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镜文化研究(套装上下册)

汉镜文化研究(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华大学汉镜文化研究课题组 编
图书标签:
  • 汉镜
  • 文化研究
  • 考古学
  • 历史学
  • 古代文明
  • 文物
  • 中国古代史
  • 艺术史
  • 汉代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32613
版次:1
商品编码:1145678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无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0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汉镜文化研究(上下册)》集中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台北中研院、台北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等单位相关领域的高级专家,从历史事件、文字、文学、艺术、科技、宗教、民俗等方面对汉镜文化进行了一次近年来大规模的系统研究整理。

内容简介

  铜镜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物。在历代铜镜中,尤以汉制铜镜铭文丰富,为研究汉代及以前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本课题由清华大学文科处下达,是一个两岸携手、中日合作的综合项目,集中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台北中研院、台北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等单位相关领域的高级专家,从历史事件、文字、文学、艺术、科技、宗教、民俗等方面对汉镜文化进行了一次近年来大规模的系统研究整理。
  项目分两册出版,上册为研究部分,下册为图录部分。

作者简介

  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专业委员会理事,出版有《止水集》《三槐堂藏镜》《清华铭文镜》、《清华藏日本和镜》等专著。

目录

序一 / 辛冠洁 1
序二 / 李学勤 3
序三 / 傅举有 5
综述(代前言) / 王纲怀 7

上册 研究部分

第1章 综合篇 19
1.1 记《古镜写影》有字秦镜 21
1.2 两汉三国纪年镜概说 24
1.3 西汉铭文镜问世年代探讨 36
1.4 西汉镜铭喻示的人与自然 41
1.5 汉镜分期研究 46
1.6 《博局占》与规矩纹 111
1.7 博局与汉代博局纹镜 115
1.8 论汉镜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130
第2章 证史篇 141
2.1 从镜铭"天下久长"等看西汉百姓期盼的长治久安 143
2.2 从镜铭看汉代选官制度 148
2.3 新莽镜"单于举土"铭研究 157
2.4 新莽镜"井田平贫"铭研究 165
2.5 西汉日光镜铭文释考与研讨 172
2.6 西汉昭明镜铭文释考与研讨 182
2.7 西汉清白镜铭文释考与研讨 186
第3章 哲学篇 189
3.1 汉镜神仙思想研究 191
3.2 汉镜中的西王母神话 215
3.3 西汉早期镜道家文化概说 231
3.4 东汉三段式神仙镜与五斗米道 237
3.5 西汉中期镜铭之儒家思想 252
3.6 三国吴佛字铭佛像镜研究 256
第4章 科技篇 273
4.1 汉镜中的数学问题--汉镜连弧数字与作图研究 275
4.2 汉镜中的物理现象--西汉透光镜研究 288
4.3 东汉三国高凸镜面曲率半径研究 295
4.4 汉镜表面富锡技术研究 300
4.5 汉代镜范材料分析及其相关讨论 313
4.6 汉镜铭文关于铜质与熔炼的探讨 323
4.7 汉镜铭文中的地理概念 330
4.8 西汉铭文镜度量标准研究 335
4.9 新莽官制镜的标准与制式 341
第5章 文学、美学篇 347
5.1 汉镜铭文与汉乐府--兼说语体与音韵 349
5.2 说汉镜铭文中的女性赋体诗--"姚皎光"镜 357
5.3 从博局镜看汉镜之美 359
5.4 西汉镜抽象龙纹研讨 368
5.5 居摄、新莽镜花边纹研讨 376
第6章 文字篇 383
6.1 两汉镜铭内容与书体研究 385
6.2 西汉镜铭书体与简帛隶书比较研究 408
6.3 从西汉镜铭书体看汉字隶变 420
6.4 西汉镜铭"君"字释 425
6.5 东汉镜铭"仓颉作书"传递的文化信息 430
第7章 民俗篇 435
7.1 西汉镜铭相思文化概说 437
7.2 西汉镜铭长寿文化 447
7.3 西汉镜铭酒文化 459
7.4 从两汉镜铭看汉人的祝愿语 465
7.5 两汉镜铭广告文化 482
第8章 专题篇 489
8.1 西汉早期蟠螭纹铭文镜研究 491
8.2 西汉72字铭三叶三龙蟠螭镜研究纪事 507
8.3 瑞典藏西汉蟠螭纹铭文镜研究 513
8.4 西汉铜华镜铭文释义 520
8.5 东汉变形四叶兽首镜研究 526
8.6 一面图文并茂的东汉画像镜
--镜铭"盛如长安南,贤如鲁孔子"传递的文化信息 533
8.7 从东汉伯牙镜看汉代礼乐文化 540
8.8 三国吴嘉兴元年铭纪年镜产地研究 547
8.9 三国吴太元二年铭纪年镜释考 551


下册 图录部分

特1   春秋战国 贲字铭弦纹镜 2
特2   战国 芳华蔓长铭花叶镜 4

子类 西汉 带地纹蟠螭铭文镜 7
图1  西汉初期 修相思铭三龙蟠螭镜 8
图2  西汉初期 修相思铭间隔式三凤蟠螭镜 10
图3  西汉初期 修相思铭缠绕式三凤蟠螭镜 12
图4  西汉初期 修相思铭博局蟠螭镜 14
图5  西汉初期 道路辽远铭三凤螭龙镜 16
图6  西汉初期 与天地相翼铭三凤蟠螭镜 18
图7  西汉早期 大乐未央铭四叶螭龙镜(一) 20
图8  西汉早期 大乐未央铭四叶螭龙镜(二) 22
图9  西汉早期 慼思甚铭四螭四凤镜 24
图10  西汉早期 慼思悲铭四叶螭龙镜 26
图11  西汉早期 大乐贵富铭四叶蟠螭镜(一) 28
图12  西汉早期 大乐贵富铭四叶蟠螭镜(二) 30
图13  西汉早期 大乐贵富铭博局蟠螭镜(一) 32
图14  西汉早期 大乐贵富铭博局蟠螭镜(二) 34
图15  西汉早期 昭明铭24字三叶三龙镜 36
图16  西汉早期 昭明清白铭72字三叶三龙镜(一) 38
图17  西汉早期 昭明清白铭72字三叶三龙镜(二) 40
图18  西汉早期 昭明清白铭72字三叶三龙镜(三) 42
图19  西汉早期 昭明清白铭78字博局蟠螭镜 44
图20  西汉早中 昭明清白铭48字四叶蟠螭镜 46

丑类 西汉 带地纹蟠虺铭文镜 49
图21  西汉早期 见之日光铭方格蟠虺镜 50
图22  西汉早期 日光(大明)铭方格蟠虺镜 52
图23  西汉早期 日光(所言)铭方格蟠虺镜 54
图24  西汉早期 日光(君王)铭方格蟠虺镜 56
图25  西汉早期 常贵铭方格蟠虺镜 58
图26  西汉早期 常贵富铭方格蟠虺镜 60
图27  西汉初期 常与君铭方格蟠虺镜 62
图28  西汉初期 富乐未央铭方格蟠虺镜 64
图29  西汉早期 常乐未央铭蟠虺镜 66
图30  西汉早期 日光铭方格羽状纹镜 68

寅类 西汉 早期综合类铭文镜 71
图31  西汉早期 千金铭三叶三菱镜 72
图32  西汉早期 大乐贵富铭龙纹博局连弧镜 74
图33  西汉早期 长贵富铭圈带叠压花瓣四乳连弧镜 76
图34  西汉早期 长乐未央铭圈带叠压花瓣四乳镜 78
图35  西汉早期 常贵富铭方格四叶镜 80
图36  西汉早期 上东相铭纯文连弧镜 82
图37  西汉早期 西王母铭纯文镜 84
图38  西汉早期 与天相寿铭纯文镜 86
图39  西汉早期 与天相寿铭纯文连弧镜 88
图40  西汉早期 昭美人铭变形花瓣镜 90

卯类 西汉 四乳铭文镜 93
图41  西汉早中 西王母铭四乳镜 94
图42  西汉早中 服者君王铭四乳镜 96
图43  西汉早中 时来何伤铭四乳镜 98
图44  西汉早中 长毋相忘铭简博四乳镜 100
图45  西汉早中 常毋相忘铭简博四乳镜 102
图46  西汉早中 君来何伤铭花叶四乳镜 104
图47  西汉早中 玄金之清铭花叶四乳镜 106
图48  西汉早中 金清阴光铭花叶四乳镜 108
图49  西汉早中 美宜之铭连弧四乳镜 110
图50  西汉早中 与众异铭连弧四乳镜 112

辰类 西汉 花瓣铭文镜 115
图51  西汉早中 此镜甚明铭四乳花瓣镜 116
图52  西汉早中 鉴物象状铭花瓣镜 118
图53  西汉早中 心与心铭四乳花瓣镜 120
图54  西汉早中 日光(所言)铭四乳花瓣镜 122
图55  西汉早中 清詪铭多字花瓣镜(一) 124
图56  西汉早中 清詪铭多字花瓣镜(二) 126
图57  西汉早中 与天无极铭多字花瓣镜 128
图58  西汉早期 与天无极铭四乳连弧花瓣镜 130
图59  西汉早期 与天无极铭连弧花瓣镜 132
图60  西汉早期 日光铭连弧草叶花瓣镜 134
图61  西汉早中 镜以此行铭花瓣镜 136
图62  西汉早中 见日之光铭花瓣镜 138
图63  西汉早中 与人无极铭花瓣镜 140
图64  西汉早中 有君子之方铭花瓣镜 142
图65  西汉早中 常富贵铭鸟篆书体花瓣镜 144

巳类 西汉 草叶铭文镜 147
图66  西汉中期 日光(久长)铭草叶镜 148
图67  西汉中期 日光(大昌)铭草叶镜 150
图68  西汉中期 日光(所言)铭简博草叶镜 152
图69  西汉中期 日光(千秋)铭草叶镜 154
图70  西汉中期 日光(美人)铭草叶镜 156
图71  西汉中期 见光日阳铭草叶镜 158
图72  西汉中期 日出之光铭草叶镜 160
图73  西汉中期 日不可曾铭草叶镜 162
图74  西汉中期 巧拙夬兮铭草叶镜 164
图75  西汉中期 天上(君王)铭草叶镜 166
图76  西汉中期 君王美人铭草叶镜 168
图77  西汉中期 长贵富铭草叶镜 170
图78  西汉中期 结心相思铭草叶镜 172
图79  西汉中期 人得之志铭草叶镜 174
图80  西汉中期 身无惌则铭草叶镜 176
图81  西汉中期 锡有齐铭草叶镜 178
图82  西汉中期 日有憙铭草叶镜 180
图83  西汉中期 时来何伤铭草叶镜 182
图84  西汉中期 愿长相思铭草叶镜 184
图85  西汉中期 忘徘徊铭草叶镜 186
图86  西汉中期 与君相驩铭草叶镜 188
图87  西汉中期 道路辽远铭草叶镜 190
图88  西汉中期 秋风起铭草叶镜 192
图89  西汉中期 镜清明铭草叶镜 194
图90  西汉中期 必忠必信铭八龙草叶镜 196
图91  西汉中期 镜以此行铭八龙草叶镜 198
图92  西汉中期 日光(敬毋)铭草叶镜 200
图93  西汉中期 此镜甚明铭草叶镜 202
图94  西汉中期 上高堂铭草叶镜 204
图95  西汉中期 从酒东相铭草叶镜 206
图96  西汉中期 投博(置酒)铭草叶镜(一) 208
图97  西汉中期 投博(置酒)铭草叶镜(二) 210
图98  西汉中期 投薄(从酒)铭博局草叶镜(兽钮) 212
图99  西汉中期 □博(从酒)铭博局草叶镜 214
图100 西汉中期 悲秋华铭草叶圈带镜 216

午类 西汉 圈带铭文镜 219
图101 西汉中晚 久不相见铭圈带镜 220
图102 西汉中晚 昭明铭圈带镜 222
图103 西汉中晚 清白铭圈带镜 224
图104 西汉中晚 铜华(寿敝金石)铭圈带镜 226
图105 西汉中晚 铜华(与天长久)铭圈带镜 228
图106 西汉中晚 铜华(福嗣未央)铭圈带镜 230
图107 西汉中晚 铜华(游中国)铭圈带镜 232
图108 西汉中晚 铜华(五色尽具)铭圈带镜 234
图109 西汉中晚 皎光铭圈带镜 236
图110 西汉中晚 日有憙铭圈带镜(一) 238
图111 西汉中晚 日有喜铭圈带镜(二) 240
图112 西汉晚期 日有憙禽鸟博局铭文镜 242
图113 西汉中晚 君忘忘铭圈带镜(一) 244
图114 西汉中晚 君忘忘铭圈带镜(二) 246
图115 西汉中晚 君有远行铭圈带镜 248
图116 西汉中晚 泿清华铭圈带镜 250
图117 西汉晚期 内而光四乳四灵铭圈带镜 252
图118 西汉晚期 端正心行如妾在铭圈带镜 254
图119 西汉晚期 铜华八连弧云雷铭圈带镜 256
图120 西汉晚期 利二亲铭圈带镜 258
图121 西汉中晚 谤言众兮有何伤铭重圈镜 260
图122 西汉中晚 日光昭明铭重圈镜(一) 262
图123 西汉中晚 日光昭明铭重圈镜(二) 264
图124 西汉中晚 日光皎光铭重圈镜 266
图125 西汉中晚 昭明皎光铭重圈镜 268
图126 西汉中晚 利二亲铜华铭重圈镜 270
图127 西汉中晚 昭明精白重圈72字铭文镜 272
图128 西汉中晚 清泿精白铭重圈镜 274
图129 西汉中晚 清泿皎光铭重圈镜(一) 276
图130 西汉中晚 清泿皎光铭重圈镜(二) 278
图131 西汉中晚 皎光昭明铭重圈镜 280
图132 西汉中晚 千秋清泿铭重圈镜 282
图133 西汉中晚 泿清华精白铭重圈镜 284
图134 西汉中晚 君行有日君有远行铭重圈镜 286
图135 西汉中晚 居必忠清泿铭重圈镜 288

未类 西汉末新莽 纪年镜 291
图136 公元前15年 永始二年铭四灵博局镜 292
图137 公元6年 居摄元年铭连弧纹镜 294
图138 公元10年 始建国二年铭瑞兽简博镜 296
图139 公元15年 始建国天凤二年铭四灵博局镜 298

申类 西汉末新莽 四灵博局镜 301
图140 西汉末新莽 鎏金中国大宁铭四灵博局镜 302
图141 居摄年间 铸成错刀天下喜铭四灵博局镜 304
图142 居摄年间 秦中作镜居咸阳铭四灵博局镜 306
图143 居摄年间 大泉五十铭瑞兽博局镜 308
图144 居摄新莽 刘氏去王氏持铭瑞兽博局镜 310
图145 新莽 尚方作竟真大巧铭四灵博局镜 312
图146 新莽 尚方御竟大毋伤铭四灵博局镜(一) 314
图147 新莽 尚方御竟大毋伤铭四灵博局镜(二) 316
图148 新莽 尚方御竟真大好铭四灵博局镜 318
图149 新莽 尚方作竟真大好铭四灵博局镜 320
图150 新莽 王氏昭竟四夷服铭四灵博局镜(一) 322
图151 新莽 王氏昭竟四夷服铭四灵博局镜(二) 324
图152 新莽 王氏作竟真大好铭四灵博局镜 326
图153 新莽 新有(刻娄)铭四灵博局镜 328
图154 新莽 新有善铜出南乡铭四灵博局镜 330
图155 新莽 新有善同(铜)出丹阳铭瑞兽博局花边镜 332
图156 新莽 新家作竟真毋伤铭四灵博局镜 334
图157 新莽 新朝治竟子孙息铭四灵博局镜 336
图158 新莽 新兴辟雍建明堂铭四灵博局镜(一) 338
图159 新莽 新兴辟雍建明堂铭四灵博局镜(二) 340
图160 新莽 新兴辟雍(单于)铭四灵博局镜 342
图161 新莽 黄帝治竟四夷服铭四灵博局镜 344
图162 新莽 凤皇翼翼在镜则铭四灵博局镜 346
图163 新莽 作佳镜(刻娄)铭四灵博局镜 348
图164 新莽 上华山凤皇集铭四灵博局镜 350
图165 新莽 上大山见仙人铭四灵博局镜 352
图166 新莽 昭君面目白黑分铭瑞兽博局镜 354
图167 新莽 昭容貌身万全铭四灵博局镜 356
图168 新莽 昭匈胁身万全铭四灵博局镜 358
图169 新莽 新有昭面目铭重圈博局镜 360
图170 新莽东汉 驾非龙乘浮云铭八乳简博镜 362

酉类 东汉三国 铭文镜 纪年镜 365
图171 东汉早期 桼言之纪从镜始铭八乳博局镜 366
图172 东汉早期 景公之象铭四乳瑞兽镜 368
图173 东汉中晚 贞夫铭神人青龙画像镜 370
图174 东汉(91) 永元三年铭神人白虎画像镜 372
图175 东汉(105) 元兴元年铭变形四叶兽首镜 374
图176 东汉(156) 永寿二年铭变形四叶兽首镜 376
图177 东汉(160) 延熹三年铭变形四叶兽首镜 378
图178 东汉(164) 延熹七年铭变形四叶兽首镜 380
图179 东汉(167) 永康元年铭环状乳神兽镜 382
图180 东汉(169) 建宁二年铭变形四叶兽首镜 384
图181 东汉(175) 熹平四年铭变形四叶神兽镜 386
图182 东汉(182) 光和五年铭环状乳神兽镜 388
图183 东汉(187) 中平四年铭环状乳兽首镜 390
图184 东汉中晚 吾作铭变形四叶兽首镜(22连弧) 392
图185 东汉中晚 吾作铭变形四叶兽首镜(24连弧) 394
图186 东汉中晚 吾作铭变形四叶兽首镜(32连弧) 396
图187 东汉中晚 张氏元公铭环状乳神兽镜(一) 398
图188 东汉中晚 张氏元公铭环状乳神兽镜(二) 400
图189 东汉中晚 张氏元公铭三段式神兽镜 402
图190 东汉中晚 周仲铭神人车马画像镜 404
图191 东汉(205) 建安十年铭重列式神兽镜 406
图192 东汉三国 神鱼仙人赤松子铭变形四叶对凤镜 408
图193 东汉三国 吾作铭三段式神仙镜 410
图194 东汉三国 仓颉作书铭三段式神仙镜 412
图195 三国吴(252) 太元二年铭对置式神兽镜 414
图196 三国魏(260) 甘露五年铭变形四叶兽首镜 416
图197 三国吴(260) 永安三年铭重列式神兽镜 418
图198 三国吴 公卿宜王铭对凤佛像镜 420
图199 三国吴 "佛"字铭对凤佛像镜 422
图200 三国吴(279) 天纪三年铭对置式神兽镜 424

特3   西晋(282) 太康三年铭对置式神兽镜 426
特4   北魏(518、519、520) 神龟铭八乳神兽镜(汉镜遗韵) 428

鸣 谢 431

前言/序言







《汉镜文化研究》(套装上下册)是一部深入探讨汉代铜镜及其背后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镜子图样或材质,而是致力于从多个维度揭示汉镜在中国古代历史、社会、思想、艺术以及技术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意义。 上册:汉镜的物质文明与艺术风貌 上册重点聚焦于汉镜的物质形态、制作工艺以及艺术表现。作者首先从考古发现入手,系统梳理了汉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出土的铜镜。通过对镜体造型、纹饰题材、铭文内容、金属成分的精细分析,为读者呈现了一幅详尽的汉镜图谱。 材质与工艺的嬗变: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汉代铜镜所使用的青铜合金配比、铸造技术、抛光工艺等。研究古代匠人如何通过精湛的技艺,使得铜镜不仅具备了实用功能,更成为了一件件凝聚了时代智慧的艺术品。从简单的素镜到日益繁复的画像镜、神兽镜,其工艺的进步与创新将得到细致的阐述。 纹饰的视觉叙事: 汉镜的纹饰是理解当时社会审美情趣和思想观念的重要窗口。上册将对常见的纹饰题材进行分类梳理,包括但不限于: 神话传说与宗教信仰: 如西王母、羽人、龙、凤、麒麟等祥瑞神兽的描绘,反映了汉代人们对天界、神灵以及鬼神世界的想象与崇拜。 历史故事与现实生活: 如宴乐、出行、狩猎、乐舞百戏等场景的再现,生动勾勒出汉代社会生活的风貌,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结构、等级观念以及大众的娱乐方式。 几何纹与抽象图案: 独特的云气纹、雷纹、方格纹等,不仅是装饰性的美感,也可能蕴含着古人对宇宙、自然规律的理解。 文字铭文: 镜铭的解读是本书的重头戏之一。上册将对具有典型意义的镜铭进行考释,探讨其语言学价值、历史信息以及可能蕴含的政治、经济、哲学思想。例如,那些歌颂统治者、祈福吉祥的铭文,以及带有地域特色或特定社会群体特征的铭文。 地域风格的多样性: 汉代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状况不同,也造就了铜镜在造型、纹饰、工艺上的地域性差异。本书将通过对典型出土地点的铜镜进行比较分析,揭示这些地域风格的成因及其文化意义。 下册:汉镜的文化意蕴与社会功能 下册将视角从物质层面转向文化精神层面,深入挖掘汉镜在汉代社会中所扮演的多种角色及其承载的深层文化意蕴。 礼仪与象征: 铜镜在古代并非仅仅是女性的梳妆用具,更在重要的礼仪场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部分将探讨汉镜在祭祀、婚丧、朝聘等重大活动中的象征意义,例如其作为权力象征、辟邪之物,或者在婚嫁礼俗中的作用。 思想观念的载体: 汉代是思想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儒学、道家、阴阳五行思想深刻影响着社会。本书将分析汉镜纹饰和铭文中如何体现这些思想,例如镜子圆象征天、方象征地的宇宙观,阴阳平衡的观念,以及对长生不老、仙道追求的向往。 社会身份的标识: 铜镜的材质、工艺、纹饰的精美程度,往往与使用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息息相关。本书将通过对不同等级墓葬出土铜镜的比较,探讨汉镜在社会阶层划分中的作用,以及它如何成为个人身份、品味乃至政治态度的象征。 经济与贸易的见证: 汉镜的生产和流通,是了解汉代手工业发展、商业贸易以及地区经济联系的重要线索。本书将结合史料和考古发现,分析汉镜的生产基地、流通网络,以及其在当时商品经济中的地位。 汉镜与周边文化交流: 汉代是中国与周边地区交流频繁的时期。本书将探讨汉镜的形制、纹饰是否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中国铜镜又是否对周边国家(如朝鲜、日本、越南等)的铜镜文化产生过影响,揭示汉镜在东亚文化交流史上的作用。 汉镜的文化传承与演变: 本书还将对汉镜文化的传承进行简要回顾,探讨其对后世铜镜发展的影响,以及汉镜在今天依然具有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汉镜文化研究》(套装上下册)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翔实的史料考证和丰富的图像资料,力求全面、深入地展现汉代铜镜这一独特而重要的文化载体。本书适合对中国古代历史、艺术、考古、民俗以及思想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镜子”的书,更是一部通过“镜子”折射出汉代社会方方面面、展现汉代文明辉煌成就的宏大画卷。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坚信,最能触动人心的历史,往往隐藏在最平凡的器物之中,而《汉镜文化研究》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以一种极其沉静而又深刻的方式,让我重新审视了汉代铜镜的价值。书中关于铜镜铸造工艺的论述,让我对古代匠人的智慧和技艺肃然起敬。我了解到,从选料、配比,到熔炼、范铸,再到打磨、抛光,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汗水。而那些精美的纹饰,更是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典范。令我尤其着迷的是,书中对铜镜纹饰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的解读。那些“长生不老”的祥瑞纹,那些“辟邪恶鬼”的神兽纹,无不反映了汉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知力量的敬畏。我仿佛能看到,古人在镜子前梳妆打扮,同时也在默默祈祷,希望镜中的自己能够得到神灵的护佑,生活平安吉祥。这本书不仅仅是对铜镜的“器物研究”,更是对汉代社会文化、思想观念的一次深度挖掘。它让我看到了,一件小小的铜镜,可以承载如此厚重而丰富的历史信息,可以映照出整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评分

阅读《汉镜文化研究》的过程,仿佛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漫游。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生动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将我带入了汉代的铜镜世界,让我看到了这些古老的器物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我一直对古代的工艺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而铜镜作为汉代重要的生活用品和艺术品,其背后隐藏的文化信息量巨大。本书的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器物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铜镜的社会功能、象征意义以及审美价值。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铜镜纹饰与当时思想文化、宗教信仰之间关系的论述所吸引。例如,书中对“神人纹”的解读,让我了解到汉代人民对神灵世界的想象和崇拜,以及他们希望通过镜子来获得神灵的庇佑。同时,书中对铜镜在贵族墓葬中的出土情况的分析,也让我对汉代的社会阶层、丧葬习俗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它让我看到了,铜镜不仅仅是个人梳妆的工具,更是身份、地位和精神追求的象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将冰冷的考古发现,转化为有血有肉的文化叙事,让我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汉代的历史脉搏。

评分

我总觉得,要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就必须从其最贴近生活、最具代表性的事物入手。《汉镜文化研究》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它以汉代铜镜为切入点,为我展现了一个丰富而多彩的汉代世界。我之前对铜镜的认识,仅限于其作为梳妆的工具,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极其专业和细致的视角,深入剖析了铜镜的铸造工艺、材料构成,更重要的是,挖掘了铜镜纹饰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书中对“十二生肖镜”、“天文镜”等纹饰的解读,让我惊叹于汉代人民的智慧和对宇宙的探索精神。我了解到,那些精美的图案,不仅仅是为了装饰,更是古人对时间、空间以及自然规律的理解和表达。同时,书中对铜镜在祭祀、占卜、甚至辟邪等方面的运用,也让我看到了铜镜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的多重角色。它不仅仅是一件物品,更是一种精神寄托,一种与神灵沟通的媒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那种让人越读越想读下去的,每一次翻页,都仿佛开启了一个新的文化发现之旅。

评分

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细腻且充满历史温度的方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汉代铜镜世界的奇妙大门。我一直对古代工艺品有着浓厚的兴趣,但铜镜这类日常用品,在我的认知里,似乎总是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往往被人们所忽略。然而,《汉镜文化研究》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看法。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器物,而是深入浅出地挖掘了每一面汉镜的“前世今生”。从铜镜的铸造工艺、材料选择,到纹饰的寓意、题材的演变,再到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无论是作为妆容的描摹,还是作为礼仪的象征,亦或是情感的寄托,无不细致入微,引人入胜。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不同时期汉镜风格差异的论述,例如早期镜子的朴素与写实,到中期镜子装饰的繁复与象征意味的增强,再到晚期镜子在技艺上的精进与题材的拓展,这些变化不仅是工艺上的进步,更是社会思潮、哲学观念乃至审美趣味变迁的生动写照。阅读的过程,仿佛是在与历史对话,我仿佛能听到古代匠人敲击铜器的回响,看到镜中映照出的古人身影,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温度。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部浓缩了汉代社会生活、宗教信仰、艺术成就和技术文明的百科全书。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特定几面代表性汉镜的深度剖析,那些关于“神人规矩镜”、“连弧镜”等的解读,让我对这些看似普通的物件产生了敬畏之情。作者旁征博引,将考古发现、文献资料与艺术史理论巧妙地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汉镜文化图景。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代文明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触及历史灵魂的作品。《汉镜文化研究》无疑就是这样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以一种极其沉静而又深刻的方式,将我带入了汉代铜镜的世界,让我看到了这些古老器物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信息。我之前对于古代铜镜的认知,仅停留在其作为日常用品的功能上,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铜镜更深层的价值。作者通过对铜镜纹饰、铭文以及出土情况的细致分析,揭示了铜镜与汉代社会生活、思想信仰、审美观念以及技术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铜镜纹饰象征意义的解读所吸引,例如“长寿”、“吉祥”、“辟邪”等主题,无不反映了汉代人民对生命、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同时,书中对铜镜在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中的流传情况的分析,也让我对汉代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播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研究古代器物,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物”的层面,而要深入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灵魂。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代文明抱有强烈好奇心的读者,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时代,就必须深入其最贴近日常生活的器物之中。而《汉镜文化研究》正是一部能够满足我这种需求的杰作。它没有空泛的宏大叙事,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小小的铜镜,却由此折射出整个汉代的辉煌与复杂。我惊讶于作者对汉镜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从最基础的材料学分析,到最复杂的纹饰象征解读,再到其在宗教、政治、军事、日常生活中的多重功能,几乎触及了汉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书中对“长寿纹”、“动物纹”、“神话传说纹”等各类纹饰的解析,如同一把钥匙,为我解锁了汉代人民的精神世界。我了解到,那些精美的图案并非仅仅为了美观,而是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比如祈求长寿、辟邪、获得神灵庇佑等,这些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死、命运以及超自然力量的认知。更令我着迷的是,书中将汉镜置于更广阔的文化交流背景下进行考察,探讨了其与其他文化(如中亚、西亚)的联系与影响,这让我看到了汉代文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读完此书,我对汉代社会有了更深刻、更具象化的认识,那些冰冷的考古器物,在作者的笔下焕发了生机,仿佛穿越时空,与我进行着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对铜镜本身的介绍,它更是一面映照出汉代文明丰富内涵的“镜子”。

评分

这部《汉镜文化研究》以一种极其耐心和细致的方式,为我打开了汉代铜镜的世界,让我看到了它们远超实用功能的丰富内涵。我一直对古代艺术品情有独钟,而铜镜作为古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信息量巨大,却往往容易被忽视。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点。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器物,而是将每一面汉镜都看作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的见证。我被书中关于铜镜纹饰的深度解析所吸引,例如对“规矩纹”和“神兽纹”的解读,让我了解到这些图案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承载着古人对宇宙秩序、神灵力量的理解和崇拜。书中对于铜镜在礼仪、祭祀、丧葬等场合的运用,也让我看到了铜镜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仅是个人梳妆的工具,更是沟通人神、连接生死的媒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不同时期铜镜风格变化的梳理,从汉初的质朴写实,到汉武帝时期的装饰繁复,再到东汉时期的成熟精美,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工艺的进步,更折射出社会审美趣味和文化思潮的变迁。阅读此书,仿佛是与一位古代智者对话,他通过这些古老的铜镜,向我讲述着汉代的辉煌与沧桑。

评分

要真正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就必须深入其物质文化,而《汉镜文化研究》就是我探索汉代物质文化的一把绝佳钥匙。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古代铜镜的图录或专著,它更是一部关于汉代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审美观念以及技术发展的宏大叙事的缩影。我惊叹于作者在研究上的细致与全面,从铜镜的材质构成、铸造工艺,到纹饰图案的演变,再到其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普及程度和象征意义,无不详尽。书中对于“四神镜”、“十二生肖镜”等典型纹饰的解读,让我对汉代人民的世界观、宇宙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了解到,那些在镜面上精雕细琢的图案,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承载着古人对自然、神灵以及自身命运的思考和寄托。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还将汉镜的研究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潮相结合,揭示了铜镜如何作为一种社会符号,反映了汉代的权力结构、意识形态以及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经历了汉代的繁荣与变迁,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历史积淀。它让我认识到,研究古代器物,绝不能只停留在“物”的层面,而要深入其背后的“文化”灵魂。

评分

我一直认为,学术研究应该能够抵达普通读者的心中,而《汉镜文化研究》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考据堆砌,而是将严谨的学术成果,以一种充满人文关怀和艺术鉴赏的笔触呈现出来。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座巨大的汉代艺术宝库,而这本书就是我的导览图。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铜镜背后社会文化内涵的挖掘。例如,书中对汉代女性梳妆场景的描绘,通过铜镜这一媒介,展现了当时女性的审美情趣、社交活动,甚至其社会地位的变化。那些精美的铜镜,不仅仅是简单的实用器,更是承载着女性情感、家庭关系以及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我被书中关于“辟邪镜”的论述深深吸引,了解了古人如何通过镜子的纹饰来寄托对平安、吉祥的渴望,这让我对古人的生活有了更感同身受的理解。同时,书中对汉代不同地区铜镜风格的差异性分析,也让我对汉代的地域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仿佛能感受到不同地域人民的生活习俗和审美偏好。这本书的语言流畅,逻辑清晰,即使是涉及复杂考古学或历史学概念的部分,作者也能够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解释,让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它让我看到了,一件看似普通的古代器物,其背后可以蕴含着如此丰富而深刻的文化信息,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解读。

评分

要真正理解一个时代,就必须深入其物质文化,而《汉镜文化研究》则是一部将我带入汉代物质文化殿堂的绝佳指南。这本书以一种极其耐心和细致的方式,为我展现了汉代铜镜的方方面面,让我看到了这些古老器物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我一直对古代艺术品有着浓厚的兴趣,而铜镜作为汉代重要的生活用品和艺术品,其背后隐藏的文化信息量巨大。本书的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器物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铜镜的社会功能、象征意义以及审美价值。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铜镜纹饰与当时思想文化、宗教信仰之间关系的论述所吸引。例如,书中对“神人纹”的解读,让我了解到汉代人民对神灵世界的想象和崇拜,以及他们希望通过镜子来获得神灵的庇佑。同时,书中对铜镜在礼仪、祭祀、丧葬等场合的运用,也让我看到了铜镜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仅是个人梳妆的工具,更是沟通人神、连接生死的媒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件小小的铜镜,可以承载如此厚重而丰富的历史信息,可以映照出整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