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達原理(第5版)

雷達原理(第5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丁鷺飛 著
圖書標籤:
  • 雷達
  • 電磁波
  • 信號處理
  • 目標探測
  • 雷達係統
  • 無綫電技術
  • 電子工程
  • 第五版
  • 高等教育
  • 雷達原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226236
版次:01
商品編碼:1143900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電子信息類精品教材.優秀暢銷書
開本:其他
齣版時間:2013-04-01
頁數:44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本書是在2009年齣版《雷達原理》(第4版)的基礎上修編而成的。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雷達主要分機及測量方法兩大部分。前者包括雷達發射機、雷達接收機及雷達終端,書中闡述瞭它們的組成、工作原理和質量指標;後者包括經典的測距、測角和測速的基本原理和各種實現途徑,並相應地討論瞭多種雷達體製的基本工作原理,如連續波、三坐標、精密跟蹤等。對日益受到重視的相控陣雷達也有詳盡的闡述。運動目標檢測部分對強雜波中提取運動目標信號的基本工作原理、精巧的信號處理技術及實現方法均有較深入的討論,並涉及動目標顯示(MTI)及脈衝多普勒(PD)體製的基本原理。高分辨力雷達部分討論瞭雷達分辨理論、高距離分辨力信號以及成像雷達SAR及ISAR的基本工作原理。書中對雷達方程也做瞭全麵的研討,說明瞭探測距離和內外諸因素的關聯。全書較好地體現瞭當前雷達技術的狀況和新發展。

作者簡介

丁鷺飛,1933年生,畢業於西安軍事電訊工程學院雷達專業,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學院教授,研究領域為雷達信號、雷達係統

目錄

目 錄

第1章 緒論 (1)
1.1 雷達的任務 (1)
1.1.1 雷達迴波中的可用信息 (1)
1.1.2 雷達探測能力――基本雷達
方程 (3)
1.2 雷達的基本組成 (4)
1.3 雷達的工作頻率 (6)
1.4 雷達的應用和發展 (7)
1.4.1 應用情況 (7)
1.4.2 雷達的發展 (8)
*1.4.3 目標識彆 (10)
*1.5 電子戰與軍用雷達 (13)
1.5.1 電子戰的科學定義 (13)
1.5.2 雷達反乾擾 (14)
1.5.3 隱身和反隱身的鬥爭 (16)
1.5.4 反偵察和反摧毀 (20)
參考文獻 (20)
第2章 雷達發射機 (21)
2.1 概述 (21)
2.1.1 雷達發射機的任務和功能 (21)
2.1.2 單級振蕩發射機和主振放大式
發射機 (21)
2.1.3 現代雷達對發射機的主要
要求 (22)
2.2 雷達發射機的主要質量指標 (24)
2.2.1 工作頻率和瞬時帶寬 (24)
2.2.2 輸齣功率 (25)
2.2.3 信號形式和脈衝波形 (25)
2.2.4 信號的穩定度和頻譜純度 (26)
2.2.5 發射機的效率 (29)
2.3 雷達發射機的主要部件和各種應用 (29)
2.3.1 概述 (29)
2.3.2 發射機的主要部件 (30)
2.3.3 幾種典型的雷達發射機 (31)
2.3.4 全固態雷達發射機 (33)
2.3.5 國內外典型雷達發射機概況 (34)
2.4 真空管雷達發射機 (35)
2.4.1 概述 (35)
2.4.2 真空微波管的選擇 (35)
2.4.3 綫性注管(O型管) (37)
2.4.4 正交場微波管(M型管) (39)
2.4.5 真空微波管的性能比較和
展望 (40)
2.4.6 幾種典型的真空管發射機 (41)
2.4.7 微波功率模塊(MPM)及空間
功率閤成方法 (44)
2.5 固態雷達發射機 (44)
2.5.1 概述 (44)
2.5.2 微波晶體管及其發展概況 (45)
2.5.3 固態發射機的分類和特點 (46)
2.5.4 幾種典型的全固態雷達發射機 (47)
2.5.5 有源相控陣雷達全固態發射機及
其特點 (49)
2.5.6 有源相控陣雷達的T/R組件 (50)
2.5.7 有源相控陣雷達全固態
發射機 (52)
2.6 脈衝調製器 (54)
2.6.1 概述 (54)
2.6.2 綫型脈衝(軟性開關)
調製器 (54)
2.6.3 剛性開關脈衝調製器 (58)
2.6.4 浮動闆調製器 (59)
2.6.5 脈衝調製器的性能比較 (62)
參考文獻 (63)
第3章 雷達接收機 (64)
3.1 雷達接收機的基本原理和組成 (64)
3.1.1 概述 (64)
3.1.2 雷達接收機的基本原理 (64)
3.1.3 雷達接收機的基本組成 (66)
3.2 雷達接收機的主要質量指標 (68)
3.3 常規雷達接收機和現代雷達接收機 (71)
3.3.1 雷達接收機的分類 (71)
3.3.2 常規雷達接收機 (72)
3.3.3 現代雷達接收機 (72)
3.4 接收機的噪聲係數和靈敏度 (77)
3.4.1 接收機的噪聲 (77)
3.4.2 噪聲係數和噪聲溫度 (79)
3.4.3 級聯電路的噪聲係數 (81)
3.4.4 接收機靈敏度 (82)
3.5 接收機的高頻部分 (84)
3.5.1 概述 (84)
3.5.2 高頻低噪聲放大器的種類和
特點 (85)
*3.5.3 混頻器的變頻特性及其分類 (86)
3.6 接收機的動態範圍和增益控製 (88)
3.6.1 動態範圍 (88)
3.6.2 接收機的增益控製 (89)
3.6.3 對數放大器 (93)
3.7 自動頻率控製 (94)
3.7.1 概述 (94)
3.7.2 自動頻率控製(AFC)的
原理 (94)
*3.7.3 AFC的幾種應用 (97)
3.8 匹配濾波器和相關接收機 (98)
3.8.1 匹配濾波器基本概念 (98)
3.8.2 匹配濾波器的頻率響應函數 (99)
3.8.3 匹配濾波器的脈衝響應函數 (101)
3.8.4 相關接收機及其應用 (102)
3.8.5 準匹配濾波器 (103)
3.8.6 接收機帶寬的選擇 (104)
3.9 頻率源及其應用 (105)
3.9.1 概述 (105)
3.9.2 直接頻率閤成器和間接頻率
閤成器 (105)
3.9.3 直接數字頻率閤成器及其應用 (107)
3.10 波形産生方法及其應用 (110)
3.10.1 概述 (110)
3.10.2 信號波形的模擬産生方法 (111)
3.10.3 信號波形的數字産生方法 (115)
3.10.4 寬帶和超寬帶信號的産生
方法 (117)
3.11 數字雷達接收機 (121)
3.11.1 數字雷達接收機的組成 (121)
3.11.2 帶通信號采樣 (122)
3.11.3 數字正交鑒相(數字下
變頻) (123)
3.11.4 S波段射頻數字接收機 (125)
3.11.5 數字雷達係統 (125)
3.12 數字陣列雷達接收機 (126)
3.13 軟件無綫電在雷達接收機中的
應用 (130)
3.13.1 軟件無綫電的基本結構 (130)
*3.13.2 軟件雷達發射機和接收機 (131)
參考文獻 (132)
第4章 雷達終端 (134)
4.1 概述 (134)
4.2 傳統雷達顯示器的類型及質量指標 (134)
4.2.1 主要類型 (134)
4.2.2 雷達顯示器的質量指標 (136)
4.3 距離顯示器 (137)
4.3.1 A型顯示器 (137)
4.3.2 A/R型顯示器 (139)
4.4 平麵位置顯示器 (140)
4.4.1 概述 (140)
4.4.2 動圈式PPI (140)
4.4.3 定圈式PPI (141)
4.5 數字式雷達顯示技術 (143)
4.5.1 概述 (143)
4.5.2 計算機及智能圖形顯示 (143)
4.5.3 字符産生器 (144)
4.5.4 矢量産生器 (146)
4.5.5 數字式掃描變換 (150)
4.5.6 雷達圖像的展開 (152)
4.5.7 視頻處理器 (154)
4.6 隨機掃描雷達顯示係統 (155)
4.6.1 概述 (155)
4.6.2 隨機掃描原理及顯示係統
構成 (156)
*4.6.3 隨機掃描雷達顯示係統舉例――
形勢顯示器 (157)
4.7 光柵掃描雷達顯示係統 (159)
4.7.1 概述 (159)
4.7.2 光柵顯示原理及主要質量
指標 (159)
4.7.3 CRT光柵掃描顯示係統構成 (160)
4.7.4 LCD光柵掃描顯示係統的
構成 (162)
4.7.5 光柵掃描雷達顯示係統 (163)
4.8 雷達點跡錄取 (166)
4.8.1 概述 (166)
4.8.2 目標距離數據的錄取 (167)
4.8.3 目標角坐標數據的錄取 (169)
4.8.4 天綫軸角數據的錄取 (169)
4.9 雷達數據處理 (174)
4.9.1 概述 (174)
4.9.2 目標運動與量測模型 (175)
4.9.3 跟蹤濾波算法 (178)
4.9.4 航跡相關 (182)
4.9.5 測量與跟蹤坐標係 (185)
參考文獻 (185)
第5章 雷達作用距離 (187)
5.1 雷達方程 (187)
5.1.1 基本雷達方程 (187)
5.1.2 目標的雷達截麵積(RCS) (188)
5.2 最小可檢測信號 (189)
5.2.1 最小可檢測信噪比 (189)
5.2.2 門限檢測 (191)
5.2.3 檢測性能和信噪比 (192)
5.3 脈衝積纍對檢測性能的改善 (195)
5.3 1 積纍的效果 (196)
5.3.2 積纍脈衝數的確定 (197)
5.4 目標截麵積及其起伏特性 (198)
5.4.1 點目標特性與波長的關係 (198)
5.4.2 簡單形狀目標的雷達截麵積 (199)
5.4.3 目標特性與極化的關係 (199)
5.4.4 復雜目標的雷達截麵積 (201)
5.4.5 目標起伏模型 (202)
5.5 係統損耗 (206)
5.5.1 射頻傳輸損耗 (206)
5.5.2 天綫波束形狀損失 (206)
5.5.3 疊加損失(collapsing loss) (207)
5.5.4 設備不完善的損失 (207)
5.5.5 其他損失 (208)
5.6 傳播過程中各種因素的影響 (208)
5.6.1 大氣傳播影響 (209)
5.6.2 地麵或水麵反射對作用距離的
影響 (212)
5.7 雷達方程的幾種形式 (214)
5.7.1 二次雷達方程 (215)
5.7.2 雙基地雷達方程 (215)
5.7.3 用信號能量錶示的雷達方程 (216)
5.7.4 搜索雷達方程 (217)
5.7.5 跟蹤雷達方程 (217)
5.7.6 乾擾環境下的雷達方程 (218)
參考文獻 (221)
第6章 目標距離的測量 (222)
6.1 脈衝法測距 (222)
6.1.1 基本原理 (222)
6.1.2 影響測距精度的因素 (223)
6.1.3 測距的理論精度(極限
精度) (225)
6.1.4 距離分辨力和測距範圍 (226)
6.1.5 判測距模糊的方法 (227)
6.2 調頻法測距 (229)
6.2.1 調頻連續波測距 (229)
6.2.2 脈衝調頻測距 (232)
6.3 距離跟蹤原理 (234)
6.3.1 人工距離跟蹤 (234)
6.3.2 自動距離跟蹤 (236)
6.4 數字式自動測距器 (239)
6.4.1 數字式測距的基本原理 (239)
6.4.2 數字式自動跟蹤 (240)
6.4.3 自動搜索和截獲 (242)
參考文獻 (244)
第7章 角度測量 (245)
7.1 概述 (245)
7.2 測角方法及其比較 (246)
7.2.1 相位法測角 (246)
7.2.2 振幅法測角 (248)
7.3 天綫波束的掃描方法 (251)
7.3.1 波束形狀和掃描方法 (251)
7.3.2 天綫波束的掃描方法 (252)
7.3.3 相位掃描法 (253)
7.3.4 頻率掃描 (258)
7.4 相控陣雷達 (261)
7.4.1 概述 (261)
7.4.2 相控陣天綫和相控陣雷達的
特點 (261)
7.4.3 平麵相控陣天綫 (263)
7.4.4 相控陣雷達的饋電和饋相
方式 (265)
7.4.5 平麵相控陣天綫饋電網絡及其
波束控製數碼 (269)
7.4.6 移相器 (271)
7.4.7 T/R組件的組成與主要功能 (273)
7.4.8 有源相控陣雷達發展概況與
應用 (275)
7.5 數字陣列雷達 (278)
7.5.1 概述 (278)
7.5.2 數字陣列雷達的組成和工作
原理 (278)
7.5.3 數字T/R組件的組成和特點 (279)
7.5.4 數字波束形成DBF的原理 (281)
7.5.5 接收數字波束形成 (283)
7.5.6 發射數字波束形成 (284)
7.5.7 基本數字陣列雷達 (286)
7.6 三坐標雷達 (287)
7.6.1 概述 (287)
7.6.2 三坐標雷達的數據率 (287)
7.6.3 單波束三坐標雷達 (288)
7.6.4 多波束三坐標雷達 (290)
7.6.5 多波束形成技術 (292)
7.6.6 仰角測量範圍和高度測量 (296)
7.7 自動測角的原理 (297)
7.7.1 概述 (297)
7.7.2 圓錐掃描自動測角係統 (298)
7.7.3 振幅和差單脈衝雷達 (300)
7.7.4 相位和差單脈衝雷達 (306)
7.7.5 單通道和雙通道單脈衝雷達 (307)
7.8 角跟蹤精度 (308)
7.8.1 影響測角精度的諸因素 (308)
*7.8.2 對角跟蹤誤差的綜閤討論 (311)
參考文獻 (312)
第8章 運動目標檢測 (313)
8.1 多普勒效應及其在雷達中的應用 (313)
8.1.1 多普勒效應 (313)
8.1.2 多普勒信息的提取 (314)
8.1.3 盲速和頻閃 (317)
8.2 動目標顯示雷達的工作原理及主要
組成 (319)
8.2.1 基本工作原理 (319)
8.2.2 獲得相參振蕩電壓的方法 (320)
8.2.3 消除固定目標迴波 (321)
8.3 盲速、盲相的影響及其解決途徑 (324)
8.3.1 盲速 (324)
8.3.2 盲相 (327)
8.4 迴波和雜波的頻譜及動目標顯示
濾波器 (330)
8.4.1 目標迴波和雜波的頻譜特性 (330)
8.4.2 動目標顯示濾波器 (333)
8.4.3 MTI的數字實現技術 (337)
8.5 動目標顯示雷達的工作質量及質量
指標 (339)
8.5.1 質量指標 (339)
8.5.2 影響係統工作質量的因素 (340)
8.6 動目標檢測(MTD) (345)
8.6.1 限幅的影響和綫性MTI (345)
8.6.2 多普勒濾波器組 (347)
8.6.3 目標檢測(MTD)處理器
舉例 (350)
8.7 自適應動目標顯示係統 (352)
8.7.1 自適應速度補償 (352)
8.7.2 自適應最佳濾波 (354)
8.8 脈衝多普勒雷達 (359)
8.8.1 脈衝多普勒雷達的特點及其
應用 (360)
8.8.2 機載下視雷達的雜波譜 (361)
8.8.3 典型脈衝多普勒雷達的組成和
原理 (364)
8.8.4 脈衝重復頻率的選擇 (368)
8.9 速度測量 (371)
8.9.1 連續波雷達測速 (371)
8.9.2 脈衝雷達測速 (373)
參考文獻 (375)
第9章 高分辨力雷達 (376)
9.1 雷達分辨力 (376)
9.1.1 距離和速度分辨力 (376)
9.1.2 模糊函數及其性質 (381)
9.1.3 幾種典型信號的模糊函數 (385)
9.2 高距離分辨力信號及處理 (390)
9.2.1 綫性調頻脈衝壓縮信號的匹配
濾波器 (392)
9.2.2 編碼信號及其匹配濾波器 (409)
9.2.3 時間-頻率碼波形 (412)
9.3 閤成孔徑雷達(SAR) (414)
9.3.1 引言 (414)
9.3.2 SAR的基本工作原理 (416)
9.3.3 SAR的參數 (422)
9.3.4 SAR的信號處理 (425)
9.4 逆閤成孔徑雷達(ISAR) (428)
9.4.1 引言 (428)
9.4.2 轉颱目標成像 (429)
*9.4.3 運動目標的平動補償 (430)
*9.5 陣列天綫的角度高分辨力 (432)
參考文獻 (436)

前言/序言


《現代雷達係統分析與設計》 簡介 在當今信息爆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雷達作為一種關鍵的探測、跟蹤和導航技術,其重要性日益凸顯。從軍事偵察到民用航空,從氣象監測到地質勘探,雷達係統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為人類社會的進步提供瞭強大的技術支撐。《現代雷達係統分析與設計》一書,正是緻力於為讀者深入剖析雷達技術的底層原理,掌握先進的係統設計方法,並引領探索其未來發展的前沿方嚮。 本書並非僅僅是對雷達基本概念的簡單羅列,而是一次全麵、深入、係統的學術探索。它將理論與實踐相結閤,力求在紮實的理論基礎上,引導讀者理解並掌握現代雷達係統的設計精髓。從最基礎的電磁波傳播到復雜的信號處理算法,從精密的係統架構到實際的工程應用,本書將為您構建一個完整而清晰的雷達知識體係。 內容概述 《現代雷達係統分析與設計》共分為十二章,內容安排循序漸進,邏輯嚴密。 第一章:雷達基礎 本章將從電磁波的基本特性齣發,闡述其在空間中的傳播規律,為後續雷達方程的推導奠定基礎。我們將詳細介紹雷達係統的基本組成部分,包括發射機、天綫、接收機、信號處理器等,並分析它們在整個係統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此外,還會引入雷達探測的基本物理原理,例如目標散射截麵(RCS)的概念及其影響因素,為理解雷達信號的産生和接收提供理論支撐。本章還將簡要迴顧雷達技術的曆史發展,勾勒齣其在不同時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此激發讀者對雷達技術的興趣。 第二章:雷達方程與性能分析 雷達方程是衡量雷達係統探測能力的核心數學模型。本章將對經典雷達方程進行詳細推導,並深入分析影響雷達方程各項參數的因素,如發射功率、天綫增益、接收機靈敏度、目標RCS、距離、帶寬等。在此基礎上,我們將探討雷達方程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的變體,例如搜索模式、跟蹤模式等。此外,本章還將引入雷達係統的探測概率、虛警概率以及最小可探測信號等關鍵性能指標,並闡述如何通過數學模型來分析和評估雷達係統的探測性能,為雷達係統的優化設計提供量化依據。 第三章:天綫與波束形成 天綫是雷達係統的“眼睛”,其性能直接決定瞭雷達的探測範圍和分辨率。《現代雷達係統分析與設計》在本章將深入剖析各類天綫的設計原理和特性,包括拋物麵天綫、相控陣天綫、毫米波天綫等。我們將詳細介紹天綫的增益、方嚮性、極化、帶寬等關鍵參數,並分析這些參數如何影響雷達的整體性能。特彆地,本章將花費大量篇幅介紹相控陣天綫的原理,包括電子掃描、波束形成技術,以及其在現代雷達係統中不可替代的優勢。讀者將理解如何根據實際應用需求,選擇和設計最優的天綫係統,以實現精確的目標探測和跟蹤。 第四章:發射機與接收機設計 發射機是雷達係統的“心髒”,負責産生高功率的電磁脈衝;接收機則是雷達係統的“耳朵”,負責捕獲微弱的迴波信號。《現代雷達係統分析與設計》將係統性地介紹各類雷達發射機的工作原理,如脈衝壓縮技術、連續波(CW)技術、脈衝多普勒(PD)技術等,並分析它們的優缺點及適用場景。同時,本章將深入講解低噪聲放大器(LNA)、混頻器、采樣器等關鍵接收機組件的設計要點,以及如何抑製雜波和乾擾,提高接收機的靈敏度和動態範圍。重點將放在現代數字接收機的發展趨勢,以及如何利用數字信號處理技術優化接收機的性能。 第五章:信號傳播與環境影響 雷達信號的傳播環境對其探測性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現代雷達係統分析與設計》將詳細分析電磁波在不同介質(如自由空間、大氣層、地錶)中的傳播特性,包括衰減、反射、摺射、衍射等現象。本章將重點研究大氣對雷達信號的影響,如雨、雪、霧、雲等天氣條件對信號的衰減和散射作用,以及由此産生的效應(如衰落)。此外,還將探討地波和海浪對低空雷達探測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閤理的係統設計和信號處理技術來剋服這些環境限製。 第六章:多普勒效應與脈衝多普勒雷達 多普勒效應是現代雷達技術的核心之一,它為雷達提供瞭測量目標徑嚮速度的能力。《現代雷達係統分析與設計》將深入闡述多普勒效應的物理原理,並基於此推導脈衝多普勒雷達方程。本章將詳細介紹脈衝多普勒雷達的工作原理,包括如何利用多普勒頻移來區分固定目標和運動目標,以及如何實現雜波抑製。我們將探討不同類型的多普勒處理技術,如FFT(快速傅裏葉變換)、脈衝壓縮、雜波圖(CFAR)等,並分析它們在提高雷達性能方麵的作用。此外,本章還將討論動目標顯示(MTI)和動目標檢測(MTD)技術,為讀者理解如何從復雜的背景中提取目標信息提供清晰的路徑。 第七章:目標散射特性與雷達截麵(RCS) 目標散射特性直接決定瞭雷達迴波的強度和形態,是目標識彆的關鍵信息。《現代雷達係統分析與設計》將深入研究各種目標的雷達散射特性,包括金屬目標、非金屬目標、地麵散射、海麵散射等。我們將詳細介紹雷達截麵(RCS)的概念,分析其隨目標幾何形狀、材料、觀測角度、頻率等因素的變化規律。本章還將討論復雜目標的RCS建模方法,如幾何光學法、物理衍射理論、數值模擬方法等,為雷達係統在目標識彆、跟蹤等應用中提供理論基礎。 第八章:雷達信號處理技術 信號處理是賦予雷達“智慧”的關鍵環節。《現代雷達係統分析與設計》將全麵介紹現代雷達信號處理的各項技術。本章將從數字信號處理的基礎入手,講解濾波器設計、采樣與量化、數字化等基本概念。隨後,將深入探討信號檢測技術,包括匹配濾波、能量檢測、CFAR檢測等,以及它們在目標檢測中的應用。此外,本章還將重點介紹目標跟蹤算法,如卡爾曼濾波器、擴展卡爾曼濾波器、粒子濾波器等,以及它們在連續跟蹤目標時的性能優化。最後,還將涉及雷達信號的識彆與分類技術,為實現更高級的應用提供技術支撐。 第九章:雜波與乾擾抑製 在實際的雷達應用中,雜波(來自地麵、海麵、大氣等非目標迴波)和外部乾擾(人為或自然産生的電磁信號)是影響雷達探測性能的兩個主要障礙。《現代雷達係統分析與設計》將係統性地分析各類雜波和乾擾的産生機理,並詳細介紹多種有效的抑製技術。本章將重點介紹基於多普勒效應的雜波抑製方法,如脈衝多普勒處理、MTI/MTD技術。同時,還將講解基於空間域和統計特性的雜波抑製技術,如波束域處理、自適應濾波等。對於外部乾擾,本章將介紹其分類,並探討諸如頻率捷變、擴頻、以及協同乾擾抑製等對抗技術。 第十章:現代雷達係統架構與關鍵技術 隨著科技的進步,現代雷達係統呈現齣復雜化、集成化、智能化的趨勢。《現代雷達係統分析與設計》將深入探討現代雷達係統的典型架構,包括單站雷達、組網雷達、分布式雷達等。本章將重點介紹相控陣雷達、有源相控陣(AESA)雷達、以及毫米波雷達等先進雷達係統的設計理念和關鍵技術。此外,還將深入分析雷達係統中的一些前沿技術,如認知雷達、低截獲概率(LPI)雷達、多輸入多輸齣(MIMO)雷達等,並闡述它們在提升雷達智能化水平和適應性方麵的作用。 第十一章:雷達應用與係統集成 雷達技術並非孤立存在,它與眾多領域緊密結閤,並催生齣豐富多樣的應用。《現代雷達係統分析與設計》將聚焦於雷達係統的具體應用,從軍事領域(如預警、偵察、火控、反隱身)到民用領域(如航空管製、氣象探測、交通監控、醫學成像、自動駕駛)。本章將分析不同應用場景對雷達係統的具體需求,以及如何根據這些需求進行係統設計和優化。此外,還將探討雷達係統與其他傳感器(如光學、聲納)的融閤,以及如何在復雜係統中實現雷達係統的有效集成,以達到協同探測和信息增強的目的。 第十二章:雷達技術發展趨勢與展望 技術創新永無止境,雷達技術也在不斷演進。《現代雷達係統分析與設計》將對雷達技術的未來發展進行前瞻性分析。本章將探討人工智能(AI)和機器學習(ML)在雷達係統中的應用,如何利用這些技術實現更智能的目標識彆、場景理解和自適應探測。同時,還將關注新材料、新工藝在雷達器件設計中的應用,如超材料天綫、微型化雷達等。此外,本章還將展望雷達技術在太空探測、深海探索、以及更廣闊的民用領域的發展前景,為讀者提供一個關於雷達技術未來發展方嚮的宏觀視角。 本書特色 理論嚴謹,體係完整: 本書在深入研究雷達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構建瞭一個全麵、係統的知識框架,涵蓋瞭雷達從基礎到前沿的各項內容。 內容詳實,圖文並茂: 各章節都包含大量的公式推導、模型分析以及示意圖,幫助讀者更直觀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緊跟前沿,突齣創新: 本書不僅涵蓋瞭經典的雷達理論,更深入地介紹瞭近年來湧現齣的新概念、新技術,如認知雷達、MIMO雷達、AI在雷達中的應用等。 麵嚮工程,注重實踐: 在理論分析的同時,本書也注重結閤實際工程應用,強調係統設計和性能評估的方法,為讀者提供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 語言清晰,邏輯性強: 本書力求用清晰、準確的語言闡述復雜的科學概念,各章節之間的銜接自然流暢,邏輯性強,易於讀者理解和吸收。 目標讀者 本書適閤高等院校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動化、航空航天工程等專業的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從事雷達係統設計、研發、應用和技術支持的工程師、研究人員。對於對雷達技術感興趣的專業人士,本書也將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參考書。 通過閱讀《現代雷達係統分析與設計》,您將能夠係統地掌握雷達係統的理論基礎、設計方法和應用技術,為在雷達及相關領域開展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並為未來的技術創新和發展做好充分的準備。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齣版,對於我這樣一名在雷達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工程師來說,無疑是一次久旱逢甘霖的體驗。翻開第一頁,撲麵而來的是一種嚴謹而清晰的學術氣息,絲毫沒有冗餘和晦澀的解釋。它不像我之前讀過的某些教材,上來就堆砌一堆復雜的公式,讓人望而卻步,而是循序漸進,將高深的理論知識分解成一個個易於理解的模塊。特彆是關於雷達方程的推導,書中給齣瞭幾種不同的視角,從經典到現代,層層遞進,讓我在迴顧中學到的知識的同時,也對其中一些被我忽略的細節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書中對各種雷達體製的介紹,從脈衝雷達到連續波雷達,再到多普勒雷達和相控陣雷達,都進行瞭詳盡的闡述。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結閤瞭大量的實際應用案例,比如地空導彈製導雷達、氣象雷達、海上監視雷達等,這讓枯燥的理論變得生動有趣,也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這些理論是如何落地生根,解決實際問題的。書中的插圖和圖錶更是功不可沒,那些精心繪製的示意圖,將復雜的信號流程和數據處理過程直觀地展現齣來,極大地幫助我理解瞭那些抽象的概念。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信號處理部分的內容,對於目標檢測、參數估計、乾擾抑製等關鍵技術,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並提供瞭相應的數學模型和算法分析。這對於我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各種信號處理挑戰,提供瞭寶貴的理論指導和思路啓發。

評分

老實說,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畢竟,市麵上關於雷達的書籍琳琅滿目,很多都大同小異,要麼過於理論化,要麼過於淺顯。但當我翻開這本《雷達原理(第5版)》時,我驚嘆於其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作者似乎將整個雷達領域的發展曆程都濃縮在瞭這本書中,從基礎的電磁波傳播原理,到復雜的現代雷達係統設計,無所不包。讓我眼前一亮的是,書中對於現代雷達技術的發展趨勢,例如低截獲概率雷達、全數字雷達、分布式相控陣雷達等,都有著獨到的見解和前瞻性的分析。這對於我這樣希望緊跟技術前沿的研究人員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書中的論述風格也相當獨特,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一本正經,而是時不時地穿插一些作者的個人思考和見解,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趣味性,讓我感覺像是在與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者在進行一場深入的交流。我特彆欣賞作者在介紹一些復雜概念時,所采用的比喻和類比,這些生動形象的錶述,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讓我能夠快速掌握那些看似晦澀難懂的原理。例如,在解釋多普勒效應時,作者用生活中的場景進行類比,讓我瞬間茅塞頓開。此外,書中對於雷達係統的性能評估和設計優化,也提供瞭非常係統的方法和詳細的案例分析。這對於我進行實際工程項目的設計和改進,提供瞭非常實用的參考。

評分

從一個初學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簡直就是一座寶藏。我之前對雷達的瞭解僅限於一些皮毛,對許多概念都感到一頭霧水。但是,當我開始閱讀《雷達原理(第5版)》後,我發現我的世界被完全打開瞭。書中從最基礎的電磁波基本原理講起,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進入雷達技術的殿堂。它的語言風格非常平實易懂,沒有過多的專業術語堆砌,即使是初學者,也能毫不費力地理解。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雷達作用原理的講解,作者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將那些復雜的物理過程解釋得淺顯易懂,讓我能夠迅速掌握雷達是如何工作的。例如,在講解雷達波束的形成時,作者用手電筒的光束來類比,讓我瞬間就明白瞭其中的奧妙。書中對於各種雷達探測目標所産生的迴波信號,也進行瞭詳細的分析,包括其時域和頻域的特性,以及如何從噪聲中提取有用的信息。這對於我理解雷達數據的處理過程,打下瞭堅實的基礎。我還發現,這本書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層麵,還包含瞭很多實際應用方麵的介紹,比如各種不同類型的雷達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這讓我對雷達技術有瞭更直觀的認識,也激發瞭我深入學習的興趣。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全麵”和“深入”。它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部雷達技術的百科全書。從雷達的基本構成、工作原理,到各種先進的雷達技術和應用,幾乎無所不包。我特彆欣賞作者在介紹相控陣雷達的部分,對於波束形成、掃描方式、以及其在現代軍事和民用領域中的廣泛應用,都進行瞭非常詳盡的闡述。書中還詳細介紹瞭雷達信號的雜波、乾擾以及相應的抗乾擾技術,這對於我理解雷達係統在復雜電磁環境下的工作性能至關重要。作者在分析這些內容時,不僅給齣瞭嚴謹的數學模型,還結閤瞭大量的仿真數據和實驗結果,這使得理論分析更加具有說服力。我個人認為,這本書最核心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幫助讀者建立起一個完整的雷達係統認知框架,理解不同技術模塊之間的內在聯係,以及它們如何協同工作來完成探測任務。書中的參考文獻列錶也非常完整,為我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瞭豐富的綫索。總的來說,這本書是一本值得反復研讀的經典之作,無論你是雷達領域的初學者,還是有經驗的工程師,都能從中獲益匪淺。

評分

這絕對是一本能夠讓你“深入骨髓”的雷達書籍。它不是那種翻幾遍就能“混個臉熟”的快餐讀物,而是需要你靜下心來,反復咀嚼,纔能真正領略其精髓。我個人最喜歡的是書中對雷達係統參數選擇和設計權衡的討論。作者在書中詳細分析瞭諸如脈衝寬度、脈衝重復頻率、天綫孔徑、發射功率等關鍵參數對雷達性能的影響,並給齣瞭各種優化設計方案。這對於我們這些在實際工作中需要進行雷達係統設計和參數優化的工程師來說,簡直是太有價值瞭。書中還涉及瞭大量的統計信號處理和信息論方麵的知識,這些內容對於理解雷達信號的檢測、跟蹤和識彆至關重要。我之前在這方麵一直存在一些模糊的認識,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得到瞭非常係統和清晰的解答。作者在處理這些數學推導時,非常注重邏輯的嚴密性和推導的完整性,但又不會讓人感到枯燥乏味,而是充滿瞭數學的藝術美感。書中的附錄部分更是內容豐富,提供瞭大量的公式、錶格和圖錶,方便讀者進行查閱和參考。我常常在閱讀正文時,對照附錄中的內容,加深理解。這本書的排版和印刷質量也非常齣色,紙張的觸感和字體的清晰度都讓人賞心悅目,這在如今的電子閱讀時代,也是難能可貴的。

評分

不錯挺好的挺好的~哈哈哈哈哈

評分

經典書目,質量很好,慢慢看

評分

好好好~~~~~~~~

評分

不錯

評分

很經典的書籍,補充下自己的知識。

評分

印刷非常漂亮

評分

//////

評分

不錯不錯,活動時買的還不錯

評分

講的很詳細,棒棒棒棒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