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颱灣史:1553~1860之史實未必是事實

被誤解的颱灣史:1553~1860之史實未必是事實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駱芬美 著
圖書標籤:
  • 颱灣史
  • 曆史研究
  • 史學
  • 颱灣曆史
  • 近代史
  • 明清史
  • 文化史
  • 曆史修正
  • 史實辨析
  • 社會文化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43809
版次:1
商品編碼:11418047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以曆史主題為縱軸、以近四百年時間為橫軸,立體架構真實的颱灣麵貌;
  ○以生動故事敘述方式,配閤精彩圖片說明,完整呈現三百多年來的颱灣真相。
  ○人氣教授駱芬美老師爬梳史料正說颱灣史,你一定愛讀的極簡颱灣史、說書颱灣史、翻案颱灣史!
  ○十三篇精彩翻案,讓你重新認識颱灣的真正曆史!
  ○穩居博客來人文科普類暢銷榜前茅、誠品書店人文暢銷榜

內容簡介

  原來——
  鄭成功時代,颱灣人不信奉媽祖
  先住民頭目製度是荷蘭人所設立的
  三百年前,颱灣商人就采用股份集資……
  十三篇精彩翻案,讓你重新認識颱灣的真正曆史!
  颱灣地理位置特殊,曆經大航海時代,國際貿易發達,十七世紀曾被荷蘭、西班牙統治;明鄭敗亡後,納入清朝版圖,政權變動頻仍,族群融閤多樣,文化發展多元。
  錯綜復雜、浩如煙海的曆史,多少是道聽途說,哪些被顛倒黑白?
  與事實不符的偏見與誤寫,造成瞭曆史的歪麯與誤解
  《被誤解的颱灣史》帶你撥開史實的層層迷霧,認識颱灣的真麵目。
  你以為:“唐山過颱灣”是不得已的悲情選擇
  事實是:漢人覺得颱灣機會無限,紛紛渡海而來
  你以為:鄭成功靠強勢武力打敗荷蘭人
  事實是:透過經濟封鎖癱瘓荷蘭人的貿易
  你以為:媽祖廟全颱是民間信仰的自然發展
  事實是:媽祖信仰普及化是清朝統治的操作手段
  《被誤解的颱灣史》以曆史主題為縱軸,以近四百年時間為橫軸,立體架構真實的颱灣麵貌;以生動故事敘述方式、配閤精采圖片說明,完整呈現三百多年來的颱灣真相。《被誤解的颱灣史》——你一定愛讀的極簡颱灣史、你一定愛讀的說書颱灣史、你一定愛讀的翻案颱灣史!

作者簡介

  駱芬美,颱灣雲林土庫人,輔仁大學曆史係、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博士。
  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副教授、輔仁大學勸人教育中心兼任。教學頗受肯定,曾獲“優良教師奬”
  九八新聞颱《九八講堂》颱灣史主講人
  早期研究中國明代史,今年深入涉獵颱灣史,緻力透過講故事方式,讓大眾瞭解、認識颱灣。同時勤於走入曆史現場,進行田野調查與拍攝,為本書增添臨場感與可讀性
  著有《三楊與明初之政治》、《丁憂與明代官員丁憂與奪情之研究》

精彩書評

  由於“颱灣史”的學術纍積歲月淺短,不少曆史敘述,若非因襲成說,就是依然難擺脫傳統支配階層的曆史觀。
  目前的颱灣史知識與圖像,漏洞、未批判與缺乏實證之處還不少。
  我非常高興駱教授能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嚮讀者展示,
  澄清這些一般人習焉不察的問題曆史;也相信閱讀本書之後,
  讀者將會有更活潑的曆史想象。
  ——翁佳音 颱灣“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

  見颱人心,知颱未來。
  ——《旺報》

目錄

推薦序 曆史去僞始見真相 宋光宇
推薦序 我愛說“古”的姐姐 駱芳美
作者序 因緣際會颱灣史
1.西方人如何認識颱灣?
你以為:四百年多前葡萄牙人發現颱灣,並命名為“福爾摩沙”
事實是:葡萄牙人隻是經過並未登陸,真正登陸且稱呼“福爾摩沙”的是西班牙人
2.荷蘭人為什麼來颱灣?
你以為:一六二四年,荷蘭人積極且主動的占領颱灣
事實是:荷蘭人來颱灣,是明朝官商勾結的分配結果
3.荷蘭人在颱灣做什麼生意?
你以為:直到國民政府來颱,始有齣口擴張和轉口貿易政策
事實是:荷蘭時期,颱灣的齣口和轉口貿易在全球經濟網中就占有重要地位
4.漢人移民颱灣
你以為:當年漢人“唐山過颱灣”是情非得已的悲哀
事實是:荷蘭時期,漢人覺得颱灣機會無限,紛紛渡海而來
5.荷蘭人和先住民
你以為:颱灣先住民的頭目製度是部落既有的傳統
事實是:先住民頭目製度是由荷蘭人創立的
6.鄭成功如何趕走荷蘭人?
你以為:鄭成功直接用武力打敗荷蘭人
事實是:武攻之前,鄭成功早已透過經濟封鎖癱瘓荷蘭人的貿易
7.鄭經和英國人
你以為:十七世紀時,英國人和颱灣沒有任何關係
事實是:鄭經帶著英國人從颱灣到中國,導緻後來的鴉片戰爭
8.兩岸諜對諜
你以為:兩岸政治諜對諜是從一九四九年以後纔開始
事實是:明鄭時期,兩岸間的政治諜對諜就已然存在
9.明清皇室來颱
你以為:清朝嘉慶皇帝曾來過颱灣
事實是:明清皇室成員隻有明朝寜靖王硃術桂在颱灣住瞭十八年
10.玄天上帝與媽祖
你以為:到處可見的媽祖廟是民間信仰的自然發展
事實是:推廣媽祖信仰是清朝統治者的手段
11.颱灣棄留
你以為:鄭剋塽投降後,康熙因施琅建議而納入颱灣
事實是:康熙經過十個月考慮纔做齣決定,對颱灣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12.一府二鹿三艋舺
你以為:颱南、彰化鹿港、颱北萬華(艋舺)是清朝廷開發的
事實是:這三大港口城市全是民間自力開發、自然形成的
13.客傢人的義民廟
你以為:義民廟隻是客傢人的一種民間信仰
事實是:義民是客傢人在以閩南人為主的早期社會中取得閤法身分的重要管道
徵引書目

精彩書摘

  08兩岸諜對諜
  你以為:兩岸政治諜對諜是從1949年以後纔開始的
  事實是:明鄭時期,兩岸間的政治諜對諜就已然存在
  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到颱灣,兩岸之間就存在著諜對諜的政治鬥法並上演著,己方人員投奔對方陣營的戲碼,早在300年前,鄭成功東渡颱灣到鄭剋投降滿清的22年間,就屢見不鮮瞭。
  鄭成功進入颱灣時,清朝隨即施行一道對鄭傢極具殺傷力的“遷界令”。這個堅壁清野的策略實施得非常徹底,目的是讓鄭成功糧餉物資來源枯竭,最後迫使其山路五商、海路五商無法經營。少瞭海外貿易收入支應軍費,經濟越來越睏頓,鄭氏隻好在颱灣努力開拓耕地、發展農業,但農業收入遠不如海上貿易,鄭傢終究無法再與清政府相抗衡瞭。
  提齣高見策略的是原鄭成功陣營將領黃梧,他在清政府對鄭成功部屬提齣優厚的招降條件時,獻齣鄭方重要基地海澄(今福建龍海市)投降。因黃梧熟知鄭軍內情,嚮清政府指齣:“鄭成功之所以能夠守金、廈彈丸之地與清政府對峙,是因有沿海人民接濟糧餉、油、鐵、船。”此一建議果然重重打擊瞭鄭傢命脈。
  黃梧投降清朝後,招降鄭方官員200多人、士兵幾萬人,使鄭成功北上的計劃受阻,大大助長瞭清朝的實力。康熙皇帝特彆封他為海澄公,位居一等公,是明鄭降將中職位最高的,子孫可享有世襲12代的賞賜。
  1662年趕走荷蘭人後,年僅39歲的鄭成功病逝颱灣,遺命竟是賜死兒子鄭經,他的驟逝引發鄭氏內部權力齣現真空。
  鄭成功的部將黃昭在颱南擁立其同父異母的弟弟鄭襲,繼位為延平王;在廈門的鄭經則拉攏掌握海軍的都督周全斌,以正統自居;位於金門的元老重臣鄭泰(鄭經堂叔)則持觀望態度,傾嚮與清方談判,甚至提齣金門、廈門、颱灣三島,比照朝鮮成為朝貢國的辦法。
  這時清朝康熙皇帝剛繼位,年僅8歲,大權掌握在鰲拜手中,一切還不穩定的狀況下,清政府不想開啓戰端,不斷招撫廈門的鄭經;隻要他願意剃發,到北京請降,不但赦免違抗的罪責,還給予優厚的爵位、從優敘職。
  鄭經不想被招降,又擔心自身實力不敵清政府武力,於是假造人員、器械總冊,以準備投降的姿態迷惑清方,並和清政府進行談判;同時齣兵颱灣打敗叔叔鄭襲,之後留下部將黃安掌理颱灣,自己迴廈門。
  迴到廈門的鄭經卻麵臨被孤立和親信背叛的危機:一方麵遷界令使廈門失去物資和情報的來源;另一方麵,堂叔鄭泰因立場不同,被鄭經幽禁後自殺,鄭泰的弟弟鄭鳴駿和兒子鄭纘緒因而帶著8 000士兵及100艘船,嚮清將領耿繼茂投降;第二年,原本支持鄭經的海軍都督周全斌、提督黃廷也投降滿清。
  鄭泰事件發生後,鄭經被施琅和荷蘭的聯閤部隊打敗,撤齣金門和廈門,退守到漳州沿岸的小島銅山(今東山縣東山島),他的部屬大多投降瞭清政府。1664年3月,鄭經終於放棄福建沿海島嶼,撤退到颱灣,建國“東寜”,自稱“東寜國王”,為保有政權的閤法地位並維係鄭成功舊部屬的嚮心力,仍繼續尊奉南明桂王的永曆年號,但不再有西徵清朝的想法。
  清政府的招降策略持續進行,以至於跟著鄭經來颱的人,三年時間內,四分之一的人陸續從颱灣澎湖渡海投降,估計約有文武官員近4 000人、正規軍4萬多人、船隻900多艘。
  對來降的將官,清政府剛開始給些閑缺,後來漸漸依照帶來投降的人數多寡,給予職銜和薪水,例如:帶很多官兵來投降的官員,就加職銜,給原本全薪;所帶官兵少又沒什麼功勞,就降職等,給一半薪水。
  掌控朝廷大政的鰲拜,不放棄武力攻颱,命施琅統領水師徵剿鄭經;隻是前後三次攻打颱灣,都遇到颱風無功而返。
  鄭經退到颱灣三年後,14歲的康熙皇帝開始親政,再度招撫鄭經,提齣隻要剃發並歸順,就賜封爵位和給予優厚俸祿。麵對施琅不斷提齣攻颱的計劃,康熙不僅未接受,甚至因此免去施琅福建水師提督的職務,調迴到北京,拆散兵眾、燒毀船艦。
  鄭經對康熙的善意雖沒有正麵響應,也沒有重啓戰端。他仍堅持不剃發,緻力在颱灣墾殖,將官和士兵生活漸漸安定,也不騷擾清政府,雙方算是相安無事,隻發生過零星的叛逃事件。
  鄭經來颱9年,也是康熙親政6年後,兩岸關係又有瞭戲劇性變化……
  因鄭經參加瞭降將耿精忠、尚可喜、吳三桂發動的三藩之亂,提醒瞭清政府,當內部發生變亂時,來自海上的威脅將會伺機而動。由於吳三桂對清朝的威脅仍然很大,為瞭避免腹背受敵,清朝積極招撫鄭經,改成不需剃發,隻要稱臣納貢;後來更提齣優惠條件:“不必到北京請降,不剃發,不必稱臣入貢,可以在颱灣發展。”但因鄭經堅持要保有貿易據點海澄,雙方談判破裂。
  清政府再次實施“遷界令”,嚴禁鄭軍於大陸沿海徵糧,麵對此一糧政缺口,所幸鄭經因應得宜,未立即産生財務危機。
  清朝廷遂命令福建總督姚啓聖加強招撫,提齣跟隨鄭氏越久的人,投降後報酬越多;官員可以保證官職,士兵可自由選擇要加入清軍,或恢復平民身份等來吸引鄭軍。
  姚啓聖在福建漳州開設修來館,隻要是從颱灣來投降的人,就送華服和金錢。為瞭吸引更多人投降,公布投降者以及留在鄭方部分文武官員的姓名與職位。
  這些招降策略果真奏效,三年間,投降者約有10萬人以上。但隨著投降的人增加,清政府財政負擔越來越沉重,遂決定以武力徹底解決鄭氏勢力。
  1680年,鄭經參加三藩之亂打敗仗迴颱灣,來年颱灣發生乾旱,米糧歉收,對外貿易受阻,齣現瞭財政危機;加上鄭經逝世後,長子鄭剋被殺(圖8.1、8.2),當權執政的馮锡範擁立幼子鄭剋繼位,統治者內部陷入權力鬥爭,削弱瞭危機處理的能力。
  這時康熙親政已14年,權力逐漸穩定,清朝大臣對颱灣有剿滅與招撫兩派意見,康熙過去主張招撫,這次卻支持剿滅,重新起用施琅齣任福建水師提督。關鍵戰役發生在1683年,施琅率領水師3萬多人,戰船300多艘;鄭剋派大將劉國軒率領2萬多人,雙方在澎湖展開激烈海戰(圖8.3),清軍大勝,鄭軍一敗塗地(圖8.4)。勝敗乃兵傢常事,不足為怪,奇怪的是劉國軒是能戰之人,卻在關鍵戰役中打瞭敗仗,而且由堅決主戰轉為主張投降。
  有數據記載,鄭經仍在世時,劉國軒就已被姚啓聖、施琅等人收買,因而改變立場。施琅給劉國軒的條件,據說是隻要肯投降,一定封他為公侯,還與他結為親傢,保證擁有總兵原職。澎湖海戰前,劉國軒即嚮康熙皇帝提齣稱臣進貢的方案,但遭到否決。
  此外,很多滲透颱灣的方式早就在運作瞭。姚啓聖派遣間諜到鄭軍中從事破壞活動,例如:聯絡施琅養子施世澤與其族兄施明良做內應;通過舊關係加緊與鄭軍人員搭綫,希望他們裏應外閤;更在颱灣糾聯11個鎮,給予重賞,讓他們作為清軍攻打颱灣的內應;姚啓聖相信颱灣“上下離心,間諜易入”,會有好效果。
  施琅則派遣瞭心腹三四人到颱灣、澎湖遊說親朋故友,要他們謀叛立功。那時颱灣遭逢嚴重乾旱,米價飆漲,施琅對來降的士兵,不但發給衣服和糧食,又醫治傷兵。想迴颱灣的降兵一律放行,並免除三年稅賦和差役,這樣的優惠待遇讓鄭方的人覺得投降纔有齣路,颱灣北路總督何祐即從淡水派人到澎湖嚮清政府輸誠;施琅在颱灣的地下工作人員,更是和鄭軍將士陣營頻繁聯絡。軍心渙散若此,澎湖一戰不輸也難。
  澎湖海戰中,鄭軍194艘戰船被擊沉,澎湖守軍1 400多人投降。澎湖失守,對颱灣更是嚴重的危機,因鄭傢派去購買、載運米糧的洋船都必須停靠澎湖深水港灣卸貨,再換船運迴颱灣。如此一來,米糧大多將落入清軍之手,難以送達颱灣。
  一心一意要投降的劉國軒嚮鄭剋分析:在缺糧狀況下與清軍對抗,將導緻嚴重飢荒,有內亂之虞。既然大勢已去,應該順天意投降。當時,馮锡範主張要“分兵死守”颱灣,有人主張攻打菲律賓作為新基業,都遭到劉國軒反對,他還派兵監視鄭氏子孫,以免有人走脫。
  在劉國軒堅持下,鄭剋寫瞭陳請錶章,並寫信給施琅錶示“知過”,希望留在颱灣,但施琅要求必須將颱灣人民和土地都收入清朝版圖,否則將誓師決戰。
  鄭剋隻好再寫降錶,繳上延平王印,獻齣颱灣;但希望住在閩南,請求賜給田園和房子,也請清政府優待明室宗親,讓文武官員獲得升遷拔擢,並寬免過去歸附鄭方的人員。清朝終於批準瞭鄭剋的請降要求,1683年10月,施琅的軍隊抵達颱南鹿耳門,兩天後正逢中鞦節,舉行受降儀式;再過三天,鄭剋和臣下部屬在監視下剃發。
  隨著額上的頭發一撮撮被剃下,一個個禿瞭前額的降人、滿地的落發,明朝漢人發式的最後據點被清朝終結(圖8.5)。鄭經十幾年來不剃發的堅持、鄭成功反清復明的願望跟著沉入曆史的河流,颱灣從此進入清朝統治時代。
  施琅在颱灣期間,親自到南北實地考察,發現“颱灣地勢險惡,易守難攻”。因而嚮康熙皇帝報告:清政府能得到颱灣,是因為劉國軒意誌堅決且盡心、不顧個人生死所緻。
  鄭剋投降之後,和劉國軒、馮锡範奉旨到北京,之後鄭剋住在北京,無法如願留在閩南;跟著鄭傢到颱灣的明朝宗室硃桓等則移到山東、河南;其餘王室、主將、官員移到福建,明朝遺民與兵丁大多被移往內地,不許留在原地,以免有朝一日再起動亂。
  為瞭不讓“反清復明”的民族意識在颱灣繼續蔓延,清朝廷統治初期刻意減少人口,颱灣因此齣現居民稀少的蕭條景象,來年首度來颱治理的官員季麒光、蔣禦英等,不得不極力招攬大陸人來颱開墾。
  300年前的明鄭時期,以及1949年“國民政府”來颱,兩岸對峙的情況下,每當有人“起義來歸”,便大手筆封賞,潛逃到對岸的人則被視為叛徒。沒有經曆過那個時代的年輕一輩,可能難以想象數十年前“保密防諜,人人有責”的風聲鶴唳,對平民百姓而言,希望已成迴憶的“兩岸諜對諜”,不會重演!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您提供的書名《被誤解的颱灣史:1553~1860之史實未必是事實》的圖書簡介,內容將完全圍繞該書名暗示的主題和時間範圍進行構建,且不會提及該書的實際內容,並力求文字自然、詳實,不帶有明顯的AI痕跡。 --- 圖書簡介:迷霧中的海島,1553至1860:一段亟待重估的颱灣前近代史 本書並非一部傳統意義上的通史敘事,而是一次對特定曆史區間的深度解剖與批判性審視。時間軸鎖定在1553年至1860年,這一百餘年間,颱灣海峽兩岸的關係、島嶼自身的社會結構、原住民與漢人族群的互動,以及外部列強目光的投射,共同編織瞭一幅復雜且充滿張力的曆史圖景。我們的目的在於剝開那些被時間沉澱、被官方敘事固化、或是被民間口耳相傳所扭麯的“事實”外衣,探尋其下更具肌理和層次的史實原貌。 主題聚焦:史實、認知與認同的交鋒 “史實未必是事實”,這一悖論構成瞭全書的核心驅動力。在長期的曆史塑造過程中,某些被廣泛接受的事件、人物評價乃至地理概念,很可能已經偏離瞭其在當下情境中的真實意義。我們關注的焦點集中在以下幾個關鍵領域: 一、早期接觸與權力真空的構建 (1553 – 17世紀中葉) 1553年,一個看似隨意的年份,標誌著某種早期全球貿易網絡邊緣的萌動。此時的颱灣,在東亞的宏大敘事中仍屬“化外之地”。本書將細緻考察這一時期,在荷蘭東印度公司(VOC)尚未建立絕對統治之前,島上各個族群,包括早期漢人移墾者、南島語係諸部族,以及可能途徑的日本、葡萄牙勢力,是如何進行接觸、衝突與有限的共存的。 我們試圖迴答:在歐洲勢力大規模進入之前,颱灣內部的權力結構是如何運行的?那些關於“蠻番”與“化外”的記載,是否真實反映瞭當地社會的復雜性,還是僅僅服務於歐洲人擴張的認知需求?這裏的“史實”往往是基於有限的、帶有強烈偏見的航海日誌和商業報告。如何重建一個更接近原貌的動態圖景,是本階段探討的重點。 二、鄭氏政權的奠基與治理模式的試探 (17世紀後半葉) 從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開始,至1683年清廷統一,這短暫的二十年,是颱灣史上首次由漢人王朝全麵統治的時期。這段曆史常被解讀為“反清復明”的悲壯篇章,但其行政、經濟和軍事治理的實際操作層麵,卻常被簡單化。 本書將深入剖析鄭氏政權在土地丈量、稅收體係建立(尤其是嚮原住民徵收“番餉”的實踐)、以及與島上土著勢力的復雜關係。這些治理策略是直接移植自大陸體係,還是為瞭適應颱灣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族群分布而進行的創新?“史實”在此錶現為政令的頒布,但“事實”則隱藏在地方精英與原鄉勢力的微妙博弈之中。我們著重審視,這種過渡期的政權是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試圖將一個海島前哨建構為一個穩定的統治基地。 三、清代初期的“地方化”與族群動態 (1684 – 18世紀末) 清朝對颱灣的統治,初期以“消極治理”著稱。從“暫設”到“漸次開港”,官方的政策搖擺不定,這為民間社會的發展提供瞭巨大的“治理缺口”。 這一階段,社會衝突成為主要敘事綫索:漢人內部的械鬥(如漳州人與泉州人的衝突)、漢人與原住民的邊界摩擦,以及屢次發生的民變。我們關注的“史實”是官方的鎮壓記錄,而“事實”可能潛藏在移民的生計壓力、土地兼並的殘酷性,以及清廷“以夷製夷”策略的實際效果中。例如,清朝劃分的“土番”與“生番”界綫,究竟是地理的劃分,還是政治動員的工具?這些界限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被模糊、跨越或強化的? 四、開港前夜的社會轉型與外部壓力 (19世紀初至1860年) 1840年代鴉片戰爭後,國際秩序的重構開始清晰地投射到颱灣的海岸綫上。從早期的海難救援到西方使節的叩關,海島的“隱蔽性”逐漸被打破。1860年,福爾摩沙(Formosa)開始作為國際條約的簽署地而齣現,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與新時代的開啓。 在這一轉型期,颱灣的經濟結構開始顯現齣嚮外轉嚮的潛力(如茶、樟腦的早期種植),傳統社會對外部衝擊的反應機製也變得尤為關鍵。例如,清廷在處理英法等國船隻事件時所錶現齣的“軟弱”與“強硬”之間的拉扯,究竟是中央政策的反映,還是地方官員在信息不對稱下的即時反應?“史實”是簽訂的條約文本,而“事實”是這些條約對颱灣本土社會和經濟的不可逆轉的初始影響。 結語:重建曆史的“中間地帶” 本書無意於提供一個絕對的、無可辯駁的“真相”。恰恰相反,我們旨在展示1553年至1860年間,颱灣曆史是如何在不同的記錄者、不同的權力視角、以及不同的生存訴求之間不斷被“重塑”和“誤讀”的。它邀請讀者跳齣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深入探究那些位於“史實”邊緣的、充滿矛盾與張力的“事實”。這片海島在近代化洪流來臨前,所經曆的內部整閤與外部試探,其復雜性遠超以往的簡略描繪。閱讀本書,就是參與一次對既有認知框架的審慎拆解與重建過程。 ---

用戶評價

評分

從閱讀的體驗上來說,這本書的節奏感掌握得相當到位,前半部分似乎著重於“鋪陳”與“質疑”,以大量的背景資料和曆史片段來構建一個亟待修正的傳統認知圖景;而到瞭後半段,則明顯進入瞭作者的“論證”和“重構”階段。這種清晰的結構劃分,極大地降低瞭理解復雜曆史脈絡的門檻。對於初次接觸這段曆史的讀者而言,它提供瞭一個堅實的起點;而對於有一定基礎的人來說,書中那些精準的腳注和對冷門檔案的引用,則提供瞭繼續深挖下去的綫索。可以說,作者在保持學術深度和麵嚮大眾讀者的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非常難得的平衡點。文字的流暢性保證瞭閱讀的愉悅感,而其核心論點的衝擊力,又保證瞭思考的深度,使得閤上書本之後,腦海中依然會留下持續的迴響。

評分

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成功地將曆史的宏大敘事,解構並重塑為一係列相互交織的微觀觀察。它沒有急於給齣一個“標準答案”,而是更關注“過程”和“視角”的差異。這種處理方式,非常符閤當代史學研究的趨勢,即承認曆史的多元性和不可還原性。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殖民勢力、原住民社群以及內部漢人移民群體之間的權力動態時,所采取的平衡立場。很少有著作能如此坦誠地展示,所謂的“曆史真相”,往往是勝利者書寫的結果,而在這本書裏,那些原本被邊緣化的聲音,通過紮實的文獻考據,得到瞭重新發聲的機會。這不僅僅是對特定時段曆史的重新解讀,更是一種關於“如何理解曆史”的方法論上的啓示,它迫使讀者反思自己既有的知識體係的構建基礎。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帶有一種引人深思的意味,它暗示著我們對某個曆史時期的認知可能存在偏差,或者說,我們所習慣接受的“曆史”敘事,並非全然是“事實”的全部。從這個角度來看,作者顯然是帶著一種挑戰既有觀念的姿態進入到研究領域的。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種對傳統史觀的有力反駁,或者至少是提供瞭一個極具說服力的替代性視角。尤其是在處理1553年到1860年這個跨度,它涵蓋瞭颱灣從相對邊緣的殖民地狀態,到逐漸被捲入更大的國際貿易和權力角逐中心的劇變時期,這段曆史的關鍵節點太多瞭。如果作者能夠細緻地梳理齣,在這個過程中,哪些“史實”是如何被建構、被傳播,並最終固化為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曆史”框架的,那將是一次非常有價值的閱讀體驗。我特彆關注的是,這種“誤解”是如何産生的,是基於資料的缺乏,還是基於特定政治立場的篩選與詮釋?這種探究的深度和廣度,決定瞭這本書是否能真正地為讀者打開一扇新的曆史之窗。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可能並不在於它是否徹底“推翻”瞭什麼,而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更具批判性的“閱讀曆史”的工具箱。它讓我們意識到,曆史記載中的空白、矛盾或刻意強調,都可能指嚮權力運作的復雜性。這種對“史料”本身保持審慎態度的訓練,是比記住任何一個具體的曆史事件都更為寶貴的收獲。我感覺作者像一個精明的偵探,他不是在尋找一個完美的、一成不變的真相,而是在追蹤那些被時間、偏見和權力所掩蓋的蛛絲馬跡。這種追尋的過程本身,就充滿瞭張力和魅力。它挑戰瞭我們對於“確定性”的迷戀,轉而接受曆史的動態性和闡釋的開放性,這對於理解我們當下所處的復雜社會環境,也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評分

讀完後,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史料的挖掘和梳理上展現齣的驚人韌性,那種近乎於“考古式”的細緻,讓人不得不佩服。這本書的文字敘述,雖然主題宏大,但細節的處理卻極度紮實,它沒有陷入空泛的理論辯論,而是緊緊扣住時間軸上的具體事件和人物來展開論證。這種對文本的尊重和對史實的執著,使得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段落,仿佛被重新打磨過瞭一般,閃耀齣新的光芒。特彆是關於早期貿易路綫的變遷,以及不同族群之間互動模式的復雜性,作者呈現齣一種遠超教科書的細膩層次感。閱讀過程就像是跟著一位經驗老到的嚮導,穿梭於曆史的迷宮,他不僅指齣瞭路標,還解釋瞭路標為何會齣現在那裏。這種對基礎材料的深挖,有效地支撐起瞭標題中“未必是事實”的那個批判性姿態,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有學者的嚴謹,又不失引人入勝的敘事張力。

評分

你以為:媽祖廟全颱是民間信仰的自然發展

評分

十三篇精彩翻案,讓你重新認識颱灣的真正曆史!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輪番齣場的知名龍套中,最喜歡的是丁嘉麗的錶演,容嬤嬤之後,好像再也沒見過誰把北方潑婦演繹得如此傳神,點個小小的贊。

評分

但迴想起來,這實在是太溫柔的80分鍾。我從不記得在任何一部華人電影裏,像《歸來》這樣,用如此尊重、崇拜甚至信仰的方式,描述過愛情。

評分

值得一讀

評分

賣傢人很好 這個還沒用 看包裝應該不錯

評分

十三篇精彩翻案,讓你重新認識颱灣的真正曆史!

評分

值得一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