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综合制度篇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涵是什么
《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这个规定和宪法其他条文的一些规定,表明我们国家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于何时
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9月制定的宪法对这一政治制度作了更加完备的规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雏形在哪里
1948年8月在河北石家庄召开的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是一个临时性的,是华北一个地区的,但它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前奏和雏形。
“根本政治制度”话从何来
“人民代表大会制既规定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一切重大问题就都应当经过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并作出决定。”
人大及其常委会“四权”表述由来
在人大工作中,一般把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概括地表述为: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全国人大与地方人大是什么关系
法律上的监督关系,选举上的指导关系,工作上的联系关系。
在乡镇人大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四川省自贡市一位姓宋的镇人大主席,工作努力,也很有活力。但镇人大只有她一人专职,没有其他工作人员。她说自己总是“单打独斗”,感到工作很“孤独”。
1954年制宪篇
毛泽东把全国人大比作“如来佛”
“我们的主席、总理,都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出来的,一定要服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能跳出如来佛的手掌。”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转身”为全国人大常委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绝不是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不相当于国务院,而相当于全国人大常委会。”
“委员长”名称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负责人称‘委员长’、县级以上地方人大常委会的负责人称‘主任’、乡镇人大设‘主席’?可否把这三个名称统一起来?”
推敲“质问”和“询问”
“‘质问’和‘询问’为什么要分开?……‘质问’和‘询问’是不同的,但界限难分。”
民族自治地方建制的确定
“其实哪一个民族都是自治,比如,汉族,难道不是‘自治’,而是被别人治?”
不能不要被告人获得辩护的权利
“我们条件不够,没有律师。……困难是有的,但不能因有困难,这项权利就不要了。”
会议制度篇
“liang会”的提法从何而来
1978年2月28日《人民日报》刊发《醉春风?庆祝人大政协liang会同开》一文,比较早地把全国人大会议和全国政协会议合称为“liang会”。
全国人大会议制度是这样形成的
1989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制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至此,全国人大会议制度实现了系统化、规范化、法制化。
全国人大会议程序的几个细节
万里说:“我的任务已经完成。我预祝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圆满成功!现在,请常务主席主持主席团会议。我就告退了。”
全国人大会议主席团的一天有多忙
一天中,召开了两次主席团常务主席会议、两次主席团会议……民主就不能怕麻烦,民主需要时间。
全国人大会议3月5日开幕的由来
在全国人大同一次会议上,既审查批准当年的预算,又审查批准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这需要确定一个既有利于工作又能行得通的每年全国人大会议召开的合适时间。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三次表决
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每一项议案,无论是通过还是没有通过,都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管理国家的具体体现。
乡镇人代会如何由每月一次演变为每年一次
有的乡镇人大每年一次会议的会期只有短短的半天,没有深入审议报告,有人把这种情况戏称为“吃馒头、举拳头”。
我的30张全国人大会议工作证
我一直珍藏着我的30张全国人大会议工作证。这些证件见证了这几十年发生在全国人大会议上的国家重大事件,见证了国家的发展,见证了我国民主法治的进步。
“全国人大常委会0001”号证件
2015年我的全国人大会议列席证号为“全国人大常委会0001”。
立法监督篇
回望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工作
实行计划立法,能够增强立法工作的主动性;有利于防止立法工作中的重复、分散现象;有助于提高立法质量和立法效率。
…………………………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一场关于国家治理的深刻对话。作者阚珂的文字,沉稳而富有洞察力,他以一种“局内人”的视角,却又不失“旁观者”的清醒,为我们解读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方方面面。我尤其欣赏他在分析具体问题时,所展现出的严谨逻辑和宏观视野。他能够将分散的事件和制度细节,串联成一条清晰的脉络,让我能够看到整个制度的运行逻辑和发展趋势。 在书中,我看到了一个不断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政治体系。它不是僵化的,而是充满活力的。作者对不同时期人大工作重点的介绍,对立法、监督、代表工作等方面的深入剖析,都让我对这个制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制度设计本身,更在于它如何在中国具体的社会现实中发挥作用,如何与人民的利益紧密相连,如何成为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一种“中国式智慧”的体现。在探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阚珂没有照搬任何西方模式,而是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和历史文化,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政治治理理念。书中关于“民主”的讨论,也摆脱了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深入分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如何在中国实践中体现人民当家作主。这种对“中国特色”的深入挖掘,让我对我们国家的政治制度有了更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代表履职的细致描绘。它不仅仅是“举手”或“投票”,而是代表们如何深入基层、倾听民声、反映民意,以及如何在大会上据理力争、表达诉求。这些生动的场景,让我看到了人大代表并非一个虚衔,而是真正连接群众和国家决策的桥梁。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和史实,让我体会到,这种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其能够不断地吸纳和回应民意,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评分这本书从一本封面设计朴实,书名直白但引发好奇的书开始,展开了我对中国政治体制的一次深入探索。作者阚珂以一种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人民代表大会”这样一个在很多人看来略显宏大和遥远的议题,娓娓道来。初读之下,我原以为会是晦涩难懂的政治理论堆砌,但事实证明,这本书更多的是一种“故事化”的讲述。它没有过多地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而是通过梳理历史沿革、解析制度设计、聚焦实践操作,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如何一步步建立、发展并影响着中国社会进程的。 从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到历次修宪的争议与妥协,再到代表履职的实际案例,阚珂都进行了细致的勾勒。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代表如何在基层收集民意、如何在大会上提出议案、如何进行监督的片段所吸引。这些真实的细节,打破了我以往对政治活动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复杂博弈、艰辛努力和不懈追求。书中对不同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演变,也提供了非常清晰的脉络,让我能够理解其内在逻辑和时代背景下的调整。
评分作为一名法律专业的学生,我一直对中国的宪法和法律体系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则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一些认知空白。阚珂在书中,不仅仅是将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一个政治机构来介绍,更是深入剖析了它与中国法治建设的紧密联系。从宪法的制定与修改,到人大如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再到其在司法公正中的角色,作者都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书中提到的很多案例,都让我对法律条文背后的实际运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人大立法过程的介绍。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写报告”式的过程,而是充满了社会各界的意见表达、反复论证和科学决策。书中对一些重要法律的出台过程的梳理,让我看到了立法者在平衡各方利益、体现人民意志方面的智慧和担当。此外,书中对人大监督的机制和效果的探讨,也让我对中国特有的政治监督模式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不仅仅是对权力的一种约束,更是一种建设性的力量。
评分读这本书,有一种穿越历史长河的感觉。作者阚珂似乎是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用冷静而客观的笔触,描绘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历程。书中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制度的逻辑,更是历史的温度。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百废待兴的背景下,代表们如何在简陋的条件下召开会议,到改革开放后,人大制度如何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每一次的转变都充满了挑战与机遇。 我尤为赞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上的某些曲折和困难。他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呈现了制度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思考、探索甚至是一些失误。这种坦诚,反而让我对这个制度有了更深的敬意。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节点的描述,例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大工作重心的转移,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人大所扮演的角色,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看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地自我革新和完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