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下一轮财富的引爆点在哪里?下一处投资热土在哪里?
你想知道自贸区内蕴藏了多少商机吗?
内容简介
《赢在自贸区:寻找改革红利时代的财富与机遇》内容简介:中国下一轮的经济增长点在哪里?企业、投资者的下一轮财富引爆点在哪里?自贸区是开放给全中国、全世界一触即发的改革红利!为什么要有自贸区?上海自贸区好在哪里?它将如何创新运作?它未来如何走向?它有什么风险?其他地方如何借鉴和复制它的模式?企业要如何把握这种发展趋势?投资者有什么样的机遇?自贸区将如何与各地联动?中国自贸区将如何布局?各地区如何应对自贸区未来?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上海自贸区便是深水区中的冰山,现在已经浮上来冰山一角,这本书将带你潜入水中,精准而专业地抢先一步看到它惊人的体量!
作者简介
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是上海财经大学举全校之力,汇集全校顶尖学者组成的自贸区专业研究智库,是目前国内最专业、最权威、最前沿的自贸区研究机构之一。研究院与国家商务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员会等政府部门密切合作,开展了多项自贸区决策咨询课题。研究院出版了《2014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研究报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与国际经济合作》等图书,并在《光明日报》《文汇报》、东方卫视等主流媒体发表大量在学术界、政府部门、企业界具有影响力的评论。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赢在自贸区
第一章 改革开放远未结束——为什么要有上海自贸区?
一 自由贸易区与自由贸易园区:一字之辨
二 全球主要自由贸易园区运作概况
三 国际自由贸易园区发展模式分析
四 从保税区到自贸区转型"中国自贸区大趋势
五 从自由贸易园区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自贸区名称更迭的内涵
第二章 他山之石——国际先进经验和中国自贸区大趋势
一 什么是上海自贸区
二 制度如何创新(一):上海自贸区三大改革定位
三 制度如何创新(二):上海自贸区六大功能定位
四 制度如何创新(三):上海自贸区管理体制创新
五 开弓没有回头箭:上海自贸区制度建设历程
第三章 赢在创新——揭开上海自贸区的神秘面纱
一 政府职能转变:制度红利集中释放
二 领域开放:投资者的巨大空间
三 金融创新:自贸区的最大机会
四 法制领域:制度保障将如何完善
第四章 一触即发(1)——上海自贸区建设任务背后的巨量商机
一 政府职能转变:制度红利集中释放
二 领域开放:投资者的巨大空间
三 金融创新:自贸区的最大机会
四 法制领域:制度保障将如何完善
第五章 一触即发(2)——上海自贸区带给国际商贸的巨大机遇
一 服务贸易业的红利时代
二 总部经济的红利时代
三 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机遇
四 离岸业务的红利时代
五 上海自贸区对航运服务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影响
第六章 一触即发(3)——上海自贸区带给周边地区的联动机遇
一 集聚效应:上海自贸区吸引外资的机制
二 辐射效应:上海自贸区带给周边的机遇
三 上海自贸区与上海“四个中心”战略任务
四 上海自贸区如何实现可复制、可推广?
英文缩写英中对照表
附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重要政策文件选编
精彩书摘
(四)对外投资服务的先导区
进一步创新我国对外投资服务促进机制,打造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服务高地和成本洼地,近年来我国对外投资不断提高,呈大步追赶趋势。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为准备“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一个窗口和试点。首先,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无疑会引来众多国际顶尖企业的入驻,这些企业必定产生技术外溢,中国企业可从中学到先进的技术和国际经营管理经验;其次,准备海外投资的企业可先与自贸区内的外资企业打交道,从中窥探和深入了解、学习外国企业的文化、法律和工会组织等情况,以便在海外投资时先做好功课,降低海外投资和并购及经营的风险;最后,上海自贸区的外资企业也为我国企业提供了一个了解国外市场的窗口,提供了一个信息渠道,中国企业在获取国外市场信息方面获得了一条新的通道。
自贸区主要从行政精简化即减少审批程序,变审批制为备案制来减少企业境外投资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另一方面鼓励区内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和降低银行准人来降低企业境外投资的财务成本。
降低融资成本
我国民营企业占据我国GDP比重达到了60%,但仅仅占我国对外投资份额的30%。民营企业并不缺乏“走出去”的动力,但企业融资问题成为了众多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一道坎儿。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主要由下述原因造成: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并购难以获得金融机构贷款资金支持;黑市拆借资金的融资方式往往高出法定利率许多,使得融资成本大幅增加,且风险变大。
上海自贸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方案》提到:“推动金融服务业对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开放,支持在试验区内设立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按照规定,注册在试验区内的中外资企业、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经济组织可按规定从境外融入本外币资金,这意味着区内企业有机会大大降低融资成本。同时,境外金融机构落户上海自贸区,拓展我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并购的融资渠道,降低了其融资成本和风险。
另外,《意见》允许区内金融机构和企业从境外融人本外币资金,资金用途并未明确规定境外融资仅限区内或境外使用,只是规定了从境外借用人民币资金不得用于投资有价证券、衍生产品,不得用于委托贷款;为区内主体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不限于“区内”金融机构而是“上海地区”,意味着实施开放式的市场准入管理,提供金融服务的先入优势“实质胜于牌照”。
(五)监管方式优化的先行区
境内关外的监管模式
上海自贸区将实施境内关外管理,货物进出试验区相当于进口和出口,享受关税等优惠政策;监管采取“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模式(“一线”指国境线,“二线”是指国内市场分界线,即自贸区的空间分界线),实践从货物管理转变为企业管理的监管理念,一线监管集中在对人的监管,口岸单位只做必要的检验检疫等,海关从批次监管模式转向采用集中、分类、电子化监管模式,实现区内人与货物的高效快捷流动。“一线”主要讲的是自贸区与境外之间的货物进出口监管,这是“一线”的概念。“二线”的概念是自贸区与境内之间的货物进出监管。具体是指:第一,海关和其他监管部门,试点采取先入区再申报的通关模式。同时还在同步研究简化进出境备案的手续,对整体的一线货物实施低风险的快速放行措施,这是这句话里面核心的含义。第二,区域内的货物流转手续进一步简化,最核心的表现是自贸区企业内部货物流转采用分送集报、便捷流转等方式,下一步可能根据国家海关总署的要求,还会推出自由贸易试验区与其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之间的跨区域的货物便捷流转。第三,主要是通过智能化的卡口管理和信息联网,形成完整有效、风险可控的海关监管这样一个制度体系。凭舱单“先入区、后报关”模式试点和试验区内“分送集报、自行运输”的试点运作。检验检疫对“一线”进境货物,实施进出境检疫和重点敏感货物检验的监管模式。
为了切实履行国境保护职能,维护自贸试验区内的安全稳定,上海海关多措并举:一线进境货物从港口运至试验区途中,继续实施海关监管车辆运输、全球定位系统全程定位监管模式;试验区海关卡口进行了全面的智能化升级改造,并与试验区海关监管信息化系统进行联网对接;车辆过卡时,能够在系统中一次性完成车辆全球定位系统信息核销、车牌及集装箱号自动识别、货物信息扫描验核以及卡口自动抬杠验放等程序;车辆过卡入区流程从过去的“两下(车)两上(车)四敲章”,转变为现在的“零下零上不敲章”,平均时间从6分钟缩短至30秒。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名为《赢在自贸区:寻找改革红利时代的财富与机遇》的图书所撰写的、完全不提及该书内容、但字数约1500字的详细图书简介。 --- 《全球金融新格局:数字浪潮下的跨境资本流动与风险管控》 引言:世纪之变与金融重塑 我们正身处一个由技术飞速迭代和地缘政治重构共同定义的时代。全球金融体系,这个支撑着现代商业文明的庞大机器,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从主权信用货币体系的演变,到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异军突起,再到传统银行面临的监管压力与创新悖论,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亟待解答的复杂命题。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区域的政策红利,而是将目光投向宏观层面——解析驱动全球资本流动的底层逻辑、评估新兴技术对传统金融中介的颠覆效应,并深入探讨如何在日益波动的国际环境中构建稳健的风险防御体系。对于政策制定者、大型跨国企业的首席财务官(CFO)、资产管理者以及致力于在复杂市场中寻找确定性的专业人士而言,理解这场“世纪之变”中的金融脉络,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生存的基石。 第一部分:数字货币革命与支付体系的重构 全球支付基础设施正经历一场静默的革命。以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研发竞赛为代表,各国政府试图在维护货币主权与提升支付效率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本书将详尽剖析不同国家CBDC的设计理念,从技术架构(如分布式账本技术DLD的应用边界)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与此同时,私人数字资产,特别是稳定币和各类代币化资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跨境贸易结算与财富管理领域。我们深入探讨了加密资产的内在价值评估模型,区别于市场热点炒作,侧重于其作为价值储存工具和支付媒介的长期潜力。关键在于,如何在拥抱创新的同时,精确识别和量化这些新型工具为传统金融体系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和反洗钱(AML)挑战。 我们还对当前跨境支付的痛点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从SWIFT系统的效率瓶颈到代理行网络的成本高昂。引入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点对点(P2P)结算框架的潜力分析,探讨其如何重塑商业银行在国际结算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全球金融监管机构(如FSB、BIS)对此类创新的接纳与约束策略。 第二部分:地缘经济冲突下的资本流动与供应链金融重塑 当前,全球化的逻辑正在从效率优先转向韧性优先。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直接影响了长期资本的配置决策。本书构建了一个分析框架,用于评估特定政治事件或制裁措施对全球债券、外汇及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传导路径。 在供应链金融领域,数字化转型正成为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的关键。传统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正被基于物联网(IoT)和区块链技术的透明化、可信赖的融资方案所取代。我们聚焦于如何利用数据赋能的动态信用评估,为中小型出口企业提供更具包容性的贸易融资工具,从而稳定全球贸易的微观基础。 此外,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流向正呈现明显的“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趋势。本书通过对特定产业集群的案例研究,分析了如何在高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中,优化跨国投资的结构布局,实现资本的战略性部署,以应对日益增加的监管审查和政治干预风险。 第三部分:风险计量、监管科技与金融稳定性 金融稳定性的维护,在数字化和高频交易的时代,对风险管理的颗粒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传统的VaR(风险价值)模型在面对“黑天鹅”事件和极端市场相关性时显得力不从心。我们详细介绍了一系列先进的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必须能够捕捉到不同资产类别之间非线性关联的突变。 监管科技(RegTech)的应用是提升合规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的必然选择。本书探讨了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在反欺诈、KYC/CDD流程自动化中的实践案例。特别关注了如何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对海量的监管文件、市场情绪报告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实现从被动合规到主动风险预测的跨越。 在资产管理层面,可持续金融(ESG)已成为主流投资决策的重要考量因素。我们探讨了如何建立可靠的ESG数据评分体系,并将其有效地整合到投资组合优化模型中,避免“漂绿”(Greenwashing)的风险。这要求资管机构不仅要衡量财务回报,更要量化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对长期价值创造的实际贡献。 结语:面向未来的金融韧性建设 全球金融体系正处在加速演化的十字路口。未来的赢家,并非是能抓住单一政策窗口的人,而是那些能够系统性地理解技术颠覆、驾驭地缘政治复杂性,并能构建跨越传统界限的、具备高度韧性与适应性的金融架构的机构与个人。本书提供的正是这样一套观察和操作的工具箱,旨在帮助读者在下一个金融周期的竞争中,保持清晰的战略视野和卓越的执行能力。我们展望一个更加开放、高效,但同时也更具挑战性的全球金融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