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遵憲捲(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

黃遵憲捲(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錚 著
圖書標籤:
  • 黃遵憲
  • 近代思想史
  • 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
  • 清代思想
  • 文學批評
  • 文化史
  • 啓濛思想
  • 維新變法
  • 詩歌
  • 學術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201702
版次:1
商品編碼:1158069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11-01
頁數:552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黃遵憲捲(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是國傢齣版基金重點資助項目,收錄瞭黃遵憲最具代錶性的思想論著,為讀者揭示一個思想傢的風貌,是瞭解傳主的入門書,增加讀者對中國近代思想史更全麵的認識。

精彩書評

  ★以先生之明於識,練於事,忠於國,使稍得藉手,其所措施,豈可限量。而乃使之浮沉於群吏之間者且數十年;晚遭際會,似可稍展其所蘊矣,而事變忽起,所誌不終遂,且乃憂讒畏譏,流離失識而死,此豈天之所為耶!
  ——梁啓超《嘉應黃先生墓誌銘》
  
  ★公度見識,卓越儕輩,當時士大夫不鄙視洋務者已絕少矣,而其久浮海外,沉於下僚,鑒觀形勢,探索政教,有真知如公度者,蓋一世所希也……嗚呼!黃氏以憂國死,吾不知今後書生尚有以憂國而死乎?
  ——傅斯午《跋人境廬詩草》

目錄

導言
公牘
上鄭欽使第十八號七月二十三日(1882年)
上鄭欽使第十九號八月初三日(1882年)
上鄭欽使第二十號八月十五日(1882年)
上鄭欽使第廿一號(1882年)
上鄭欽使第二十二號八月廿八日(1882年)
上鄭欽使第二十三號九月初五日(1882年)
上鄭欽使第二十四號九月十五日(1882年)
上鄭欽使附第二十四號九月十六日(1882年)
上鄭欽使第二十五號九月十八日(1882年)
上鄭欽使第二十六號十月初六(1882年)
上鄭欽使第二十八號十月二十九日(1882年)
上鄭欽使第二十九號十一月三十日、十二月三日(1883年)
上鄭欽使附二十九號
上鄭欽使第三十號十二廿五日(1883年)
上鄭欽使附三十號
上鄭欽使第三十一號十二月三十日(1883年)
上鄭欽使第三十二號正月十三日(1883年)
上鄭欽使第三十三號(1883年)
上鄭欽使第三十四號(1883年)
上鄭欽使第三十五號正月廿九日(1883年)
上鄭欽使第三十六號二月初六日(1883年)
上鄭欽使附三十六號
上鄭欽使第三十七號二月廿四日(1883年)
金山中華會館紳商民等上鄭星使公稟(1882-1885年)
上薛福成稟文(1891年)
上薛福成稟文(1893年)
上薛福成稟文(1893年)
湖南遷善所章程(1898年)
湖南保衛局章程(1898年)
會籌課吏館詳文(1898年)
保衛局增改章程(1898年)
改定湖南課吏館章程(1898年)
禁止纏足告示(1898年)
通飭各州縣劄(1898年)
通飭各府廳州縣劄(1898年)
嚴禁盜刻時務學堂課藝告示(1898年)
再行嚴禁盜刻時務學堂課藝告示(1898年)
創辦時務報總董告白(1898年)
敬告同鄉諸君子(1903年)
嘉應猶興會章程(1903年)
文錄
《先哲醫話》跋(1879年)
《日本文章軌範》序(1879年)
《養浩堂詩集》跋(1879年)
《近世偉人傳》第四編書後(1879年)
岡韆仞詩評(1880年)
評《萬國史記序》(1880年)
《仙桃集》序(1880年)
評《與某論冉求仲由書》(1880年)
《明治名傢詩選》序(1880年)
《藏名山房集》序(1880年)
朝鮮策略(1880年)
……
函電
筆談
《日本國誌》按語

精彩書摘

  《黃遵憲捲(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
  奉準部復,行司轉飭,遵照在案。該縣於奉文後即應釋放,何得因埋葬銀未清,將其羈禁兩年?自因不諳定例,以緻錯誤。該縣一處如此,其馀各屬亦恐不免。仰按察司飭承將各廳、州、縣申賫監犯月報清冊,逐一查核。如有應釋未釋人犯,即由司劄飭提禁交保,以清囹圄,而免淹滯,並飭該縣知照。此繳。”等因。奉此。
  查上年九月內,據湘潭縣詳報:鍾俊纔在保病故一案,曾奉撫憲批示:“徒罪以上人犯始行收監,律有明文。鍾俊纔奸所登時殺死奸夫,律得勿論。無罪之人,本不應收監,仗罪以下,例歸外結,並不谘達,亦無部復可奉。此案前據桂前司議詳,當經本部院批結。該縣不將其省釋,緻監禁一年有馀,今已病故,尚稱未奉部復,大屬不閤。應飭各屬清查,如有似此誤監人犯,立即省釋,毋使瘐斃。”等因。當經本署司錄批通飭在案,以為各州、縣奉文之後,必自觸目警心,將監管人犯逐一清查,分彆省釋,不至再有濫禁之人。茲奉前因,並據該縣申報到司,檢閱捲牘,殊為詫異。夫以逢恩赦免之囚,而因埋葬銀兩未清,羈禁兩年之久。該令既不勒限追完,又不查實請豁,提禁省釋,殊不可解。足見各州、縣平日於羈管人犯,全不留心。即各上司諄諄誥誡,亦復視為具文,慢上殘下,殊可浩嘆。
  本署司自蒞湘省,權陳臬事,親見擬罪招解之犯,囊頭械足,鳩形鵠麵,匍匐案下,無復人色。詢及管禁幾時,身受諸苦,無不涔涔淚下,甚則伏地痛哭,不能仰視。所有監禁羈管一切情狀,大都圜扉短牆,踏天蹋地,食飲不飽,坐臥無所;而汙穢所積,蒸為災診,死亡枕藉,血肉狼戾,傳染毒氣,無不生疾。醫方診病,官已驗屍;湯藥未進,席裹繼齣。即在尋常,亦已十囚五死,若遇天災,更不堪問。以此種監獄,而禁卒看役,反據為利藪。一人受押,凡隨身之物,一錢尺布,搜括淨盡。食宿之地,溲便之所,一舉一動,無不多方抑勒,甚至置之溷穢,戴以溺器,擅用非刑,恣其淩虐。縛於短凳,中貫長扛,使不得轉動,謂之“施榨方”;係其肢體,半懸於空,使不得反復,謂之“吊半邊豬”;縛手足大指以懸空者,謂之“扳罾”;反縛而懸者,謂之“倒扳罾”;並有“煙熏火炙”、“踩刺筒”、“鷹唧雞”、“打地雷”、“猴兒偷桃”等類名色。種種酷虐,甚於地獄。稍有人心,尚為之不忍述,耳不忍聞,何況若輩身受其苦?古人有言:“畫地為獄,議不入;刻木為吏,期不對。”蓋獄吏之尊,罪囚之苦,古今同慨。而湘中訟獄之繁,人犯之多,其弊為尤甚:有濫控之犯,如藉故陷害,一紙牽誣。
  ……

前言/序言

  陳錚,編審,1937年齣生於福州。1964年研究生畢業後,進中華書局任職,直至退休。組織編輯齣版過一批中國近代重要人物著作及今人研究近代史的圖書。業餘,曾承編《黃遵憲全集》,閤編《林則徐全集》,特邀編撰《北京誌?廣播電視誌》等。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不涉及《黃遵憲捲(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的內容,力求自然流暢,內容詳實。 --- 《近代中國社會轉型與思想演變研究:兼論知識分子的角色變遷(1895-1949)》 圖書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1895年至1949年間,中國社會在內憂外患之下所經曆的深刻轉型,並係統梳理瞭這一曆史進程中,中國知識分子群體的思想脈絡與角色定位的復雜演變。全書以宏大的曆史視野為基,輔以紮實的文獻考據和精微的個案分析,力圖揭示近代中國社會結構性矛盾、傳統文化重塑以及外來思潮衝擊下,中國現代化道路的艱辛探索曆程。 第一部分:近代中國社會結構的嬗變與危機(1895-1911) 本書的開篇聚焦於甲午戰敗後,清王朝自上而下的“新政”及其引發的社會震蕩。我們首先考察瞭傳統士紳階層在國傢權力結構重組過程中的地位鬆動與分化。清末的教育改革,尤其是廢科舉和興學堂,不僅重塑瞭知識生産與傳播的體係,更催生瞭一批接受新式教育、視野超越傳統儒傢框架的青年群體。這一代知識分子,在民族危亡的緊迫感驅動下,開始對“中國何以為中國”這一根本問題進行反思。 研究細緻分析瞭戊戌變法失敗後,維新派與守舊派在政治體製改革上的分野,以及激進派轉嚮革命的內在邏輯。這一階段的社會危機並非僅僅是政治體製的腐朽,更在於傳統經濟結構(如小農經濟的瓦解與早期民族資本主義的脆弱性)對社會穩定的侵蝕。本書通過對地方精英在厘金製度改革、地方自治運動中的參與程度的考察,描繪瞭中央權威下降與地方權力上升之間的復雜互動關係。 第二部分:從“共和初創”到“思想啓濛”的張力(1912-1927) 民國建立並未帶來預期的穩定與繁榮,取而代之的是軍閥割據與政治碎片化。本書深入探討瞭“共和”觀念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土壤中水土不服的睏境。知識分子群體在這一時期經曆瞭從政治參與的熱情冷卻到思想啓濛的轉嚮。 “新文化運動”被置於一個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下進行審視。它不僅僅是一場語言和文學的革命,更是對國民性弱點的深刻批判和對現代性價值(如科學、民主、個性解放)的急切呼喚。我們通過梳理陳獨秀、鬍適等人在不同階段思想的微妙調整,揭示瞭啓濛者在麵對國民基礎的普遍濛昧時所産生的深刻的焦慮與挫敗感。 此外,本書特彆關注瞭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西方思潮(如實用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早期馬剋思主義)湧入中國所引發的“主義之爭”。這些西方理論被用來解釋中國的落後,並成為不同政治派係論證其改革路徑閤法性的思想武器。五四運動不僅是知識分子領導下的政治抗議,更是社會各階層在新的民族主義旗幟下的一次集體動員,標誌著知識分子與底層大眾之間首次形成瞭一種鬆散但強有力的聯係。 第三部分:主義的選擇與知識分子的集體轉嚮(1927-1949) 抗戰前夕至解放戰爭結束的二十餘年,是中國思想界和政治格局最為劇烈變動的時期。國民政府的“黨化”嘗試、左翼思潮的興起以及中蘇關係的演變,共同塑造瞭知識分子的集體命運。 本書重點分析瞭馬剋思主義在中國的本土化過程。不同於早期空泛的理論介紹,隨著工農運動的發展和階級矛盾的激化,馬剋思主義成為解釋中國社會病竈、指導革命實踐的主流思潮。我們詳細考察瞭共産黨如何有效地將階級分析與民族解放敘事相結閤,從而贏得瞭廣大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的認同。 同時,本書也並未忽略其他重要思想流派的努力。例如,梁漱溟、費孝通等學者在鄉村建設運動中對中國傳統社會肌理的深入田野調查和建設性嘗試,體現瞭知識分子在探尋“第三條道路”上的艱難探索。這些努力的局限性,很大程度上反映瞭當時社會環境對溫和改良主義的排斥。 在抗日戰爭的熔爐中,民族主義超越瞭意識形態分歧,暫時性地統一瞭知識分子戰綫。然而,戰後隨著內戰的爆發,知識分子內部再次分裂,其立場選擇不再僅僅是學術偏好,而直接關乎其社會責任和曆史定位。本書通過對1948年前後知識分子“南遷”與“北上”的現象研究,揭示瞭他們對未來國傢命運的深刻判斷與情感歸屬。 結論:現代性的多重睏境與思想遺産 本書的結論部分總結瞭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在追求民族獨立、國傢富強和思想解放過程中的多重睏境:他們既是傳統價值的繼承者,又是現代性觀念的移植者;他們渴望領導民眾,卻又時常脫離大眾。他們的思想演變史,實則是一部中國人在麵對西方全麵挑戰時,努力整閤傳統與現代、理論與實踐的艱辛史。這一時期的思想遺産,至今仍是理解當代中國發展道路的重要參照係。 本書論述詳實,引證豐富,試圖提供一個既有理論深度,又貼近史實的近代中國思想變遷的立體畫捲。

用戶評價

評分

初次翻閱,我立刻被其行文的流暢性所吸引。作者(或編者)在組織材料時,似乎遵循瞭一種內在的邏輯脈絡,使得原本可能顯得零散的論述,被巧妙地編織成瞭一張嚴謹的知識網絡。尤其是對於概念的界定和曆史背景的梳理部分,邏輯推演清晰有力,很少齣現跳躍性的結論。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總能用非常精闢的語言提煉齣核心觀點,避免瞭冗長而空洞的敘述。比如在探討某一特定曆史階段的思潮演變時,其對比分析的方法令人耳目一新,不同學派之間的思想碰撞被描繪得栩栩如生。這種行文風格,使得即便是初涉該領域的讀者,也能相對輕鬆地把握住主要的學術脈絡,而不需要耗費額外的精力去“破譯”晦澀的術語。整體而言,敘述的節奏把握得極佳,張弛有度,讓人有繼續嚮下探索的動力。

評分

從實際應用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索引和附錄部分設計得非常實用,體現瞭對讀者查閱便利性的充分考慮。目錄結構清晰明瞭,章節標題概括性強,便於快速定位所需信息。更難得的是,書後的參考文獻列錶製作得一絲不苟,不僅列齣瞭主要參考的書目,連一些期刊文章和內部資料都有詳細的標注。這對於有誌於進行進一步研究的讀者來說,簡直是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提供瞭極佳的學術資源導航。我個人習慣在閱讀時隨時做筆記和交叉引用,這本書記載的詳細頁碼和注釋係統,極大地簡化瞭我的工作流程。這種細節上的周到,讓閱讀體驗從綫性的“吸收”過程,轉變為互動的“研究”過程,極大地提升瞭這本書的工具價值。

評分

深入閱讀之後,我愈發感受到這本書在資料搜集上的廣度和深度。它不僅僅停留在對既有經典論述的重復闡發,而是展現瞭大量一手資料的運用和解讀。我特彆留意瞭書中引用的那些不太常見的文獻片段,它們為理解特定曆史人物的思想形成瞭有力的佐證,使得論點不再是空中樓閣。看得齣來,編撰者在檔案室和圖書館中下瞭大量的功夫,將那些散落在各處的珍貴史料進行瞭係統的整閤與呈現。這種基於紮實文獻基礎的論述,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可信度和學術價值。對於一個追求知識深度和細節的讀者而言,這本書記載的詳實程度,無疑是一大福音。它提供瞭一個更為立體和多維度的觀察視角,讓人得以窺見曆史事件背後的真實肌理,而非僅僅是主流教科書上的簡化版本。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彆齣心裁,觸感上乘的封麵紙張,加上燙金的書名,使得它在書架上立刻脫穎而齣。我尤其欣賞齣版社在內頁排版上所下的功夫,字體的選擇既保持瞭傳統典籍的韻味,又不失現代閱讀的舒適度。墨色濃淡適中,紙張的韌性也很好,翻閱時不會輕易齣現摺痕或磨損的跡象。對於一個把閱讀當作享受的讀者來說,實體書的質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裝幀設計不僅僅是門麵,更是對內容本身的尊重和烘托。如果內容本身就足夠厚重,那麼一個與之匹配的“外衣”更是能提升整體的閱讀體驗。從這個角度看,這本實體書的品控無疑是上乘的,讓人愛不釋手,也更願意花費時間去沉浸其中。那種油墨的清香與紙張的微澀混閤在一起,是電子閱讀永遠無法給予的儀式感。這種對細節的關注,體現瞭齣版方對知識和讀者的雙重敬意。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産生共鳴的,是它在處理復雜思想體係時的那種剋製與平衡感。很多涉及思想史的書籍,很容易陷入贊美或批判的極端化傾嚮,從而失卻瞭客觀分析的價值。然而,此書在評價那些具有爭議性的理論傢時,明顯采取瞭一種審慎的態度,既肯定瞭其曆史貢獻和創新之處,也毫不迴避地指齣瞭其局限性或時代烙印。這種“公允”的姿態,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思辨的樂趣。讀者仿佛是站在一個中立的製高點上,冷靜地審視曆史的風雲變幻,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某種預設的價值判斷。這種成熟的學術態度,對於培養批判性思維至關重要。它教會我們認識到,任何偉大的思想都是特定時空的産物,需要放在其特定的曆史語境中去理解,而不是用今天的標準去苛求古人。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