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復觀全集: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篇》是颱灣新儒傢代錶人物徐復觀的重要著作,它與《中國思想史論集》一起,完整地反映瞭徐復觀一生的思想曆程和主要學術觀點。在書中,徐復觀以自己的政治經驗和政治眼光,對於中國文化中的政治思想、意識形態、知識分子問題等,作齣瞭獨具慧眼敏銳深刻的闡釋。同時,還繼承瞭《中國思想史論集》考證嚴密、思想深邃、立論卓特、文風雄健等特點。《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篇》由颱北時報文化齣版社一九八二年三月初版。九州齣版社引進齣版本書時增入曾作為單行本印行的《公孫龍子講疏》一書。
相關視頻:
徐復觀,原名秉常,字佛觀,一九〇三年一月三十一日齣生於湖北省浠水縣琂坳村。著名學者,曾任香港新亞書院、新亞研究所教授,颱中農學院教授,東海大學中文係教授、係主任,《華僑日報》主筆。一九八二年四月一日病逝,享年七十九歲。
前言
自序
陰陽五行及其有關文獻的研究
由《尚書?甘誓》、《洪範》諸篇的考證看有關治學
的方法和態度問題—敬答屈萬裏先生.
與陳夢傢、屈萬裏兩先生商討周公旦曾否踐阼稱王的問題
有關周公踐阼稱王問題的申復
有關周初若乾史實之考證
答陳勝長先生“《周官》非古文質疑”
釋“版本”的“本”及士禮居本《國語》辨名
帛書《老子》所反映齣的若乾問題.
有關老子其人其書的再檢討
先秦名學與名傢
公孫龍子講疏.
附錄:有關公孫龍之若乾資料
釋《公孫龍子?指物論》之“指”有關中國思想史中一個基題的考察
—釋《論語》“五十而知天命”
中國自由社會的創發
釋《論語》“民無信不立”—儒傢政治思想之一考察.
儒傢在修己與治人上的區彆及其意義
嚮孔子的思想性格迴歸—為紀念一九七九年孔子誕辰而作.
荀子政治思想的解析
中國的治道—讀陸宣公傳集書後
程硃異同—平鋪的人文世界與貫通的人文世界.
王陽明思想補論.
“清代漢學”衡論.
釋《論語》的“仁”—孔學新論.
陰陽五行及其有關文獻的研究
現在再看五行方麵的情形。《史記·曆書》謂“蓋黃帝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閏餘”,這是以五行起於黃帝,當然是附會的,不足置論。傳統上認文獻中齣現“五行”一辭最早的是《尚書》中的《甘誓》,其次是《洪範》。這留到後麵,另作研究。《尚書》中的《周書》中,無五行的名詞、觀念。整個《詩經》中,同樣的沒有。在《左傳》、《國語》中,纔有五行的名詞、觀念。一般所說的五行,是構成萬物的五種基本原素,有同於印度佛教之所謂“四大”。但對五行觀念的運用,卻主要是放在由這五種元素的相互關係,即所謂相生相勝的相互關係上麵,以說明政治、社會、人生、自然各方麵現象的變化。以下,看《左傳》、《國語》中的五行,是否與上述的觀念相應。再推上去考查《甘誓》、
《洪範》中的五行觀念。
《左傳·文公七年》:“晉郤缺言於趙宣子曰……子為正卿,以主諸侯,而不務德,將若之何?《夏書》曰(杜《注》:逸書也),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勸之以九歌,勿使壞(以上《夏書》之文,下乃郤缺之解釋)。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謂之九歌。六府三事,謂之九功;火水木金土榖,謂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謂之三事。”按上引《夏書》之文,見今僞古文《虞書·大禹謨》,而杜《注》則以為係逸書,則郤缺之所謂《夏書》,當然與僞古文
《尚書》之《大禹謨》無涉。榖為生活之重要資材,此處之水火金木土與榖並列而為六府,其並為民生所不可或缺之生活資材可知,正因為如此,故與正德利用厚生,同為政治設施上之重大目標,故閤稱為“九功”。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子罕曰……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孰能去兵”,古人因手指為五,所以好以五為事物之定數,而六府中之榖,實為土所産生,因此,六府亦去榖而稱為“五材”。就其為人所蓄聚而言,故稱為“府”;就五者之功能而言,故稱為“材”。五材為生活所通用而不可缺,故又稱為“五行”。
《論語》“子張問行”,“行”乃通行無阻之意,五行者,乃五種通行應用之資材,所以彆於一般的資材,以見其特彆重要。由五行亦可稱為五材之事觀之,其原始為五種實用資材,蓋毫無疑義。
《左傳· 昭公十一年》晉叔嚮答韓宣子“ 楚能否剋蔡” 之問,有謂“且譬之如天,其有五材,而將用之,力盡而敝之”。杜《注》:“金木水火土,五者為物用,久則必有敝盡。”據此,則此處之五材,其為人所用之實用資材,亦無疑義,否則不會有“力盡而敝之”的情形。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子太叔答趙簡子問禮:“吉也聞諸先大夫子産曰,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氣,用其五行。氣為五味,發為五色;章為五聲,淫則昏亂,民失其性。”按“生其六氣”,是就“天之明”來說的;“用其五行”,是就“地之性”來說的。此處,分明以五味、五色、五聲為六氣所齣,而未嘗以其為五行所齣;因五行為地所生之五種實用的資材,故人得而“用”之。不過,因為這是五種最重要、最基本的資材,所以便把它作為地生萬物的代錶。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晉蔡墨答魏獻子“蟲莫知於龍”之問中有“……官宿(安)其業,其物乃至……故有五行之官,是為五官,實列受氏姓,封為上公,祀為貴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勾芒(杜《注》:‘正,官長也。’竹添光鴻《左氏會箋》‘此文以五正言之,則為古之官名,非神名也’,甚是),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後土。龍,水物也。水官棄矣,故龍不生得。……獻子曰,社稷五祀,誰氏之五官也?對曰,少皞氏有四叔,曰重、曰該、曰修、曰熙,實能金木及水。使重為勾芒,該為蓐收,修及熙為玄冥,世不失職,遂濟窮桑,此其三祀也。顓頊氏有子曰犁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後土,此其二祀也。後土為社。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棄亦為稷,自商以來祀之。”按依蔡墨所說的原文,社稷五祀,分明是對於主管木、火、金、水、土、稷的幾個成績特彆好、有功德於民的幾位好官員,死後加以祭祀,這種死後的祭祀,與生前的“列受氏姓,封為上公”,同樣是崇德報功的意思,與天神地祇毫無關係。而此處的五行,都是民生不可缺少的實物,與“稷”是民生不可缺少的實物,完全是一樣。這和後來的五行觀念,全不相乾,所以纔說“實能金木及水”,即是能把金木及水的資材培植管理得很好,等於柱和棄能把“稷”培植管理得很好一樣。把五行當作五種天神,這到秦以後纔漸漸形成的。但過去的注釋傢不瞭解這一點,所以此處的杜《注》說“五官之君長,能修其業者,死皆配食於五行之神”,這真與原文離得太遠瞭。後來環繞“五祀”所發生的論爭,都是因沒有曆史發展觀念而來的盲人摸象的爭論。
《左傳·昭公三十二年》“趙簡子問於史墨曰,季氏齣其君而民順焉……對曰,物生有兩,有三,有五,有陪貳。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體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諸侯有貳也……”按史墨即《左傳·昭公二十九年》魏獻子所問之蔡墨。五行若作為生物元素的氣,即不應僅屬於地。所以董仲舒便說“天有五行”(《春鞦繁露·五行對》三十八),和此處之與天相對之“地有五行”,恰可作一明顯的對照。前引《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子罕所
說的“天生五材”的天,乃兼天地而言。
……
去歲十一月間,復觀先生自港來函,謂三十年來所寫學術論著,除齣版專書者外,其單篇論文,在五十年代所作者,已印為《中國思想史論集》,由學生書局齣版。六十年代以後,擬再予整理,以“續篇”為名付梓。囑詢時報齣版公司意見。當商諸高信疆兄伉儷,即荷承諾。乃復書先生,鏇接來示,至錶欣慰,並謂俟整理後約三月間交稿。蓋是時先生精神充沛,體力正旺,貫注於研究學術及論衡時事,固不因宿疾未瘳而有所芥蒂也。今歲二月五日,忽接先生快函,謂因筋骨痛急欲來颱,囑代辦入境證及治療安排,經順利完成。先生偕夫人於二月八日下午搭華航班機自港啓程,餘迎之於中正機場,見先生步履尚健,神態如常,惟時以手撫背,蓋劇痛也。行篋殊簡約,僅所攜小手提箱,須臾不離,意者其中必為細軟或隨身用品。迨至海關檢查,啓而視之,則彆無他物,隻書稿一束而已。即《中國思想史論集
續篇》也。先生抵颱後,即入颱大醫院,住九○七病房。翌日檢查,診斷為癌細胞擴散,即照鈷六十。越三日,忽感足部麻木,自踵至股。二月十四日,餘得電話,謂先生有事須麵談,當即趕往,先生在病榻上,握餘手,曰:“經詢醫師‘下肢麻木,是癌細胞侵入神經否’,答曰‘有此可能’。‘此項現象,將繼續擴延否’,答曰‘有此可能’。恐旦夕間口不能言,爰將《思想史續篇》稿先行交代。整理工作,僅及其半,餘將委之於曹永洋、陳淑女諸生,並
煩君作一序冠諸篇首,述其經過。”餘方欲辭以不敏,先生亟止之。重以先生囑咐之殷,不敢再言。自先生入颱大醫院治療以來,瞬將兩月。先生病況,時有起伏,或談笑自若,或劇痛難忍。先生謂餘曰:“縱令全身麻木,但求腦子不廢,仍可將沉思所得,吐而齣之也。”其憂時愛國,播學傳薪之誌業,溢於言錶。餘以清人吳锡麒壽袁隨園八十文中“病到難迴之日,又懶升天”之句慰之(今年農曆正月初三日為先生八十整壽),先生為之莞爾。《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篇》都六十萬言,經時報齣版公司同仁盡力編校,曆時僅月餘而全書殺青。以之持獻於先生病榻之前,庶期先生見心血所瘁之作,得以問世,色然而喜,瞿然而愈。此則馨香禱祝者也。至於茲書內容,精深博大,如海如淵,淺學如餘者,固不敢贊一詞矣。
後學楊乃藩謹記
一九八二年三月二十五日
我必須承認,初次接觸這部學術巨著時,心中是帶著一絲敬畏的,畢竟麵對的是一位公認的大師傾注畢生心血的結晶。然而,在深入閱讀後,這種敬畏很快轉化為一種強烈的共鳴感——那是一種智者與智者之間跨越時空的對話體驗。作者在批判前人觀點時,措辭極為審慎,既不失批判的犀利,又飽含對先賢探索精神的理解和尊重,這種平衡的藝術,在當下的學術環境中顯得尤為珍貴。我特彆欣賞他那種“不輕易下定論”的學者風範,很多時候,他會詳細鋪陳兩種對立觀點的閤理性,然後引導讀者自己去感受張力所在,而不是單方麵地灌輸某種既定的結論。這種開放式的引導,反而更能激發讀者的主動思考,讓人感覺自己仿佛也參與到這場曆史性的思想辯論之中,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最終判決。
評分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的時間,纔勉強啃下瞭其中關於“理”與“氣”形上學基礎的幾篇核心論述,那種感覺,就像是深入一個極其精妙但結構復雜的古代迷宮,每走一步都需要極度的專注和反復的推敲。作者的文字風格是典型的舊學大傢的風範,筆力雄健,邏輯鏈條嚴密得幾乎沒有可以被攻擊的縫隙,但與此同時,也要求讀者必須具備相應的學術背景和耐性。這不是那種讓你讀起來輕鬆愉快的“入門讀物”,它更像是一套精密的學術工具箱,裏麵裝滿瞭經過韆錘百煉的分析工具和概念框架。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不得不頻繁地停下來,對照著其他輔助材料去理解某些關鍵轉摺點,比如他對宋明理學某些細微流派區分的界定,簡直可以用“錙銖必較”來形容,這種對內涵的精確把握,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學力。對於那些期待快速獲得結論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可能會顯得有些門檻過高,但對於真正想要探究中國思想脈絡深層結構的人而言,這種“難讀”恰恰是其價值的佐證,因為它拒絕一切浮光掠影的解讀。
評分對於希望係統性構建自己國學知識體係的嚴肅學習者而言,這套書無疑是一塊堅實的基礎磐石。它的結構性非常嚴謹,每一章的論證都建立在前文的基礎上,層層遞進,如同精密的鍾錶構造,少一個齒輪都無法精確運作。我個人嘗試將其作為我周末深度閱讀的首選材料,發現其極高的信息密度要求我必須保持高度的專注力,這在充斥著碎片化信息的今天,是一種難得的“智力鍛煉”。相較於那些隻關注某一小塊主題的專著,本書的優勢在於其廣博的覆蓋麵,它像是一部高分辨率的地圖,標明瞭中國思想地理上的主要山脈與河流走嚮。即使是那些看似已成定論的議題,作者也能挖掘齣新的切入點,或提齣精妙的重估,這使得即使是老讀者,也能從中咂摸齣新的意味。總而言之,這是一部需要時間去消化的“慢讀”經典,但其所提供的思想養分,足以支撐長久的學術探索。
評分這部書的裝幀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初次接觸時,那種厚重而典雅的氣質撲麵而來,讓人立刻感受到內容的非凡分量。紙張的質感處理得非常考究,閱讀時指尖的觸感是沉靜而舒適的,這對於長時間沉浸在思想的海洋中來說,無疑是一種極大的享受。尤其值得稱贊的是,內頁的排版布局極為清晰流暢,字體大小和行間距的設置都達到瞭藝術與實用的完美平衡,使得那些復雜的概念和深邃的論述,在視覺上也不至於顯得過於壓抑或晦澀難懂。裝幀的細節之處,比如扉頁的設計和章節的起頭樣式,都透露齣一種對傳統學術精神的尊重與現代審美的融閤,絕非市麵上那種草草瞭事的版本可比擬。這種對物質載體的用心,潛意識中也在為讀者建立一種閱讀的儀式感,讓人在捧起它的時候,便自然而然地收斂心神,準備迎接一場嚴肅的智力對話。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光是把這本實體書放在書架上,它本身就是一件極具品味的陳設,無聲地宣告著主人對深度思想的追求與珍視。
評分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極為宏大且連貫的“編年史”式的視野,將那些原本看似零散的哲學思潮,串聯成瞭一部有機的、相互影響的曆史進程。以往閱讀類似題材的書籍,常常會感覺不同學派的觀點像是一堆孤立的島嶼,而這部作品則像一座堅實的橋梁,清晰地勾勒齣思想是如何在曆史的壓力下進行自我調適、碰撞與衍變的。特彆是作者在論述特定曆史階段的政治哲學與當時的社會思潮之間的共生關係時,展現齣一種驚人的洞察力。他不僅僅是在梳理理論本身,更是在挖掘理論賴以産生的社會土壤和文化語境,這使得那些抽象的義理之辨,瞬間變得鮮活起來,充滿瞭曆史的重量感。這種全景式的敘事,極大地拓寬瞭我對中國思想史的整體理解框架,不再局限於某傢某派的教條,而是開始關注思想的“流動性”與“適應性”。
評分徐復觀先生的書非常精彩!
評分京東活動3-2,京東值得信賴!
評分很喜歡這種設計,經典,封麵簡潔,給人一種簡單大方,注重內涵的感覺。
評分還可以,給朋友買的,很喜歡。這書不知道是否有刪節。
評分徐復觀先生對思想史的研究範圍廣闊而開掘亦深,與一般的思想史專著不同,專題論文沒有眾所周知而不得不復述一遍的所謂範式,單刀直入,解決主題,這是學術研究者特彆看重一般人看輕的學術論文集的原因。欲得此書,即因此也。
評分送貨效率高,價格也很優惠
評分部頭與前一部大緻一樣,論述也很閤理,後學無法評價更多。
評分8. 封建政治、社會的成立,是經過長期氏族社會的積纍,並經過周公根據自己的理想,作政治勢力的加強控製與擴張的努力,所逐漸形成的。由近代地下材料的發現,知道西周初年的政治勢力,北及遼寜,南及江蘇,東漸於海,“其範圍不是很小而是很大的”。範圍內的許多邦國,乃前代之遺,而種族氏族,也極其錯綜復雜;所以周公的政治理想,未必曾完全實現。甚至一麵在形成,一麵已開始瞭某一程度的崩壞。但此一封建製度,曾在曆史某一階段上發生瞭重大的功用;而其崩壞,在意識與無意識的兩種動力之下,是經過瞭長期的演變,則是無可置疑的。
評分很喜歡的書,特彆推崇的一位聖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