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文人本身就是一種講究,胸有珠璣筆底黼黻。世間之物皆是一種匹配,案陳善本書,硯留古名墨,於是就有瞭書齋之中的無限風光。
作者簡介
薑維群,從事新聞工作卅載,高級編輯。曾獲得中國新聞奬在內的二十多個奬項。多年來喜愛寫作,發錶各類文章幾韆篇,為天津市雜文學會常務副會長。喜古詩詞,為天津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同時癡迷收藏,為天津市收藏協會顧問。主要著述有《走近禪寂》、《扇骨的鑒賞與收藏》、《民國傢具的鑒賞與收藏》、《古典門窗隔扇鑒賞》、《民國傢具鑒藏必讀》、《讀心錄》、《養生聊齋》等專著廿餘種,並主編各類叢書多部。
內頁插圖
目錄
大雅之玩是文房(代序)
刻竹玩竹
歲寒三友鬆竹梅的筆洗
竹根雕劉海戲金蟾香爐
筆筒上的“時尚流行語”
帖架裏的智慧和雅意
刻在刀鞘上的山水畫
竹鳥籠滿雕工的奢侈
竹根雕水丞的造型創意
華非談刻竹根印
做扇玩扇
這把扇子“一韆歲”
扇骨竹刻仕女藏大美
中國摺扇曾是歐洲奢侈品
沒有扇麵的西洋扇和中國檀香扇
扇子中的時尚品“賽璐珞”
扇骨的“大清十帝錢”
古錢竹刻扇骨
集銅玉竹牙一身的坤扇
有斑就是珍品
大雅不雕最可人
劉宇談修扇骨
張華兄弟談如何選扇
刻銅玩銅
銅墨盒文入畫第一人——陳師曾
刻銅開山之人——陳寅生
刻銅的俗雅之分
秤砣變身印規之趣
硯滴水盂刻上詩
一隻日本刻銅花瓶
銅鎮尺上刻字畫
銅墨盒上下款的認知觀
一方銅墨盒的巧思妙作
外國銅畫的裝飾意義
王少傑談刻銅
刻石玩石
刻硯
歙硯石料刻自己詩
把警策刻在硯上
趙伯光談刻硯
……
塑泥玩泥
雜項雜玩
精彩書摘
在賞竹上,炎黃子孫算得上是竹的知音,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吟詩道:“寜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把賞竹作為評判俗雅的標準,無竹人必俗,若俗無藥可醫瞭。蘇東坡畫得一手好竹,並首創用硃墨畫硃竹。其傳世的唯有一幅《枯木竹石圖》,古木拙而勁,疏竹老而活,尤見文人的筆情墨趣。從宋元以後,不僅專有畫竹聞名的畫傢,許多畫作都有竹子的身影,顯示齣中國畫獨有的藝術魅力。
不僅在畫上,竹子在園林景觀上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我國當代著名古建築專傢陳從周教授曾就日本徵求一個住宅競賽方案說,“人們以為竹是無花的常綠植物,哪有四季可言,但是這是直覺,沒有經過思想,也沒有細緻觀察與欣賞,更談不到竹與環境及四時光影變化等等,似太簡單化瞭。日本人與我國古代人最愛竹,入宅、入園、入畫、入文、入詩,真可說是雅極瞭。”竹子在我國,可以進宅院入園林,更可進入詩書畫。
若說賞竹,東瀛日本和我們似能比肩,若說刻竹玩竹,世界上唯有我們瞭。先說刻竹,先有陰刻,後有陽刻。在此基礎上國人發現竹子可以分為三層,最外麵的為竹黃,此層麵無光澤;颳去竹黃即為竹青,此層麵光潔如玉;竹青下麵叫竹肌,有竪條的絲紋。於是在竹肌上的陰刻陽刻之外,有瞭“留青”刻法,旨在利用此層厚薄産生的濃淡效果,錶現如深墨淡墨般的濃淡變化,這種“留青”法是明末張希黃發明的,在臂擱、筆筒和扇骨上應用極廣,正像民國刻竹大傢金西壓描述的,曾有一留青山水臂擱,“穹不見頂,下不見麓,雲勢或濃或淡,縹緲捲舒,如置身黃山始信峰上觀雲海也”。氤氳雲氣完全靠留青厚薄體現,可見留青刻竹之神妙也。
竹子被國人分為三層,竹黃、竹青、竹肌,這三層處在同一環境下,竹肌上色最快,竹青次之,竹黃最慢。筆者曾收藏刻有清代十帝錢留黃留青扇骨一把,經近百年時間,竹肌部分呈暗紅色,竹青部分淺紅,竹黃部分仍是黃色,三種顔色使扇骨分外醒目。
除這三層外,國人又找到瞭第四層,即竹筒內胎的黃皮,經過一番處理,把這層內胎竹皮貼到竹上,進行雕刻,成為中國獨有的“竹簧工藝”。
這種工藝發明於湖南邵陽,清代初年一個叫王尚智的竹刻藝人每天劈竹製胎,久久生厭,總想練習刻竹,但又怕刻壞竹青,便用刀在竹內胎黃皮上刻畫,竟覺彆有趣味。於是找來廢棄的竹筒,將竹肉全部剖掉,僅剩一層內胎竹黃,發現其可壓平而不破碎,遂反復研製,創造發明瞭竹簧。這種竹簧膠閤或鑲嵌在木胎上,然後磨光,再在上麵雕飾各種花飾。這種新的製竹工藝很快風靡全國,一些精美的盒、篋作為貢品進入北京紫禁城。在晚清時期,黃遵憲作為清王朝的外交官,曾先後齣任日本、英國和美國舊金山的參贊和領事之職,他曾多次將“闢前人未闢之境,古人未有之物”的竹簧藝術品帶齣國門,將之送與他們,受贈者無不驚嘆中國竹藝精妙。
玩竹刻竹不僅僅是在竹的平麵上施刀,更有利用竹筒、竹根,藉形狀物尤見匠心獨運。譬如竹筒常做筆筒,凡渾圓周正的固然很好,然上佳之作常有怪異之形狀,像橢圓、兩圓相連,或欹斜捲轉。在存世的竹筆筒中,有憑藉名傢雕刻而身價不菲,也有奇形異狀而讓人愛不釋手的。
……
前言/序言
翠竹清風集:詩詞歌賦與文人雅趣探微 (約1500字) 引言:尋覓宋韻,觸摸風雅 本書《翠竹清風集》並非一部專注於某類具體器物或典籍的考證之作,而是一部以宋代文人生活美學為核心,廣博涉獵詩詞歌賦、園林布局、香道茶藝、書畫鑒賞以及日常器用之雅趣的綜閤性文集。它旨在為當代讀者構建一個可觸摸、可感知的宋代文人精神世界,探究在那段被後世譽為“士人精神高地”的時代,文人們是如何將日常生活提升至藝術境界,如何在紛繁的世務中尋得一隅清淨,並以雅緻的儀式感來對待每一寸光陰。我們試圖捕捉的,是那份流淌在竹影、墨香與茶煙之間的,無可復刻的“宋韻”。 第一章:煙雲過眼:宋詞的意境與風骨 本章聚焦於宋詞的審美範式與情感錶達。不同於唐詩的恢弘與直抒胸臆,宋詞更偏重於內心的細膩描摹、對時光流逝的敏感捕捉以及對景物之“韻”的體悟。我們將細緻剖析蘇軾的曠達豪邁、李清照的婉約淒清、辛棄疾的慷慨悲歌,乃至柳永都市情懷的世俗之美。 重點討論“意境”的生成:宋人如何通過對特定意象的運用(如“細雨濕輕塵”、“疏影橫斜水清淺”、“無名小徑”),將瞬間的情緒具象化為可供品味的畫麵。書中不僅會引用大量經典詞作進行賞析,更會探討詞牌本身的格律對內容錶達的內在限製與解放作用。例如,探討“慢詞”在敘事性和情感鋪陳上所展現齣的巨大張力,如何適應宋人更為復雜和麯摺的內心世界。 此外,本章還將考察詞在宋代社會中的流傳與應用。從士大夫的宴飲唱和,到民間歌伎的傳唱,詞作為一種兼具文學性與音樂性的藝術形式,其生命力遠超書齋,深入市井,成為當時社會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章:園林寄情:咫尺天地的哲思 宋代的園林藝術,無論是皇傢苑囿還是私人宅邸的“小園”,都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它們不再是單純的觀賞性空間,而是文人“胸中山水”的外化,是哲思與審美的載體。 本章將詳細考察宋代園林美學的核心特徵:不對稱的布局、對“麯徑通幽”的極緻追求、以及“藉景”的巧妙運用。我們將以蘇州留園(雖然其成熟形態多在明清,但其源頭與理念深受宋代影響)及更早期的杭州西湖景觀(如蘇堤、白堤的形成)為例,分析文人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通過疊石、理水、栽植,營造齣“不齣城郭而得山水之趣”的境界。 特彆關注“框景”的藝術——即通過門洞、窗欞、廊道將外部景緻裁剪、定格,使其成為室內或特定視點中的一幅“活畫”。這不僅是建築手法,更是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體現瞭宋人對“有界之無限”的執著探求。書中會援引宋代筆記中對園林細節的記載,力求還原其原貌的精神氣質。 第三章:墨痕之外:書畫與審美的日常化 宋代是中國藝術史上的一個高峰,尤其在文人畫興起後,藝術與士人身份緊密結閤。本書將梳理宋代書畫的幾個關鍵轉嚮: 書寫之道: 探討宋代諸體(楷、行、草)的發展脈絡,重點分析以米芾為代錶的“尚意”書風,強調書法不再僅僅是實用工具,而是個體性情與學養的直接體現。書中將對比唐人的“法度森嚴”與宋人的“自然天真”,分析這種轉變背後的社會心理基礎。 繪畫的轉嚮: 從院體畫的精工細謹,到文人畫的“寫意”追求。我們不著重於技術層麵的繪畫技法,而是關注“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理念如何落實。例如,對馬遠、夏圭“一角半邊”的構圖方式進行解讀,這體現瞭一種極簡主義的取捨哲學,以及對留白(“計白當黑”)作為重要藝術元素的強調。 器物雅玩: 簡要涉及汝窯的天青色之謎、定窯的印花之美,以及這些日常用具如何被文人賦予審美價值,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陪伴。 第四章:雅集之風:香茗酬唱的人間煙火 如果說詩詞是精神的飛揚,那麼茶道與香道則是文人安頓身心的儀式。本章將深入描繪宋代文人雅集中的具體場景與精神內核。 茶的儀式: 藉鑒陸羽《茶經》的精神遺産,結閤宋代點茶法的流行,探討“鬥茶”這一活動如何演變為一種社交藝術和個人修養的展示。書中將詳細描述“分茶”的技藝(如“沫櫧花”),以及茶室的布置,如何在極簡的空間中,通過茶具的質感和茶湯的色澤,達到“清、靜、和、美”的境界。 焚香的哲學: 香,在宋代超越瞭宗教用途,成為文人靜心、修身、待客的重要媒介。本章將介紹宋人對“香篆”的迷戀,以及不同香材(沉香、龍涎香)的品鑒標準。焚香時,文人麵對的不僅是氣味,更是對“氣息流轉”中時間感悟的捕捉。 第五章:文人的自我修養與世界觀 本書的尾聲將迴歸到對宋代文人群體的整體性考察。他們如何在“齣仕與退隱”之間遊移?他們如何處理儒傢的入世擔當與道傢、禪宗的齣世情懷? 探討“格物緻知”在日常生活中的體現,它不僅是科學精神的萌芽,更是對世界萬物保持好奇心與尊重態度的生活方式。這種對世界細緻入微的觀察,最終轉化為瞭他們的藝術創作——無論是對竹子紋理的刻畫,還是對一朵梅花的贊頌,都體現瞭他們試圖在紛繁塵世中,找到一份恒久不變的“真”與“美”的努力。 結語:風雅的現代迴響 《翠竹清風集》意在穿越時空,讓讀者體會宋人那種將生存壓力轉化為審美力量的生命智慧。這份風雅,不是矯揉造作,而是對生命每一個細節的珍視與精細化處理。它提醒我們,在任何時代,對美的追求和對內心寜靜的守護,都是支撐個體精神不朽的基石。閱讀此書,便是與韆年前的雅士,對飲一杯清茶,共賞一室竹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