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之岛

碎片之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沃伦·费伊 著,王聪霖 译
图书标签:
  • 奇幻
  • 冒险
  • 悬疑
  • 科幻
  • 末世
  • 生存
  • 成长
  • 解谜
  • 反乌托邦
  • 未来世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5100195
版次:1
商品编码:1142185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2
字数:29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侏罗纪公园+LOST)×阿凡达=科幻迷们大呼过瘾的《碎片之岛》
  ★如果达尔文看到《碎片之岛》,一定会修改“进化论”!
  ★2010年全球悬疑作家协会小说
  ★2009年英国科幻协会小说
  一座来自寒武纪的碎片之岛,一个后被人类征服的世界!
  挑战达尔文进化论,揭示不可思议的地球真相。

内容简介

  

1971年,南纬46度,西经135度,英国皇家“应许号”登陆一个无名小岛,舰长将其命名为“韩德斯岛”。这是仅存的史料,然而字里行间似乎隐瞒了许多无法言说的信息。2013年,南太平洋中心,“三叉戟号”正开往韩德斯岛,拍摄电视真人秀节目《海洋生命》。当一位科学家登岛后,一场的生存考验就此展开。

与世隔绝5.4亿年的韩德斯岛,多种门类的生物同时存在,形成了与外界迥异的小岛生态系统,从而证明达尔文的“进化论”有不可磨灭的瑕疵。而且,地球上没有哪一个物种能与之对抗,岛上任何生物侵入地球其他地方,都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

让全球科幻迷一致推荐的《碎片之岛》,带您走进最后一块未被人类文明污染的净土,领略“超智能物种”带来的震撼与敬畏。

作者简介

[美]沃伦·费伊出生于美国加州好莱坞。曾是书商、统计分析师、和影像数据库的总编辑,为全国知名专栏写过数百篇的影评。目前任职于专门生产高科技玩具的WowWee,为他们的智能机器人撰写文案。现与妻子、女儿、两只狗、三只猫、两只天竺鼠居住在加州圣地亚哥。

从小就对生物着迷,9岁开始挖化石,11岁跑去上加州理工大学的神经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主义的虔诚信徒,戴维?艾登伯禄(BBC大自然纪录片制作人)、达尔文、刘易斯?李奇(考古学家)都是他的启蒙老师。

首部小说《碎片之岛》不但获得科幻小说界的两项重要大奖,还被科幻迷热烈追捧,被誉为《侏罗纪公园》作者、科幻大师迈克尔·克莱顿的正宗接班人。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比《侏罗纪公园》震撼10倍!

  ——《华尔街日报》

  

  喜欢《侏罗纪公园》的人一定会迷上《碎片之岛》。

  ——《今日美国》

  

  之前的新世界,骇人的,让你粉身碎骨的新物种,小岛探险的电视现场直播,读了你就逃不出来。

  ——《纽约时报》

  

  超赞的科幻小说,完全对得起读者的期待与智力。

  ——BBC

  

  充满想象力的小说,为《侏罗纪公园》的“古生物生存冒险”带来新鲜的变化。

  ——美国《出版人周刊》

  

  沃伦·费伊毋庸置疑是迈克尔·克莱顿的接班人。

  ——美国《书商》杂志

  

  这套科幻丛书的出版,有着一种特别的意义。它提醒我们,只有站在与世界对话的意义上,中国文学幻想传统的重建才是一种真正的重建。

  ——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阿来

目录

一七九一

8月21日002

现在

8月22日008

8月23日028

8月24日042

9月3日062

9月4日088

9月5日093

9月7日111

9月10日121

9月15日179

9月16日191

9月17日298

9月18日313

精彩书摘

  1999年,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于加州阿纳罕姆市紧急开会,讨论有关外来物种的报告,科学家所讨论的并非来自外星球的物种,而是由世界其他地区入侵美国的物种。

  康奈尔大学的生态学家皮蒙特与研究生雷什、莫里森和朱尼加估计,外来物种每年大约花费美国1230亿美元——相当于2012年越南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2005年,《千禧年生态系统评估》指出,生物入侵的现象已经泛滥成灾。至少有170种外来物种生活在大湖区,光是单一种类的美国水母就足以完全灭绝26种黑海的食用鱼,而波罗的海现在则被超过100种的外来入侵者喧宾夺主。

  1988年,吸附在黑海或里海船只上的淡水斑马贻贝,被扔进了辛克莱湖,最后扩散至整片的大湖区及圣劳伦斯海道。由此处开始,这些贻贝繁衍至美国的河道系统中。一个母斑马贻贝一次大约能产下3万至40万颗卵,到了1991年,这种硬壳的小软体动物已经繁衍扩散至远在西方的密西西比河,并将绝大多数原生物种逼至灭绝的边缘。它们消耗藻类和氧气,释出氨气,勤奋不休地展开了生物大暴走,威胁到整个美国东部的生态系统。斑马贻贝似乎势如破竹、锐不可当。

  2000年,斑马贻贝来自里海的表亲——小斑马贻贝迎头赶上。短短五年时间内,小斑马贻贝几乎取代了斑马贻贝在密歇根湖的数量,不仅阻塞灌溉口、影响乌龟和船只,甚至威胁到整个食物链。

  90年代初期,西方玉米根虫搭上喷射机,顺路来到饱受战乱蹂躏的南斯拉夫。当人类正为他们的信念血腥奋战时,根虫在此找到了长久栖身之地。一只怀孕的根虫每年足以造成欧洲超过10亿美元谷物的损失。

  当然,在整个地球自然史上,外来入侵者一直会带来毁灭性浩劫,进而促成物种的演化。在500万年前,一座连通北美洲和南美洲的陆桥形成,使得剑齿虎灭绝了曾经称霸南美洲2000万年、身长3米却毫无战斗能力的恐鸟。

  就在12000年前,人类跟随野牛越过冰原陆桥,从西伯利亚来到北美洲。在那里,他们发现一个由剑齿虎统治的世界。1000年后,这些大猫、长毛象、树懒和整个共生动物生态系统全都消失殆尽。

  10500年后,哥伦布与其他欧洲探险家抵达美洲时,他们带来天花和淋病,彻底将“新大陆”的原住民一扫而尽。美洲原住民也用梅毒回敬“旧大陆”。不过相较之下,冒险家的船只带来的不只是疾病,还有欧洲黑鼠和挪威棕鼠,比起人类对美洲大陆的征服,它们更加成功。

  北美淡水螯虾在19世纪中期引进欧洲,取代因瘟疫而灭绝的当地原生物种。不幸的是,抗瘟疫的北美淡水螯虾成功将瘟疫病毒带进它们引入的河道系统中,灭绝了所有仅存的原生螯虾。

  30年代,纳粹德国的赫尔曼·戈林元帅认为,聪明的美国浣熊会是德国森林绝妙的新伙伴。而现在,美国浣熊几乎要将林恩兰地区的葡萄园斩草除根,并毁灭德国的酿酒工业。宠物主人也将外来物种引进自家后院。尤金·史菲林是莎士比亚的狂热书迷,他认为所有莎士比亚提过的鸟类,都应该住在“新世界”里,因此他在1890年3月的某天,将60只欧洲椋鸟放进了中央公园,就为了莎士比亚戏剧《亨利四世》中的一句台词。现在美洲有两亿只欧洲椋鸟,全都是史菲林放生的椋鸟后代。

  2000年,一位水族馆老板将两只成年中国黑鱼放进马里兰的池塘里。两年内,有100条贪婪凶狠的肉食鱼类——它们身长3英尺,有着可怕的尖牙,狼吞虎咽地吃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甚至是鸟类。官员们相当担忧,因为这些中国黑鱼可以用鳍行走,并能离水存活三天——而水池离佩图森河只有75码。虽然水池被打进了满满的毒剂,但是到了2004年,黑鱼却开始出现在波多马克河,而且远至佛罗里达州。

  我们在花园里看见的勤劳的小蜜蜂,在16世纪被西班牙征服者刻意引进北美洲,成为农业上不可或缺的伙伴,却也灭绝了大多数为原生植物传递花粉的原生蜜蜂。蜜蜂育种员沃维克·克尔因为不满意意大利蜜蜂的蜂蜜产量,因此在1956年引进非洲女王蜂到巴西,生产出有非洲血统的蜜蜂。后来,26只混种女王蜂竟意外飞逃。从此,这群充满攻击性的非洲后代以一年375英里的速度向北方扩展地盘,几乎歼灭了沿途的意大利蜜蜂族群。

  1986年,蜂蟹螨从东南亚来到北美洲。2005年,40%~60%的北美蜂窝都被这种吸血螨灭绝,因此人们不得不从其他大陆送来数百万个蜂巢,用以拯救当年的谷物。

  广大的物种网络中,我们的处境一直朝不保夕,只要有一个外来入侵者——漂流木上的一条蛇、小鸟排泄物里的一颗种子,或是飞机起落架上的一只怀孕昆虫——就足以歼灭过去的主宰者。我们在身边所见的平衡,只是永无休止的生存大战中的瞬间即景,大多情况下,它呈现出的变化太慢,以至于我们无法预见结果。我们重视夏威夷群岛上脆弱的生态系统,但夏威夷群岛在500万年前甚至还不存在。因此这里的物种曾经都是外来入侵者,它们颠覆平衡,努力稳定自己在此生存繁衍或是死亡的地位。

  由于岛上的物种大战通常比较不为人类所知,反而成了研究焦点。在夏威夷群岛上,这些战争进行得很快,造成物种灭绝而没有竞争对手的统治物种经常会增殖出更多的新物种。去热带岛屿旅行的旅客常被要求填写表格保证自己不会从自己国家运来任何物种。然而在过去,人类不管去哪里,总是会随身带着自己国家生物圈的植物和动物——尤其是去岛屿时。

  波利尼西亚人在夏威夷群岛上殖民时,他们带来了身上带着鸡痘的鸡,鸡痘快速地歼灭了当地鸟类。欧洲人带来了猫、猪和树蛇,造成了今日不难猜想的后果。

  1826年,皇家惠灵顿号意外地将蚊子带到了茂伊岛。蚊子身上带着鸡瘟。当地所有的原生鸟类对鸡瘟毫无免疫力,它们不是遭到灭绝,就是被迫移居到高海拔地区。野猪在灌木丛中挖洞,形成繁衍蚊子的死水坑。结果在68种原生鸟中,有29种从此永远消失。

  大卫·皮蒙特在报告了自己的发现后,告诉与会科学家:“不用太多难缠的动物,就足以造成可怕的伤害。”

  从没有人想过岛上的物种足以彻底改变大陆的生态系统,更别说曾有人听过韩德斯岛的存在。

  ——摘自《几乎命运》,妮尔·达克沃斯博士(经许可摘录)

前言/序言


《破碎星辰的呢喃》 序章 黎明的第一缕微光,如同被遗忘的星辰碎片,艰难地穿透厚重的星云,投射在一片被诅咒的静默之地。这里,曾经是宇宙中最璀璨的文明之光,如今却只剩下无法愈合的伤痕和低语的回响。 第一章:遗落的坐标 在一个偏僻得近乎被遗忘的银河系边缘,年轻的星际考古学家艾拉·雷诺兹,独自一人驾驶着老旧的“寻迹者”号,追踪着一份来自未知文明的模糊坐标。这份坐标,是在一次对古老星骸的探险中偶然发现的,它指向的并非一个已知星球,而是一个被重重谜团笼罩的区域——“寂静之海”。传说中,那里吞噬了无数的星舰和生命,将一切归于虚无。然而,艾拉心中燃烧着对真相的渴望,她不相信传说,只相信数据的痕迹。 “寻迹者”号在星际尘埃中艰难航行,老旧的引擎发出阵阵不祥的呻吟。艾拉瘦削的身影在昏暗的驾驶舱内忙碌着,无数的扫描仪和分析仪在她指尖跳跃。她所依赖的,是她父亲留下的唯一遗产——一份记录着失落文明“普罗米修斯”的零碎笔记。笔记中,充斥着关于“源点”和“裂隙”的隐晦描述,以及一段令人不安的预言:当星辰的脊梁断裂,低语将不再沉默。 经过漫长的航行,艾拉终于抵达了寂静之海的边缘。这里的星空呈现出一种病态的暗紫,远处,巨大的星体如同破碎的玻璃,散落着令人心悸的光芒。探测器发回的信号混乱而微弱,仿佛是垂死星辰发出的最后一声叹息。艾拉的心脏怦怦直跳,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惧与兴奋交织在一起。她知道,她已经踏入了一个未知的领域,一个可能颠覆所有已知宇宙法则的地方。 第二章:低语的回廊 寂静之海并非虚无,而是由无数被撕裂的空间碎片组成。这些碎片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相互缠绕,形成了一个 labyrinthine 的宇宙迷宫。“寻迹者”号小心翼翼地穿梭其中,每一次转弯都可能面对未知的危险。艾拉凭借着父亲笔记中的模糊指示,以及自己对空间物理学的深刻理解,勉强辨别着前进的方向。 在一次险些与一个旋转的星云碎片相撞的危机中,艾拉意外地发现了一个隐藏在碎片深处的空间站残骸。这个残骸的规模远超她的想象,即使已经破败不堪,依然能看出其曾经的宏伟。通过扫描,她发现残骸内部充斥着一种奇特的能量波动,这是她从未探测到的。 进入残骸内部,艾拉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这里并非她所设想的冰冷金属,而是一个被精心设计的,充满艺术气息的空间。墙壁上刻画着奇异的符号和壁画,描绘着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以及他们与某种“力量”的斗争。低沉而缥缈的“低语”开始在残骸中回荡,仿佛有无数的声音在与她交流,又仿佛是某种古老的回响。 艾拉发现,这些“低语”并非随机的杂音,而是编码的信息。她动用一切手段试图破解,但信息过于庞杂,且充满了她无法理解的逻辑。她开始怀疑,这些低语是来自那个失落的文明,甚至是那个未知“力量”本身。在残骸的一个核心区域,她找到了一块巨大的,如同水晶般的装置。装置中心,跳动着一团微弱的光芒,正是那低语的源头。 第三章:裂隙的真相 经过不懈的努力,艾拉终于在装置的协助下,成功解读了一部分低语。这些信息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真相:那个被称为“普罗米修斯”的文明,并非灭绝,而是主动选择了“分离”。他们发现了一种能够撕裂空间,甚至影响现实本质的“裂隙”现象。在最初,裂隙是他们科技发展的关键,让他们能够轻易地跨越星系,探索宇宙的奥秘。 然而,随着对裂隙的深入研究,他们发现裂隙并非只是空间断层,而是一种与更深层宇宙法则相连的“通道”。通过这个通道,他们接触到了一种无法描述的“存在”。这种存在是混乱的,是吞噬一切的。普罗米修斯文明的科学家们,在追逐极致知识的道路上,不小心打开了这个潘多拉的盒子。 裂隙的力量逐渐失控,吞噬了普罗米修斯文明的大部分疆域,将完整的宇宙撕裂成无数碎片,形成了如今的寂静之海。为了阻止这种混乱蔓延,普罗米修斯文明做出了一个痛苦的决定:他们主动将自己的文明核心,以及裂隙的控制权,封印在无数个微小的“碎片”之中,散布在宇宙的各个角落。而他们自身,则以一种近乎“意识”的状态,游荡在裂隙的边缘,试图寻找弥补错误的方法。 艾拉手中的这块水晶装置,正是普罗米修斯文明遗留下的一个“锚点”,它连接着他们分离出去的意识碎片,以及残存的知识。低语,就是他们尝试与外界沟通,传递警示的信号。 第四章:星辰的回响 艾拉意识到,自己并非只是一个偶然的发现者,而是成为了普罗米修斯文明最后的希望,或者说是他们错误延续的载体。她体内,流淌着与普罗米修斯文明相似的,对知识的无限渴望。而她手中的父亲笔记,更是与普罗米修斯文明的知识体系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 寂静之海中的碎片并非静止不动,它们仍在缓慢地移动,相互碰撞,释放出危险的能量。艾拉必须在这些碎片完全崩溃,或者被裂隙的力量彻底吞噬之前,找到更多的“锚点”,并尝试重新连接普罗米修斯文明分离出去的意识。 她也发现了,那些所谓的“星辰碎片”并非只是简单的空间残骸,它们是普罗米修斯文明智慧的载体,是他们曾经辉煌的证明,更是他们犯下错误后,试图挽救宇宙的最后努力。在这些碎片中,艾拉不仅发现了先进的科技,更发现了他们对宇宙法则深刻的理解,以及一种超脱于物质层面的生存方式。 随着探索的深入,艾拉发现自己也开始受到裂隙能量的影响。她的感知变得敏锐,能够模糊地“听”到更遥远的低语,甚至能感受到宇宙深处的某种“脉搏”。她意识到,她正在经历一场蜕变,一场与普罗米修斯文明相似的,危险而又充满诱惑的蜕变。 第五章:新的航程 艾拉的旅程远未结束。她带着残破的“寻迹者”号,以及普罗米修斯文明遗留的宝贵信息,驶向了更加深邃的未知。她知道,前方的道路充满了挑战,她需要面对的不仅是破碎的空间和失控的裂隙,还有她自己内心的恐惧与抉择。 普罗米修斯文明的低语,不再是遥远的呼唤,而是她前进的指引。她要做的,是理解他们曾经的辉煌,铭记他们犯下的错误,并在寂静之海这片破碎星辰中,寻找新的可能性。也许,她能找到弥合裂隙的方法,也许,她能找到一种全新的,与宇宙共存的方式。 《破碎星辰的呢喃》的故事,才刚刚拉开序幕。这是一个关于失落的文明,关于宇宙的真相,关于个体在浩瀚星海中,不断探索与成长的史诗。在这片破碎的星辰之间,艾拉将听到宇宙最深沉的呢喃,并用自己的行动,回应那古老的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重的史诗,展开的画卷之宏大,让人几乎喘不过气来。作者的笔触如同最精密的雕刻刀,在历史的洪流中,细致入微地勾勒出那些被时间磨损的文明残片。我尤其被其中对“失落的仪式”那一段描写所震撼,那种对逝去信仰体系的追溯和重构,远超一般的历史考据,更像是一种灵魂的考古。书中穿插的那些晦涩难懂的古籍残篇翻译,虽然初读时颇费精力,但一旦领悟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辨,便如同打开了通往另一个维度的窗口。我不得不承认,阅读过程并非轻松愉悦,它需要极大的专注力和耐心去拼凑那些散落在不同纪元和地域的线索。但正是这种挑战性,让最终的顿悟时刻显得格外珍贵。它探讨的关于权力更迭、知识传承的本质问题,放在今日的社会背景下,依然具有刺骨的穿透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世界观被某种看不见的力量轻轻摇晃,迫使我去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概念。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随意翻阅的消遣读物,它更像是一次严肃的、需要全心投入的心灵远征。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在结构上处理得非常大胆,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反直觉”。作者似乎故意打乱了我们习惯的时间感和逻辑链条,让你不得不像个侦探一样,在字里行间寻找那些隐藏的钩子。我发现自己花了大量时间去绘制人物关系图和事件时间线,试图将那些看似随机的碎片粘合起来。但这并非无的放矢,一旦你接受了这种叙事结构,你便会开始欣赏它所带来的独特体验:一种对既定认知框架的颠覆。书中关于“循环时间观”的哲学讨论,贯穿始终,但作者巧妙地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中,比如某人总是重复使用同一个比喻,或者某个场景的描述在不同章节中出现轻微的变体。这种处理方式,让我阅读时始终保持着一种高度的警惕性,生怕错过任何细微的重复或差异。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并不在于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而在于它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永恒的“提问”状态。

评分

我必须指出,这本书的配图和版式设计简直是另一个维度的享受。我拿到的精装版本,每一页的留白都经过深思熟虑,墨色的深浅变化,甚至纸张的纹理,都似乎在与文本内容产生着微妙的对话。那些穿插在文字间的,看不出是素描还是蚀刻的插图,风格诡谲而统一,它们似乎从不直接描绘事件,而是捕捉了事件发生后留下的“残影”或“回声”。这种视觉与文字的协同作用,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氛围感。我个人对书中对“空间感”的营造尤其赞叹,作者笔下的建筑和场景,总是带着一种扭曲的、非欧几里得几何学的特性,让你在脑海中构建出的世界是立体的,却又处处充满着逻辑上的不协调,仿佛你正置身于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这本书更像是一件工艺品,它要求读者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文字,而是要用手指去“感受”纸张,用想象力去“触摸”那些阴影。这是一次对阅读体验本身的致敬。

评分

这部作品的魅力在于它对“边缘人物”的刻画,细腻得让人心疼。那些在宏大叙事背景下被忽略、被边缘化的个体,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微小反抗,被作者捕捉得栩栩如生。我特别喜欢其中那位年迈的图书管理员,她毕生致力于整理那些不被官方认可的“非主流文献”,她的每一次呼吸都充满了对知识被阉割的无声抗议。作者没有给她一个英雄式的结局,而是让她在平静中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这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比任何刀光剑影都更具感染力。与那些追求高潮迭起的作品不同,这里的“高潮”往往体现在人物内心某个细微的转折上——一个眼神的交汇,一次不经意的触碰,却能掀起滔天巨浪。语言风格上,它比我预期的要诗意得多,尤其是在描写自然景物与人物心境交融时,简直就是一幅流动的印象派油画。虽然情节推进相对缓慢,但每一次停顿都似乎是为了让读者有足够的时间去品味那些潜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颗粒。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起这本书,我差点就把它放回了书架。封面那种极其冷静甚至有些刻板的设计,以及开篇那冗长而充满专业术语的引言,让我一度以为自己拿到了本学术专著。然而,一旦作者成功地将故事的“齿轮”咬合起来,那种沉浸感便如同被卷入了一个高速旋转的漩涡,难以抽身。不同于一般叙事作品的线性推进,作者采用了大量互为镜像的章节结构,让你在理解A点的时候,必须回头去审视B点的模糊暗示。这种叙事手法极具现代主义的实验色彩,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每一次看似不经意的重复,都可能隐藏着下一层关键的意义。我对小说中描绘的那个关于“记忆储存介质”的设定印象深刻,它并非高科技的奇观展示,而是被异化和腐蚀的,带着一种浓厚的、近乎病态的美感。这本书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持续的、低沉的焦虑感,它不靠突发的恐怖事件,而是依靠缓慢渗透的氛围,让你从心底生出对“真实性”的质疑。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需要的不是喝杯水,而是找个安静的地方,让自己的思绪重新在时间轴上对齐。

评分

战前,也就是昭和10(1935)年吧,当时虽说世界处于恐慌和经济不景气中,可实际上这个时期正是电影的全盛期。总而言之,只要有事业有钱,哪怕是通货紧缩也能让人快活。我老爸曾说过:“哎,那个时候可真好啊”,当然,恐怕只有东京的一部分人是这么过的吧。想想看,这样的老爸对于战争会说些什么呢?一句“斯大林说过日本人民是无罪的”就完事了。我说“老爸肯定也是有战争责任的”,虽然我和他吵了一通,可老爸一点也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他可是个战后伊始就和美国人交了朋友并招呼他们“上我家来玩”的人啊。他曾说过“美国好,不喜欢苏联”。我不知道他为何要说不喜欢苏联,我想他不喜欢的是没有自由的生活吧,他这人可是自由惯了的啊(笑)。

评分

     让全球科幻迷一致推荐的《碎片之岛》,带您走进最后一块未被人类文明污染的净土,领略“超智能物种”带来的震撼与敬畏。

评分

科幻类数籍,儿子很喜欢

评分

麦科密克是一所中学,学生年龄在六年级到八年级之间。校舍由几栋长方形建筑组合起来,校内墙壁涂了厚厚几层蓝绿色油漆。萝莉从小在纽顿长大,她说除了她的错觉,学校几乎没有任何改变:每次她走在走廊上,都觉得整个学校好像缩水了。

评分

很好,我喜欢.........

评分

让全球科幻迷一致推荐的《碎片之岛》,带您走进最后一块未被人类文明污染的净土,领略“超智能物种”带来的震撼与敬畏。

评分

很好,科幻经典,很不错

评分

好久没看到这样的科幻小说了,好看

评分

好书,越看越投入,确实好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