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分则实务丛书·刑事案例诉辩审评:杀人罪伤害罪

刑法分则实务丛书·刑事案例诉辩审评:杀人罪伤害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湘廉 编
图书标签:
  • 刑法
  • 杀人罪
  • 伤害罪
  • 案例分析
  • 实务
  • 诉讼
  • 辩护
  • 审判
  • 法学
  • 犯罪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检察出版社
ISBN:9787510207976
版次:2
商品编码:1142251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刑法分则实务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套丛书通过特有的体例安排,即基本情况、诉辩主张、法院认定事实和证据、判案理由、定案结论和法理解说六个部分的内容,完整地展现了从诉到辩的全过程。

内容简介

  《刑法分则实务丛书·刑事案例诉辩审评:杀人罪伤害罪》从诉、辩、审、评四个角度全方位解析了杀人罪、伤害罪的操作实务。供司法工作人员在法律适用、定罪量刑时借鉴比照,对刑法教学与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目录

第一部分 杀人罪、伤害罪基本理论与司法认定精要
一、罪名渊源
二、杀人罪、伤害罪的客体问题
三、杀人罪、伤害罪的客观方面问题
四、杀人罪和伤害罪的主观方面问题
五、杀人罪和伤害罪的停止形态问题
六、杀人罪、伤害罪的立案追诉标准问题
七、杀人罪、伤害罪的刑事责任问题

第二部分 典型案例诉辩审评
一、故意杀人罪
案例1:陈某绑架杀人案
——不满16周岁者绑架杀人的定罪
案例2:朱某逼人跳江阻止上岸致其失踪案
——宣告死亡结果与转化型直接故意杀人的认定与处理
案例3:孙甲不送丈夫就医致其死亡案
——不作为间接故意杀人的认定
案例4:潘某故意杀人案
——间接故意的认定
案例5:李甲故意杀人案
——不纯正不作为犯的认定
案例6:乔某等故意杀人案
——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的认定与处理
案例7:罗某等人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死)案
——共同犯罪实行过限的认定
案例8:陈某故意杀人案
——犯罪预备与牵连犯的认定、处理
案例9:凌某故意杀人案
——犯罪未遂及限制责任能力的认定
案例10:彭某用毒鼠强毒杀丈夫案
——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区分
案例11:邱某用“氯胺酮”毒杀妻子案
——特殊因果关系的定性与处理
案例12:李甲故意杀人案
——相约自杀的处理
案例13:赵某投毒杀人案
——投毒行为的性质认定
案例14:兰某故意杀人案
——预谋抢劫而杀人的定性
案例15:卢某故意杀人案
——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的区分及故意杀人后取财行为的
定性
案例16:周某等故意杀人案
——交通肇事向间接故意杀人转化的认定
案例17:芦某等聚众斗殴致人死亡案
——聚众斗殴中转化犯的认定
二、故意伤害罪
案例18:符甲故意伤害案
——信用卡诈骗罪中既遂标准的把握
案例19:张甲故意伤害案
——故意伤害罪与非罪的界限认定
案例20:龚某故意伤害案
——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的区分
案例21:吴某等故意伤害案
——教唆犯罪中教唆故意的认定
案例22:梁某等故意伤害案
——共同犯罪中教唆犯和主、从犯的认定
案例23:王某等故意伤害案
——实行过限的认定
案例24:则某故意伤害案
——故意伤害罪中对象认识错误的认定与处理
案例25:肖甲故意伤害案
——间接故意伤害与过失致人重伤的界定
案例26:陶某故意伤害案
——故意伤害罪的伤害结果的认定
案例27:和某放火、故意伤害案
——连续犯的认定
案例28:朱甲等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案
——连续防卫行为的限度认定
案例29:张某故意伤害案
——防卫过当的认定
案例30:吴某驾车撞人致死案
——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区分
案例31:赵某故意伤害案
——特殊正当防卫的认定
案例32:邱某故意伤害案
——互殴案中正当防卫的认定
案例33:李某故意伤害致死案
——正当防卫的对象条件及自首的认定
案例34:曹某虐待并砍断其未成年养女手指案
——虐待罪与故意伤害罪的区分
案例35:崔某故意伤害(致死)案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认定
案例36:何甲等爆炸案
——故意伤害罪与爆炸罪的区分及共犯的认定
案例37:张某故意伤害致死案
——故意伤害与过失致人死亡的区分
案例38:任某故意伤害案
——故意伤害致死与过失致人死亡的区分
案例39:孙某故意伤害案
——伤害的故意与过失之认定
案例40:吕某故意伤害案
——非法拘禁转化为故意伤害的认定
案例41:李某故意伤害案
——故意伤害罪与聚众斗殴罪的区分
案例42:吴某等故意伤害案
——故意伤害罪与寻衅滋事罪的区分
案例43:宋某故意伤害案
——强迫交易罪与故意伤害罪的区分
三、过失致人重伤、死亡罪
案例44:刘某扔砖头致人死亡
——防卫过当的认定与处理
案例45:郑某等过失致人死亡案
——过失中应当预见的范围
案例46:和某过失致人死亡案
——疏忽大意过失的认定
案例47:马某过失致人死亡案
——疏忽大意过失与意外事件的区分
案例48:潘某过失致人死亡案
——疏忽大意与过于自信的区分
案例49:魏某开车轧死保管员案
——结果预见义务的作用与认定
案例50:张某带小孩游泳致其溺亡案
——遗忘犯的认定
案例51:柴某过失致人死亡案
——假想防卫的认定与处理
案例52:温某过失致人死亡案
——防卫过当的认定
案例53:袁某等过失致人死亡案
——防卫过当与避险过当的区分
案例54:秦某过失致人死亡案
——意外事件中的不可抗拒范围认定
案例55:祝甲过失致人死亡案
——意外事件中的不能预见之认定
案例56:邢某等驾车追人案
——因果关系的认定
案例57:陈甲等伤人致死案
——故意伤害致死、过失致人死亡、意外事件的区分
案例58:李某过失致人死亡案
——故意伤害与过失致人死亡的区分
案例59:吴某等过失致人死亡案
——过于自信致人死亡与间接故意杀人的区分
案例60:刘某过失致人死亡案
——疏忽大意过失致人死亡与故意杀人的区分
案例61:易某过失致人死亡案
——交通肇事罪、重大责任事故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区分
案例62:付某过失致人死亡案
——过失致人死亡与故意伤害的区分
案例63:田某致人摔下屋顶重伤案
——疏忽大意与过于自信的区分
案例64:齐某拉人致重伤案
——过失致人重伤与故意伤害、意外事件的区分

第三部分 办案依据
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类编
好的,这是为您撰写的图书简介,内容基于您提供的书名信息,但完全不涉及该书的具体内容。 --- 图书名称:刑法分则实务丛书·刑事案例诉辩审评:杀人罪伤害罪 (注:本简介旨在提供一本与上述书名结构相似,但内容完全不同的刑法实务参考书的介绍,重点聚焦于其他刑法分则领域。) 刑法分则实务丛书·刑事案例诉辩审评:经济犯罪与职务犯罪 导言: 在当代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进程,经济犯罪与职务犯罪日益成为司法实践中关注的焦点和难点。这类犯罪行为复杂多变,法律适用和证据认定标准要求极高,对一线司法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册《刑法分则实务丛书·刑事案例诉辩审评:经济犯罪与职务犯罪》,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法律条文,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由典型案例、精妙的法律分析、诉讼策略探讨以及审判审查标准构成的立体化学习体系,旨在为公检法从事经济犯罪和职务犯罪案件处理的专业人员,提供一套高度实战化的操作指南。 本卷聚焦于刑法分则中涉及财产秩序和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特定罪名群,包括但不限于贪污贿赂罪、职务侵占罪、挪用公款罪、集资 প্রতার 罪、金融诈骗罪、走私罪、逃税罪以及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等核心罪种。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罪名甄别——精准界定犯罪的边界 本部分力求穿透复杂经济活动的表象,直击构成要件的核心。针对经济犯罪与职务犯罪的特殊性,我们深入剖析了“数额标准”、“非法占有目的”、“为他人谋取利益”、“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等关键法律概念的司法认定标准。 贪污贿赂罪的认定与量刑基准: 结合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最新司法解释,详细阐述了“索贿”、“受贿的数额认定时点”、“特定关系人”的范围界定,以及“行贿人给予财物情节严重的认定”。特别关注了“单位行贿”与“个人行贿”的区分,以及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适用条件进行详尽梳理。 新型经济犯罪的辨析: 随着互联网金融和数字经济的崛起,传统罪名如集资诈骗、贷款诈骗面临新的挑战。本部分通过大量实际案例,剖析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集资诈骗罪”的界限,重点阐述了“诈骗的犯罪意图形成时间点”和“犯罪未遂的认定标准”。对于涉及虚拟货币、P2P平台等新业态的犯罪行为,提供了前瞻性的法律分析框架。 职务侵占与挪用公款的程序风险控制: 职务类犯罪往往涉及复杂的单位财务和审批流程。本部分详细解析了如何通过审查会议纪要、财务凭证、审批链条,来准确判断行为人是否“非法侵占”或“挪用”了单位资金,并重点探讨了“数额较大”和“数额巨大”标准的动态适用。 第二部分:证据链条的构建与审查——锁定犯罪事实的关键 经济犯罪和职务犯罪的证据往往具有隐蔽性、关联性弱和依赖书证、电子数据的特点。本部分专注于指导实务人员如何构建完整、合法的证据链条。 电子数据的收集与排除: 针对电子取证的特殊性,详细介绍了对服务器日志、银行流水、聊天记录(微信、邮件)的合法提取、固定和电子签章的有效性审查。重点剖析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经济犯罪侦查环节中的适用情形及应对策略。 司法会计鉴定的深度运用: 司法会计鉴定是认定经济犯罪数额、损失、犯罪所得的关键。本部分提供了对鉴定意见书的审查要点,包括对鉴定范围的界定、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分析,以及如何通过补充鉴定来修正初次鉴定中的偏差。 供述与书证的交叉印证: 如何在缺乏直接供述的情况下,仅凭书证和间接证据锁定嫌疑人的主观故意,是本部分的核心议题。通过对“证据锁链”的模拟构建,展示了如何将零散的交易记录、回款凭证与行为人的陈述进行逻辑上的有效关联。 第三部分:诉辩策略的博弈——从侦查到审判的实战地图 本部分将视角转向诉讼的对抗环节,提供针对性的策略建议,帮助控辩双方更好地行使职权和维护权利。 控方策略:定罪精准化与量刑平衡 针对辩方可能提出的“不知情”、“不具有非法目的”、“单位行为而非个人行为”等辩护意见,控方应如何事先准备、如何构建完整的犯罪意图链条。 在量刑阶段,如何有效运用“退赃、退赔情况”、“坦白情节”、“立功表现”等酌定情节,争取最符合法律精神的量刑建议。 辩方策略:罪轻争取与无罪辩护 如何针对证据链条的薄弱环节提出质证意见,特别是针对关联性较弱的书证或可能存在瑕疵的电子数据。 重点阐述了在职务犯罪中,如何论证行为的“合法性背景”或“客观上不存在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后果”,以求达到罪轻或无罪辩护的目的。 对于涉及企业经营的复杂案件,如何区分“经营风险”与“犯罪故意”的界限。 审判审查的重点与难点: 法官视角下,本部分详细列举了在审理经济和职务犯罪案件中,合议庭审查的常见盲点,包括对“从犯”、“共同犯罪的地位认定”、“犯罪中止的判断时点”等疑难问题的裁判规则总结。 第四部分:前沿追踪与疑难罪名解析 紧跟立法和司法解释的最新动态,本部分对当前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型或易混淆罪名进行深入剖析,确保本书的时效性。 穿透式打击的适用: 针对日益复杂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跨国交易,解析了“单位犯罪的穿透式打击原则”在不同罪名下的具体体现。 新型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 对非法经营、洗钱犯罪中涉及跨境资金流动和数字资产的认定进行专题研究,提供了应对司法协助和国际证据共享的实务经验。 结语: 本《刑法分则实务丛书·刑事案例诉辩审评:经济犯罪与职务犯罪》汇集了数百个精选案例的精华与教训,融合了立法精神、司法解释与实战技巧,旨在成为司法工作者在处理复杂经济和职务犯罪案件时,不可或缺的“案头智库”。通过研读本书,读者不仅能掌握条文,更能领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中,精准、高效、公正地适用刑法分则的规定。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刑法分则实务丛书·刑事案例诉辩审评:杀人罪伤害罪》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它让我意识到,法律并非一成不变的条文堆砌,而是一个在不断演变、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动态体系。书中对“杀人罪”和“伤害罪”的剖析,充分体现了这一动态性。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一些新兴犯罪形式的探讨,以及法律是如何对这些新的犯罪行为做出回应和规范的,这让我看到了法律的生命力。同时,它对法律条文的解读,也并非生搬硬套,而是结合了社会背景、道德伦理以及司法实践的经验,展现出一种人文关怀和理性思考。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入的法律对话,通过对一个个案例的“诉”、“辩”、“审”过程的审视,我不仅学习了法律知识,更领悟到了法律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追求和制度设计。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罪刑法定”原则的意义,以及如何在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之间做出精准的判断。这本书,绝对是提升法律素养的绝佳读物。

评分

刚拿到这本《刑法分则实务丛书·刑事案例诉辩审评:杀人罪伤害罪》,说实话,我对“实务”和“案例”的结合抱有一定的期待,但读完之后,这种期待得到了远远超乎想象的满足。我一直觉得,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脱离了实践的理论,就像空中楼阁。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点,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在复杂的法律实践中辨析“杀人”与“伤害”的界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因果关系”的探讨,在讨论一些极端情况下的伤亡结果时,如何准确判断行为人的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关联性,这其中的复杂程度远超我的想象。书中通过对不同案例中因果关系的判定,清晰地展示了司法机关是如何运用科学的、逻辑的推理来得出结论的,这对我理解法律的科学性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对不同类型伤害行为的细致划分,以及不同伤害程度如何对应不同法律后果的解读,也让我豁然开朗。很多时候,我们直观地认为的“伤害”,在法律的视角下,可能隐藏着更精细的分类和更严谨的认定标准。这本书就像一把尺子,让我能够更准确地衡量法律行为的界限,也让我对法律的公正性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刑事法学领域的“宝藏”,尤其是对于我这种正在啃读刑法分则的“菜鸟」来说,简直是及时雨。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杀人罪”和“伤害罪”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大多停留在一些新闻报道和影视作品的表面,感觉它们之间界限模糊,判决起来也似乎充满了不确定性。然而,《刑法分则实务丛书·刑事案例诉辩审评:杀人罪伤害罪》这本书,用一种极其严谨又不失生动的角度,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它没有仅仅罗列条文,而是深入到了每一个案例的背后,将法律条文的抽象规定,具象化为真实的庭审场景。从控方的起诉理由,到辩方的辩护策略,再到审判长的裁判思路,这本书把整个司法过程层层剖析,让人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法庭之中,亲历每一个环节的推敲与博弈。我尤其喜欢它对“故意”和“过失”的区分,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我才真正理解到,一个微小的意图差别,足以决定案件性质的天壤之别。书中对每个案例的细节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包括证人证言、物证分析、专家意见等等,这些都极大地增强了案例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也让我对法律事实的认定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这两个重要罪名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错过的启蒙之作,它不仅增长了知识,更培养了严谨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分析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对于理解刑法分则的实际运用,尤其是关于生命权和身体权保护的这两大核心罪名,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存在。我之前在学习刑法理论时,对“杀人罪”和“伤害罪”的界限理解,总感觉有些模糊,尤其是在一些情节比较复杂的案例中,很难判断具体属于哪一类。但是,《刑法分则实务丛书·刑事案例诉辩审评:杀人罪伤害罪》这本书,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把这些模糊的地带一一清晰化。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条文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条文是如何在现实中被应用的,以及在司法实践中,法官、检察官、律师们是如何围绕这些条文进行辩论和裁决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未遂犯”和“中止犯”的处理,这些在理论中看似容易理解的概念,在实际案例中却往往充满变数,这本书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了这些概念的实际意义和法律后果,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实战应用能力。对于想要提高法律实践水平的同行们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参考。

评分

对于常年从事法律相关工作的我来说,能遇到这样一本高质量的实务类书籍,无疑是一件幸事。《刑法分则实务丛书·刑事案例诉辩审评:杀人罪伤害罪》这本书,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水准和实践价值。书中对“杀人罪”和“伤害罪”的剖析,不仅仅停留在对罪名定义的解释,而是深入到了每一个司法环节的动态过程。我尤其赞赏它在“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方面的精细分析。例如,在讨论一些意外致死或正当防卫过当的情况时,如何准确区分故意杀人、过失致人死亡,甚至是正当防卫不当而承担刑事责任,这本书提供了详实的案例支撑和逻辑梳理。它帮助我们看到了司法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形,以及法律如何在这种复杂性中寻求平衡和公正。书中对不同层级法院的审判思路和裁判尺度的梳理,也极具参考价值,尤其是在处理一些疑难复杂案件时,能够提供多角度的借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学术报告,充满了对法律精神的探索和对司法实践的深刻洞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