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近代中国研究青年学者书系:性别与战争(上海1932~1945) [Gender and War Shanghai,1932-1945]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近代中国研究青年学者书系:性别与战争(上海1932~1945) [Gender and War Shanghai,1932-194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雁 著
图书标签:
  • 近代中国史
  • 性别史
  • 战争史
  • 社会文化史
  • 上海史
  • 妇女研究
  • 军事史
  • 历史学
  • 民国史
  • 口述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51299
版次:1
商品编码:1146908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
外文名称:Gender and War Shanghai,1932-1945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8
字数:375000
正文语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人们常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可又有“冲冠一怒为红颜”,古今中外有多少战争因女人而起。女人,往往被认为是战争的导火索,战时的危险分子,社会秩序的破坏者,这在抗战时期的上海亦屡见不鲜。消耗长统丝袜的“摩登女郎”,“妇女国货年”中的“摩登狗儿”,“打麻将”的上海“英雌”,不肯回家的“职业妇女”,为了出入头第巡回开办画展的女画家,被道德和法律审判为战时“伪组织”的“抗战夫人”……女人因此而与战争相关,“战争”给了妇女的体验、记忆与“民族国家”的历史和话语关联、对质的机会,但是传统的战争史研究却与这些性别体验无关。《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近代中国研究青年学者书系:性别与战争(上海1932~1945)》没有继承“国家兴亡,匹妇有责”的传统女性战争史写作套路,而是从性别角度重新思考民族战争,希望为探索战争与解放所包含的复杂历史脉络与多样的社会而相,重新审视这场中日战争对于中国社会尤其是对中国女性的影响,提供新的可能。

作者简介

  陈雁,1973年生,浙江杭州人。2001年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获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2005-2006年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复旦—密歇根大学社会性别研究所中方所长、国际妇女史学会(IFRWH)理事。出版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外交制度研究》(2002)、《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合编,2005)、《师道:口述历史中的复旦名师文化》(2012)等,并在《近代史研究》《史林》《史学月刊》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筑长城”:从《孟姜女》到雀战
第三章 《女声》(1932)、女声(1942)、《女声》(1945)
第四章 职业女性的困境:由上海邮政局不招女性职员和拒用已婚女职员谈起
第五章 “灰钿”之争:张爱玲与平襟亚的性别之战
第六章 “秋海棠”与梅兰芳:困守上海的男人
第七章 “倾城之恋”与“抗战夫人”
第八章 姑侄的抗战:杨荫榆与杨绛
第九章 “女汉奸”
第十章 口述、性别与上海抗战史
第十一章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事情的起因是1945年2月27日下午,在张爱玲的寓所,《杂志》的记者与张爱玲、苏青对谈中国的妇女、家庭与婚姻诸问题,随后这篇长篇报道以“苏青张爱玲对谈记:关于妇女·家庭·婚姻诸问题”为题登载在《杂志》第14卷第6期上。在这篇报道前,记者这样描述张、苏两位,称“当前上海文坛上最负盛誉的女作家,无疑是张爱玲和苏青。她们都以自己周围的题材来从事写作,也就是说,她们所写的都是她们自己的事。由女人来写女人,自然最适当,尤其可贵的,似乎在她们两位的文章里,都代表当前中国知识妇女的一种看法,一种人生观,就是在她们个人的谈话中,记者也常可以听到她们关于妇女问题的许多独特的见解”。
  当记者问已经从“家庭妇女变成职业妇女”的苏青对这两个角色的评价时,苏青表示:“在我未出嫁前做少女的时候,总以为职业妇女是神圣的,待在家庭里是难为情的,便是结婚以后,还以为留在家里是受委屈的,家庭的工作并不是向上性的,现在做了几年职业妇女,虽然所就的职业不能算困苦,可是总感到职业生活比家庭生活更苦,而且现在大多数的职业妇女也并不能完全养活自己,更不用说全家了,仅是贴补家用或个人零用而已。而外界风气也有转变(可以说是退潮的时期),对之并不感到如何神圣而予以尊视,故目下我们只听到职业妇女嫁人而没有听到嫁了人的妇女定愿无故放弃家庭去就职。”当记者问及这种痛苦是否指工作的辛苦时,苏青回答:“工作辛苦是一端,精神上也很痛苦。职业妇女,除了天天出去办公外,还得兼做抱小孩洗尿布生煤球炉子等家庭工作,不像男人般出去工作了,家里事务都可以交给妻子,因此职业妇女太辛苦了,再者,社会人士对一职业妇女又决不会因为她是女人而加以原谅的,譬如女人去经商,男人们还是要千方百计赚她的钱,抢她的银子,想来的确很苦痛。还要顾到家庭确很辛苦。”
  张爱玲与苏青虽然同样是自食其力、靠写作养家的女作家,但在社会上的位置实有不同,张爱玲的社会角色显然比苏青要单纯得多,所以张爱玲说,“不过我觉得,社会上人心险恶,那本来是这样的,那是真实。如果因为家庭里的空气甜甜蜜蜜,是一个比较舒适的小天地,所以说家里比社会上好,那不是有点像逃避现实么?……我不过是说:如果因为社会上人心坏而不出去做事,似乎是不能接受现实”。
  曾经历了十年婚姻,最终婚姻失败,拖着四女一儿的苏青坚决地认为阻碍女性就业的是家庭工作的负担,“主张职业妇女的家庭工作应该设法减少,譬如解决管理孩子问题可以组织里弄托儿所,关于洗衣,如有价廉而工作好的洗衣店,那也不必一定要亲自动手,要吃饭,上公共食堂就得了?当然,偶然高兴,自己烧一次菜,也不会觉得讨厌。我总觉得家庭里不必浪费而浪费的时间太多了,像上小菜场的讨价还价,以及轧电车等。假使商店都是划一价钿的,女人就不必跑来跑去拣,或是到处讨价还价了,岂不爽快”。对于不得不独担家业,独立打拼,苏青自己谈来,其实充满无奈:“我所谓职业妇女太苦,综括起来说:第一是必需兼理家庭工作,第二是小孩没有好的托儿所可托。第三是男人总不大喜欢职业妇女,而偏喜欢会打扮的女人,职业妇女终日辛辛苦苦,结果倒往往会让丈夫给专门在打扮上用工夫的女人夺去,这岂不冤哉枉也!”
  不久之前卷入“灰钿”之争的张爱玲也感慨:“我觉得现在,妇女职业不是应该不应该的问题了。生活程度涨得这样高,多数的男人都不能够赚到足够的钱养家,妇女要完全回到厨房里去,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多少就需要一点副业,贴补家用。”
  ……

前言/序言


在风雨飘摇的申城,性别与战争交织的时代印记 上海,这座被誉为“东方巴黎”的国际都会,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动荡与变革。从“一·二八”事变到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再到太平洋战争的阴云笼罩,这座城市不仅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更是性别角色与战争形态发生深刻碰撞的特殊场域。 本书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近代中国研究青年学者书系:性别与战争(上海1932~1945),正是聚焦于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深入剖析战争的铁蹄如何践踏在普通民众的生活肌理之上,尤其是,战争如何重塑、挑战甚至颠覆了当时上海社会对于性别角色的传统认知。我们并非仅仅描绘战火纷飞的宏大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常常被历史洪流淹没的个体生命,以及他们如何在战争的熔炉中,以或坚韧、或脆弱、或反抗、或妥协的方式,重新定义“男性”与“女性”的边界与意义。 一·二八事变的炮火,如同一声惊雷,撕裂了上海表面的繁华。在这场日军侵略的初期抵抗中,传统的家庭和社会秩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男性公民被卷入保家卫国的行列,他们的离家参战,直接影响了家庭经济的运转和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而与此同时,一些女性也冲破了闺阁的束缚,积极投身于救护、募捐、宣传等各项抗日救亡活动。她们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分工,展现出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民族责任感。历史的档案中,那些投身战时妇女运动的先驱者,她们的身影虽不似战场上的男儿那般勇猛,却同样闪耀着坚定的光芒。 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展开,上海的战争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作为沦陷区,这座城市在日伪政权的统治下,经历了一段漫长而残酷的时期。战争的阴影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男性如何在新政权下生存?他们是选择合作,还是暗中抵抗?他们的家庭责任又如何承担?而女性,作为战争中最易受伤害的群体,她们的生存策略又显得尤为复杂。一部分女性在严酷的环境下,以柔弱之躯承担起家庭的重担,竭力维持生计;另一部分女性则利用各种机会,参与到地下抗日斗争中,她们的智慧与勇气,是黑暗时期的一抹亮色。 本书系尤其关注战争对城市女性日常生活的具体影响。经济的衰退、物资的匮乏、社会治安的恶化,都迫使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她们可能需要外出工作以贴补家用,可能需要学习新的技能以应对变化,也可能需要承担起照顾家庭成员、躲避战乱的重任。这些日常的挣扎与求生,构成了战争背后更真实、更具人性的画面。 同时,我们也将视角投向战争与女性身体的关系。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女性的身体常常成为权力斗争和民族冲突的战场。战争带来的暴力、剥削和压迫,对女性身心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创伤。本书系将审视这些被历史刻意忽略的痛苦,并试图理解女性在面对这些境遇时的反应和应对。 此外,本书系还将探讨战争宣传与性别建构之间的微妙联系。在抗日救亡的宣传中,如何塑造“英勇抗敌”的男性形象,又如何描绘“坚贞不屈”的女性形象,都直接影响着公众的性别认知和行为模式。而日伪政权同样试图通过宣传来巩固其统治,并塑造符合其意识形态的性别角色。这些宣传策略,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一代人的性别观念。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将上海进一步推入了更为险峻的境地。西方租界的沦陷,使得上海的国际色彩蒙上了战争的阴影。在这一时期,无论是中国女性,还是生活在上海的外国女性,她们的生存状态、与战争的关系,都呈现出更为多元和复杂的图景。她们的经历,共同构成了上海这座城市在特定历史时期性别与战争交织的丰富画卷。 本书系的研究,并非旨在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希望通过对上海1932-1945年间性别与战争关系的细致梳理和深入解读,揭示战争对社会结构、个体命运以及性别认同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相信,通过聚焦这一特定地域、特定时期、特定议题,能够为理解近代中国妇女史、军事史以及社会史提供新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本书系的研究成果,将是青年学者们在历史研究道路上的一次有益探索,也期待能引起更广泛的学术关注和公众共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前阅读过一些关于近代中国战争史的书籍,但大多是聚焦于军事战略、政治斗争,或者男性英雄的叙事。而这本书的副标题“性别与战争”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一直认为,理解一场战争,绝不能忽视占人口一半的女性所扮演的角色和经历的命运。上海,作为当时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在1932年至1945年间,经历了从局部冲突到全面战争,再到沦陷的痛苦时期。这段历史对于研究战争对社会结构、家庭伦理以及个体命运的影响,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素材。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一时期上海女性的生存状态。我想了解,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她们如何应对日常生活的艰辛,如何维系家庭的完整,如何保护自己和家人免受战争的摧残。我更想看到,在国家危难之际,女性是否也曾挺身而出,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抗战救亡的洪流中,她们的贡献是否被历史所低估?这本书能否通过细致的个案研究和严谨的史料分析,为我们展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近代上海女性群像,并揭示战争与性别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评分

我对近代中国史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揭示社会深层结构和个体命运的书籍。当看到《性别与战争(上海1932~1945)》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其独特的视角所吸引。战争,作为一种极端的社会事件,无疑会对社会中的性别秩序和性别关系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而上海,作为当时中国最现代化的都市,其在1932年至1945年间所经历的动荡,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磨难,势必给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女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化。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将如何呈现这种变化。我想看到,战争是否打破了传统的家庭分工,迫使女性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角色?她们的职业选择、教育机会、社会参与度,在战争时期是否有所改变?同时,我也期待看到,在国家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女性是否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力量,她们在抵抗侵略、维护家国方面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本书能否通过详实的史料,如当时的报刊、日记、回忆录,甚至是一些不为人知的档案,来勾勒出战争年代上海女性的多彩群像,并深入分析战争与性别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机制?

评分

我一直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近代史情有独钟,因为它太复杂,太多元,承载了太多历史的痕迹。而“性别与战争”这个副标题,更是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1932年到1945年,这十几年里,上海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战争,比如淞沪会战,以及日本侵占上海后的艰难岁月。我们通常讨论战争,往往聚焦于军事战略、政治博弈,或者男性英雄的壮举,但对于战争如何深刻地改变女性的生活,如何重塑她们的身份,甚至如何在某些方面“解放”了她们,又在另一些方面束缚了她们,这些都很少被深入探讨。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新的视角。比如,在经济和社会秩序动荡不安的情况下,女性是否承担了更多家庭责任?她们是否因为男性的参战或死亡而不得不走向社会,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在沦陷区,女性的生存状态又是怎样的?她们如何在日本人和汪伪政权的统治下,在充斥着特务、间谍和各种势力的地方,保护自己和家人?我还对女性在战争中的抵抗行为很感兴趣,除了直接参与战斗,是否还有其他形式的抵抗,比如地下工作,或者通过文化、艺术来传递民族精神?这本书能否通过对上海这个特定地域的细致考察,来展现这些普遍性的历史现象,这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性别与战争(上海1932~1945)》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认为,研究历史,尤其是战争史,如果忽视了性别视角,那么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就是片面的。上海,在1932年至1945年这段动荡的岁月里,经历了日军的侵略和占领,其社会结构、家庭伦理和个体生活都必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一时期上海女性的生活细节。我想看到,战争是如何迫使女性改变原有的生活轨迹,她们是如何在极端环境下维系家庭、寻找生计,又是如何适应甚至挑战当时的性别规范。同时,我也对女性在战争时期的社会角色转变非常感兴趣,是否涌现出了一些在男性缺席或力量削弱的情况下,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的女性?她们的抗争,是默默无闻的生存,还是积极参与到反抗侵略的行列中?这本书能否通过对上海这个具体而生动的案例,为我们揭示战争与性别之间复杂而深刻的互动关系,让我们看到历史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女性身影和她们的故事?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性别与战争(上海1932~1945)》在我看来,是捕捉到了近代中国历史研究中一个非常鲜活且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长期以来,我们对战争的理解,往往局限于宏大的军事进程和政治格局,而忽略了战争对社会肌体,特别是其中占一半人口的女性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上海,作为近代中国最繁华、最开放的国际大都市,其在1932年至1945年间所经历的动荡,无疑为研究战争与性别互动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案例。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一时期上海女性的生活体验。我想看到她们如何在战争的阴影下,维系家庭的温暖;如何在经济萧条、社会秩序混乱的环境中,寻找生存的出路;她们的教育、就业、婚姻,甚至生育,是否都受到了战争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更重要的是,我想知道,女性在战争中是否不仅仅是被动的承受者,她们是否也以各种方式参与到抵抗侵略的斗争中?是作为情报人员,还是后勤保障,亦或是直接的武装力量?这本书能否通过细致的史料梳理和深入的分析,让我们看到,在历史的巨变中,女性是如何塑造自身命运,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历史进程的。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题目《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近代中国研究青年学者书系:性别与战争(上海1932~1945)》时,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一直以来,我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变迁充满了好奇,特别是战争对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然而,传统的战争史研究,往往聚焦于男性视角下的军事行动和政治博弈,而忽略了战争对女性命运的深刻塑造。上海,这座充满传奇色彩的东方都会,在1932年至1945年间,经历了抗日战争的洗礼,其间的社会变迁和人情冷暖,一定为研究“性别与战争”提供了极佳的样本。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在这一领域的认知空白。我想知道,在硝烟弥漫的年代,上海的女性是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求生存,她们的家庭生活、职业发展、社会活动是否都因此发生了剧烈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我想看到,女性在战争中是否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与到抵抗侵略的洪流中,她们的勇气、智慧和牺牲,是否也能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扎实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让我们看到战争在女性身上的烙印,以及女性在战争中的独特力量。

评分

这本书我真是找了好久了,尤其是对“性别与战争”这个主题,一直以来都觉得这是一个被严重忽视但又极其重要的切入点。近代中国,尤其是上海这个充满戏剧性变化的城市,战争的阴影笼罩了十几年,这期间女性的命运是如何被塑造的,她们在战争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求生,甚至反抗,这些都是我非常好奇的。书名里的“上海1932-1945”这个时间跨度也恰好是从淞沪抗战开始,一直到抗战胜利,这正是上海经历巨变的时期。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打破以往宏大叙事的局限,将个体经验,特别是女性的个体经验,置于历史的中心。我希望作者能深入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档案、日记、书信,甚至是口述历史,去还原那些在男性史诗中被淹没的女性声音。我想看到的是,在炮火硝烟下,她们如何维持家庭,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寻找生存的空间,又或者,她们是否也曾拿起武器,成为抵抗侵略的战士。我对那些发生在上海街头巷尾的个体故事充满了期待,那些关于勇气、坚韧、牺牲,也关于爱与失去的故事。这本书的定位是“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近代中国研究青年学者书系”,这本身就给了我很大的信心,相信其学术严谨性和研究深度。我希望它不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能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深刻反思,特别是对战争与性别关系的重新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性别与战争(上海1932~1945)》简直是直击我一直以来对近代中国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盲点。我们通常在讨论战争的时候,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硝烟弥漫的战场、阳刚的战士、以及宏大的政治格局。然而,战争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不仅仅改变了男性的命运,更是深刻地重塑了女性的生活、社会角色和自我认知。上海,作为那个时期中国最开放、最繁华的都市,在1932年至1945年这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经历了怎样的社会震荡?我非常想了解,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的女性是如何应对生存的挑战,她们的家庭、工作、社交等方方面面发生了哪些变化?是不是有些女性因为战争而不得不走出家庭,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性别分工?同时,我也对女性在战争中的主动性充满好奇,她们是否也以各种方式参与了抵抗,比如地下工作、医疗救助,甚至直接参与武装斗争?这本书能否通过翔实的史料,展现出那些在宏大战争叙事背后,被我们忽略的女性故事,并深刻剖析战争对性别关系产生的复杂影响?

评分

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它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原因在于“性别与战争”这个命题,以及上海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近代中国的战争史,尤其是抗日战争,通常被描绘成一场波澜壮阔的民族史诗,其中充斥着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然而,这种叙事往往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女性的角色往往被边缘化,或者被简化为贤妻良母、牺牲奉献的符号。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是否能够打破这种单一的视角,将女性置于历史舞台的中心,去揭示战争对她们具体而微的影响。1932年到1945年,是上海经历剧烈动荡的时期,从国民政府统治到日本全面侵华,再到沦陷时期的艰难岁月,女性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生存挑战?她们如何适应社会变迁,如何在家庭、职场、甚至抵抗运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特别好奇,在战争的背景下,传统的性别观念是否发生了动摇?女性的社会角色是否因此而改变?是否出现了新的女性群体,比如职业女性、地下工作者,甚至是参与武装斗争的女性?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扎实的史料支撑,通过对上海这座城市的个案研究,来展现战争与性别之间复杂而深刻的互动关系,从而丰富我们对近代中国历史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尤其是那些充满社会变迁和个体命运的书籍情有独钟。当我在书店看到《性别与战争(上海1932~1945)》这本书时,我的目光立刻被吸引住了。我总是觉得,理解一场战争,不能仅仅停留在军事和政治层面,更应该关注战争对社会结构,特别是对女性命运的影响。上海,作为20世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国际化都市,在1932年至1945年这段充满动荡与战乱的时期,一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一时期上海女性的生活图景。我想知道,在战争的阴影笼罩下,她们是如何维系家庭的,如何在物质匮乏、社会动荡的环境中求生存,又如何面对战争带来的创伤与离别。更令我着迷的是,我想知道,女性在战争中是否仅仅是旁观者或受害者,她们是否也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抗战洪流中,比如作为地下工作者、后方支援者,甚至是直接的抵抗者?这本书能否通过细致的史料研究,为我们描绘出一段关于女性在战争年代的坚韧、勇气与智慧的生动画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