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国外国防电子热点研究

2013年国外国防电子热点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编
图书标签:
  • 国防电子
  • 国外国防
  • 电子对抗
  • 信息安全
  • 雷达
  • 通信
  • 微电子
  • 军事技术
  • 2013年
  • 热点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25260
版次:01
商品编码:11428851
包装:平装
开本:其他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对2013年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国防电子五大领域40余个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些领域涵盖国防电子工业、技术、装备、赛博和安全保密,涉及的热点问题包括:美国高功率微波武器研发取得重大进展、俄罗斯促进国防电子工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日本将效仿美国DARPA开展先期研究、3D打印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脑机接口技术、集成电路技术、光电集成技术、450mm晶圆、伪冒电子元器件、赛博空间管理和测试评估、新型病毒武器、“棱镜门”事件,等等。
本书可供国防电子工业、技术、装备、赛博、安全保密等领域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以下简称电子一所)成立于1959年,是新中国第一批成立的中央级专业科技情报研究机构之一,也是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基础六大领域(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电子)情报研究所的重要组成部分。50多年来,伴随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以及中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进程,电子一所始终不渝地立足科技情报研究,不断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军民融合,不断优化管理和创新业务,现已成为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国防军事电子领域知名的情报研究咨询与决策支撑机构。

目录

国外国防电子工业发展研究
2013年国外国防电子工业发展综述 3
国外促进中小企业参与国防建设的主要举措 16
俄罗斯促进国防电子工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23
《俄罗斯联邦〈工业发展及其竞争力提升〉国家纲要》解读 27
日本将效仿美国DARPA开展先期研究 36
3D打印技术研究
2013年3D打印技术发展综述 45
美国西亚基公司展示直接制造解决方案 50
美国研发金属零件3D打印过程检测技术 61
法国利用熔融沉积成形技术生产无人机原型 68
美国利用3D打印技术生产卫星零部件 77
美国研发基于可编程材料的4D打印技术 85
国外军事电子装备研究
2013年国外军事电子装备发展综述 93
国外雷达发展动向分析 99
量子信息技术及军事应用前景分析 104
美国高功率微波武器研发取得重大进展 109
国外高功率微波防护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13
美军微机电惯性导航技术发展现状 120
美国脑机接口技术发展取得突破 126
2013年美军云计算建设动向分析 130
国外微电子光电子技术研究
2013年国外微电子技术发展综述 137
2013年国外光电子技术发展综述 144
美国军用集成电路技术正在获得群体性突破 149
微电子器件下一代工艺发展积极寻求突破 153
光电集成技术的发展及其军事应用前景 159
国外类脑计算芯片最新进展 163
磁阻随机存储器技术发展历程及现状研究 168
美军高度关注伪冒电子元器件问题 178
赛博空间研究
2013年度赛博空间发展综述 187
赛博空间病毒武器分析 195
美国构建赛博空间一体化管理模式 201
美国赛博空间测试评估能力建设研究 206
朝鲜遭受赛博攻击事件分析 212
《2020年美国海军赛博力量》评析 216
《欧盟赛博安全战略》评析 219
“棱镜”事件研究
2013年国外信息安全与保密发展综述 225
“棱镜”事件始末 236
美国秘密监听项目简析 240
美国秘密监听项目实施手段分析 247
各国应对“监听门”措施分析 252
美国推动商用移动设备的安全管控 257
日本出台措施保障国家安全 262

前言/序言


《2013年国外国防电子热点研究》是一部深入剖析2013年度国际国防电子领域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及战略应用的专业性文献。本书旨在为军事决策者、科研人员、工程师以及相关行业从业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视野,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国防电子科技的脉络,从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第一章:雷达技术的新突破与应用拓展 2013年,全球雷达技术继续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尤其是在固态化、智能化和小型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本章将聚焦于多项关键技术突破,包括: 有源相控阵(AESA)雷达的成熟化与普及: AESA雷达凭借其卓越的性能,如高分辨率、多功能、抗干扰能力强以及宽带覆盖等,已经成为新一代先进作战平台(如第四代战斗机、舰船、预警机)的标准配置。2013年,AESA雷达的成本逐渐降低,集成度进一步提高,小型化设计使得其能够搭载于更广泛的平台,例如无人机和地面侦察系统。书中将深入探讨不同国家在AESA雷达 T/R(传输/接收)模块的材料选择(如氮化镓 GaN)、宽带信号处理算法、以及阵列天线设计方面的最新进展。例如,美国在F-35战斗机及其它先进平台上的AESA雷达应用,欧洲在 Eurofighter Typhoon 和 Rafale 上的升级,以及亚洲国家在区域防空和海基平台上的快速追赶,都将是重点分析的对象。 低截获概率(LPI)雷达技术的发展: 随着电磁频谱的日益拥挤和电子对抗的不断升级,低截获概率雷达技术的重要性愈发凸显。LPI雷达通过采用低功率、宽带、频率捷变、伪随机编码等技术,使得敌方难以探测和识别其雷达信号。2013年,LPI雷达在反隐身探测、情报、监视和侦察(ISR)任务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本书将详细阐述LPI雷达的设计原理、信号处理技术,以及其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部署策略,例如在海事监控、边境巡逻和反恐行动中的应用。 新型雷达体制的探索与发展: 除了AESA和LPI雷达,2013年也涌现出一些新兴雷达技术,如: 多站协作雷达(Multi-static Radar): 通过将发射机和接收机分离,实现更广阔的覆盖范围、更强的抗干扰能力以及更精细的目标分辨能力。 分布式孔径雷达(Distributed Aperture Radar): 将雷达阵列分散部署,形成虚拟的大孔径,提高探测精度和灵活性。 合成孔径雷达(SAR)与动目标显示(MTI)/动目标检测(MTD)的融合: 进一步提升对地面运动目标的探测和识别能力,尤其是在复杂地形和恶劣天气条件下。 车载、机载、弹载等不同平台上的雷达系统集成与优化。 第二章:通信系统的革新与信息融合 在现代战争中,高效、可靠、安全的通信是战场信息链的生命线。2013年,国防通信系统在抗干扰、保密、速率和智能化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软件定义无线电(SDR)与认知无线电(CR)在军事通信中的应用: SDR和CR技术极大地增强了通信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通过软件编程,通信系统可以根据战场环境、通信需求和频谱可用性,动态调整工作模式、调制方式、频率等参数。2013年,SDR和CR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陆海空各军种的通信网络中,显著提升了信息传输的效率和鲁棒性。本书将深入分析SDR/CR的技术架构、关键技术(如认知引擎、频谱感知算法),以及其在组网通信、频谱管理和电子对抗中的创新应用。 高带宽、低延迟的战术通信网络: 随着大数据、高清视频等信息需求的增长,战术通信网络必须具备更高的带宽和更低的延迟。2013年,各国都在积极研发和部署新一代战术数据链,如Link 16的升级版本、Link 22以及新兴的第五代通信技术(5G)在国防领域的预研与试点。本书将重点介绍这些技术的特点、性能优势,以及它们如何支撑更复杂的协同作战和态势感知。 卫星通信(SATCOM)的智能化与自主化: 卫星通信在提供全球覆盖、高带宽通信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3年,SATCOM技术向着更智能、更自主的方向发展,例如: 天基数据处理与分发: 将部分数据处理能力部署在卫星上,减少地面站的传输压力,缩短信息传递时间。 自主组网与资源调度: 卫星网络能够根据战场需求,自主调整通信链路和资源分配。 增强的抗干扰和抗欺骗能力: 应对日益复杂的电磁环境。 低轨(LEO)和中轨(MEO)卫星星座的快速发展,为军事通信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冗余。 信息融合技术的深度整合: 在通信系统的基础上,信息融合技术能够将来自不同传感器、不同平台、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整合、关联和分析,形成统一、准确、实时的战场态势图。2013年,信息融合技术在战场指挥、情报分析、目标跟踪等领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本书将探讨多源信息融合的模型、算法(如卡尔曼滤波、贝叶斯推断),以及其在构建 C4ISR(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中的关键作用。 第三章:电子战(EW)装备与策略的演进 电子战是现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通过干扰、欺骗、压制敌方的电子系统,同时保护己方的电子系统免受攻击。2013年,电子战技术呈现出攻防兼备、体系化发展、智能化升级等特点。 先进的电子干扰与反干扰技术: 宽带、瞬时带宽干扰技术: 能够同时覆盖大范围的频谱,有效压制敌方通信和雷达系统。 智能干扰技术: 能够分析敌方信号特征,生成针对性的干扰信号,提高干扰效率并避免对己方信号造成误伤。 定向能武器(DEW)在电子战中的初步探索: 虽然仍处于早期阶段,但激光和微波武器在干扰和毁伤电子设备方面的潜力引起了广泛关注。 主动电子对抗(ECM)与被动电子对抗(ESM)的协同: 强调ECM和ESM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联动,形成更强大的电子战能力。 电子侦察与情报获取能力的提升: 高灵敏度、宽覆盖的信号情报(SIGINT)接收系统: 能够截获和分析更微弱、更复杂的电磁信号。 信号识别与分类技术的进步: 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未知信号的快速准确识别。 电子支援措施(ESM)在态势感知中的作用: ESM系统不仅用于探测敌方雷达和通信,还能提供敌方武器装备部署、作战意图等重要情报。 网络中心战背景下的电子战: 随着网络中心战的发展,电子战也日益渗透到网络空间。本书将探讨电子战在网络攻防中的作用,例如通过干扰通信网络、窃取敏感信息、破坏指挥控制系统等。 电子战平台的多元化发展: 除了传统的飞机、舰船、地面车辆,无人机、导弹等平台也开始搭载电子战载荷,提高了电子战的灵活性和隐蔽性。 第四章:传感器技术与目标探测的新维度 精确、高效的目标探测是现代国防电子系统的基础。2013年,传感器技术在分辨率、探测距离、抗干扰能力以及集成能力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光电与红外(EO/IR)探测技术的发展: 高分辨率成像技术: 例如,更高像素的CMOS/CCD传感器、先进的图像增强算法,使得在更远距离上也能获得清晰的图像。 多光谱与高光谱成像: 能够获取目标在不同波段的光谱信息,用于目标识别、伪装探测和环境分析。 先进的红外探测器: 如制冷型红外探测器和非制冷型红外探测器的性能提升,以及其在夜间、低能见度条件下的应用。 激光雷达(LiDAR)在测绘、目标识别和避障方面的应用。 声纳技术在海洋电子对抗中的作用: 无论是水面舰艇还是潜艇,声纳技术都是其探测和识别水下目标的关键。2013年,先进的宽带声纳、合成孔径声纳以及分布式声纳网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显著提升了水下探测能力。 射频(RF)传感器与电磁频谱监测: 除了雷达,射频传感器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用于探测、识别和定位各种无线电信号源,为电子战和情报获取提供支持。 微型化和集成化传感器: 将多种传感器集成到单个芯片或模块中,大幅减小了体积、重量和功耗,使得传感器能够更广泛地部署在各种平台,包括小型无人机和可穿戴设备。 “传感器融合”在提升态势感知能力中的关键地位: 将来自EO/IR、雷达、声纳、SIGINT等不同类型传感器的数据进行融合,能够弥补单一传感器的不足,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目标信息。 第五章:国防电子技术的战略意义与发展趋势 2013年,国防电子技术的发展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进步,更承载着国家军事实力和战略安全的重要意义。 技术创新对军事能力转型的推动作用: 许多新兴的国防电子技术,如无人系统、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作战模式和军事理论。 国家间的技术竞争与合作: 各大军事强国在国防电子领域展开激烈竞争,同时也在某些领域进行有限的合作。国际技术转移、人才引进和知识产权保护成为重要的议题。 民用技术向军用的转化: 许多源自民用领域的先进技术,如高性能计算、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算法等,正在加速向国防领域渗透,成为推动国防电子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网络安全与电子战的界限日益模糊: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网络攻击和电子干扰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未来国防电子的发展需要同时关注这两个领域。 智能化与自主化将是未来的主旋律: 从无人机、无人战车到自主武器系统,再到智能化的指挥控制系统,人工智能和自主技术将贯穿于国防电子技术的各个环节,引领未来战争的变革。 本书通过对2013年国外国防电子领域热点的深入剖析,不仅揭示了当前的技术发展水平,更指明了未来国防电子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对于希望了解和掌握前沿国防科技的读者而言,本书将提供一份宝贵的研究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种深邃的蓝色搭配简洁的银色字体,给人一种科技感和专业感,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关于前沿技术的。我拿到书的时候,首先翻阅了一下目录,看到里面涉及了无人作战系统、人工智能在国防领域的应用、网络安全对抗、定向能武器以及先进传感器技术等等,这些都是当前军事科技领域非常热门且至关重要的话题。尤其对无人作战系统和AI在国防中的应用特别感兴趣,因为这两方面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直接影响着未来战争的形态。我个人一直关注国际军事动态,尤其是那些能够颠覆传统作战模式的新技术。这本书的出现,感觉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口,让我能更系统、更深入地了解这些“热点”的来龙去脉,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这些技术的研究现状,包括技术瓶颈、发展趋势,以及各国在这些领域的投入和布局,特别是那些能够体现出竞争态势和战略意图的方面。希望书中不仅仅是技术名词的堆砌,更能有对这些技术在实际国防应用中的前景分析,甚至是一些前瞻性的预测,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热点研究”的价值。

评分

对于一本探讨“热点研究”的书籍,我最看重的是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能够深入到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国家在某个国防电子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是如何实现的?遇到了哪些挑战?又有哪些独特的创新思路?我尤其希望在人工智能与国防结合的部分,能够看到一些具体的应用场景,比如智能指挥控制系统、战场态势感知、自主武器平台的决策优化等等。这些都是我平时阅读军事新闻时经常会接触到的词汇,但总感觉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梳理。如果这本书能够将这些零散的信息串联起来,并对其背后的技术原理、发展瓶颈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深入的解读,那就非常完美了。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对不同国家在该领域的投入和研究侧重点进行对比分析,这样能更好地理解全球国防电子技术的发展格局和竞争态势。毕竟,了解“热点”不仅仅是为了知道有什么,更重要的是理解为什么是“热点”,以及它将走向何方。

评分

这本书的选题非常符合我个人的兴趣。我一直对军事科技的演进及其对国际安全格局的影响充满好奇。尤其是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国防电子技术更是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态势。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来梳理这些纷繁复杂的技术进展。例如,在先进传感器技术方面,我希望能够看到关于新型雷达、红外探测、声纳系统,以及太空基探测技术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以及它们在情报搜集、目标识别和战场态势感知方面的应用。我还特别关注书中对“智能化”和“自主化”在国防电子领域应用的阐述,这涉及到如何利用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来提升军事系统的作战能力。书中如果能提供一些关于这些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伦理、法律和社会层面的挑战的讨论,那就更加全面和深刻了。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种系统性的视角,去理解未来战争的样貌,以及科技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时,对它的“热点研究”定位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在国防科技领域,能够敏锐捕捉并深入分析前沿技术,是理解国家安全趋势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呈现一些超越现有文献的独特视角和研究成果。比如,在无人作战系统部分,我期待看到对不同国家无人机、无人战车、无人潜航器等的发展策略、性能对比,以及它们在未来战场上的协同作战模式的深入探讨。此外,对于网络安全对抗,我希望书中能够揭示一些当前各国在网络攻防技术上的最新博弈,以及这些技术对传统军事战略可能产生的颠覆性影响。我也非常关心书中对定向能武器的研究,期待能够了解到这类武器的实际应用前景、技术瓶颈以及可能引发的军备竞赛。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这些“热点”技术发展背后的战略动机、投入规模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入分析,那将是对我非常有价值的阅读体验。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最先关注的是它对于“热点”的定义和选取标准。一个好的研究,应该能够准确地把握住行业发展的脉搏,而非是一些陈旧或者被过度炒作的概念。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聚焦那些真正具有颠覆性潜力、正在引发新一轮军事变革的技术和领域。例如,在网络安全对抗方面,我希望看到关于新兴网络攻击技术、防御策略,以及国家层面的网络攻防博弈的深度分析,而不是泛泛而谈。同样,对于定向能武器,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其不同类型(如激光、微波、粒子束等)的原理、技术成熟度、作战效能以及部署前景,以及各国在这一领域的研发进展和战略考量。这些都是非常具有前沿性和战略意义的研究方向,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独到见解或者尚未广泛公开的信息,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个可靠的指南,帮助我理解当前国际国防电子领域最前沿、最核心的发展动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