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第三版)

化工原理(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祖榮 編
圖書標籤:
  • 化工原理
  • 化工
  • 化學工程
  • 傳熱
  • 傳質
  • 化學反應工程
  • 流體
  • 分離工程
  • 工業化學
  • 過程工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196897
版次:3
商品編碼:11483327
包裝:平裝
開本:16.000
齣版時間:2014-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2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在第二版基礎上修訂。重點介紹化工單元操作的基本原理、計算方法和典型設備。全書包括緒論、流體流動與輸送機械、非均相物係分離、傳熱、蒸發、氣體吸收、蒸餾、固體乾燥及其他分離技術。本次修訂刪除瞭工程上已少用的內容和計算方法,更換瞭部分例題、習題,更新部分附錄等。
本書理論聯係實際,強調工程觀點,在闡明基本原理的基礎上介紹計算方法和典型設備,同時適當介紹本學科的新進展。內容簡練,深入淺齣,突齣重點,便於自學,引導創新。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化工及相關專業的教材,也可供化工及相關部門技術人員參考。

目錄

緒論/ 1
0.1化工生産過程與單元操作1
0.1.1化工生産過程1
0.1.2單元操作1
0.2《化工原理》課程的性質、內容
及任務2
0.3單元操作中常用的基本概念和觀點3
第1章流體流動與輸送機械/ 5
1.1流體基本性質5
1.1.1連續介質的假定5
1.1.2流體的壓縮性6
1.1.3作用在流體上的力6
1.1.4質量力與密度6
1.1.5壓力7
1.1.6剪切力與黏度8
1.2流體靜力學9
1.2.1靜壓力特性10
1.2.2流體靜力學基本方程10
1.3流體動力學15
1.3.1流體的流量與流速15
1.3.2定態流動與非定態流動16
1.3.3定態流動係統的質量衡算16
1.3.4定態流動係統的機械能衡算17
1.4流體流動的內部結構23
1.4.1流體的流動型態24
1.4.2流體在圓管內的速度分布25
1.5流體流動阻力29
1.5.1直管阻力29
1.5.2局部阻力37
1.5.3流體在管路中的總阻力39
1.6管路計算41
1.6.1簡單管路41
1.6.2復雜管路46
1.7流速與流量的測量47
1.7.1測速管47
1.7.2孔闆流量計48
1.7.3文丘裏流量計51
1.7.4轉子流量計52
1.8流體輸送機械54
1.8.1離心泵54
1.8.2其他類型化工用泵69
1.8.3氣體輸送機械72
思考題78
習題78
本章符號說明85
參考文獻85
第2章非均相物係分離/ 87
2.1概述87
2.1.1非均相物係分離在工業
生産中的應用88
2.1.2顆粒與顆粒群的特性88
2.2顆粒沉降90
2.2.1顆粒在流體中的沉降過程90
2.2.2重力沉降及設備90
2.2.3離心沉降及設備96
2.3過濾100
2.3.1概述100
2.3.2過濾基本方程式102
2.3.3過濾設備105
2.4非均相物係分離過程強化與展望109
2.4.1沉降過程的強化110
2.4.2過濾過程的強化110
2.4.3過濾技術展望111
思考題112
習題112
本章符號說明113
參考文獻114
閱讀參考文獻114
第3章傳熱/ 115
3.1概述115
3.1.1傳熱在化工生産中的應用115
3.1.2工業生産中的加熱劑和冷卻劑116
3.1.3傳熱設備中冷、熱流體的
接觸方式116
3.1.4傳熱學中一些基本概念117
3.2熱傳導118
3.2.1熱傳導機理簡介118
3.2.2熱傳導速率的錶達——傅裏
葉定律118
3.2.3熱導率118
3.2.4單層平壁的定態熱傳導120
3.2.5單層圓筒壁的定態熱傳導121
3.2.6通過多層壁的定態熱傳導122
3.3對流傳熱125
3.3.1對流傳熱過程分析125
3.3.2對流傳熱速率——牛頓冷
卻定律125
3.3.3對流傳熱係數的實驗研究方法126
3.3.4流體無相變時的對流傳熱
係數經驗關聯式128
3.3.5蒸氣冷凝傳熱136
3.3.6液體沸騰傳熱139
3.4傳熱過程計算141
3.4.1換熱器的熱量平衡方程141
3.4.2總傳熱係數141
3.4.3總傳熱速率方程144
3.4.4總傳熱速率方程與熱量平
衡方程的聯用145
3.4.5平均傳熱溫差的計算146
3.4.6傳熱過程的設計型計算149
3.4.7傳熱過程的操作型計算150
3.4.8設備壁溫的計算152
3.5輻射傳熱153
3.5.1熱輻射的基本概念153
3.5.2物體的輻射能力154
3.5.3兩固體間的輻射傳熱156
3.5.4對流-輻射聯閤傳熱158
3.6換熱器159
3.6.1間壁式換熱器159
3.6.2列管式換熱器的設計與選型
中相關條件的選擇166
3.6.3列管式換熱器的選型計算167
3.7傳熱過程的強化170
3.7.1換熱器中傳熱過程的強化170
3.7.2換熱網絡的優化171
3.7.3換熱器中汙垢的産生、阻
垢和清洗172
思考題173
習題173
本章符號說明176
參考文獻177
第4章蒸發/ 178
4.1概述178
4.1.1蒸發操作及其在工業中的應用178
4.1.2蒸發操作的特點178
4.1.3蒸發操作的分類179
4.2單效蒸發與真空蒸發180
4.2.1單效蒸發流程180
4.2.2單效蒸發設計計算180
4.2.3蒸發器的生産能力與生産強度184
4.3多效蒸發185
4.3.1加熱蒸汽的經濟性185
4.3.2多效蒸發186
4.3.3多效蒸發效數的限製192
4.4蒸發設備192
4.4.1蒸發器192
4.4.2蒸發器的選型195
4.4.3蒸發裝置的附屬設備和機械195
4.5蒸發過程和設備的強化與展望197
思考題197
習題198
本章符號說明198
參考文獻198
閱讀參考文獻199
第5章氣體吸收/ 200
5.1概述200
5.1.1化工生産中的傳質過程200
5.1.2相組成錶示法201
5.1.3氣體吸收過程203
5.1.4氣體吸收過程的應用204
5.1.5吸收劑的選用205
5.1.6吸收操作的分類205
5.2吸收過程的氣-液相平衡關係206
5.2.1氣體在液體中的溶解度206
5.2.2相平衡關係在吸收過程
中的應用211
5.3單相內傳質213
5.3.1單相內物質的分子擴散213
5.3.2分子擴散係數217
5.3.3單相對流傳質機理221
5.3.4單相內對流傳質速率方程222
5.4相際對流傳質及總傳質速率方程223
5.4.1雙膜理論224
5.4.2吸收過程的總傳質速率方程224
5.5吸收塔的計算229
5.5.1物料衡算和操作綫方程229
5.5.2吸收劑用量與最小液-氣比231
5.5.3吸收塔填料層高度的計算233
5.5.4吸收塔塔徑的計算240
5.5.5吸收塔的操作型計算241
5.5.6解吸及其計算242
5.6填料塔246
5.6.1填料246
5.6.2填料塔的流體力學性能248
5.6.3填料塔的附件252
5.6.4強化吸收過程的措施254
5.6.5填料塔分離技術新進展255
思考題256
習題257
本章符號說明259
參考文獻260
閱讀參考文獻260
第6章蒸餾/ 261
6.1概述261
6.2雙組分溶液的汽-液平衡262
6.2.1理想溶液的汽-液平衡262
6.2.2溫度組成圖(t-x-y圖)263
6.2.3氣液平衡圖(x-y圖)264
6.2.4揮發度與相對揮發度265
6.2.5非理想溶液的汽-液平衡267
6.3簡單蒸餾和平衡蒸餾268
6.3.1簡單蒸餾268
6.3.2平衡蒸餾269
6.4精餾原理269
6.4.1多次部分汽化、部分冷凝269
6.4.2連續精餾裝置流程270
6.4.3塔闆的作用271
6.4.4精餾過程的迴流272
6.5雙組分連續精餾塔的計算273
6.5.1理論闆的概念與恒摩爾流的假設273
6.5.2全塔物料衡算274
6.5.3操作綫方程275
6.5.4進料熱狀況的影響及q綫方程277
6.5.5理論塔闆數的確定281
6.5.6迴流比的影響與選擇288
6.5.7理論闆數的簡捷計算296
6.5.8精餾裝置的熱量衡算297
6.5.9雙組分精餾的操作型計算300
6.6間歇精餾301
6.6.1維持餾齣液濃度恒定的操作301
6.6.2維持迴流比恒定的操作302
6.7恒沸精餾與萃取精餾303
6.7.1恒沸精餾303
6.7.2萃取精餾 304
6.8闆式塔304
6.8.1闆式塔的結構特點和流體力學
特性305
6.8.2塔闆的流體力學狀況306
6.8.3塔闆效率308
6.8.4塔高和塔徑的計算310
6.8.5塔闆負荷性能圖313
6.8.6闆式塔的類型314
6.9蒸餾過程的強化與展望317
思考題318
習題319
本章符號說明323
參考文獻323
閱讀參考文獻324
第7章固體乾燥/ 325
7.1概述325
7.1.1物料的去濕方法325
7.1.2物料的乾燥方法325
7.1.3對流乾燥特點326
7.2濕空氣的性質與濕度圖326
7.2.1濕空氣的性質326
7.2.2濕空氣的濕度圖及其應用332
7.3固體物料的乾燥平衡335
7.3.1物料中水分含量的錶示方法335
7.3.2水分在氣-固兩相間的平衡335
7.4乾燥過程的計算337
7.4.1乾燥過程的物料衡算337
7.4.2乾燥過程的熱量衡算339
7.4.3乾燥係統的熱效率340
7.4.4乾燥器空氣齣口狀態的確定341
7.5乾燥速率與乾燥時間343
7.5.1乾燥速率343
7.5.2恒定乾燥條件下乾燥時間的計算347
7.6乾燥器349
7.6.1乾燥器的基本要求與分類349
7.6.2工業上常用的乾燥器349
7.6.3乾燥器的選用354
7.7固體乾燥過程的強化與展望355
7.7.1乾燥過程強化355
7.7.2乾燥設備改進356
7.7.3乾燥技術展望357
思考題358
習題358
本章符號說明360
參考文獻361
閱讀參考文獻361
第8章其他分離技術/ 362
8.1結晶362
8.1.1概述362
8.1.2結晶原理362
8.1.3結晶器簡介364
8.1.4結晶過程的強化與展望366
8.2吸附分離366
8.2.1概述366
8.2.2吸附劑及其特性367
8.2.3吸附平衡369
8.2.4吸附速率371
8.2.5吸附操作與裝置372
8.2.6吸附過程的強化與展望375
8.3膜分離376
8.3.1概述376
8.3.2膜與膜組件379
8.3.3反滲透381
8.3.4超濾與微濾382
8.3.5氣體分離384
8.3.6膜接觸器385
思考題387
本章符號說明388
閱讀參考文獻388
附錄/ 389
附錄一、常用物理量的單位與量綱389
附錄二、某些氣體的重要物理性質389
附錄三、某些液體的重要物理性質390
附錄四、乾空氣的物理性質
(101.3kPa)391
附錄五、水及蒸汽的物理性質392
1.水的物理性質392
2.水在不同溫度下的黏度393
3.飽和水蒸氣錶(按溫度排列)394
4.飽和水蒸氣錶(按壓力排列)395
附錄六、黏度396
1.液體黏度共綫圖396
2.氣體黏度共綫圖398
附錄七、熱導率399
1.固體熱導率399
2.某些液體的熱導率400
3.氣體熱導率共綫圖(101.3kPa)401
附錄八、比熱容403
1.液體比熱容共綫圖403
2.氣體比熱容共綫圖(101.3kPa)405
附錄九、液體相變焓共綫圖407
附錄十、無機物水溶液的沸點
(101.3kPa)409
附錄十一、管子規格410
附錄十二、離心泵規格(摘錄)410
附錄十三、換熱器係列(摘錄)414
1.管殼式熱交換器係列標準(摘自
JB/T 4714、4715—92)414
2.管殼式換熱器型號的錶示方法420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環境友好型化學過程設計與優化》的圖書簡介,字數在1500字左右,旨在深入探討現代化學工程領域中可持續性和環境責任的核心議題。 環境友好型化學過程設計與優化 一、本書概述:麵嚮未來的化學工程實踐 在二十一世紀,化學工業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全球對可持續發展、資源效率和環境保護的日益重視,正深刻地重塑著化學過程的設計、操作與管理理念。傳統的化工生産模式,往往以高能耗、高汙染和大量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為代價,已難以適應現代社會對綠色化學和循環經濟的迫切需求。 《環境友好型化學過程設計與優化》正是為應對這一時代命題而撰寫的一部深度專著。本書超越瞭傳統的單元操作和設備設計範疇,聚焦於如何將環境效益內嵌於化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實現從“末端治理”到“源頭預防”的根本性轉變。 本書匯集瞭過程強化、綠色溶劑、催化技術革新、生命周期評估(LCA)以及智能控製等前沿交叉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為化學工程師、過程設計師、環境科學傢以及相關專業的學生提供一套係統化、前瞻性的理論框架和實用的工程工具集。它不僅闡述瞭環境友好型過程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詳細剖析瞭實現這些目標所需的具體技術路徑和量化評估方法。 二、核心內容深度解析 本書結構嚴謹,內容涵蓋廣泛,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核心模塊展開: 第一部分:綠色化學與可持續性基礎 本部分首先確立瞭環境友好型工程的理論基石。它詳細迴顧瞭綠色化學十二原則在工業放大中的實際應用挑戰與機遇。重點討論瞭原子經濟性(Atom Economy)的精細化計算方法及其在反應路徑選擇中的指導意義。此外,本書引入瞭“環境因子”(E-Factor)和“過程質量指標”(PMI)等關鍵指標,教授讀者如何從多維度量化過程的環境足跡,並將其作為設計優化目標。對於化學過程的生命周期評估(LCA)方法論,本書進行瞭詳盡介紹,包括如何對原材料獲取、生産、使用到最終廢棄的每一個階段進行係統化的環境負荷分析,從而避免將汙染從一個環節轉移到另一個環節的“汙染轉移效應”。 第二部分:過程強化(Process Intensification, PI)與反應器創新 過程強化是實現環境友好的核心驅動力之一。本書深入探討瞭多種顛覆性的過程強化技術。其中,對微反應器技術(Microreactor Technology)的討論占據瞭重要篇幅。我們分析瞭微尺度效應如何顯著改善傳質和傳熱效率,從而實現在更溫和條件下進行高選擇性反應的可能性,大幅減少副産物生成和能耗。 在反應器設計方麵,本書詳細介紹瞭多功能反應器(如反應精餾、反應萃取)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復雜多相反應體係中的優勢。對於多相催化,本書著重介紹瞭新型非均相催化劑的開發,特彆是負載型納米催化劑和單原子催化劑,它們如何通過提高活性和穩定性,減少催化劑用量和後處理負擔。對於生物催化和酶反應器,本書也展示瞭其在溫和條件下實現高立體選擇性轉化的潛力。 第三部分:綠色介質與分離工程的革新 溶劑的使用通常是化工過程中最大的環境影響源之一。本書係統性地評估瞭替代傳統有機溶劑的各種“綠色介質”。這包括: 1. 超臨界流體技術: 特彆關注超臨界二氧化碳(scCO₂)在萃取、反應和純化中的應用,強調其易於迴收和零殘留的優勢。 2. 離子液體(Ionic Liquids, ILs): 詳細分析瞭離子液體的結構多樣性如何使其成為“可設計溶劑”,能夠根據特定反應需求定製其溶解性和催化活性,並探討瞭其工業化規模迴收的挑戰。 3. 深共熔溶劑(Deep Eutectic Solvents, DESs): 作為更經濟和環境友好的替代品,本書闡述瞭DESs的製備、性質及其在溶解生物質和催化反應中的新興應用。 在分離過程方麵,本書強調瞭能效的提升。傳統蒸餾的高能耗是眾所周知的,因此,我們重點介紹瞭膜分離技術(如滲透蒸發、納濾)、吸附分離(變壓/變溫吸附)以及反應結晶等非熱力學分離技術的最新進展,並指導讀者如何根據體係特性選擇最節能的分離組閤。 第四部分:集成優化與智能控製 環境友好型過程的設計並非孤立的技術堆砌,而是需要一個優化的集成係統。本部分聚焦於如何利用先進的數學工具和計算方法來實現全局優化。 本書講解瞭集成過程設計(Integrated Process Design)的原理,如何通過熱集成網絡(Pinch Analysis的拓展應用)來最小化過程的外部能源需求。對於復雜的、非綫性的化學過程,本書介紹瞭先進的過程控製(APC)策略,如何通過精確控製關鍵操作變量,使過程始終運行在最高效率和最低排放的“最佳操作窗口”內,例如使用模型預測控製(MPC)來實時應對原料波動和催化劑失活。 三、本書的特色與目標讀者 《環境友好型化學過程設計與優化》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工程實踐導嚮和量化評估的嚴謹性。書中大量引用瞭實際工業案例,分析瞭從實驗室概念到工業示範項目的技術可行性和經濟性考量。每一章都配有詳細的案例分析和習題,旨在培養讀者運用復雜係統思維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 本書適閤以下讀者群體: 化工、製藥、能源等相關專業的本科高年級學生及研究生: 作為綠色化學工程領域的進階教材或參考書。 化工企業的研發工程師和工藝設計師: 為其提供優化現有流程、設計全新可持續生産綫的工具和理論依據。 環境工程師與安全管理人員: 幫助他們從源頭理解汙染的産生機製,並參與到過程設計的決策中。 從事可持續技術研發的科研人員: 作為迴顧現有技術瓶頸、激發創新方嚮的綜閤性資料。 結語: 本書的目標是推動化學工程界從“如何生産”到“如何負責任地生産”的範式轉變。通過掌握本書所闡述的原理和方法,讀者將能夠設計齣不僅技術先進、性能卓越,而且對環境影響最小、資源利用效率最高的下一代化學過程。我們相信,這本專著將成為化學工業嚮綠色化、智能化轉型道路上的重要基石。

用戶評價

評分

翻開《材料科學基礎:微觀結構與性能》,我立刻被它那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極其詳盡的論述方式所摺服。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達到瞭一個令人驚嘆的高度。它對晶體結構、缺陷理論的闡述,絕非走馬觀花,而是深入到瞭原子尺度的相互作用和熱力學驅動力。我尤其欣賞它在解釋相變動力學時所采用的相圖分析方法,它不僅僅是展示瞭圖,更是詳細推導瞭不同溫度和壓力條件下,形核和長大速率是如何受到能壘控製的,這一點對於研究生階段的研究至關重要。書中的案例研究部分更是亮點,那些關於閤金設計、陶瓷燒結的實例,都緊密聯係著前沿的研究課題,讓我能清晰地看到理論是如何指導實際材料性能優化的。當然,這本書的閱讀門檻不低,它要求讀者具備紮實的物理化學和數學基礎,但對於那些渴望深入瞭解材料“為什麼是這樣”的讀者來說,它提供的知識密度是無與倫比的。它更像是一本案頭的工具書和深度學習的伴侶,而不是輕鬆的消遣讀物,每一頁都充滿瞭需要仔細咀嚼和消化的信息量。

評分

這本《流體力學導論》簡直是我的救星!我之前對流體運動的理解一直是雲裏霧裏,感覺那些公式和概念都像是天書一樣遙不可及。但是這本書,它真的做到瞭把復雜的理論講得深入淺齣。作者沒有急於拋齣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納維-斯托剋斯方程,而是從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入手,比如水管裏的水流、風吹過樹葉的感受,引導我們去思考“為什麼會這樣”。書中的插圖和圖示非常精妙,每一個示意圖都恰到好處地解釋瞭一個抽象的概念,比如伯努利原理的可視化演示,讓我一下子就抓住瞭核心。更讓我驚喜的是,它在介紹湍流和邊界層這些經典難題時,沒有采用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方式,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授在循循善誘,逐步剖析瞭這些現象背後的物理機製。雖然內容很硬核,但語言卻異常的親切和富有邏輯性,讀起來一點也不覺得枯燥乏味。對於初學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建立紮實基礎的最佳敲門磚,它不僅教你如何計算,更重要的是培養瞭你對流體現象的直覺和洞察力,這在實際工程應用中太重要瞭。

評分

《高級有機閤成化學原理》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教材,不如說是一本閤成策略的百科全書。我之前在嘗試一些復雜分子的全閤成時,常常感到手足無措,總是在“該用哪個反應”這個環節卡住。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睏境。它沒有僅僅羅列反應,而是建立瞭一個清晰的“反應設計框架”。作者將反應根據官能團的類型、反應的立體選擇性、區域選擇性等維度進行瞭係統化的分類和比較。特彆是關於過渡金屬催化的章節,它不僅詳細解釋瞭催化循環的每一步(氧化加成、插入、還原消除),還深入探討瞭配體電子效應對反應活性的微妙影響,這一點在指導實驗設計時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書中還穿插瞭大量諾貝爾奬級彆的工作實例,這些實例的解析非常到位,拆解瞭閤成大師們的思考路徑。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對於如何“逆閤成分析”有瞭質的飛躍,不再是盲目地嘗試,而是能夠基於對反應機理的深刻理解,做齣更閤理、更具前瞻性的策略選擇。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經驗性的知識轉化成瞭可遵循的科學原理。

評分

這本名為《量子化學計算方法》的專著,簡直是為那些想從“會用”計算軟件升級到“理解軟件原理”的深度用戶量身定製的。它極少涉及應用層麵的操作指南,而是把所有筆墨都放在瞭方法論的推導上。從Hartree-Fock(HF)方法的基礎假設,到如何引入組態相互作用(CI)和耦閤簇(CC)理論來有效修正電子相關能,每一步的數學推導都清晰、嚴謹、無可指摘。作者對於基組的選擇、泰勒展開的截斷誤差、以及如何處理相對論效應等方麵都有非常深刻的見解,這些都是常規教材中輕易不會深入討論的細節。特彆是關於密度泛函理論(DFT)中泛函的選擇和局限性分析,作者的討論非常平衡且富有洞察力,指齣瞭不同泛函在描述不同體係時的優勢與陷阱。這本書需要極高的專注度和良好的數學功底,但一旦你掌握瞭其中的精髓,你就能真正理解你的計算結果背後的物理和數學含義,從而能夠更批判性地評估計算結果的可靠性和準確性,真正實現“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評分

我對《過程控製係統設計與實現》的評價是:實用性強到可以立刻投入工作!這本書的視角非常貼近工業現場,它並沒有停留在復雜的拉普拉斯變換和傳遞函數求解上(當然這些基礎也有覆蓋),而是將重點放在瞭實際控製迴路的搭建和故障排除上。例如,關於PID控製器的調諧,它不僅介紹瞭經典的Ziegler-Nichols法,還詳細對比瞭基於模型的預測控製(MPC)和模糊邏輯控製在處理非綫性、大延遲係統時的優缺點和具體應用場景,這在現代化工流程中太常見瞭。作者在描述每一個控製策略時,都會附帶一個流程圖和相關的軟件仿真結果截圖,讓理論和實踐的鴻溝被有效地彌閤。更值得稱贊的是,它對過程安全聯鎖係統的設計和SIL等級的評估有專門的章節,這對於保障操作人員和設備安全是至關重要的環節。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完成瞭一次高質量的現場工程師培訓,對如何讓一個復雜的化學反應器穩定運行,有瞭從理論到實踐的全方位把握。

評分

*標簽:

評分

專業書值得一看。。。。。。。

評分

學習!

評分

我是北化化工專業的,但是我們用的是陳敏恒的書,工作纔發現好多人用,看看真的很好

評分

重新學習一下。

評分

嗬嗬還行吧

評分

價格不算貴 因為急用所以京東下單 支持京東

評分

正版

評分

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