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天年养生智慧:一本书读懂伤寒论

活到天年养生智慧:一本书读懂伤寒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林,张彦秋 著
图书标签:
  • 伤寒论
  • 中医养生
  • 天年养生
  • 健康长寿
  • 传统医学
  • 养生智慧
  • 中医经典
  • 疾病预防
  • 健康生活
  • 中老年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8473124
版次:1
商品编码:1144408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揭开活人书《伤寒论》的神秘面纱,白话解读,让老百姓掌握医圣张仲景的辨证论治之道
  ☆把阴阳、寒热讲得明明白白,教你通过甲印、舌苔、手足、大小二便辨明自己的体质
  ☆跟着十二时辰学养生,把握不同时辰中的养生良机,了解气血盛衰的秘密,不同时间应该做不同的事情、治不同的疾病
  ☆精选13则《伤寒论》经典方剂,领略中医辨证论治之精华
  ☆用医生的思维告诉你那些你不知道的病,治养结合,才是活到天年的秘诀

内容简介

  《伤寒论》是我国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由医圣张仲景所著,开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是祖国传统“医学之鼻祖”。
  《伤寒论》是继《黄帝内经》之后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医学专著。它不是单纯治疗伤寒热病之书,更是养生保健的瑰宝。无论什么疾病,都可以运用《伤寒论》的道理来衡量并解决,正如“马列主义用于社会改革一样,放之四海而皆准”。
  《活到天年养生智慧:一本书读懂伤寒论》撷取伤寒精华,阐发《黄帝内经》等经典旨奥,将《伤寒论》的有关治病、养生的理论加以提炼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给读者。同时,《活到天年养生智慧:一本书读懂伤寒论》还将经典方剂做了细致形象的讲解,让普通读者也能了解用方的初衷和治疗的思路。由于具有易学易用的特点,使得本书既可作为百姓大众认识了解《伤寒论》的一个向导,又可作为专业人士深究由博返约的一个阶梯,这样将有助于人们真正读懂《伤寒论》,有助于更多的人从中汲取到古代先贤医圣的智慧,领略到中医文化养生防病的独特魅力,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弘扬仲景文化,成就健康梦想。

作者简介

  张林,1941年生,吉林省洮南市人。1963年于长春中医药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医、教、研第一线工作,退休前一直任白城中心医院主任医师、中医科主任。临床擅治肝脾胃病。
  1995年以来被评为吉林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2010年11月以来出任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省中医院特聘专家教授,坚持出诊为百姓诊病并带培中医学子。
  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民间诊疗技术与验方整理研究分会副主任、科普专委会特聘专家,吉林省中医药学会高级顾问、科普专委会顾问、肝脾胃病专委会名誉主任。
  曾获吉林省先进科技工作者奖,吉林省中医药学会贡献奖,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为培养中医药人才做出贡献奖”,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全国基层优秀名中医奖”,“中医药走向世界贡献奖”。
  曾主编出版《简明中医内科手册》、《金匮证治心法》、《金匮要略歌诀白话解》等医著三部,为副主编、编委、作者之著作11部;发表学术论文62篇;科普文章310余篇。
  
  张彦秋,副主任中医师,吉林省中医药学会肝脾胃病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民间传统诊疗技术与验方整理研究分会委员。
  从医多年,基础理论功底扎实,临床擅治肝脾胃病,系“全国中医师读经典学名著标兵”、“吉林省基层优秀中医”。曾有多篇论文白城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吉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其“自制灰油膏简便速效治疗烧烫伤”医疗技术,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首批民间中医药特色诊疗项目称号。
  现为白城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洮北区海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负责人。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阴阳平衡,人才活得健康
阳盛者热,阴盛者寒
借你一双慧眼,辨清真假寒热
举手投足,透露身体阳气的秘密
烦躁与躁烦,相似的面孔下潜藏着别样的阴阳
白天要懂夜的黑,昼夜阴阳交替对疾病有影响
虚寒之人,用“艾”升起体内的太阳

第二章 六大时辰,皆蕴含养生良机
巳、午、未是“王时”,把太阳请进身体
身体怕热,选中申酉戌好“乘凉”
往来寒热似抽风,寅卯辰治最当时
亥、子、丑三时,安静入睡最养阴
阳气不足,让“龙火”在子、丑、寅三时归根
阴尽阳生,丑、寅、卯时宜解厥证

第三章 了解身体,疾病早知道
热邪不驱,面色娇红是祸不是福
常常出汗,不是火力壮,是卫气不牢固
胃气是定人生死的阎王,一定要保护好胃气
老是记不住,是体内的瘀血阻挡了你的记忆
女人,一定要多多关注你的“好朋友”
给体内热邪一个出路,流鼻血别太慌张
尽信药不如无药,不要忽略人体的自愈力

第四章 关注吃喝拉撒,做自己的诊疗医师
胃里受寒,停杯投箸不能食
饿得快,你的胃有点热
大口喝水却不解渴,体内火气太盛
小便是身体的清道夫,要学会“察言观色”
观大便知健康,大便是来自肠内的信使

第五章 方剂解读,泽被后世的经典
初受风寒,桂枝汤是先锋
葛根汤,筋骨的润滑剂
麻黄汤,伤寒的特供良方
小青龙汤,蛟龙一摆,体内水气全消掉
健脾祛湿五苓散,摆脱只喝不尿的烦恼
灵活多变的小柴胡汤,治病的多面手
小建中汤,虚寒腹痛的大救星
瓜蒂散,古代也有催吐方
炙甘草汤,心最忠实的管家
大承气汤,泻热攻下,还肠胃一片清空
猪苓汤,淋病患者的福音
茵陈蒿汤,祛黄第一功臣
活血化瘀抵当汤,让气血畅通无阻

第六章 医家经典大解密,有些疾病你没听过
身体变沉重,不是肉多,是水多了
发汗不好,就吃泻药,纯属胡来
长久不大便也能引起头痛
肚子大,一肚子“坏水”,还是一肚子“气”
胡言乱语要信更要查,找准病根好得快
喜欢躺着不是懒,是病

第七章 生命之旨,贵在一“养”
云雨之欢要有时,健康的性福才叫幸福
不妄劳作,要给身体喘息的机会
吃好别吃饱,太饱容易使脾胃过劳
常与酒为伴,湿热易缠身
气血是个宝,养生要趁早

精彩书摘

  借你一双慧眼,辨清真假寒热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现在很多东西让人真假难辨,吃的、喝的、穿的、用的,都可以以假乱真,甚至有些人为了金钱、利益,连爱情、亲情里也会掺假。所以,有一首歌里就唱“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我们这里谈中医,我就给大家说一说这样的病,它有时候也给你玩这样的把戏:本来是一寒证,它偏偏伪装成热证;或本来是一热证,它又偏偏以一派阴寒之象出现。
  遇到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我们有一双辨别真伪的火眼金睛,把这个寒热真假看清楚,分清它到底是真寒还是真热。弄清楚病的本质是什么,千万不能被表象给迷惑了,否则治疗中就会南辕北辙,越治人越病。
  怎么来辨别这个真假呢?最直接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看舌头。自己的舌头可以对着镜子看,别人的舌头你可以让他伸给你看,一看就明白,简单方便地很。
  很多学习中医养生保健的朋友,当自己生病或者朋友、家人生病的时候,他们看面色、看发汗、看身体是发冷还是发热,就是不看舌象。而对于普通人来讲,脉象不太好掌握,舌象又不去了解,这两个最能反映疾病本质的标尺被遗忘之后,就有可能将人带入歧途。
  一般而言,舌苔发白的话,就说明这个人体内有寒,他生的病也多与寒有关。即使发热,那也是虚热,因为体内太寒了,身体里剩的那点儿阳气在那儿冷得待不下去了,所以就浮到上面来了,这个时候你应该给他温阳祛寒才是。
  如果这个人的舌苔是厚厚的一层黄,那说明这个人体内一定有热,他的病是热证,治疗的时候就要给他清热祛火。除此以外,大小便往往也是辨明寒热的有效途径。
  如果是热证,大便一定是干的、燥结的,厉害一些的话,拉出来的屎就像是羊粪蛋一样。如果大便不干,是不能胡乱地用那些寒凉的泻下药的,容易伤正气。这一点,在《伤寒论》里张仲景曾经反复强调过。
  小便也是,去厕所的时候就可以随时观察。如果尿出来的尿特别黄,而且有很大的尿臊味儿,那说明身体里有火了,有时候还会出现上厕所次数少,或者撒尿比较困难、疼痛的情况。相反,如果是寒证的话,小便一定是比较清淡的,而且也比较多。
  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这些真真假假的病症,有时候不光咱普通人看不清楚,就是名医大家,往往也会被其中的假象所蒙蔽。
  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寒假热的例子。
  徐小圃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一个有名的儿科医生。有一年夏天,他的小儿子患了伤寒病,发起了高烧。徐小圃觉得小孩子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孩子发热,那一定是热证,就给孩子开一些寒凉药治疗。可是,孩子吃药之后,热并没有退下去,反而病得越发厉害了。徐小圃想尽办法,也没有效果。无奈之际,在家人的劝说下,请来了祝味菊。
  这个祝味菊是个什么人呢?人称“祝附子”,是温病学的一个代表人物,尤其擅长用附子治病,看十个病就会有九个用附子。祝味菊来了之后,给小孩开的药里果然也有附子。徐小圃一看非常生气。孩子明明都烧成那样儿了,他居然还给开这么热的附子,一赌气跑到自己寝室里去了。
  祝味菊就守着孩子,给孩子煎药、喂药,观察孩子的病情。没想到,第二天早上,孩子的热慢慢退下去了,还开始喝米汤了。这可是一个好消息啊,徐夫人赶紧跑到徐小圃的房间去报喜。
  徐小圃闻讯赶来,把孩子前前后后、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地看了个遍。孩子果然好了很多,跟前几天相比简直是判若两人。这一下,徐小圃算是彻底服了祝昧菊了,当时就把门楣上的“儿科专家”牌匾摘下来了,觉得自己技不如人,枉称“专家”,并竭力要拜祝味菊为师。最后,祝味菊答应将他的孩子收在门下。
  从这个例子里,我们可以看出徐小圃孩子的病其实就是真寒假热。表面看来,高烧不退,热得不得了,但反欲近衣被,故实际上是里寒证。里边已经受寒了,你再用寒凉的药来讨伐,只会使寒气更重,阳气亏虚更厉害,所以徐小圃的药没有起作用。相反,附子是温热的,用上附子,就是中医里讲的“寒则热之”的治病原则,阴阳平衡后,病自然就好了。
  与真寒假热相对应的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真热假寒。这个人你看上去觉得他是冷得不行,但实际上他是热证,里边热得很。
  我自己就治疗过这么一个病人。七月的天,那是非常热的,酷暑当头,很多人穿着背心短裤都在不停地出汗,可是我的这个病人却穿着毛衫来看病,哈腰缩肩,还说自己冷。她说这个“冷病”一直困扰了她好几年,找了好多医生也没看好。
  我看了看她以前吃过的药方,全是温阳祛寒的药。当时我就纳闷儿了,这些是治疗寒证的药啊,没有问题,怎么这么长时间了,病人的病就没有一点起色呢?
  她说话的时候,偶尔会感觉到她的口气比较重,我一下子茅塞顿开,“寒包火”这个词立刻从脑子里蹦出来了。再看她的舌苔,不是寒证该有的白,而是发黄且比较厚浊的,这是明显的热证嘛。于是,我赶紧给她开了生石膏、滑石、水牛角等几味寒凉的药,让她回去吃。结果,吃完一剂之后,就没那么怕冷了。又吃了几剂,衣服也就和正常人穿得差不多了。后来,这个病慢慢就好起来了。
  现在想想啊,估计先前她找的那些医生跟一开始的我一样,都被她表面的这一派寒象给蒙蔽了。
  所以说,辨清真假,拨开迷雾,对于一个医生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当然,并非人人都能成为医生,也不需要人人都成为医生。我们更多的人只是希望自己和家人能够健康长寿,但是,即使是这样,我们也需要对疾病多一些了解、多一些认识,然后我们就会多一份健康的保障。
  ……

前言/序言

  有人说,祖国医学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在这里藏着各种各样的治病救人的宝藏,《伤寒论》可以说是这众多宝藏中最为璀璨夺目、熠熠生辉的一颗宝石。它就像文学界里的《红楼梦》,几千年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无数人为其皓首穷经,时至今日,依然绽放着耀眼的光芒。《红楼梦》形成了强大的“红学”研究势力,《伤寒论》也刮起了“伤寒学”的飓风。
  《伤寒论》是由东汉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历代医学家都尊称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论》为医经,并称之为“活人书”。作为我国继《黄帝内经》之后第一部理、法、方、药都比较完备的医学专著、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之作,它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历经岁月变迁而不衰。故众称为:“医学之鼻祖,医方之圭臬”。
  对中医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但是你知道吗?恰恰就是《伤寒论》为我们开创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可以说,学通了《伤寒论》,你也就学到了中医学的精华。只要翻阅《伤寒论》,你随时都能感觉到,全书时时处处都在根据临床体征的演变来分析病情的变化,这种思维和方法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渴望了解中医的人好好体会和学习的。
  《伤寒论》作为医学经典,但凡学医的,都要求熟记全书桷每条每方。对于有些人来说,这似乎很了不起,但是你要知道,理解其深层次彼此之内在联系、变化及辨证取舍用药的规律,这远比背方剂更为重要。如果不能深刻理解,那么所记的条例、方剂也就无法得到最有效的应用,误诊、下错药就在所难免,有时甚至会给病人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
  《伤寒论》不仅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同时也影响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当面对一些疑难杂症的时候,西医诊断不明或者久治不愈,这个时候用上《伤寒论》里的方剂,很多病人却转危为安了。所以,无论是国人,还是外国人,都觉得张仲景神奇、《伤寒论》神奇,呕心沥血开始细细研究。日本古方派元老认为:“《伤寒论》作为东洋医学的祖典,实为治疗万病的规矩”。英译本《伤寒论》的译者指出,《伤寒论》可与牛顿力学在物理学中的地位,欧几里德定理在几何学中的地位相媲美。
  然而《伤寒论》这本书,因为年代久远,加上文义古奥,理解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尽管历代为其注解的人很多,但基本上是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山者见山,水者见水,难免就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一些困难和迷惑,甚至会感觉到无所适从,让不少人觉得学习《伤寒论》是艰险畏途。一些有趣的朋友还化用李白《蜀道难》里的诗句,感叹“伤寒学”的难:“噫吁兮,危乎高哉,“伤寒”之难难于上青天。”
  也正因为这个难,迄今为止,关于《伤寒论》的讲解注释也几乎都是面向医学专业人士的,没有一本书是讲给我们普通老百姓的。但是在中医文化大力推广普及的今天,要想让我们的百姓更广泛、更深入、更准确地了解中医,又怎么能够让他们不去认识和了解这个经典?好比给外国人介绍北京,却不讲故宫、长城,给外省人介绍吉林,却不谈长春文化,这样他们永远都只能是一个不熟悉的局外人。
  基于上述种种原因,遂精心编写了《活到天年养生智慧》这本书。化去了那些生硬冰冷、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讲述些《伤寒论》中的治病方略和养生经要,希望它能够把经典的中医文化更广泛地传播开来,为更多的人来认识并了解《伤寒论》、更好地感受中医魅力、更好地养生保健尽微薄之力。全书共七章。第一章从总体上来讲《伤寒论》里边蕴藏的阴阳大象,阴阳是根本,只有掌握了阴阳平衡,人才能活得健康、活得长寿;第二章从时辰上来探讨各类疾病的最佳缓减时机,同时也给予了在各个时辰如何养生的良好建议,这是《伤寒论》里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中医常常是和文学、哲学、易经紧密相关联的,这一点与张仲景对易学的研究不无关系;第三章、第四章告诉人们一定要多多关注自己的身体,仔细观察身体发出的各种信息,这是预防疾病的一个最好的方法,《伤寒论》里给我们讲述了很多辨病的方法,在这里介绍给大家,为的是帮助大家能够及时地防患未然;第五章重点讲述《伤寒论》里边的经典方剂,《伤寒论》作为我国中医方剂学的鼻祖,书中记录的方剂对后世影响非常大,囿于篇幅,我们精选了其中的13个方,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奉献给每一个中医爱好者去阅读和领略一番;第六章讲一些平时大家都不以为然的疾病,其实这些病在几千年前的《伤寒论》里边就早有记载了,为大家提供一个提醒和警醒第七章讲病愈后及平时的保养,有句话叫“三分吃药七分养”,要想身体好,必须注重平时的保养。
  面对浩瀚的书海,这本书可以说是沧海之一粟,书中内容也仅仅是对仲景大论的一点心得和体会。虽然不能登堂入室,直至华厦,但它会成为您通往《伤寒论》这座华美殿堂的一条便捷小径,帮助您省去些许徘徊,减少一些迷惑。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断水之流,亦可鉴影。希望本书能够抛砖引玉,启迪后人,这将是我此生最大的幸事。今生能献点滴微薄之力,也不枉为仲景的后学之人了。
  作者
  2013年12月
  癸巳年冬
活到天年养生智慧:一本书读懂伤寒论 卷首语 天地万物,生生不息,人体亦然。然而,在疾风骤雨般的岁月长河中,总有暗流涌动,侵袭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机。从古至今,无数智者仁医,探求着生命的奥秘,试图为人类寻得抵御疾病、延年益寿的良方。其中,一部古老而璀璨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峰,矗立在中华医学史的长河中,凝聚了无数先贤的智慧结晶。 然而,这部经典著作,历经千载,文字古奥,理论深邃,对于现代人而言,如同隔着一层神秘的面纱,难以窥探其精髓。许多人渴望从中汲取养生智慧,却常常望而却步,困惑于繁复的病理分析和药方剂量。 本书,正是为了弥合这一鸿沟而生。我们并非要将《伤寒论》的原文逐字逐句地搬演,也非要罗列纷繁复杂的辨证论治。我们的目标,是拨开层层迷雾,以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解读《伤寒论》中所蕴含的精妙养生理念和治病防病的基本原则。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让每一个热爱生活、关注健康的人,都能与这部伟大的医学宝典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从中获得触及心灵的启迪,掌握守护生命、活到天年的智慧。 第一部分:溯源 · 拨开经典迷雾 一、 《伤寒论》的诞生:时代洪流中的医学曙光 在东汉末年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瘟疫横行,生灵涂炭。张仲景,这位被后世尊为“医圣”的伟大人物,目睹了无数百姓在病痛中挣扎,甚至失去生命。他深感传统医学理论的不足,于是,怀揣着拯救苍生的宏愿,走遍大江南北,采集民间验方,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历经数载,最终完成了这部医学史上的里程碑——《伤寒杂病论》。 这部著作的出现,不仅仅是一部医学文献的问世,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次重大革新。它打破了当时医学界单纯以脏腑辨证为主的局限,开创性地提出了“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将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与外感邪气(伤寒)和内伤杂病(杂病)紧密结合,建立了一套系统、严谨的疾病诊断和治疗体系。 二、 “伤寒”与“杂病”:理解中医的宏观视角 “伤寒”,并非仅指冬季寒冷所导致的疾病,而是泛指外感性疾病,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热)等外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病症。张仲景通过对大量外感热病的观察和总结,将疾病的发展过程,从初起、发展到传变,细致地划分为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不同阶段,并为每个阶段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药。 “杂病”,则是指除了外感性疾病之外,由人体自身脏腑功能失调、情志不遂、饮食劳倦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内科、妇科、儿科等各种疾病。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也对众多的杂病进行了辨证施治,并提出了许多经典的方剂。 理解“伤寒”与“杂病”的界定,是领悟《伤寒论》精髓的第一步。它告诉我们,中医并非孤立地看待疾病,而是将人体的生理、病理、外界环境以及生活习惯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宏观、动态的认知体系。 三、 经方智慧:简便高效的治病良方 《伤寒论》中记载的方剂,被后世称为“经方”。这些方剂,大多由少则三五味,多则十余味药材组成,配伍精当,剂量规范,疗效显著,被誉为“临床用药的根本”。 本书将重点解读《伤寒论》中那些与养生息息相关的经典方剂,例如: 麻黄汤:不仅仅是治疗风寒感冒的经典方,更蕴含着“发散风寒,宣畅气机”的养生理念,教会我们如何应对寒邪侵袭,保持身体的通畅。 桂枝汤:不仅是调和营卫、解肌发表的圣方,更体现了“调和人体,固护正气”的养生之道,让我们懂得如何温和地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 白虎汤:虽然是清热泻火的重剂,但其背后蕴含的“清热解毒,保护津液”的原理,对于理解如何应对体内的“火热”之邪,维持身体阴阳平衡,具有深刻的养生价值。 我们不会拘泥于方剂的繁复组成,而是深入挖掘其组方的核心思想,理解药物的性味归经,以及它们在人体内所发挥的作用。通过对这些经典方剂的解读,读者将能初步领略到中医“药食同源”、“以简驭繁”的治疗智慧。 第二部分:养生 · 活出生命本真 一、 “治未病”的哲学:预防胜于治疗的古老智慧 《伤寒论》的核心思想之一,便是“治未病”。这是一种超前的养生理念,强调疾病的预防和早期干预,而非等到疾病发生后再去治疗。张仲景在书中反复强调,要“审慎其疾,以防传变”,这便是“治未病”精神的生动体现。 本书将从“治未病”的角度,解读《伤寒论》中蕴含的养生智慧,例如: 如何识别身体发出的早期信号:身体在生病之前,往往会发出一些微弱的信号,比如疲劳、食欲不振、睡眠障碍等。张仲景通过对疾病发展过程的细致观察,教会我们如何捕捉这些信号,从而及时调整,避免疾病的发生。 如何顺应四时,调养身心:中医认为,“天人合一”,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的四时变化息息相关。春天生发,夏天长养,秋天收藏,冬天闭藏。本书将结合《伤寒论》的原则,指导读者如何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调整饮食、起居、运动,达到顺时养生的目的。 情志养生:疏导情绪,安抚心灵:中医认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过度,会损伤人体的气机,引发疾病。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虽然主要论述外感疾病,但其辨证的细致入微,也隐含着对人体内在情志活动的关注。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理解《伤寒论》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学习疏导不良情绪,保持心态平和,达到情志养生的目标。 二、 辨体质 · 知阴阳:个性化养生的基石 《伤寒论》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对个体差异的高度重视。张仲景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不仅要辨别疾病的性质,还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地域等因素,从而制定出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本书将引导读者初步认识自己的体质,理解中医体质分类的基本概念,例如: 阴阳平衡的奥秘:人体的健康,在于阴阳的平衡。阳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阴液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当我们体内阴阳失衡时,便容易生病。了解阴阳平衡的重要性,是养生的前提。 常见的体质类型及其养生要点:我们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几种常见的体质类型,如阳虚、阴虚、气虚、血虚、痰湿、湿热、血瘀等,并结合《伤寒论》的理念,提供相应的养生建议,例如: 阳虚体质:容易感到寒冷,精力不足。养生要点在于“温补阳气”,可以通过温热的饮食、适当的运动来调养。 阴虚体质:容易感到口干舌燥,手脚心热。养生要点在于“滋阴润燥”,可以通过食用甘凉的食物、保持充足睡眠来调养。 气虚体质:容易感到疲倦乏力,声音低微。养生要点在于“益气健脾”,可以通过食用健脾益气的食物、保证充足休息来调养。 血瘀体质:容易出现面色晦暗,肢体疼痛。养生要点在于“活血化瘀”,可以通过食用活血的食物、适当的运动来调养。 通过对自身体质的了解,读者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养生,避免盲目跟风,真正做到“因人施治,因时施宜”。 三、 饮食养生:药食同源的智慧在厨房 “药食同源”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伤寒论》虽然以方剂为主,但其对食物性味、功效的认识,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饮食养生指导。 本书将深入挖掘《伤寒论》中与饮食养生相关的理念,并将其转化为贴近生活的实践方法: 寒热温凉的食物选择:了解不同食物的寒热温凉属性,是合理饮食的关键。《伤寒论》中对于寒邪、热邪的论述,也为我们选择食物提供了依据。例如,对于风寒感冒,宜食用温热的食物;对于内热上火,宜食用甘凉的食物。 五味与脏腑的对应关系:中医认为,酸、苦、甘、辛、咸五味对应肝、心、脾、肺、肾五脏。本书将带领读者了解五味与脏腑的关联,以及如何通过调整饮食五味来调养相应的脏腑功能。 粥、汤、饮的养生之道:《伤寒论》中的许多方剂,都可以通过改变剂型,如煎服、温服、调服等,来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本书将结合这些理念,介绍一些简单易学的食疗粥、养生汤、时令饮品,帮助读者在日常饮食中,轻松实现养生目标。例如,根据季节变化,推荐不同的养生粥品,如春季的绿豆粥(清热解暑),秋季的梨粥(润肺止咳)。 第三部分:实践 · 将古老智慧融入生活 一、 辨证 · 问诊 · 观色:中医诊断的入门 尽管本书并非专业的医学教材,但为了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伤寒论》的辨证思想,我们将引导读者初步了解中医的一些基本诊断方法: 望(观色):通过观察面色、舌苔、神态等,了解身体的状况。例如,面色晦暗可能提示血瘀;舌苔黄腻可能提示湿热。 闻:通过听声音、嗅气味来判断病情。 问(问诊):通过询问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全面了解病情。 切(触诊):通过触摸脉搏、腹部等,来判断病情。 了解这些基础的诊断方法,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疾病是如何被中医认识和分类的,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养生。 二、 居家调理:轻症自疗的可能 《伤寒论》中的许多方剂,都具备治疗轻症、缓解不适的功效。本书将挑选一些适合居家调理的经典方剂,并以更安全、更易于掌握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感冒的初步应对:针对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不同类型的感冒,介绍一些简单的居家调理方法,包括适宜的饮食、休息以及一些常用的中草药(如生姜、葱白、薄荷等)的运用。 消化不良的调理:通过介绍一些健脾和胃的食疗方法和简单的按摩手法,来缓解常见的消化不良症状。 失眠的疏导:结合《伤寒论》中关于心神不宁的论述,提供一些舒缓情绪、改善睡眠的建议,例如睡前泡脚、听轻音乐等。 三、 养生误区辨析:避开健康陷阱 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和理念,其中不乏一些误区。本书将结合《伤寒论》的智慧,辨析一些常见的养生误区,帮助读者树立科学的健康观。 “排毒”的真相:关于各种“排毒”产品的流行,本书将从中医的角度,阐述身体自身的排泄机制,以及如何通过调养身体来促进正常的代谢功能。 “食疗”的边界:虽然食疗是重要的养生手段,但并非万能。本书将强调,食疗应与辨证论治相结合,避免盲目进补,以免适得其反。 运动的度量:适度的运动对身体有益,但过度劳累反而会伤身。《伤寒论》强调“形神合一”,运动也应顺应身体的状况。 结语:生命 · 智慧 · 天年 《伤寒论》并非仅仅是一部医学著作,它更是一部关于生命的哲学,一份关于健康的宝典。它教会我们如何尊重生命,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在疾病的侵袭下保持坚韧。 本书的目的,便是成为您通往这部伟大智慧殿堂的一座桥梁。我们希望,通过阅读本书,您能够: 读懂《伤寒论》的古老智慧:理解其核心理念,掌握其辨证思维。 掌握养生的科学方法:学会如何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养生调理。 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将中医的养生智慧融入日常生活,活出生命的精彩,最终抵达“天年”。 愿您,在这场与经典的对话中,收获满满,将这份来自古老中国的养生智慧,化为守护自己和家人健康的坚实力量,真正做到“活到天年”。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钟情于那些能够指导我们如何更好地生活的古老智慧。然而,《伤寒论》一直是我心中的一座高峰,虽然知道它的重要性,但面对浩如烟海的古文和复杂的辨证体系,常常感到无从下手。《活到天年养生智慧:一本书读懂伤寒论》却像一位慈祥的长者,用耐心和智慧,为我铺就了一条通往这座高峰的平坦小径。这本书最让我赞赏的地方在于它的“现代化”解读,它没有生硬地照搬古籍,而是巧妙地将《伤寒论》的理论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常见病症相结合。比如,书中对“少阳病”的阐述,就联系到了现代人经常遇到的“亚健康”状态,像情绪波动大、容易疲劳、口干口苦等,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忽视却又困扰着我们的问题。通过《伤寒论》的视角,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毛病,可能都与我们身体内部的失衡有关,而《伤寒论》的方剂和调理方法,恰恰能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它让我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一个能够理解和应用《伤寒论》智慧的实践者。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一直以来,我对中医,特别是《伤寒论》这种古籍,总有一种敬畏又遥远的感觉,觉得它深奥难懂,离现代生活太远。《活到天年养生智慧:一本书读懂伤寒论》的出现,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作者用极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原本晦涩的条文拆解开来,就像在和老朋友聊天一样,娓娓道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太阳病”的讲解,不再是枯燥的“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而是结合了日常生活中风寒感冒的各种症状,比如早上起来脖子僵硬,感觉冷,但又不是那种发烧的燥热,一下子就把我代入了情境,让我觉得自己也能理解,甚至能对照自己身体的感受。书中还穿插了很多生动的案例,有的是古代医者的故事,有的是作者自己行医的经验,这些故事不仅增加了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让我看到了《伤寒论》的智慧是如何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它不是束之高阁的经典,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利器。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医养生大门的新视角,不再是望而却步,而是跃跃欲试。它让“养生”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有了具体的指导,有了可以学习和实践的方法。

评分

我一直坚信,真正的养生之道,一定蕴含在那些经过历史沉淀的经典之中。《伤寒论》无疑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瑰宝,但其阅读门槛之高,常常让普通人望而却步。幸好,我发现了《活到天年养生智慧:一本书读懂伤寒论》。这本书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通往《伤寒论》智慧的道路。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医学术语,而是以一种极具启发性的方式,将《伤寒论》的内涵与现代人的健康需求紧密结合。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治未病”的强调,这与现代健康理念不谋而合。通过对书中不同“证”的分析,我开始理解,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小毛病,比如容易上火、情绪不稳、消化不良等,都可能预示着身体内部的失衡。而《伤寒论》的智慧,恰恰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及早发现这些问题,并给予有效的调理。书中关于“六经辨证”的讲解,虽然是《伤寒论》的核心,但作者用非常平实易懂的语言,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例子,让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清晰可见。读完这本书,我不再感到《伤寒论》遥不可及,而是充满了学习和实践的动力。

评分

对于许多人来说,《伤寒论》可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存在,一个只属于专业中医的领域。我曾经也是如此,对它充满了好奇,却又因为其古老和复杂而望而却步。《活到天年养生智慧:一本书读懂伤寒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以一种非常人性化、个性化的方式,将《伤寒论》的智慧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作者并没有强迫读者去死记硬背那些拗口的条文,而是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案例,帮助我们理解《伤寒论》背后的逻辑。我记得书中提到,很多时候身体的不适,就像是房子漏了水,而《伤寒论》就像是修理房子的说明书,它能告诉你水从哪里来,以及用什么材料去修补。这种贴近生活的类比,瞬间拉近了我和《伤寒论》的距离。更重要的是,书中强调的“天年”养生理念,让我看到了《伤寒论》不仅仅是治疗疾病的手段,更是指导我们如何顺应自然、颐养生命,最终达到“尽天年”的智慧。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习惯,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地健康长寿。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真的超出了我的预期!作为一个对养生有一定了解,但又常常感到迷茫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落地”,并且有深度、有广度的读物。《活到天年养生智慧:一本书读懂伤寒论》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养生科普,也不是故弄玄虚的理论堆砌,而是以一种非常扎实、严谨,但又充满生活气息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伤寒论》的精髓。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辨证论治”的讲解,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病症和方剂,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为什么”要这么辨证,“为什么”要用这个方子。它强调了“证”比“病”更重要,这让我对中医的认识提升了一个层次。通过书中对一些经典方剂如“小柴胡汤”、“桂枝汤”等的详细解析,我不仅知道了它们的组成和功效,更理解了它们在不同“证”下的应用差异,以及如何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真正地“读懂”《伤寒论》,而不是仅仅“记住”几个药名。

评分

适合老年人看。

评分

评分

通俗易懂的深入伤寒论,快速入门

评分

学习中

评分

帮人买的,我也不知道什么内容

评分

很好看的书!宝宝很喜欢??!!!~

评分

通俗易懂的深入伤寒论,快速入门

评分

养生书记。随便找的看看先

评分

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