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安吉拉·卡特是英国最具独创性的作家之一,书写风格混杂魔幻写实、哥特式以及女性主义。他编著的这本《马戏团之夜》是一部至高的幻想小说巨作。它讲述了一出布满各种具有强烈效果的片段的戏。叙事方式成熟圆润,情节描述细腻逼真。以不可思议的效果完成可思议之事,令人着迷。
内容简介
《马戏团之夜》影响了整整一代的同行作家们,将他们引向了种种梦幻世界,这些世界充满了巴洛克风格的壮丽、童话般的恐怖和对未来世界异化残骸的各式幻想。在《马戏团之夜》中,她为女主人公飞飞创造了一种淫秽粗糙的新型东伦敦语言表达,将我们带回到一个位于19世纪末新旧转折点上的世界,这个世界丰富多彩,充满各式各样的人类与动物。
《马戏团之夜》是精典文库中的其中一本,值得大家阅读。
作者简介
安吉拉·卡特(Angela Carter,1940-1992)出生于英国伊斯特本(Eastbourne),是英国最具独创性的作家之一,书写风格混杂魔幻写实、哥特式以及女性主义。卡特著有八部小说:《魔幻玩具铺》(获约翰·勒维林·里斯奖)、《数种知觉》(获萨默塞特·毛姆奖)、《英雄与恶徒》、《爱》、《霍夫曼博士的地狱欲望机器》、《新夏娃的激情》、《马戏团之夜》,以及《明智的孩子》。三本短篇小说集《染血之室》、《烟火:九个世俗故事》,以及《圣人与陌生人》等等。卡特的作品也深受媒体喜爱:短篇小说《与狼为伴》和《魔幻玩具铺》曾拍成电影,《马戏团之夜》和《明智的孩子》改编成舞台剧于伦敦上演,2006年更被喻为安吉拉·卡特之年,在英伦掀起阵卡特热潮。
杨雅婷,台大中文系毕业,台大中文研究所硕士,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硕士,现从事翻译并教授钢琴。译作有《啥都嘹了》(行人出版)、《好爸爸--从男人本色探索称职父亲》、《别做老板的奴隶》、《阿兹海默症》、《乳房圣经》、《骨质疏松症》(以上作品由天下出版)、《童年之死》、《激发学习潜能的学校教育》(巨流图书出版)、《兰闺宝录--晚明至盛清时的中国妇女》(左岸文化出版)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聪明、性感、逗趣、惊人。”
——英国《独立报》
“让人大笑同时也发人省思。至高的幻想小说巨作。”
——《观察家日报》
“情感奔放且荒诞不经的奇想故事,引人人胜,直教人陶醉狂喜。”
——《洛杉矶时报》书评
“安吉拉·卡特影响了整整一代的同行作家们,将他们引向了种种梦幻世界,这些世界充满了巴洛克风格的壮丽、童话般的恐怖和对未来世界异化残骸的各式幻想。在《马戏团之夜》中,她为女主人公飞飞创造了一种淫秽粗糙的新型东伦敦语言表达,将我们带回到一个位于19世纪末新旧转折点上的世界,这个世界丰富多彩,充满各式各样的人类与动物。”
——《泰晤士报》
“《马戏团之夜》具有一种光辉灿烂的魔力,但是这种魔力根植于一种粗俗、丰富而有力的语言……一部令人迷醉的作品。”
——《文学评论》杂志
“一部光辉灿烂的作品,一出布满各种具有强烈效果的片段的戏。叙事方式成熟圆润,情节描述细腻逼真。以不可思议的效果完成可思议之事,令人着迷。”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无论以何种标准,这都是一本非凡的书。”
——英国《卫报》
精彩书摘
这会儿,乐团停了下来,窸窸窣窣地翻着乐谱。经过一阵有如清喉咙般的短暂杂音之后,他们开始卖力地演奏《女武神之骑行》——还有什么比这更合适的呢?噢,这些仓促成军、技艺笨拙的乐手!那走调又迟钝的演奏!华尔斯靠着椅背冷眼旁观,唇上一抹愉悦的微笑。那股弥漫在飞飞的表演中,油腻而挥之不去的舞台魔术气息,透过她对于音乐的选择表露无遗。
她提振精神,踮起脚尖,猛然地耸了耸肩,以便将肩膀提高。然后她垂下双肘,让两边翅膀上新生羽毛的尖端在头饰上方的空中相接。伴随着第一次愈来愈强的乐声,她往上一跃。
没错,往上一跃。她跳起来接住悬荡在空中的秋千,就这么重重的一次弹跳,跳了大约三十英尺高。随着她的身影,聚光灯划下一道弯拱的白色光剑,将这一刹那凝定在其中。那条看不见的钢丝——肯定有这么一条把她吊上去的纲丝——还是看不见。她单手抓住了秋千。她的翅膀抽颤着,搏动着,接着发出呼呼、嗡嗡的声响,最后终于开始在空中稳定地扑扇起来,它们搅动了如此强烈的气流,致使华尔斯的笔记本一连翻了好几页,害得他一时搞不清自己写到了哪一页,只得手忙脚乱地再把它找出来,几乎失去了镇定。不过,就在他的怀疑主义差一点被吹落到媒体包厢的横栏之外时,他好不容易牢牢抓住了它。
第一印象:难看的外形。看起来真像一大块肿包!然而没过多久,很快地,她便展现出一种后天学到的优雅,那应该是一番苦练的结果吧。(查查她有没有受过舞蹈训练。)
老天,瞧她的紧身马甲绷得有多紧!让人觉得她的乳房马上就要蹦出来了。那将造成多大的轰动啊!不晓得她有没有考虑过把这种效果融人表演中。她飞起来那么难看,也许是因为没有尾巴的关系吧!对一只飞翔中的小鸟来说,尾巴就是它的舵——不晓得她为什么不在三角裤后面钉个尾巴,那会增加一点逼真感,而且,说不定可以让演出更为成功。
然而,身为一个空中飞人,她真正与众不同的地方,乃是她的速度——或者应该说,她的缺乏速度。就连在表演高潮节目三空翻时,她仍然以这么慢的速度进行。普通的空中飞人,也就是平凡无奇、不长翅膀的那种,在表演三空翻时,都会以高达六十英里的时速穿过空中。但是飞飞却发明出一种凝神沉思、好整以暇的方式,时速只有二十五英里,好让挤满了整座戏院的观众,能够像看慢动作似的,尽情观赏每一条绷紧的肌肉伸张在她有如鲁本斯所描绘的丰满形体上。她慢吞吞地游弋在空中,比音乐进行的速度要慢得多。真的,她确实违抗着一切抛射体所遵循的法则,因为一个抛射体不能一路晃荡过它的轨道,如果它在半空中减速的话,就会掉落下来。然而,显而易见地,飞飞却慢条斯理地漫步在两个高空秋千之间的隐形步桥上,庄重威严的神态宛如一只特拉法加广场上的鸽子,鼓着双翼,从一把盛满在掌心的玉米飞向另一把向它递出的玉米。然后她连翻了三个筋斗,懒洋洋的程度足以展示自己屁股中间的那条缝。
(但是,当然,华尔斯寻思着,一只真正的鸟儿根本不会笨到想去表演三空翻。)
然而,除了这种与地心引力之间的古怪默契(她建立这种默契的方式,一定跟那个尼泊尔江湖郎中一模一样)之外,华尔斯观察到,这个女孩所表演的,也仅止于其他任何高空秋千艺人都会表演的项目而已,她既不试图挑战,也没有完成任何无翼双足动物所表演不出来的特技,只不过,她以另一种不同的方式演出。而且,随着女武神终将抵达英灵殿,他惊愕地发现:正是她的表演所具有的限制,令他短暂地考虑了一下那件令人难以想象的事——也就县无条件地中止怀疑。
难道不是为了谋生的缘故,才使一个真正的“鸟女”——如果这种东西真有可能存在的话——需要假装她是假装的?
想到这种吊诡,他不禁哑然失笑:在一个世俗的年代,货真价实的奇迹必须声称自己是一桩骗局,才能博得这个世界的信任。但是——当他忆起自己曾经有那么一刹那服膺“眼见为凭”的准则,相信她真的长着翅膀,华尔斯再次哑然失笑——她的肚脐眼儿呢?她不是才刚告诉过我,她是从一颗蛋里孵出来,而不是在子宫里孕育的吗?根据定义,卵生的物种并不经由胎盘得到养分,因此也不需要脐带……那么,也就不会在脐带脱落后留下疤痕哕!为什么整个伦敦城里都没人在问:飞飞有没有肚脐眼儿呀?
……
前言/序言
《马戏团之夜:光影幻梦的奇境》 在浩瀚的图书海洋中,总有一些作品,如夜空中最耀眼的星辰,以其独特的光芒吸引着读者的目光。《马戏团之夜》便是这样一部作品,它并非简单地讲述一个故事,而是编织了一张由感官、情感与哲思交织而成的网,将读者轻轻地引入一个超越现实的奇幻世界。这本书,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魔术师,用文字为我们揭示了日常表面之下隐藏的惊奇与奥秘,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潜藏在心灵深处的渴望与恐惧。 故事的开端,如同打开一扇尘封已久的古老剧院大门,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气息。我们被引领进一个充满魅力的马戏团,这个马戏团并非凡俗之辈,它本身就如同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在夜色中缓缓舒展着它的翅膀,邀请着所有好奇的灵魂踏入其光怪陆离的腹地。在这里,天空不再是单调的蓝色,而是被绚烂的灯光染成深邃的紫罗兰色,空气中弥漫着焦糖爆米花、汗水、以及一丝丝难以言喻的动物气息,它们混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独特的、令人心醉神迷的香氛。地面上,尘土与闪耀的亮片交织,每一次脚步的落下,都仿佛踏在历史与梦想的交汇点上。 马戏团的成员更是书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线。他们并非普通人,而是被命运选中,或自愿投身于这场永恒的盛宴中的灵魂。有身姿矫健、如同精灵般的杂技演员,他们的每一次腾空、每一次翻滚,都挑战着人类身体的极限,也挑战着观众对现实的认知。他们的身体是他们最忠实的伙伴,也是他们最精密的武器,在灯光的聚焦下,每一次成功的表演都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掌声过后,留下的是一丝淡淡的失落,以及对下一个挑战的无声呐喊。 还有那些令人惊叹的表演者,他们用超越常人的技艺,为观众们编织一个又一个的梦境。驯兽师与猛兽之间的互动,与其说是征服,不如说是某种古老契约的延续,眼神的交汇,肢体的默契,在危险的边缘跳跃,展现着一种原始的、令人敬畏的力量。小丑的笑容,在光鲜亮丽的妆容下,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与无奈?他们的每一次滑稽表演,每一次夸张的肢体动作,都是对生活荒诞与不公的嘲讽,也是对我们内心深处孩童般纯真的呼唤。 但《马戏团之夜》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它更深入地挖掘了这些生活在边缘、在光影交错中生存的个体的内心世界。在华丽的表演背后,是怎样的挣扎与追求?是怎样的孤独与渴望?书中对每一个角色的刻画都细腻入微,仿佛我们能听到他们内心的低语,感受到他们身体的颤抖,理解他们每一个眼神背后的故事。他们并非是扁平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梦想有失落的鲜活生命。 马戏团本身,更像是一个微缩的社会,一个容纳百川的奇妙空间。在这里,等级制度被模糊,身份被重塑。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到这里,又在这里找到了一种归属感,一种“异类”之间的惺惺相惜。他们共同生活,共同表演,共同经历着每一次演出的辉煌与落寞。这种共同体意识,在现实世界中日益疏离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 然而,马戏团的夜晚并非总是祥和与宁静。当最后一盏灯熄灭,当人群散去,当喧嚣归于沉寂,白日的辉煌褪去,夜晚的帷幕拉开,另一个世界便悄然降临。马戏团在夜色中展现出它最真实的、最神秘的另一面。那些在白天被精心包装的奇迹,在夜色中仿佛获得了某种自主的生命,它们在黑暗中低语,在阴影中舞蹈,与那些白日里扮演着不同角色的马戏团成员们,共同编织着一个更加深邃、更加迷离的梦境。 书中对于“现实”与“虚幻”的界限的模糊处理,是其最引人入胜之处。读者常常会质疑,眼前所见,究竟是真实发生的故事,还是角色内心的投射?是奇迹的显现,还是幻觉的诱惑?这种界限的模糊,反而让故事更具张力,更富有解读的空间。它鼓励我们去思考,我们所认为的“真实”,是否真的牢不可破?我们所追求的“完美”,是否真的存在? 《马戏团之夜》的语言,也如同一位出色的表演者,精准而富有感染力。它时而如丝绸般柔滑,描绘出细腻的情感;时而如刀锋般锐利,揭示出深刻的道理;时而又如潮水般奔涌,将读者卷入情感的漩涡。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都经过精心打磨,仿佛是为了服务于这个庞大而精巧的叙事机器。这种对文字的极致运用,使得书中的每一个场景都栩栩如生,仿佛触手可及。 随着故事的深入,读者会发现,这并非仅仅是一个关于马戏团的故事,它更是关于人类存在的本质、关于梦想与现实的博弈、关于个体在群体中的挣扎与追寻。马戏团的舞台,就像一个巨大的象征,象征着人生,象征着我们每个人都在上演着自己的角色,都在追逐着属于自己的光芒,也都在隐藏着自己的脆弱。 《马戏团之夜》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心灵的旅程。它邀请我们放下日常的疲惫,暂时逃离现实的束缚,走进一个充满奇迹与想象的空间。在这里,我们可以与那些不被世俗所理解的人们一同欢笑、一同落泪,一同感受生命最原始的脉动。这本书,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审视你所处的世界,并最终让你在合上书页的那一刻,带着一丝淡淡的惆怅,但更多的是被点燃的希望与对未知的好奇,重新回到现实,但内心却已经悄然发生了一些改变。它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久久不能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