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化大係·第七輯:隨園詩話譯注

中國古典文化大係·第七輯:隨園詩話譯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清] 袁枚 著,唐婷 注
圖書標籤:
  • 中國古典文學
  • 清代文學
  • 隨園詩話
  • 詩話
  • 文學評論
  • 文化史
  • 古典文化
  • 譯注
  • 袁枚
  • 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三聯書店
ISBN:9787542647672
版次:1
商品編碼:11471681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中國古典文化大係-第七輯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6-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380
字數:13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隨園詩話》是清代袁枚的一部有為之作,有其很強的針對性。《隨園詩話》部頭較大,加《補遺》共二十六捲。此書本是興盡落筆、隨時采錄,因此並無一定的章法體例。它圍繞品詩、論詩、作詩、錄詩,記述詩風沿革、詩歌本事、人情風貌等。雖旨在論詩,而不全是詩論。本書所論及的,從詩人的先天資質,到後天的品德修養、讀書學習及社會實踐;從寫景、言情,到詠物、詠史;從立意構思,到謀篇煉句;從辭采、韻律,到比興、寄托、自然、空靈、麯摺等各種錶現手法和藝術風格,以及詩的修改、詩的鑒賞、詩的編選,乃至詩話的撰寫,凡是與詩相關的方方麵麵,可謂無所不包瞭。

作者簡介

  唐婷,山西大學古代文學博士,發錶論文多篇著作有《尚書》(譯注),三晉齣版社(原山西古籍齣版社),2012年6月。目前參與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日韓<詩經>百傢匯注》,承擔《〈豳風?東山〉匯注》與《〈小雅?伐木〉匯注》兩篇。

目錄

前言

捲 一

一 英雄未遇無大誌

三一 香詩艷調莫輕看

捲 二

五三 顧東山之女

六九 詩讖

捲 三

九 東坡近體詩

一一 貧士妙詩

一八 假亦真來,真亦假

二三 落水願逢李太白

三四 詩如言

六二 閨怨

七四 不當效法

捲 四

三八 閨秀能詩

捲 五

一四 鑿土而居

三一 詩之寄托

捲 六

四三 寫景與言情

七九 詩乃人之性情

一○一 作詩用虛字

捲 七

五八 恰是此詩

五九 古剌水

六六 詩貴真雅

六七 談用典

六八 今人描詩

七○ 老學究論詩

……

捲十五

一○ 鶯遷

一二 萱草

一六 花旦

一九 結發與斂衽

二三 紅綾喜帖

三九 何謂佳詩

五三 進士之榮

捲十六

四八 錢注杜詩

六三 珠娘之麗

精彩書摘

  注釋
  ① 瀋歸愚:即瀋德潛,字確士,號歸愚,清代詩人。著有《古詩源》《唐詩彆裁》等。
  ② 劉永锡:字欽爾,號剩庵,明朝人。
  ③ 方策:即簡冊,指典籍,後也指史冊。
  ④ 王魯齋:即王柏,號魯齋,南宋人。師從硃熹,著有《書疑》《詩疑》等。
  ⑤ 陳少南:即陳鵬飛,字少南,南宋人。著有《羅浮集》《管見集》等。
  譯文
  瀋德潛選詩作《明詩彆裁》,收錄劉永锡《行路難》一首,說:“雲漫漫兮白日寒,天荊地棘行路難。”批語是:“僅此寥寥數字,已勝過他人韆言萬語。”我不禁大笑。“風蕭蕭兮白日寒”,是《戰國策》裏的話。“行路難”三個字是詩題。這個人所作,僅“天荊地棘”四字而已。認為此詩做得好,全無意義。須知《三百篇》中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類,都不是後人作詩應該效仿的。孔子保存這些詩,是將它們視作采自南國的遺風,尊為文王的教化;並非如後人選讀本那樣,隻為教人模仿。今人附會《三百篇》,大加贊嘆。章艧齊調侃著仿照作詩,說:“點點蠟燭,薄言點之。點點蠟燭,薄言剪之。”注釋說:“剪,是剪去它的煤引。”聽聞此詩的人無不笑倒在地。我曾懷疑孔子刪詩的說法,本是附會。今不見於《三百篇》中,而見於他書的詩,如《春鞦左氏傳》的“翹翹車乘,招我以弓”,“雖有姬薑,無棄憔悴”;《禮記?錶記》的“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古詩的“雨無其極,傷我稼穡”之類,都不比《三百篇》的詩差,那為什麼要全刪?要知道孔子隻是敘述和闡明前人的學說,自己不創作,《三百篇》是記載在魯國竹簡上的古老詩篇,孔子隻是修訂瞭它,使《雅》《頌》各得其所而已,並非刪掉瞭某些詩。後儒王柏想要刪去《國風》五十篇,他認為那些都是淫詞穢語,陳少南又想要刪去《魯頌》,他們是多麼迂腐狂妄啊!
  ……

前言/序言



《隨園詩話》:乾隆時期文人心靈的明鏡,詩歌審美的風嚮標 一、 煌煌巨著,詩壇瑰寶 《隨園詩話》是清代乾隆年間文學傢袁枚所著的一部規模宏大的詩話集。全書共二十捲,收錄詩歌點評、創作心得、詩學理論、文人軼事、山水遊記、以及作者的人生感悟等內容,洋洋灑灑,包羅萬象。它不僅是研究清代詩歌創作、詩學思想、文人交遊的珍貴史料,更是一部展現乾隆時期文人心靈世界、生活情趣的百科全書。 二、 編纂緣起與時代背景 袁枚,字枚叔,號隨園老人,浙江杭州人,生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卒於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他幼年聰慧,少年得誌,年僅二十四歲便考中進士,後官至翰林院編修、江南巡視江南學政等職。然而,官場的沉浮與束縛,終究無法滿足他超逸不羈的文人情懷。於是,他選擇告老還鄉,在南京小倉山購地建園,名曰“隨園”。 隨園,寄托瞭袁枚對自由生活、閑適雅趣的嚮往。在這裏,他揮灑筆墨,著書立說,廣交天下名士,吟詩作對,樂此不疲。恰逢乾隆盛世,社會安定,文化繁榮,文人雅士得以在各自的領域內盡情施展纔華。《隨園詩話》便是在這樣一種相對寬鬆自由的時代背景下,由袁枚傾注心血編纂而成。它不僅是他個人的創作實踐與思想結晶,更是對那個時代文人精神風貌的一種生動寫照。 三、 內容博采,體例精當 《隨園詩話》的體例極其靈活,打破瞭以往詩話創作的窠臼。它不像一般的詩話那樣,僅以評點某傢某派的詩歌為主,而是將視野放得更為寬廣。其內容大緻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麵: 詩歌評析與創作經驗: 這是《隨園詩話》的核心內容。袁枚對曆代名傢詩歌,尤其是他所處的清代及明代詩歌,進行瞭深入的點評。他不僅關注詩歌的語言、意境、格律,更著重於詩歌的情感錶達、個人感受以及作者的人生體驗。他提倡“詩有我”,強調詩歌應是個人情感的真實流露,反對空洞的說教和刻闆的模仿。他認為詩歌創作的最高境界在於“如鳥斯革,如翬斯飛”,要講究神韻,不拘泥於形式。 書中對唐宋詩人的評價,既有繼承,也有創新。他對李白、杜甫的推崇備至,也敢於指齣王維、孟浩然等人的不足之處。對於清代詩人,如納蘭性德、王士禎等,他更是給予瞭詳細的品評,展現瞭他對當下詩壇的深刻洞察。 除瞭評點他人之作,袁枚也毫不吝嗇地分享自己的創作心得。他談論如何捕捉靈感,如何錘煉語言,如何將生活中的點滴升華為詩意。他鼓勵後學勇於創新,敢於錶達真我,反對陳陳相因,追求形式上的突破。 詩學理論的探討: 《隨園詩話》中蘊含著豐富的詩學理論。袁枚對詩歌的本質、功能、審美標準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他反對“詩以載道”的功利性論調,認為詩歌最主要的價值在於審美和情感的抒發。他強調“性靈說”的重要性,認為優秀的詩歌來源於作者的真性情。 他對詩歌的“神韻”推崇備至,認為這是詩歌的靈魂所在,是無法用語言完全捕捉的。他提齣瞭“以意為主,以詞為輔”的觀點,強調意境的營造比詞藻的華麗更為重要。他還對曆代重要的詩學著作,如《詩品》、《詩品》、《詩學》等,進行瞭藉鑒和融匯,並在此基礎上,提齣瞭許多更為新穎的觀點。 文人軼事與交遊記錄: 袁枚生活在信息相對閉塞的時代,卻憑藉其敏銳的觀察力和廣泛的交遊,搜集瞭大量珍貴的文人軼事。書中記錄瞭許多當時名士的趣聞軼事、交往細節、創作片段,如紀曉嵐的博學詼諧,劉墉的機敏幽默,等等。這些生動的故事,不僅增添瞭《隨園詩話》的可讀性,更讓我們得以窺見乾隆時期文人的生活狀態、交往模式以及精神世界。 他筆下的文人,並非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而是有著七情六欲、悲歡離閤的普通人。他對這些文人的描繪,既有欣賞,也有調侃,充滿瞭人情味。 山水遊記與生活感悟: 袁枚遊曆廣泛,足跡遍布江南名山大川。他的隨園,更是他心靈棲息的傢園。書中穿插著大量的山水遊記,描繪瞭壯麗的自然風光,抒發瞭他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 同時,袁枚的人生閱曆豐富,他對人生、世事有著深刻的體悟。《隨園詩話》中不乏作者對生老病死、名利得失、友誼愛情等人生課題的哲思。他的語言樸實真摯,充滿瞭智慧和豁達,讀來令人受益匪淺。 社會風俗與文化觀察: 《隨園詩話》也從一個側麵反映瞭乾隆時期的社會風俗和文化景象。袁枚關注民間疾苦,對社會不公現象有所提及;他也記錄瞭當時的戲麯、繪畫、飲食等文化藝術,為我們瞭解那個時代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提供瞭豐富的素材。 四、 藝術特色與風格 《隨園詩話》的藝術特色鮮明,風格獨特: 語言通俗生動: 袁枚的語言極其流暢曉暢,雅俗共賞。他善於運用白描手法,將復雜的道理用淺顯的語言錶達齣來,既有文言的典雅,又不失口語的鮮活。即使是論述深奧的詩學理論,也顯得輕鬆易懂。 筆調幽默風趣: 袁枚的文字充滿幽默感,常常以戲謔的口吻評論人物,調侃世事。這種風趣幽默的筆調,使得《隨園詩話》讀來輕鬆愉悅,不至於沉悶。 觀點獨立鮮明: 袁枚在詩學上的觀點,往往不隨波逐流,敢於提齣自己的獨到見解。他對傳統詩學理論的批判和繼承,體現瞭他獨立思考的精神。 情感真摯自然: 無論是評論詩歌,還是記錄生活,袁枚的文字都流露齣真摯的情感。他錶達對友人的關懷,對自然的贊美,對人生的思考,都充滿瞭人性的溫暖。 五、 曆史地位與深遠影響 《隨園詩話》的齣現,在中國詩話史上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它打破瞭傳統詩話的藩籬,以其宏大的規模、豐富的內容、靈活的體例、鮮明的風格,成為一代詩話的典範。 對清代詩壇的影響: 《隨園詩話》對清代及後世的詩歌創作産生瞭深遠的影響。袁枚的“性靈說”和“以意為主”的詩學思想,為當時的詩壇注入瞭新的活力,鼓勵瞭詩人發揮個性,抒發真情。許多後來的詩人,都受到《隨園詩話》的影響,在創作上更加注重情感的錶達和意境的營造。 史料價值: 作為一部包羅萬象的著作,《隨園詩話》為我們研究清代文學、曆史、社會風俗提供瞭極其寶貴的史料。其中記錄的文人軼事、交往細節,更是其他史籍難以尋覓的。 文學價值: 《隨園詩話》本身也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精妙的語言,生動的敘事,深刻的哲思,都使其成為一部值得反復閱讀的文學經典。 六、 結語 《隨園詩話》是一部飽含人生智慧和藝術情趣的著作。它讓我們得以走進乾隆時期文人的精神世界,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理解他們的審美追求。袁枚以其卓越的纔華和豁達的人生觀,為我們留下瞭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産。無論是在文學研究領域,還是在普通讀者層麵,《隨園詩話》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它如同一麵明鏡,映照著那個時代的文人心靈,也為我們今天的閱讀與思考,提供瞭豐富的養分。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對學術齣版物通常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態度,因為很多時候,為瞭追求新穎的觀點或過於細碎的考據,反而犧牲瞭文本的整體美感。然而,這套《中國古典文化大係》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成功地保留瞭古典作品的“氣韻”。我發現,它在處理那些富含情感和哲思的篇章時,文字的處理非常到位,既沒有過度解讀,也沒有流於平庸的白描。它似乎懂得如何用現代的語言,去恰當地“翻譯”齣古人的那種意境和溫度。這種對“詩意”的堅守,是我認為這套書區彆於其他同類叢書的關鍵所在。它使得讀者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還能享受到一種純粹的審美愉悅。這種審美層麵的提升,是任何乾巴巴的學術論著都無法給予的。這套書的價值,已經超越瞭單純的資料匯編,它成為瞭我們與過去對話時,一個充滿敬意和想象力的中介,讓人在享受閱讀樂趣中,自然而然地提升瞭對傳統藝術的鑒賞力。

評分

作為一名業餘的文學愛好者,我常常苦惱於市麵上那些汗牛充棟的古籍注釋本,很多版本要麼注釋過於簡略,初學者看瞭也如墜雲裏霧裏;要麼就是過於繁瑣,牽扯過多不必要的旁支,反而衝淡瞭文本本身的韻味。這套《中國古典文化大係》則在這兩者之間找到瞭一個絕妙的平衡點。我觀察到,它對篇目的選取極其慎重,每一篇的引入都像是深思熟慮的結果,旨在展現特定曆史階段的文化風貌。更重要的是,其注釋風格非常剋製和精準,隻在關鍵的、容易産生歧義或理解障礙的地方提供必要的說明,使得閱讀的流暢性得到瞭極大的保障。它就像一位技藝高超的導遊,知道何時應該停下來講解,何時應該讓遊客自行去體會和感受那份曆史的厚重感。這種對讀者心境的體察,體現瞭編纂者極高的文學素養和教育智慧。它不是“填鴨式”教學,而是“引水式”啓發,讓人在不知不覺中,領略到古典文學的奧妙,非常值得推薦給那些對傳統文化心存嚮往,但又擔心被晦澀難懂的文字勸退的讀者朋友們。

評分

我最近在整理我的書房時,看到這個係列的書籍,不禁感慨萬韆。它不僅僅是一套書,更像是一個文化坐標,標示著中國古典學術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嚮。我個人特彆關注的是其中對不同曆史時期文風流變的梳理,這套書給我的直觀感受是,它在保持學術前沿性的同時,又極力追求可讀性。它沒有將古典文本束之高閣,而是試圖以一種更貼近現代讀者的視角去解讀和闡釋。這種“現代性”的引入,並非是對傳統的消解,反而是對其生命力的激活。例如,我印象中這個係列中某一冊對唐宋八大傢文章的剖析,就不僅僅停留在對辭藻和典故的解釋上,更深入挖掘瞭那些文章背後的社會動因和士人精神睏境。這使得閱讀體驗不再是枯燥的知識灌輸,而是一場與古人進行精神對話的旅程。這套書的齣版,無疑是對當前浮躁學風的一種有力匡正,它提醒我們,真正的文化研究,需要的是沉下心來,對每一個細微之處進行耐心的打磨和考證。那種對文本的敬畏之心,是貫穿始終的主鏇律。

評分

這本《中國古典文化大係》的第七輯,著實讓我這個古籍愛好者眼前一亮,雖然我這次主要關注的是它所屬的這個宏大的文化係列,而非具體的某一捲。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心懷敬畏,這個係列叢書的齣版,無疑是為我們這些渴望深入瞭解傳統文化精髓的讀者,提供瞭一座堅實的橋梁。我尤其欣賞這套書在選材上的獨具匠心,它似乎不僅僅滿足於羅列那些耳熟能詳的經典,更是在努力挖掘那些被時間塵封、但同樣具有極高藝術價值和思想深度的文本。每次翻開這個係列中的任意一冊,都能感受到編纂者深厚的學養和嚴謹的治學態度,那種將浩如煙海的資料梳理得井井有條、脈絡清晰的能力,是極其難得的。它不像是那種為瞭湊數而拼湊的選集,更像是一部精心策劃、層層遞進的文化史詩,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僅能領略到古代文人的風采,更能體會到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生命力。這個係列整體的裝幀設計也十分考究,典雅而不失大氣,拿在手裏就有一種莊重感,讓人不忍輕慢。對於希望係統性構建自己古典文化知識體係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套值得珍藏和反復研讀的寶庫。

評分

我最近一直在研究中國古代的批評理論,這個領域的研究資料往往散落在不同的典籍中,零散且不易係統化。這套《中國古典文化大係》給我的一個強烈感受是,它在構建知識體係的宏大敘事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似乎有一種“目錄學”式的清晰結構,將原本散亂的文化現象,用一種清晰的邏輯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脈絡。比如,它對不同時代文人交往圈子的描繪,就非常生動立體,讓人能清晰地看到一種文化是如何在特定的社交網絡中孵化、發展並最終影響曆史進程的。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時代精神”的捕捉能力,它不把古人看作是孤立的個體,而是將其置於其所處的曆史洪流之中進行考察。這種宏觀的視野和微觀的考證相結閤的撰寫方式,使得整個係列顯得既有學理性,又不失人文關懷。每次我將這個係列中的幾本書並置一起閱讀,都能感受到編者試圖勾勒齣的中國文化那副波瀾壯闊的畫捲,這對於理解中國文學生態的復雜性,非常有啓發性。

評分

紙張不是很好,講究十全十美的人,就請在書店裏選購。

評分

紙張不是很好,講究十全十美的人,就請在書店裏選購。

評分

裝幀很漂亮,可惜是個選本。

評分

經典好書,值得一看。活動價入手,真是超值啊!

評分

節選本,非全本。簡體中文。有翻譯。字體大小適中。

評分

非常好,真的好非常非常非常

評分

好好好

評分

好書,資料豐富,觀點新穎,值得購買,值得擁有!

評分

很給力,書很不錯值得讀,質量也很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