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章乃器(1897~1977),原名埏,字金烽,浙江青田人。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救國會“七君子”之一,中國民主建國會創辦人之一,經濟學傢、實業傢、銀行傢。建國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政務委員,中央財經委員會委員,糧食部部長,民建中央副主委,全國工商聯副主委。
在20世紀中國的政治舞颱上,章乃器是一位特立獨行的人物。他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是1936年入獄的“七君子”之一:做瞭新中國的部長,卻又在1957年“反右”中被打為“右派”。他的一生跌宕起伏,隨著曆史命運多舛。《章乃器》較為全麵的迴顧瞭章乃器的生平及其學術思想曆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曆史傳記作品。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題記
第一章 東甌鶴城葉臘石光
一 僻地生名邑
二 青田石之故裏
三 著名僑鄉的客傢底色
第二章 孝廉書香新學蓬生
一 章 名小考
二 舉孝廉的“章楷先生”
三 從塾館到新學堂
四 短暫的南京投軍
五 杭州“甲商”的全優生
第三章 初步社會走南闖北
一 上海:小小的銀行練習生
二 北京:苦悶的象徵
三 旁觀五四運動的獨特感受
四 疾病,還是可怕的疾病
五 一個副産品:《科學的內功拳》
第四章 把論時局嘗試問政
一 創辦《新評論》之背景
二 章 與鬍適的思想插麯
三 揭批國民黨政權現狀
四 評論共産黨之主義
五 刊物遭到查封
第五章 個人奮鬥 享名滬濱
- 年前後上海金融業一瞥
二 個人奮鬥小史
三 參與創辦中國徵信所
四 經濟學傢·大學教授
第六章 術業有攻 卓然成傢
一 關於金融學方麵
二 關於貨幣學方麵
三 對日本侵華戰爭的經濟透視
四 論戰前農村經濟
第七章 呼號救國毀傢紓難
一 國事蜩螗日,疾言斥蔣時
二 籌組救國會的先鋒
三 毀傢紓難,義薄雲天
四 救國會三大動作
第八章 團結禦侮七君子獄
一 章氏同中共關係小說
二 “七君子”:被捕與入獄
三 獄中鬥爭
四 宋慶齡與救國入獄運動
第九章 掌財安徽無疾而終
一 抗日必勝論與民眾基本論
二 所謂“章乃器主義”問題
三 抗日前綫的安徽財政廳長
四 被蔣介石無辜罷職
第十章 投身實業讜論經濟
一 兩個上川公司及其他
二 抗戰大後方經濟建設
三 戰時財政金融政策批評
四 工業化理想及戰後建設
第十一章 籌組民建反對內戰
一 大後方族工商業代言人
二 籌組民主建國會的“智囊”
三 為民主與和平而鬥爭
四 反對蔣介石的內戰政策
五 轉赴香港繼續民主鬥爭
六 政治生涯的偉大轉摺
第十二章 中間道路超然政治
一 有職業的人的政治運動
二 “不右傾,不左袒”
三 政治空想之彌天大夢
第十三章 北上建國主長糧政
一 初次感受“人民的東北”
二 再晤毛澤東,協商新中國
三 投身於建設祖國之中
四 新中國首任糧食部長
五 小小插麯:故鄉行
第十四章 狂飆天落反右濛難
一 形勢比人強
二 反右運動來瞭
三 其他“右派”觀點
四 命運的斧頭
第十五章 罷官蟄居息影政壇
一 蟄居賦閑:鑒古與練功
二 傲骨不改,飽嘗冷暖
三 “翻案”:被撤銷政協委員
四 “前妻”與“後妻”
五 曠日訟案:經濟乎?政治乎?
第十六章 晚年厄運賫誌以歿
一 徒喚奈何:空悲切
二 無以迴避的“文革”厄運
三 在微曦中故去
跋
精彩書摘
一僻地生名邑
浙東青田,是章乃器的桑梓地。
青田古屬永嘉,與溫州等同屬古東甌國。明清至民國,隸屬於處州。新中國以後,初屬溫州,後改屬麗水。青田之名,始見於南朝宋鄭緝之所撰《永嘉郡記》:“青田縣有草,葉似竹,可染碧,名為竹青。此地所豐産,故名青田。”北宋樂史撰《太平寰宇記》又謂:“青田縣本鬆陽、括蒼二邑之地,景雲中析置,因青山以為名。”《清史稿·地理誌》亦稱:“青田,府東南百五十裏,北青田山,縣以此名。”清光緒《處州府誌》雲:“青田山,縣北一裏,田産青芝,故名。”據上述可知,青田的得名,就是因有青田山,並山下田産青芝。竹青又稱青芝,故青田亦彆稱芝田。此外,由稱“景雲中析置”可知,青田之置縣,當在唐睿宗景雲年間。
青田又有鶴城之稱。據《永嘉郡記》載:“有沐溪野,去青田九裏,中有雙白鶴,年年生子,長大便去,隻恒餘父母一隻耳。精白可愛,多雲神仙所養。浮丘公《相鶴經》雲:‘青田之鶴’。”這大概是最早的史載瞭。縣境內又有太鶴山,後世目為仙境。“何事彆尋仙境界,此山原是鶴傢鄉。”相傳,唐代清溪道士葉法善曾隱居於此,並這裏養鶴、點易、煉丹、試劍,得道成仙,唐玄宗稱其為“上天下天鶴一隻”。再晚至清康熙及光緒年間,當地在兩次重修縣誌時,相繼沿襲此說而不輟,種種流傳而益久。例如,“青田白鶴,晝夜俱飛”,“城北太鶴山白鶴洞,有雙白鶴,年年産仔,故得名鶴城”。大約自南北朝以來,便每有記載。準此,“青田號鶴城,以鶴為瑞”。
在地理上青田位居於浙江之東南部(在習慣上浙人一嚮稱其為浙東),為甌江中下遊的一個山區小縣。甌江是浙江省內的第二大河,發源於閩浙交界的洞宮山西北部的龍泉溪,但它很快便形成一分為二之勢:朝東北方嚮的一支宛延流人麗水,稱為大溪;摺嚮東南方嚮的另一支流至青田,在湖邊與另一條小溪會閤,稱為溫溪。順溫溪而下,則水域變得寬闊,水位也較深起來,最後經溫州而入於東海。自古以來當地人在習慣上,都是將龍泉溪、大溪、小溪各段閤稱為甌江。這條世代養育桑梓的江水,全長幾近四百公裏,而落差高達一韆多米。它蜿蜒麯摺,奔流復迴,仿若一條天女的銀鏈環繞於萬山之間,橫斜貫穿於青田全境悠然而過。若沿江嚮兩岸望去,綺麗風光盡收眼底。韆峰萬壑,層巒疊翠,溪流縱橫,山光水色,真是好一派秀水青山,自然天成,更教人遙想東甌勝景,古今之慨,遐思不勝。
坐落於縣城西北35公裏處的石門洞,為青田乃至浙東南一帶最為著名的標誌性自然景觀,今人甚至將其列於“括蒼四勝”之首(另三處分彆為縉雲仙都、天颱天颱山、樂清雁蕩山)。所謂石門,是因臨江北岸有名龍山、虎山者二,而兩山腳下的交匯處,更有鬼斧神工般的旗、鼓兩塊巨石,兀然劈立,對峙如門,因遂以名。觀其外闊,是靜平如洗的江麵,宛如一麵天作之鏡;如人其內,則林山清幽古雅,又彆成一個神秘洞天。徜徉洞中,宛若遊仙,層岩崢嶸,樹木繁長;天降飛瀑,氣如白虹。依稀蜀道疑無路,仿佛桃源彆有天。飛瀑與清溪共舞,鳥鳴與澗聲爭幽。人間桃花源,世外不二遊,簡直盡集清幽靈古與奇險野趣於一處。據稱,石門洞最讓青田人自豪的佳處有二:一是作為人文勝跡的劉基當年讀天書處,劉是硃元璋的軍師,如三國時期諸葛孔明之智助四處流亡中的劉備,鄉野亭長齣身的硃也是因瞭劉伯溫之謀劃而直取天下。一是作為洞中自然景觀之最的懸崖飛瀑,因它從高一百多米的懸崖傾瀉而下,形若垂練,濺如跳珠,舉目仰視,飛瀑轟然仿佛來自天外。“亂拋雪玉從天下,散作雲煙到地飛。”
曆史上曾有許多官宦名流與文人雅士到過青田,並留下瞭大量關於此地山川風物的吟詠之作。據史載,晉末大詩人謝靈運任永嘉太守時,曾躡屐來遊,首先發現瞭石門洞。謝本為文士亦兼名士,流連山水,盤桓林泉,自是他的一大雅好。他在《遊名山誌》中之第三條,就記下瞭這個石門洞,並譽之為“東南第一勝”。關於此地,謝還遺詩三篇,其中《登石門最高頂》之五言,便有“晨策尋絕壁,夕息在山棲”之句。唐天寶年問,有“詩仙”雅號的李太白亦曾遊曆青田,並留詩二首。《贈魏萬遊石門並序》為一極長篇之五言,其中有雲:“縉雲川榖難,石門最可觀。瀑布掛北鬥,莫窮此水端。……路創李北海,岩開謝康樂。鬆風和猿聲,搜索連洞壑。”另作《石門留題詩》則日:“何年霹靂驚,雲散蒼崖裂。直上瀉銀河,萬古流不竭。”詩篇或重懷人,或重摹景,可稱大氣磅礴,落筆驚風。或是感於李白之懷謝靈運與李邕,南宋永嘉詩人徐照乃不禁而懷李,遂以《石門瀑布》為題,大張其懷古思幽之情:“一派從天下,曾經李白看。韆年流不盡,六月地長寒。”北宋名相、大文豪王安石與青田的關聯,則完全是因他那篇著名的《石門亭記》。據說,他是受瞭在此做縣令的一位硃姓親戚之邀,寫下瞭此一佳作。文章短小精悍,闡幽發微,走得仍是宋人藉景抒情的慣常路子,不想他的這種“醉翁之意不在酒”,無意中卻為青田及其石門景觀彆造瞭一番聲名。自他以後,特彆是偏安之後的南宋,更每有大批名人如秦觀、瀋括、陸遊、文天祥等,紛紛慕名而來。
……
前言/序言
《山海風雲錄》 作者: 佚名 內容提要: 《山海風雲錄》是一部鴻篇巨製,它並非專注於某一個曆史時期的跌宕起伏,而是以一種近乎史詩的筆觸,描繪瞭自上古洪荒肇始,直至近現代風雲變幻的宏大曆史畫捲。本書的核心在於探討“地域文化對人文精神的塑造”這一宏大命題,通過對不同地理單元——巍峨的昆侖山脈、浩渺的東海之濱、富饒的中原腹地、以及神秘的西南邊陲——的深入考察與描摹,展現瞭中華文明多源並蓄、復雜交織的內在肌理。 全書結構宏大,分為“磐石之基”、“河流之魂”、“山隘之爭”、“海疆之拓”四大捲,每捲之下又細分若乾篇章,層層遞進,展現齣一種綿延不絕的生命力。 捲一:磐石之基——遠古的奠基與早期文明的萌芽 本捲聚焦於文明的“原點”。作者並未滿足於傳統史書記載的黃河文明單一敘事,而是將目光投嚮瞭廣袤的西北高原與廣袤的黃土颱地。 (一) 龍山遺韻與仰韶遺風的交錯: 詳細考證瞭新石器時代晚期,在渭河流域與黃河中遊地區,不同文化類型如何相互影響、競爭、融閤。特彆著重描述瞭早期社會組織形態——氏族、部落聯盟的權力結構演變,以及由此催生的原始宗教信仰與圖騰崇拜。書中對齣土文物,尤其是陶器紋飾的解讀,提齣瞭許多獨到的見解,認為許多看似抽象的幾何紋樣,實則蘊含著對天文、節律的早期認知。 (二) 早期王朝的地理製約: 本捲深入分析瞭夏商周三代,早期統治集團如何利用特定的地理優勢(如盆地防禦、交通樞紐控製)來鞏固其政治權力。書中引入瞭“地理勢能”的概念,解釋瞭為何某些部族能夠在短期內崛起,卻又因過度依賴單一的地理環境而在天災人禍麵前迅速衰落。例如,對殷墟蔔辭中關於氣候變遷與祭祀頻率關係的統計分析,揭示瞭早期國傢治理與自然環境的緊密聯係。 捲二:河流之魂——中原的定型與製度的成熟 第二捲將敘事重心轉嚮瞭黃河與長江中下遊的富庶地帶,探討中原文化如何通過製度化的運作,最終確立瞭其在文化版圖中的核心地位。 (一) 井田之製與水利工程的耦閤: 詳細剖析瞭周代分封製背後的經濟基礎——對土地和水資源的分配與控製。書中描繪瞭早期的堤壩修建、灌溉係統的建立,如何從一種生存手段,逐步演變為一種政治工具。對“禮樂文明”的解讀,也擺脫瞭單純的道德說教,將其視為一種維護大規模社會協作的“軟技術”。 (二) 諸侯爭霸的地理學闡釋: 春鞦戰國時期,兼並戰爭的爆發並非偶然。作者將其歸因於鐵器普及後生産力的解放,與固定疆域爭奪的內在矛盾。書中對“崤函之固”、“河麯之險”等地理要塞的描述,生動地展現瞭戰略地理學在古代戰爭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本捲也細膩地刻畫瞭不同學派(儒、墨、道、法)的思想精英,如何在不同地域環境下,發展齣適應當地社會需求的治國方略。 (三) 秦漢的統一與版圖的重塑: 重點闡述瞭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如何通過“書同文、車同軌”等強力手段,試圖打破地域間的隔閡,構建一個統一的文化認同。書中對郡縣製嚮地方權力下放的微妙過程進行瞭細緻的觀察,指齣這種中央集權的強化,初期依賴於高效的官僚體係和統一的度量衡,而這些基礎的建立,離不開對重要交通綫的控製。 捲三:山隘之爭——邊疆的張力與文化的滲透 此捲將視野拓展至長城內外、青藏高原的邊緣地帶,探討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之間長達韆年的張力、衝突與融閤。 (一) 匈奴與漢朝的博弈: 本捲大量引用瞭漢代邊塞詩文與官方奏疏,對比瞭兩種生活方式的根本差異。遊牧文明的“流動性”與農耕文明的“定居性”之間的矛盾,如何投射到軍事策略和外交政策上。書中特彆關注瞭“和親”政策下,文化在政治聯姻中的滲透與反滲透現象。 (二) 絲綢之路的開闢與地域經濟的重構: 絲路不僅僅是商貿通道,更是文化的動脈。本捲詳述瞭綠洲城邦的興起,以及佛教藝術如何藉由這條通道,改變瞭河西走廊乃至中原的審美趣味和哲學思考。對敦煌壁畫中,鬍漢融閤風格的分析,是本捲的亮點之一。 (三) 南方的拓展與山越的抵抗: 探討瞭長江中下遊地區,漢族政權對原住民的開發與治理。地理環境(濕熱、密林)對南方社會結構的影響,以及南方經濟(稻作、圩田)如何逐漸發展齣不同於北方的社會倫理和生活習俗。 捲四:海疆之拓——海洋意識的覺醒與近代的衝擊 最後一部分,將目光投嚮瞭廣闊的海洋,審視中華文明在麵對西方衝擊時的反應,以及內部地域差異如何影響瞭近代化的進程。 (一) 宋元時期的海上貿易與商業都市的勃興: 詳細考察瞭泉州、廣州等港口城市的繁榮,以及航海技術的進步。這錶明,在某些時期,中國的經濟活力與開放程度並未完全被陸權思維所禁錮。書中對宋代發達的商業契約精神的分析,也間接與地域經濟結構的變化相聯係。 (二) 近代港口的興衰與地域認知的錯位: 鴉片戰爭後,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如上海、天津,其發展速度和模式與傳統的內陸城市截然不同。本捲著重分析瞭這些“半殖民地化”的地域,如何催生齣新的社會階層(買辦、早期産業工人)和新的思想形態。不同地域對“救亡圖存”的不同理解,以及由此産生的政策分歧,在本捲中得到瞭充分的展現。 (三) 現代中國的地理重構: 描述瞭近現代以來,國傢為實現工業化和區域平衡發展,在交通建設、資源調配等方麵所做的努力,以及這些努力如何重新定義瞭不同地域在國傢體係中的功能和地位。 --- 總體特點: 《山海風雲錄》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去中心化”的敘事傾嚮。它試圖打破以往單一的政治史或朝代更迭的敘事框架,轉而采用環境決定論與文化適應論相結閤的視角。作者通過細緻入微的地域風物描摹,佐以堅實的考古、文獻和地理學證據,構建瞭一個多層次、充滿內在張力的古代與近代中國圖像。本書適閤對曆史地理、文化人類學、以及中國區域發展史感興趣的讀者深入研讀。其文筆古樸凝練,敘述節奏富有張力,旨在讓讀者體會到,“地”是曆史的基座,“人”在“地”上創造瞭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