古老而庄严的建筑群中,感受着历史的脉搏。《欧美》这个词语,本身就勾勒出了我一直以来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建筑风格和保护策略的强烈好奇心。我一直认为,建筑是凝固的历史,而保护建筑,就是守护一段段鲜活的过往。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区分和比较欧洲和美洲在建筑保护方面的独特视角和挑战的。例如,欧洲那些经历了漫长历史变迁,保留了大量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城市,其保护的侧重点和方法,与北美那些相对年轻,但工业化进程迅速,存在大量工业遗产和现代建筑保护需求的国家,会有怎样的不同?“经验与实践”这四个字,让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具体案例分析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看到一些深入人心的故事,了解那些在保护过程中,建筑师、工程师、历史学家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是如何在技术、材料、资金、公众参与等多个层面进行博弈的。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关于“活化”老建筑的创新尝试?例如,如何将古老的教堂改造成音乐厅,如何将废弃的工厂转型为创意园区,又如何在保持其历史风貌的同时,满足现代化的使用需求?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一次关于如何在历史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传承与发展之间做出抉择的深刻思考,它将为我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评分

当我翻开《欧美建筑保护:经验与实践》的扉页,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建筑保护的疑问和想象。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如何处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保护理念差异的。毕竟,欧洲的建筑保护体系经过了数百年的沉淀,有着一套成熟的理论和法规,而北美,特别是美国,在早期可能面临的是更为严峻的工业化冲击和对历史遗迹的忽视,其保护之路又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呢?书中提到的“经验与实践”,是否会包含一些跨文化的合作案例,展示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建筑保护领域的交流与碰撞?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那些被誉为“活化石”的建筑群体,如欧洲的古老城镇中心、集市广场,或者美洲的工业遗产,进行深入剖析。它们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存空间,又如何在保持历史风貌的同时,满足当代生活的需求?我猜测,书中或许会探讨一些前沿的保护技术,比如数字建模在古建筑测绘和修复中的应用,或者新型材料在加固和防腐方面的创新。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分享一些关于建筑保护伦则的讨论,比如如何在保护的真实性和可接受的修复程度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处理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以及如何让公众更广泛地参与到建筑保护的进程中来。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一次跨越大西洋的建筑保护之旅,一次关于如何让古老建筑在现代世界中继续讲述它们故事的深度探寻。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欧美建筑保护:经验与实践》这个书名时,我立刻被它所包含的深邃与广博所吸引。我一直对那些在时光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古老建筑怀有深深的敬意,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传承者。欧洲和美洲,这两块大陆拥有着极其丰富且多样的建筑遗产,它们承载着不同的历史叙事、文化基因和技术发展。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如此庞大的建筑保护领域进行梳理和呈现的。我期待看到书中对于欧洲不同地域(例如英伦三岛、地中海沿岸、东欧等)和美洲不同国家(例如美国、加拿大、拉丁美洲等)的建筑保护理念、政策法规以及具体实践的对比分析。书中“经验与实践”这几个字,让我对其中详实的案例研究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够了解到,在面对具体建筑项目时,建筑师、工程师、历史学家以及政府部门是如何协同合作的?他们是如何在保护历史真实性的前提下,赋予这些老建筑新的生命和功能的?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在保护过程中遇到的伦理困境和技术难题,以及他们是如何克服的?例如,如何处理那些曾经是住宅、工厂,但现在需要转型为博物馆、酒店或公共空间的建筑?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一次关于跨越时空、跨越地域的建筑保护智慧的汇聚,它将为我打开一扇了解世界各地建筑保护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的窗户。

评分

当我看到《欧美建筑保护:经验与实践》这本书的题目时,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我始终认为,那些历经风雨的老建筑,是连接我们与过去的桥梁,是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宝贵财富。欧洲和美洲,这两个在建筑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大陆,其建筑保护的经验和实践,无疑是全球范围内最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建筑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以及管理体制。例如,欧洲那些历史悠久的城市,如罗马、巴黎、维也纳,它们在古建筑保护方面积累了哪些独到的经验?而像美国这样,在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大量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业建筑,又是如何进行保护和再利用的?书中“经验与实践”的表述,让我对其中丰富的案例分析充满了期盼。我希望能看到具体的项目,了解建筑师、工程师、文物专家是如何共同协作,解决在修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例如材料的选取、结构的加固、外观的还原等。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关于建筑保护的伦理争议,例如在修复过程中,应该保留多少历史痕迹,又应该进行多少程度的“更新”?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一次关于如何让古老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的生动课堂,它将为我揭示建筑保护的艺术与科学,以及其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