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配第經濟著作選集》主要內容包括:論各種公共經費、論各種公共經費增加和加重的原因、人民不甘心負擔賦稅的原因如何纔能減少、論各種徵稅方法。一,劃一部分領土為王領地,以供各種公共開支之用。二,徵收賦稅,即徵收田賦、論利息、論關稅和自由港、論人頭銳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原序
第一章 論各種公共經費
公共經費的各種項目
行政官吏的俸祿應該比私人職業所能得到的報酬優厚
被信任的榮譽和被敬畏的喜悅對某些官職來說,就是很不錯的報酬
拯教靈魂,即使屬於民間事務,但也應該構成公共經費一個項目
構成公共經費一個項目的各種學校和大學的用途
第二章 論各種公共經費增加和加重的原因
使租稅負擔增加並加重的一般原因
引起對外戰爭及侵略戰爭的原因
發生防禦戰爭和內戰的原因
使宗教方麵的開支超過實際需要的原因,在於教區沒有隨宗教和産業方麵所發生的變化而改變
英格蘭和威爾斯有五韆個教區即已夠用,這樣,每個教區就隻有一韆區民,而且任何一個人前往教堂都無需走二英裏
過時的官職和過多的薪給是引起行政及司法方麵不必要開支産生的原因
設立土地買賣的登記簿、保管動産抵押品的保管所以及經管貨幣的銀行,則訴訟案件和文書費用就會減少
如何調節醫務人員的人數
如何調節立誌學習立身之道的大學學生的人數
為使優秀的教區兒童和棄兒從事有用職業而提齣的措施,這種措施一嚮執行得很草率
多餘的批發商和零售商人數應該減縮
慎重撫養和教育棄兒;對他們的姓名和傢世保守秘密,乃是重要的事情
關於乞丐和現在沒有工作的人所宜從事的一些職業的建議
需要許多勞動的大工程,即使其本身是不必要的,但對公眾卻有好處
在英格蘭修繕公路、建築橋梁和堤道、疏浚河流以利通航,就會使英格蘭馬匹成為能夠齣口的商品,同時也有利於愛爾蘭商品的推銷
第三章 人民不甘心負擔賦稅的原因如何纔能減少
人民不甘心負擔賦稅的原因是
第一,元首勒索過多
第二,徵課不公平
第三,所徵收的貨幣被浪費掉
第四,或被贈給寵臣
第五,對人口數目、産業和財富情況毫無所知
第六,徵稅權含糊不清模棱兩可
第七,人口少
第八,貨幣缺少,鑄幣情況混亂
第九,本國財富中鑄幣不及百分之
第十,拒絕以實物繳交租稅
國內貨幣過多時租稅過重會發生什麼結果;國內貨幣過少時又會發生什麼結果;在治理良好的國度中或在治理不良的國度中又會發生什麼結果
第四章 論各種徵稅方法。第一,劃一部分領土為王領地,以供各種公共開支之用。第二,徵收賦稅,即徵收田賦
……
獻給英明人士
貨幣略論
精彩書摘
12.對於無力繳交罰款的竊賊,與其將其處死刑,為什麼不罰他們做奴隸呢?他們如成為奴隸,就可以強製他們從事他們體力所能負擔的最繁重的勞動,和過他們所能忍受的最低的生活。這樣做,對社會說,就增加瞭兩個人手,而不是失去一個人手。如果英格蘭人口不足(假定不足一半),我認為除瞭要設法使人口增加一倍以外,就是要使現有的人口加倍地工作;換句話說,就是要使某些人成為奴隸。關於這一點,容在彆處討論。
13.此外,假如盜賊和騙子有能力繳納罰款,則與其將其處死刑、枷號示眾或鞭笞,為什麼不課以若乾倍的損害賠償費呢?但是人們要問:(譬如)對扒手應該罰以多少倍的賠償費呢?我認為,為瞭得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妨對從事這種職業的坦率的能手作一調查,看看他們在扒竊中前後一共被捕多少次。如果扒竊十次,隻被捕一次,則罰他七倍,對他還是有利的。即使罰他賠償十倍,他雖然沒有所得,但也沒有損失。因此,罰他二十倍(也就是使其所負擔的危險加重一倍),也不過是罰他加倍賠償。這二十倍,可以說是恰當的比率,可作為標準。
14.摩西律法中說要賠償兩倍、三倍、四倍甚至七倍,其意義不用說就在於此。因為如果不這樣的話,人們也許會把偷竊看成非常正當而閤法的職業瞭。
15.其次的問題,就是在這許多倍的賠償費中,應交多少給被害人。對這個問題,我這樣答復:絕不可超過十分之一,最多隻宜高到這種程度,以使被害人今後更加小心謹慎,自行預防;十分之三奬給發現人,剩下的部分,充作公共開支之用。
16.第三,對於通奸罪的處罰,大部分不用罰款,也不宜換處其他刑罰,但可使其受辱,而且隻是在極少數人麵前使其受辱。這種侮辱方法,即使施諸聲名還很好的人,也會使他永久變得冷酷無情。我們知道,當人們處身懸崖絕壁以緻頭昏眼花的時候,他們是不會考慮聲名的。人們所以會犯這種錯誤,往往是由於發瘋、苦悶、精神錯亂或喪失理性,也可能是由於情感衝動,但絕不是由於不是深思熟慮的結果。
17.此外,根據“誰犯罪,誰受懲罰”的原則,如果非法同居的罪行的實際目的,是要防止生育的話,那麼,就可讓犯這種墮胎罪行的人,用自己雙手為國傢加倍勞動,以賠償另一雙手的損失,或是讓他繳納和這有相同效果的罰款。現在許多英明的國傢,常用這種方法來處罰防不勝防的犯罪行為。不過,福音書對在人世上應該如何處罰這種罪行並沒有特彆啓示,它隻不過宣布這些人在來世不會受歡迎而已。
18.我還可以舉更詳細的例證。但是,如果我以上所說的話是閤理的,那就已十分夠瞭。如果不閤理,即使舉更多的例證,也沒有用處。因此,我隻想再舉一個最適閤於我們目前情況的例子,那就是,處罰宗教上異端坦白者的方法。
19.假如法官相信他如容忍僞信者,就是觸犯神的話,那他的確可以處罰僞信者。由於相同的原因,人們如果要得到信仰自由和公認的信教自由,那他們就要付齣代價。另一方麵,法官亦可承認僞教邪說。這種事實至少由所有國傢的慣例看來,是很明顯的。因為一切國傢,對外國使節——即使他們奉派前來,目的隻在談判暫時的瑣碎事務——都賦予自由,盡管他們所信的宗教是極其令人厭惡的。
……
《世界經濟思想史綱:從古典到當代的流變》 圖書簡介 本書是一部係統梳理和深入剖析世界經濟思想發展脈絡的權威著作。它並非簡單羅列曆代經濟學傢的觀點,而是將經濟學思想置於其所處的社會、政治和技術背景之下,探究不同學派如何迴應特定曆史時期的經濟挑戰與理論睏境。全書以時間為軸綫,兼顧思想的邏輯遞進與相互影響,力求展現經濟學作為一門科學,在漫長歲月中如何不斷自我修正、演進和深化。 本書的結構清晰,內容紮實,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宏大而精微的經濟思想全景圖。 第一部分:萌芽與奠基——重商主義、重農主義與古典政治經濟學 本部分追溯瞭早期經濟思想的起源,重點探討瞭經濟學如何從零散的政策建議和道德哲學中分離齣來,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第一章:早期思想的碎片化時期(古代至中世紀) 本章考察瞭亞裏士多德的“居傢之術”與價值觀念,以及中世紀經院哲學(如托馬斯·阿奎那)對“公平價格”和“利息”的倫理探討。雖然這些思想尚未形成係統的經濟理論,但它們為後來的理性分析奠定瞭倫理基礎。 第二章:重商主義的興衰(16世紀至18世紀中期) 重商主義並非統一的學派,而是各國在國傢財富積纍和對外擴張背景下産生的政策傾嚮。本章詳細分析瞭早期重商主義(強調金銀積纍)和晚期重商主義(關注貿易平衡與製造業發展)的核心主張,並探討瞭如托馬斯·孟等代錶人物的觀點。重點分析瞭其曆史局限性——未能理解財富的真正來源在於生産而非流通。 第三章:重農主義的短暫輝煌與深刻洞見(18世紀法國) 重農主義是第一個嘗試建立自然經濟秩序的學派。本章聚焦於弗朗索瓦·魁奈的《經濟錶》,深入解析瞭其“自然秩序”觀、對土地生産力的絕對推崇,以及“純産品”的概念。同時,探討瞭魁奈如何試圖用模型來描繪社會再生産的循環流動,盡管其局限性在於忽視瞭工業部門的作用。 第四章: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偉大構建(亞當·斯密至約翰·穆勒) 本部分是全書的核心基石。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 詳細解讀瞭勞動分工如何提高生産力,對“看不見的手”的精妙闡釋,自然價格與市場價格的機製,以及財富的真正源泉——勞動。本章還區分瞭斯密在不同時期的思想演變,特彆是其對製度和道德情感的關注。 李嘉圖的精煉與深化: 重點分析瞭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這是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石;勞動價值論的嚴格化;以及地租的形成機製。探討瞭李嘉圖如何用邏輯演繹法,將斯密的描述性經濟學推嚮更為嚴謹的分析階段。 馬爾薩斯的人口論與邊際概念的萌芽: 分析瞭人口增長與糧食生産的對立趨勢,以及早期對報酬遞減規律的認識。 穆勒的綜閤與轉嚮: 探討瞭穆勒如何試圖調和古典經濟學與早期社會主義思潮,其在分配問題上的進步立場,以及對供求關係的更細緻處理。 第二部分:挑戰與分化——邊際革命、馬剋思主義與製度經濟學的興起 進入19世紀後期,古典學派遭遇瞭內部矛盾和外部挑戰,經濟思想開始劇烈分化。 第五章:邊際革命的顛覆性變革(19世紀70年代) 本章詳述瞭如何從生産成本轉嚮主觀效用作為價值判斷的基礎。重點分析瞭傑文斯、門格爾和瓦爾拉斯三位學者各自對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的獨立發現,及其對傳統古典經濟學的根本性挑戰。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論被視為現代主流經濟學分析方法的源頭。 第六章:馬剋思主義經濟學的獨特視角 本章獨立分析瞭卡爾·馬剋思對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繼承與批判。重點闡述瞭剩餘價值理論的構建邏輯、對資本積纍和生産關係變革的動力分析,以及曆史唯物主義在經濟分析中的應用。本書將馬剋思主義視為對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深刻揭示,而非僅僅是政治口號。 第七章:製度經濟學的早期探索與對主流的反思 本章介紹瞭美國學者凡勃倫的“製度”概念,他批評瞭主流經濟學中將人抽象為“經濟人”的缺陷,強調瞭習俗、文化和製度在塑造經濟行為中的決定性作用。此外,也簡要迴顧瞭曆史學派的實證主義傾嚮。 第三部分:多元化與專業化——凱恩斯革命、新古典綜閤與宏觀經濟學的誕生 20世紀是經濟思想發展最為迅猛的時期,特彆是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對經濟穩定性的追求催生瞭宏觀經濟學的誕生。 第八章:凱恩斯革命與總需求的突破 本章深入解讀瞭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重點分析瞭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失業的根本原因,對古典主義“充分就業”假設的徹底否定,以及貨幣在經濟中的非中性作用。詳細闡釋瞭乘數理論和流動性偏好理論。 第九章: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綜閤與爭論 本章考察瞭凱恩斯主義如何與新古典微觀經濟學進行整閤,形成瞭戰後占據主導地位的“新古典綜閤”。同時,介紹瞭對凱恩斯主義提齣挑戰的早期學派,如貨幣主義的代錶米爾頓·弗裏德曼,他主張貨幣政策的穩定性和對通貨膨脹的嚴格控製。 第四部分:當代經濟學前沿與理論再修正 本書的最後部分聚焦於20世紀下半葉至今,經濟學為應對新的全球化挑戰和理論缺陷所做齣的理論拓展。 第十章:理性預期革命與宏觀經濟學的深化 本章探討瞭盧卡斯批判及其引發的理性預期學派的興起。該學派強調經濟主體的理性預期如何使得傳統的宏觀政策失效。隨之而來的真實經濟周期理論(RBC)如何試圖將宏觀現象完全建立在微觀基礎之上,並迴歸到對供給側的重視。 第十一章:新凱恩斯主義的迴歸與市場失靈的再審視 為瞭應對RBC理論對現實解釋力的不足,本章介紹瞭新凱恩斯主義如何引入“粘性價格/工資”等微觀基礎,重新論證瞭政府乾預在短期內的必要性。重點分析瞭不完全競爭、信息不對稱等市場失靈模型如何豐富瞭對現實經濟的描繪。 第十二章:福利經濟學、行為經濟學與經濟思想的未來 本章將目光投嚮瞭對“理性人”假設的進一步挑戰。詳細介紹瞭福利經濟學中關於帕纍托最優和福利評價的討論。最後,重點介紹瞭行為經濟學(如卡尼曼和塞勒的研究),它整閤瞭心理學發現,揭示瞭人類決策中的係統性偏差,預示著未來經濟學將更加關注現實中的非理性行為。 結語:經濟思想的永恒主題 全書最後總結瞭經濟思想史上反復齣現的核心議題:價值的本質、財富的創造、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以及政府在市場中的恰當角色。本書強調,經濟學並非一套固定的教條,而是一個在不斷質疑、辯論和修正中前行的動態知識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