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书目(1911-2011)

清史书目(1911-201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爱平 著
图书标签:
  • 清史
  • 历史
  • 书目学
  • 近代史
  • 民国史
  • 二十世纪史
  • 史学
  • 工具书
  • 文献
  • 中国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76161
版次:1
商品编码:11423049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单本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2-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从中华民国建立到2012年这100年间,国内外研究清代历史的所有书籍,共分上下两编。上编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社会、民族、宗教、外交等共16个大类;下编分为经、史、子、集、丛书、档案共6大部分,收入书目近4万条,200万字。本书邀集海内外清史学术名家,耗时数年,精心编纂而成,基本涵盖近代以来所有对清代问题的研究,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学术工具书。

作者简介

黄爱平,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史、清史、史学史及史学理论。著有《十八世纪中国与世界• 思想文化卷》、《清代学术文化史论》等书。

目录

目录
上编研究著作
一、总论
 (一)中国通史
 (二)明清史
 (三)南明史
 (四)清朝通史
 (五)历朝
1.入关前
   2.顺治朝
   3.康熙朝
   4.雍正朝
   5.乾隆朝
   6.嘉庆朝
   7.道光朝
   8.咸丰朝
   9.同治朝
   10.光绪朝
   11.宣统朝
 (六)晚清史
 (七)中华民国史
 (八)中国近(现)代史
 (九)中国革命史
 (十)现代化
 (十一)地方史
   1.澳门
   2.北京
   3.福建
   4.广东
   5.河北
   6.湖南
   7.辽宁
   8.山东
   9.上海
   10.台湾
   11.天津
   12.香港
   13.浙江
   14.其他省区
 (十二)工具书
   1.综述
   2.词典
   3.年表
   4.地图
   5.目录索引
 (十三)论集
   1.一般论集
   2.个人论集
   3.会议论集
 (十四)清史学界
   1.清史学者
   2.清史纂修
 (十五)通俗读物
二、政治
 (一)通论
 (二)历朝内政
 (三)政权结构
   1.中央
   2.地方
 (四)政治制度
 (五)政治思想
 (六)吏治官风
 (七)历史事件
   1.明清鼎革

   2.太平天国
   3.捻军
   4.洋务运动

   5.戊戌变法
   6.义和团运动(附八国联军)
   7.新政
   8.革命
   
  (八)其他
三、经济
 (一)通论
 (二)政策思想
 (三)土地制度
 (四)租佃关系
 (五)农业
 (六)工业
 (七)商业
 (八)城市
 (九)财政金融
 (十)交通运输
 (十一)地域经济
四、军事
 (一)通论
 (二)兵制
 (三)军饷军械
 (四)战争
1.会党与农民起义

2.鸦片战争

3.中法战争
4.甲午战争

 (五)军事思想
 (六)其他
五、法律
 (一)通论
 (二)法律制度
 (三)诉讼刑狱
 (四)案件
 (五)法律思想与文化
 (六)法律与社会
 (七)其他
六、社会
(一)通论
(二)社会阶层
(三)宗族
(四)女性、家庭与婚姻
(五)礼制民俗
(六)人口
(七)生活风尚
(八)灾荒
(九)地域社会

七、边疆民族
 (一)通论
 (二)边疆
   1.通论
   2.北方地区
   3.东北地区
   4.西南地区
   5.西藏
   6.西北地区
   7.新疆
   8.海疆
 (三)民族
   1.通论
   2.满族
   3.蒙古族
   4.锡伯族
   5.其他民族
 (四)土司

八、宗教结社
 (一)通论
 (二)传统宗教
   1.佛教

   2.道教
   3.基督宗教

   4.伊斯兰教
   5.教案
 (三)秘密会社
   1.通论
   2.各类会社
 (四)民间教门
   1.通论
   2.各类教门

 (五)民间信仰
   1.萨满教
   2.其他民间信仰
 (六)其他结社

九、教育科举
 (一)教育
 (二)科举

十、思想文化
 (一)通论
 (二)经学
 (三)史学
   1.思想史
   2.学术史
   3.文化史
 (四)诸子学
 (五)语言学
 (六)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
 (七)书史
 (八)禁书文字狱
 (九)新闻出版
 (十)其他

十一、文学艺术
 (一)文学
   1.通论
   2.作家作品
   3.文学理论
   4.小说
   5.散文
   6.诗词
   7.语言文字及其他
 (二)艺术
   1.通论
   2.绘画
   3.书法
   4.音乐戏曲
   5.印章篆刻及其他

十二、科学技术
 (一)通论
 (二)数学
 (三)物理、化学
 (四)地质、气象学
 (五)天文学
 (六)水利学
 (七)农学与生物学
 (八)医学
 (九)建筑学
 (十)技术

十三、文物考古
 (一)文物
   1.建筑
   2.器物
 (二)考古

十四、历史地理
(一)自然地理
(二)人文地理

十五、中外关系
(一)通论
   1.综合
   2.外交制度
   3.侵略与反侵略
   4.交流
 (二)亚洲
   1.日本
   2.朝鲜半岛
   3.琉球
   4.亚洲其他地区
 (三)欧洲
   1.英国
   2.俄国
   3.法国
   4.德国
5.欧洲其他地区
 (四)美洲
 (五)华人华侨
 (六)传教士
 (七)其他

十六、人物
 (一)单传
 (二)合传
 (三)总传
下编文献档案
一、经部
 (一)综论综考
 (二)五经(附孝经)
   1.易
   2.书
   3.诗
   4.礼
   5.春秋三传
   6.孝经
 (三)四书
   1.论语
   2.孟子
 (四)小学
   1.文字
   2.音韵
   3.训诂
   4.语法
二、史部
 (一)综论综考
 (二)纪传(附补表、补志)
 (三)编年(附实录、起居注)
 (四)纪事本末
 (五)杂史
 (六)方志地理(附书院志、寺院志、佛教山志等)
 (七)典章制度
 (八)诏令奏议
 (九)传记(附年谱、日记)
 (十)笔记
 (十一)目录
 (十二)金石碑帖
 (十三)史学批评
 (十四)资料汇编
三、子部
 (一)综论综考
 (二)儒家(附法家、墨家)
 (三)兵家
 (四)农家(附水利)
 (五)医家
 (六)天文算法
 (七)术数
 (八)杂说杂纂杂录
 (九)类书
 (十)蒙学
 (十一)宗教(佛、道及其他宗教)


四、集部
 (一)别集(附尺牍)
 (二)总集
 (三)诗赋
 (四)词曲(附谣谚等)
 (五)小说
 (六)文学批评
 (七)资料汇编
五、丛书
 (一)综合
 (二)专科
 (三)地域
 (四)氏族
 (五)辑佚
 (六)附录
   1.百部丛书集成
   2.四部分类丛书集成二编
   3.四部分类丛书集成三编
   4.丛书集成新编
   5.丛书集成续编
   6.丛书集成三编
   7.丛书集成续编
六、档案

责任者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清史书目(1911—2011)》的编纂工作开始于2011年夏,完成于2013年秋。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编纂工作大体经历了六个阶段。
一、前期准备
主要由黄爱平、阚红柳负责制定《凡例》与《工作则例》,并提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讨论,经反复修改后形成定稿。同时初步组成编纂工作组,为编纂工作正式开展奠定基础。
二、遴选著录
由清史研究所领导动员清史研究所在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组成三个小组,在编纂工作组各位老师带领下,分别承担不同时段的书目遴选著录工作。具体分工如下:


第一小组(负责1911—1949年著述的遴选著录)
组长:曹刚华
组员:陈鹏(博)陈鹏(硕)丁丽耿晓明韩祥
史闻峰唐帅张公政张辉




第二小组(负责1950—1979年著述的遴选著录)
组长:胡恒
组员:褚宏霞孔勇李明施剑孙逊
王大文王悦邬若龙项旋朱江琳


第三小组(负责1980—2011年著述的遴选著录)
组长:丁超
组员:崔灿纪元江晓成李若明李文
马俊恩欧阳萱唐亦婷王敬雅詹夺
张亚龙赵庆丰朱晓雪
其中项旋、孔勇在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之外,还分担了第三小组的部分工作任务。韩祥、张公政、陈鹏(博)、李明则分别协助组长曹刚华、胡恒做了部分书目的前期审稿工作。
三、审核增补
主要由黄爱平组织编纂工作组的曹刚华、丁超、胡恒、胡祥雨、阚红柳、宋瞳各位老师,分别承担书目查核、增补、删重、纠谬等工作。
四、分类编排
其中“研究著作”的分类编排由丁超、胡恒、胡祥雨负责,“文献档案”的分类编排由黄爱平、阚红柳、曹刚华、宋瞳承担。此外,博士生沈伟、王大文、项旋、吴元做了丛书部分的增补著录工作,王大文、项旋还协助做了“文献档案”条目著录的规范工作。
五、校阅核查
书稿排版之后,编纂工作组各位老师分别承担了相关书目的校阅核查任务,前后凡三校三改,个中艰辛,难以缕述。此外,沈伟、王大文、项旋、吴元、戴丽莎、徐伟、曲世侠、郑颜等博士、硕士研究生,也协助主编做了大量查核校对工作。
六、编制索引
主要由黄爱平、阚红柳组织沈伟、项旋、王大文、吴元、郑云艳、戴丽莎、徐伟、曲世侠、周勇军、弭丽丽、朱婷婷等博士、硕士研究生,在反复查核比对的基础上,编制书目“责任者索引”,以便读者查阅利用。
在书目编纂工作过程中,清史研究所的领导和学术委员会的各位专家,黄兴涛所长,夏明方、杨念群副所长,陈桦、刘凤云、张永江教授,始终在学术上予以指导,在工作上大力支持。特别是黄兴涛所长,多次过问工作进展,帮助解决具体问题,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策划编辑曹磊,多次参与我们的工作会议,提出建议,完善体例,责任编辑李红认真审校,严格把关,为本书目的顺利出版,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完全可以说,本书目是团体合作的结晶。如果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没有所领导和学术委员会的支持,我们是不可能完成这项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的。作为本书主编,谨在此向所有参与此项工作的人员,向给予我们帮助的各位领导、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黄爱平
2013年冬于中国人民大学



前言/序言


清史研究的百年回望与前瞻:一部面向未来的文献综述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1911年至2011年间所有涉及清史研究的出版物和文献,而是聚焦于这一百年间清史研究范式的演变、核心议题的更迭,以及方法论的革新。它是一部旨在梳理、评估和展望中国近现代史学界如何处理“清代遗产”的深度学术专著。 本书的结构清晰,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地展现了清史研究从“民族国家构建”的早期阶段,到“社会经济转型”的主流叙事,再到“全球史观与文化转向”的当代探索。 第一部分:奠基与重构(1911-1949):从史料整理到政治论述的张力 此部分深入探讨了辛亥革命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清史研究的初始形态。这一时期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语境的深刻影响。一方面,学者们肩负着“重估清朝”的历史使命,急于为推翻帝制提供史学论据,使得研究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另一方面,知识分子对传统宫廷档案的接触日益便利,催生了扎实的文献整理工作。 核心内容包括: 1. 宫廷档案的初步利用与争论: 分析了早期的档案整理工作,例如对《清代奏折》、《起居注》的初步发掘,以及围绕这些一手资料的真伪性、可信度进行的早期学术辩论。重点讨论了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官方记录中提取关于国家治理和权力运作的经验教训。 2. “落后论”与“早期现代化论”的交锋: 阐述了在民族主义思潮下,“清朝是阻碍中国进步的根源”这一论调如何成为主流叙事的一部分。同时,也追踪了少数早期学者对清代在财政、军事和外交领域所做的“现代化尝试”的关注,如对洋务运动的评价,这些研究为后来的“晚清社会转型”研究埋下了伏笔。 3. 地方志与民间史料的侧影: 考察了地方学者在这一时期对省级、府县级史料的整理,这些工作往往独立于中央史学的政治叙事之外,为理解地方精英与中央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第二部分:主流叙事与范式确立(1949-1980年代):社会经济结构研究的兴盛 新中国成立后,清史研究迅速融入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导框架。此阶段的研究目标明确,即通过分析清代的社会结构和阶级矛盾,来论证革命的必然性。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丰硕,奠定了后世研究的基础框架。 本书详尽分析了以下几个关键领域的研究进展: 1. 土地制度与农民问题: 集中剖析了关于清代土地占有关系、地权分散化进程以及赋税制度对农民生活影响的经典论述。探讨了如何运用阶级分析法来解读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重大社会冲突。 2. 区域经济史的兴起: 考察了对江南、华北等核心经济区域的专题研究,这些研究开始超越简单的生产力分析,关注商业化、手工业的发展与区域性市场网络的形成。重点梳理了关于“斯密说过中国”论题下,清代商业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脉络。 3. 官僚制度与国家财政的研究深化: 在对国家权力结构的研究中,学者们深入考察了清代税收制度的演变(如摊丁入亩的长期效应)、漕运体系的衰落,以及军费开支对财政稳定的冲击。这些研究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晚清财政危机的理解。 4. 边疆研究的初步视野: 尽管主要精力集中于内地,但此部分也收录了对新疆、西藏、蒙古等边疆地区行政管理、民族关系等方面的初期学术探索,为后来的“多民族国家”叙事提供了早期素材。 第三部分:拓展与转型(1990年代至今):全球视野、文化转向与微观史学 改革开放后,清史研究迎来了“大爆炸”时期。学术的藩篱被打破,研究者开始全面吸收西方史学理论和方法,研究范式从单一的社会经济结构分析转向多元化的文化、社会和全球史视野。 本书对这一时期的学术动态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评价: 1. 清代“心态”与“观念史”的引入: 探讨了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包括对士人阶层身份认同的变迁、礼仪制度的社会功能、以及对“中国”概念在清代自身的演变(特别是“华夷之辨”的松动)的研究。知识分子史、思想史的研究开始从传统“经学史”的框架中解放出来。 2. “国家构建”与“权力运作”的再审视: 借鉴了欧洲社会史和政治人类学的成果,学者们不再将清朝国家视为僵化的铁板一块,而是着重考察中央与地方、满汉精英、以及不同层级官僚之间的日常互动、协商与权力博弈。例如,对地方士绅的“地方自治”能力的研究,以及对基层治理的微观考察。 3. 全球史视域下的清代: 这是本书着墨最多的部分之一。梳理了清代如何被置于全球贸易网络、疾病传播、知识流动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重点关注了清朝对外部冲击的反应机制,特别是鸦片贸易、传教士活动对清代社会结构和知识界的影响,以及清代在海洋史上的角色定位。 4. “新清史”的对话与争议: 深入分析了“新清史”学派(New Qing History)的理论主张,特别是其强调满族性(Manchu-ness)在清代国家形成中的核心作用,对传统“汉族中心论”的挑战。本书客观评价了国内学者对这些理论的回应、吸收与批判,展现了本土研究对理论前沿的积极参与。 5. 媒介、身体与日常生活的转向: 考察了晚近研究对印刷术、报刊杂志、城市空间、医疗实践、性别关系等微观领域的深入挖掘,这些研究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清代社会“日常经验”的理解,使清史研究更具质感和深度。 结论:百年研究的回顾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书的最后部分对过去一百年的清史研究进行了总结性的评估。它肯定了前辈学者在史料整理和奠定社会经济分析框架上的巨大贡献,同时也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局限,例如:对非精英阶层、女性、以及非核心区域历史的深入挖掘仍显不足;如何有效融合全球史的宏大叙事与微观史的细节考察,仍是未来研究需要解决的难题。本书以审慎乐观的态度,为未来二十年清史研究提供了清晰的问题意识和方法论参考。 本书并非一部史料的目录,而是一部关于“如何研究清史”的方法论思考史和学术思想史。 它为每一个有志于深入研究清代历史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全面、批判性的文献导航图。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体例编排,初看起来似乎有些陈旧,但细品之下,却发现其中蕴含着一股坚韧的学者精神。它不像现代学术著作那样追求时髦的理论框架,而是专注于“存证”和“梳理”。我特别欣赏它对于政府公文和谕旨的引用方式,很多都是直接摘录原件,不加过多现代化的解读。这种“原汁原味”的呈现,反而要求读者带着更审慎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字句。我尝试用它来交叉验证我正在研究的某个地方官员的升迁路径,发现书中收录的吏部档案索引,精准地补上了我文献链条中的一个关键环节。那种“啊,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是阅读纯粹的二手研究无法比拟的体验。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明确的结论,而在于提供一个可以被反复检验和深入挖掘的原材料仓库。

评分

这本书的视野极其开阔,它不仅仅聚焦于北京或南京的权力中心,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疆域和更边缘的群体。我感兴趣的是边疆民族在清末的变局,而这本书中关于新疆、蒙古地区的地方志资料汇编,给了我一个非常扎实的起点。它收录了大量的民族志手稿的引文和出处,这些资料在其他综合性的清史著作中,往往只是寥寥数语带过。通过这些零散的记载,我得以拼凑出在中央权威动摇时,地方社会结构所经历的微妙变化。虽然查阅起来需要极大的耐心,因为它要求读者在不同章节间频繁跳转比对,但这恰恰也是一种训练,锻炼了我们如何从海量的碎片信息中,构建起一个立体、多维的历史图景。它不是一碗精心烹调的盛宴,而是一片等待发掘的富饶矿藏。

评分

坦白说,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有点被它的体量震慑住了。这不像是我们现在习惯的轻薄读物,它更像是一块沉甸甸的基石。我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晚清的经济史转型上,这本书在这方面展现了惊人的广度。它详尽地罗列了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各类实业公司档案的原始出处,包括那些最终没能存活下来的“烂尾”项目。这部分内容对于宏观叙事者来说或许有些冗余,但对于我这种热衷于挖掘失败经验的“细节控”来说,简直是宝藏。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充满挣扎的近代化进程,而不是教科书上那种一帆风顺的理论模型。每当我读到某家江南丝厂的收购记录时,我都忍不住在脑海中复盘当时的资本流动和劳工环境,这本书提供的材料,无疑是构建这种想象力的最佳砖石。

评分

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工具书,没想到在某些章节里,作者的笔触却流露出一种近乎诗意的洞察力。比如,关于“梨园风云”那一块,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了戏曲家的生卒年月和代表作,而是尝试去解析京剧艺术在清末民初的流变,如何从宫廷走向民间,如何吸收西方戏剧元素而又保持其内核。那种文字的张力,让我仿佛能听到梅兰芳先生初登台时的弦乐四起。再者,书中对当时报刊杂志的分类,其细致程度令人咋舌。它不是笼统地归为“政治类”或“文学类”,而是深入到“改良派言论”、“激进派声讨”、“风俗月表”等具体语境中去,这对于理解当时社会思潮的多元与碰撞,非常有启发性。虽然整体篇幅巨大,但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反而让阅读过程充满惊喜,让人忍不住想去寻找那些被历史尘封的声音。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年代感,那种老派的线装书风格,配上泛黄的纸张质感,简直就是时光机。光是翻开书页闻到那股淡淡的油墨和纸张混合的味道,就让人心头一颤。不过,内容上嘛,对于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框架。我特别喜欢它对晚清到民初这段时间,史料整理的细致程度。比如,它收录了许多地方志和家族文书的索引,这对我研究某个特定家族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思想转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仅仅是在目录和前言部分打转,试图摸清这条脉络。书中对于早期革命党人出版的小册子和刊物的罗列,也相当详尽,让人能够窥见那个风云激荡年代,知识分子是如何通过文字进行思想启蒙的。总的来说,它更像是一份极度严谨的“地图”,而不是导游的讲解,需要读者自己去探索,但这份“地图”的精细度,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

评分

这一时期宗教在社会生活中起主要作用,也对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主要包括建筑、雕刻、绘画、工艺美术。 建筑:这一时期的建筑有独特的成就。 两河流域南部原是一片河沙冲积地,没有可供建筑使用的石料。苏美尔人用粘土制成砖坯,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为了使建筑具有防水性能,他们在墙面镶嵌陶片装饰,类似现在的马赛克。 苏美尔人最重要的建筑为塔庙。是建在几个由土垒起来的大台基上,这种类似于梯形金字塔的建筑被称为“吉库拉塔”。乌鲁克神庙是塔庙的最典型的代表。 乌鲁克城废墟上的这座塔是残留的最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塔庙(层进式神庙)之一。据考证,塔庙建于公元前21世纪,它是乌尔那姆(Nammu)国王为了表示对生育女神的尊敬而建的。 雕刻:这一时期的雕刻相当发达。 苏美尔人的圆雕像很可能是用于宗教目的。雕像身体呈圆拄形,双手捧于胸前,姿势虔诚,面部表情平静划一,眼睛瞪得很大,流露出纯真、朴实、专注的表情。 阿卡德人的雕刻具有更强的写实性。在尼尼微出土的《萨尔贡王青铜头像》刻画写实。神志庄严威严,个性坚毅,显示出精湛的工艺水平。《纳拉姆辛浮雕石板》以其写实的手法刻画了纳拉姆辛王率军政府山地的历史场面。对角线的构图使浮雕具有动感和空间感,简单的风景刻画表现了特定的环境。 绘画:现存的苏美尔绘画代表作为乌尔城出土的军旗,即在刷有沥青的木版上用贝壳、闪绿石、粉红色石灰石镶嵌成的战争和庆祝胜利的场面。画面共分三层,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逐步展开,人物、动物、器物的安排有条不紊。人物形象以侧面、正身、侧足为主,倾向于平面的描绘。色彩对比鲜明,四周和各层之间用几何形装饰,很象一幅挂毯,具有浓厚的装饰性。 工艺美术:苏美尔人是古代最杰出的工艺美术师,他们留下了大量精美的工艺品,如黄金器物、武器、金头盔、匕首、乐器等。 苏美尔人的牛头竖琴是最古老的精美乐器。琴架顶部以牛头作为装饰,用天青石和金箔制成,牛的神志表现得十分生动,顾起的牛鼻似在翕动。琴身由黄杨木制成,正面在沥青上用贝壳镶嵌着人和动物,表现了古代神话中的英雄吉尔伽美与双头公牛以及一些神化的动物在进行人类活动的情景,具有浓厚的奇异色彩。 编辑本段 (二)巴比伦美术 巴比伦人在文化上继承了苏美尔人—阿卡德人的传统。(可惜,迄今为止所发现和保存的巴比伦美术作品却为数不多。)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是汉漠拉比法典石碑。 汉漠拉比建立了庞大的巴比伦王国,并颁布了著名的汉漠拉比法典。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石碑上,上部为浮雕,下部为文字。浮雕刻画了汉漠拉比王肃立在太阳神的宝座前,听他口授法典。太阳神的威严和汉漠拉比的谦恭形成有力的对比,整个场面充满了宗教的虔诚和严肃。 编辑本段 (三)亚述美术 简介 公元前1600年前后,巴比伦被加喜特人灭亡。以后的600年中,两河地区文化处于退化时期。 野蛮加喜特人很少创造出杰出的艺术成就,而在底格里斯河上游的亚述高原兴起了另一支闪米特人,他在公元前10世纪前后兴起,史称亚述人。 亚述人的性格极为膘悍,崇尚武功。他们连年进行对外征服战争,征服了整个两和地区和埃及,成为盛极一时的亚述帝国。但这个矛盾重重的大的国并不长久,在内外矛盾的夹攻之下于公元前612年灭亡。 亚述人在文化上同样受苏美尔人影响,但却不具有苏美尔人那种宗教的虔诚。他们的艺术主要为世俗生活服务,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评分

这一时期宗教在社会生活中起主要作用,也对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主要包括建筑、雕刻、绘画、工艺美术。 建筑:这一时期的建筑有独特的成就。 两河流域南部原是一片河沙冲积地,没有可供建筑使用的石料。苏美尔人用粘土制成砖坯,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为了使建筑具有防水性能,他们在墙面镶嵌陶片装饰,类似现在的马赛克。 苏美尔人最重要的建筑为塔庙。是建在几个由土垒起来的大台基上,这种类似于梯形金字塔的建筑被称为“吉库拉塔”。乌鲁克神庙是塔庙的最典型的代表。 乌鲁克城废墟上的这座塔是残留的最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塔庙(层进式神庙)之一。据考证,塔庙建于公元前21世纪,它是乌尔那姆(Nammu)国王为了表示对生育女神的尊敬而建的。 雕刻:这一时期的雕刻相当发达。 苏美尔人的圆雕像很可能是用于宗教目的。雕像身体呈圆拄形,双手捧于胸前,姿势虔诚,面部表情平静划一,眼睛瞪得很大,流露出纯真、朴实、专注的表情。 阿卡德人的雕刻具有更强的写实性。在尼尼微出土的《萨尔贡王青铜头像》刻画写实。神志庄严威严,个性坚毅,显示出精湛的工艺水平。《纳拉姆辛浮雕石板》以其写实的手法刻画了纳拉姆辛王率军政府山地的历史场面。对角线的构图使浮雕具有动感和空间感,简单的风景刻画表现了特定的环境。 绘画:现存的苏美尔绘画代表作为乌尔城出土的军旗,即在刷有沥青的木版上用贝壳、闪绿石、粉红色石灰石镶嵌成的战争和庆祝胜利的场面。画面共分三层,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逐步展开,人物、动物、器物的安排有条不紊。人物形象以侧面、正身、侧足为主,倾向于平面的描绘。色彩对比鲜明,四周和各层之间用几何形装饰,很象一幅挂毯,具有浓厚的装饰性。 工艺美术:苏美尔人是古代最杰出的工艺美术师,他们留下了大量精美的工艺品,如黄金器物、武器、金头盔、匕首、乐器等。 苏美尔人的牛头竖琴是最古老的精美乐器。琴架顶部以牛头作为装饰,用天青石和金箔制成,牛的神志表现得十分生动,顾起的牛鼻似在翕动。琴身由黄杨木制成,正面在沥青上用贝壳镶嵌着人和动物,表现了古代神话中的英雄吉尔伽美与双头公牛以及一些神化的动物在进行人类活动的情景,具有浓厚的奇异色彩。 编辑本段 (二)巴比伦美术 巴比伦人在文化上继承了苏美尔人—阿卡德人的传统。(可惜,迄今为止所发现和保存的巴比伦美术作品却为数不多。)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是汉漠拉比法典石碑。 汉漠拉比建立了庞大的巴比伦王国,并颁布了著名的汉漠拉比法典。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石碑上,上部为浮雕,下部为文字。浮雕刻画了汉漠拉比王肃立在太阳神的宝座前,听他口授法典。太阳神的威严和汉漠拉比的谦恭形成有力的对比,整个场面充满了宗教的虔诚和严肃。 编辑本段 (三)亚述美术 简介 公元前1600年前后,巴比伦被加喜特人灭亡。以后的600年中,两河地区文化处于退化时期。 野蛮加喜特人很少创造出杰出的艺术成就,而在底格里斯河上游的亚述高原兴起了另一支闪米特人,他在公元前10世纪前后兴起,史称亚述人。 亚述人的性格极为膘悍,崇尚武功。他们连年进行对外征服战争,征服了整个两和地区和埃及,成为盛极一时的亚述帝国。但这个矛盾重重的大的国并不长久,在内外矛盾的夹攻之下于公元前612年灭亡。 亚述人在文化上同样受苏美尔人影响,但却不具有苏美尔人那种宗教的虔诚。他们的艺术主要为世俗生活服务,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评分

百年经典 精品收藏 人文阅读 学术权威。

评分

百年经典 精品收藏 人文阅读 学术权威。

评分

本书收录了从中华民国建立到2012年这100年间,国内外研究清代历史的所有书籍,共分上下两编。上编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社会、民族、宗教、外交等共16个大类;下编分为经、史、子、集、丛书、档案共6大部分,收入书目近4万条,200万字。本书邀集海内外清史学术名家,耗时数年,精心编纂而成,基本涵盖近代以来所有对清代问题的研究,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学术工具书。

评分

百年经典 精品收藏 人文阅读 学术权威。

评分

本书收录了从中华民国建立到2012年这100年间,国内外研究清代历史的所有书籍,共分上下两编。上编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社会、民族、宗教、外交等共16个大类;下编分为经、史、子、集、丛书、档案共6大部分,收入书目近4万条,200万字。本书邀集海内外清史学术名家,耗时数年,精心编纂而成,基本涵盖近代以来所有对清代问题的研究,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学术工具书。

评分

本书收录了从中华民国建立到2012年这100年间,国内外研究清代历史的所有书籍,共分上下两编。上编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社会、民族、宗教、外交等共16个大类;下编分为经、史、子、集、丛书、档案共6大部分,收入书目近4万条,200万字。本书邀集海内外清史学术名家,耗时数年,精心编纂而成,基本涵盖近代以来所有对清代问题的研究,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学术工具书。

评分

本书收录了从中华民国建立到2012年这100年间,国内外研究清代历史的所有书籍,共分上下两编。上编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社会、民族、宗教、外交等共16个大类;下编分为经、史、子、集、丛书、档案共6大部分,收入书目近4万条,200万字。本书邀集海内外清史学术名家,耗时数年,精心编纂而成,基本涵盖近代以来所有对清代问题的研究,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学术工具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