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在一百年的曆史中,從清華園走齣的傑齣人纔無法勝數,一位位學術大師、興業英纔、治國棟梁,共同組成瞭一個閃耀的星群,他們將同“清華大學星”的小行星一樣,永掛蒼穹,熠熠生輝……
內容簡介
《學府往事係列:清華風流人物(1911-2011)》包含清華自創建以來那些具有代錶性的校友,包括幾位校長、若乾傑齣的大師以及著名的畢業生驕子。如現、當代清華幾位艱苦卓絕、勞苦功高、*有貢獻的當傢人羅傢倫、梅貽琦;知識廣博、纔華橫溢、學問一流、影響深遠的國學巨匠梁啓超、王國維、鬍適;文學天纔穆旦、硃湘、硃自清、聞一多;科學巨擘陳省身等。內容涵蓋他們的簡介、生平、逸事、壯舉,他們的求學、教書、科研、掌校,他們與清華的關係、在清華的歲月等。
目錄
第一輯 清華的校長們
周詒春清華學校時期的功勛校長
曹雲祥清華大學主要奠基人之
羅傢倫尷尬的清華大學首任校長
梅貽琦清華終身校長
第二輯 清華的教授們
梁啓超不朽的巨匠
王國維“萬梅花裏一鬍床”
楊樹達學術地位不遜郭沫若
鄭桐蓀文理會通的典範
陳寅恪“最是文人不自由”
楊振聲“處處占風氣之先”
趙元任語言學與音樂學雙料大師
張申府彆樣的風采
吳宓奇情怪膽說宓師
蔣廷黻清華園裏六春鞦
葉企孫中國科學事業的奠基石
硃自清一泓碧水
聞一多學者·詩人·愛國者
俞平伯“我是文學傢,不是紅學傢”
潘光旦通纔·碩儒
梁思成建築藝術大匠
顧毓琇文理兼長的奇纔
湯佩鬆我國植物生理學的先驅
浦江清嚴謹縝密的文學史專傢
吳晗曆史的沉降
錢鍾書清華生涯數事
陳省身最美好的年華在南開與清華
第三輯 清華的驕子們
鬍適“具有純正的學者氣息”
梁實鞦雅人深緻
硃湘永遠的漂流
穆旦豐富和豐富的痛苦
精彩書摘
《學府往事係列:清華風流人物(1911-2011)》:
趙元任對漢語方言學研究有開創性的功績。1928年他的《現代吳語研究》齣版,這是中國第一部用現代語言學方法通過實地調查寫成的漢語方言學專著,是中國方言學開創性著作。在方言學理論調查和研究方法及記錄方式等各方麵,都是現代漢語方言學的典範。他親自到蘇南、浙江33個方言點進行調查,用國際音標詳細記錄其元音、輔音情況,並用音樂符號在五綫譜上記錄聲調的音高變化。為進行方言調查,他根據《切韻》音係和現代方言的對應關係,製定瞭吳語單字錶、聲調例字錶、連讀變調的兩字錶和三字錶以及常用詞和語助詞錶。在他的方言調查錶格基礎上修訂而成的《方言調查字錶》沿用至今。1930年,他在《語音學教師》上發錶瞭《一種聲調字母體係》,這就是現在普遍使用的“五度標調法”。1933年又發錶瞭《中國字調和語調》,詳細闡述瞭有關調類調值的理論以及調查研究方言的具體方法。1939年又發錶瞭《鍾祥方言記》,體例比以前更加完備。
他還組織並領導瞭對湖北、湖南全省方言的調查。在調查方言的過程中,不但運用瞭現代語言學的理論方法,而且使用瞭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實驗儀器,使中國方言學一開始就達到瞭國際先進水平。其調查的理論方法至今仍有很大影響。可以說,現代漢語方言學是在他的影響下成長、發展起來的。
趙元任先生在漢語語法學和理論語言學等方麵貢獻極大,是結構主義漢語語法的開創者和奠基者。他在1934年發錶的《音位標音的多能性》,闡述從語音材料歸納音位係統存在多種選擇,答案不是唯一的。該文在國際上産生瞭巨大的影響,被列為結構主義語言學的經典之作。他的《國語入門》(1948年)、《中國話的文法》(1968年),在理論、方法、體係方麵奠定瞭結構主義漢語語法的基礎。這一語法體係,自上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在國內居主流地位。從那時至今,國內影響最大的語法著作,如丁聲樹的《現代漢語語法講話》、硃德熙的《語法講義》以及80年代的《中學教學語法係統提要》等,都采用瞭該體係。
從上世紀40年代起,趙元任運用結構主義描寫語言學理論方法研究漢語語法,嘗試建立起一個嶄新的語法體係。當時齣版的《國語入門》,是中國第一部嘗試運用結構主義語言學方法研究漢語語法的著作。他確定漢語語法單位是語素、詞、短語、句子。根據語法功能,即運用分布分析法來劃定各級語法單位的類彆。用直接成分分析法分析句子,用話題、說明來解釋漢語句子的主語、謂語,用位置前後來規定主語、賓語。這些對以後的漢語語法研究産生瞭深遠影響。
趙元任在上世紀60年代齣版的《中國話的文法》,根據句法功能區分詞類,為每一詞類下瞭比較嚴格的定義,使每類詞都有明確的形式化標記。這種做法使劃分詞類簡單明瞭,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比以前的漢語語法著作有很大進步。在具體分類時,對量詞、助動詞、介詞等封閉性的詞類,盡可能窮盡地列舉其成員,描寫它們的功能和用法。這種方法很有創見,避免瞭一般結構主義語法容易犯的“循環論證”的問題。尤其是對語助詞的分析,觀察細緻入微,描寫準確周到,是人們一直稱道的部分。這部書方法謹嚴、係統分明,以直接成分分析法作為研究語法的主要方法,是典型的結構主義語言學著作。但作者持論通達,從不拿事實遷就理論。他說:“在語言現象中尋找係統性和對稱性,在方法上是可取的,隻要不走得太遠。”所以至今仍是國內外引用最多的漢語語法著作。
……
前言/序言
史海拾遺:燕園絮語與南開風雲 (1911-2011) 一部跨越百年的大學風雲史詩,聚焦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的另外兩顆璀璨明珠。 本書並非對某一特定學府的全麵迴顧,而是將目光投嚮與清華同源共流、共同塑造瞭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群體的另外兩所標誌性學府——北京大學(原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堂)與南開大學。通過對這兩所學府自1911年至2011年間波瀾壯闊百年的曆史梳理,本書旨在勾勒齣中國高等教育在動蕩時代中,知識分子如何堅守學術理想、應對時代變遷、並深刻影響國傢命運的宏大圖景。 本書將著重於以下幾個核心主題的探討,力求呈現一份豐富而多維度的史料與解讀: --- 第一部分:風雨初創與思想的萌芽 (1911-1937) 在清末民初的劇變中,知識的重建與現代性的引入成為當務之急。北京大學作為中國第一所國立綜閤性大學,其角色尤為關鍵。 一、北大:從“太學”到“新文化”的策源地 本部分將深入剖析北京大學在蔡元培先生主持下的“兼容並包”精神如何確立,以及這一精神如何孕育瞭中國思想史上最深刻的變革。 1. 體製革新與學術獨立: 考察北大如何吸收西方大學的組織架構,同時保持對中國傳統學術的尊重與批判性繼承。重點分析早期教授群體——如辜鴻明、王國維、陳寅恪(早期履職經曆)——在學科建設中的獨特貢獻與爭議。 2. “五四”前夜的激流: 細緻描繪瞭新文化運動在北大校園內的醞釀與爆發。鬍適、魯迅(在北大的任教與思想實踐)、李大釗等知識精英如何通過講壇、辯論和齣版物,對封建思想展開總攻。本書將特彆關注思想的碰撞,而非簡單的事件羅列。 3. 學生群體的政治覺醒: 探究北大如何在精英教育與社會責任之間尋找平衡。分析學生社團的活躍程度,以及他們如何將學術思辨延伸至社會改革的實踐領域,探討早期進步學生運動的內在邏輯與睏境。 二、南開:私立教育的典範與“知中國,服務中國” 與以官辦色彩為主的北大不同,南開大學(由張伯苓先生創立)代錶瞭中國私立教育的典範,其教育理念更強調實踐與愛國主義的結閤。 1. 張伯苓的教育哲學: 深度解讀張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內涵,分析其如何將體育精神、道德培養與學科教育並重。考察南開如何在經費匱乏的條件下,通過校友捐贈和自身努力,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現代教育體係。 2. 早期學科建設與人纔培養: 聚焦南開早年在經濟學、化學等領域的早期成就。分析南開培養齣的第一批傑齣校友(如周恩來等),他們的思想底色如何深受南開“愛國”精神的影響。 3. 南開與地域社會的關係: 考察南開大學在天津地方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如何在城市化進程中,通過服務地方經濟與社會建設來踐行其辦學宗旨。 --- 第二部分:戰爭年代的遷徙與堅守 (1937-1949) 抗日戰爭的爆發,迫使中國高等教育經曆瞭空前的地理遷移與精神考驗。本書將重點描繪北大與南開(以及中央大學等高校)在民族危亡之際展現齣的脊梁。 一、長沙臨大與西南聯大的精神熔爐 本書將詳述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南遷的艱辛曆程,特彆是長途跋涉至長沙臨時大學,以及最終在昆明組建西南聯閤大學的“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跡”。 1. “聯大精神”的構建: 重點分析在極端物質匱乏和空襲威脅下,三校師生如何共同維護學術尊嚴和教育秩序。不同於其他側重清華的敘事,本書將突齣北大和南開在聯大中的獨特貢獻與麵臨的挑戰。例如,北大前輩學者如何以其深厚的學養穩定人心,南開的教育傢如何將堅韌融入教學實踐。 2. 學科的交叉與融閤: 考察三校不同學科體係在聯大體製下的碰撞與互補。分析聯大如何在戰爭陰影下,依然維持瞭極高的學術水準,為戰後中國的重建儲備瞭核心人纔。 3. 在炮火中堅守的知識分子: 選取數位在聯大期間具有代錶性的學者案例(例如,側重於北大和南開係統的教授,如馮友蘭、陳岱孫、吳有訓等),描繪他們在戰火中堅持獨立思考和學術研究的個人史詩。 二、戰後重建與思想的轉嚮 抗戰勝利後,高校的迴歸與隨之而來的政治思潮的湧動,構成瞭這一階段的另一重要主題。 1. 北大的“自由主義”陣地: 分析戰後北大校園內,自由主義思潮與馬剋思主義思潮的激烈辯論。探討北大知識分子群體在“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所經曆的思想掙紮與抉擇。 2. 南開的復蘇與挑戰: 考察南開大學在天津復校後的重建工作,以及私立大學在新的政治環境下所麵對的財政與意識形態壓力。 --- 第三部分:院係調整後的重塑與發展 (1949-2011) 新中國成立後的院係調整,深刻地改變瞭北大和南開的格局與命運。本書將聚焦於這一曆史轉摺點對這兩所學府的深遠影響。 一、北大的學科重組與定位變遷 1. 文理基礎的重建: 詳述北大如何根據國傢需求進行大規模的院係閤並與拆分,特彆是理科的強化與人文學科的調整。分析在新的教育方針下,北大如何繼續試圖保持其思想批判的傳統,以及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側重點變化。 2. 關鍵曆史時期的角色: 審慎探討北大在特定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側重於其知識分子群體的學術實踐與專業貢獻,而非政治運動的細節描述。 二、南開的“綜閤性大學”之路與地方貢獻 1. 南開的“北方綜閤性大學”定型: 考察南開大學在調整後,如何確立其在化工、海洋科學等領域的優勢,並努力恢復其作為一所全國性重點大學的地位。 2. 周恩來總理與南開的特殊聯結: 分析南開校友、國傢領導人周恩來對母校發展的持續關注與影響,尤其是在重大決策和資源分配上所體現的傾嚮性。 3. 改革開放後的再次騰飛: 記錄南開大學在改革開放後,如何通過引進人纔、加強國際閤作,重新煥發活力,並積極參與到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 --- 結語:百年薪火,殊途同歸 全書最後將對北大和南開在一百年間所展現齣的“大學精神”進行對比性總結。它們共同構成瞭中國現代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三個維度(清華的工程與精英化、北大的思想與人文、南開的實踐與愛國主義),在不同的曆史節點上,以各自獨特的方式,迴應瞭“為中國培植人纔”的共同使命。本書旨在通過對這兩所名校的詳細敘述,為讀者提供一個更全麵、更立體的中國近現代大學史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