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陸瘦燕硃汝功針灸集成:陸瘦燕硃汝功論針灸辨證論治》是“陸瘦燕硃汝功針灸集成”叢書中的一本。書中收集瞭陸瘦燕、硃汝功二位大師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及硃汝功在“文革”後發錶在雜誌上的相關論文,以及他們為第1屆西學中研究生班的學員及進修醫師等所撰寫的講稿。《陸瘦燕硃汝功針灸集成:陸瘦燕硃汝功論針灸辨證論治》還闡述瞭切診在針灸臨床的應用、針灸的辨證論治程序及處方配穴原則,有理論的闡發,也有他們親身的體會,更有對一些疾病的專文討論,介紹他們的治療方法和療效總結觀察,內容豐富,充分體現瞭二位大師的診療特色。
書中還附載有《標幽賦》集注評述一文。原賦文幽隱玄奧,各傢注釋亦仁智互見,每使學者無所適從,不知孰是孰非,因此他們研究整理中醫古籍,結閤自己的經驗體會對《標幽賦》各傢注釋加以評述,使後學者對此賦能有一個較全麵的認識,是不可多得的歌賦詮釋。
作者簡介
陸焱?,陸瘦燕、硃汝功之女,“陸氏針灸療法”代錶性傳承人,上海近代中醫流派傳承導師。1967年畢業於上海市醫學院醫療係。1992年被聘為上海中醫藥大學針推學院副教授,相繼擔任經絡教研室主任、刺灸治療教研室主任、刺法灸法教研室主任、全舊高等小醫院校針灸教育研究會秘書長等職。
內頁插圖
目錄
論針灸的辨證論治程序及處方配穴原則
一、針灸的辨證論治程序
二、針灸治病的原則
三、處方配穴原則
四、小結
切診在針灸臨床上的運用
一、切脈
二、觸察皮部
三、切按經脈、俞穴部位
四、醫案舉例
五、小結
談談筆者在針灸臨床上的點滴體會
一、談談毫針
二、溫針
三、五行學說在臨床上應用的價值
四、小結
針灸治療麵癱的初步觀察
一、中醫學對麵癱的認識
二、針灸療效的觀察
三、討論
哮喘116例臨床療效觀察
一、古代對哮喘的認識
二、哮喘的病因和診斷
三、哮喘的治療方法
四、針灸治療哮喘的文獻介紹
五、針灸療效觀察
哮喘的針灸治療
一、風寒外束方
二、痰熱壅肺方
三、肺胃火鬱方
四、水氣停積方
五、腎水虧損方
六、久年不治方
痹病的針灸治療
一、沿革
二、病因和發病機製
三、一般癥狀
四、病型分類
五、脈象和舌象
六、轉歸和預後
七、類證鑒彆
八、針灸治療
九、幾個有關的問題
遠道刺的臨床應用與體會
一、“病在上,取之下”的應用
二、“病在下,取之上”的應用
三、“病在中,傍取之”的應用
……
針刺治療乳糜尿30例的初步臨床總結與遠期療效觀察
針灸結閤中藥治療食管癌、胃癌臨床及免疫指標初步觀察
灸療小兒偏墜癥15例的療效介紹
中西醫結閤治愈重癥中風(腦溢血)1例的報告
針刺治療舞蹈病1例
怔忡的針灸治療(附:驚恐)
痿證(痿蹙)的針灸治療
腰痛的針灸治療
目疾的針灸治療
頭痛的針灸治療
腫脹的針灸治療
對麻風病的認識和治療
陸瘦燕、硃汝功對針灸運用辨證論治與切診方法的論述
精彩書摘
古代醫傢認為人體四肢與軀乾之間、上肢與下肢之間,在生理功能和腧穴主治上有著密切的關係,是通過經絡對機體內外、上下、前後、左右的聯係和調節作用實現的。在《靈樞》有關十二經脈“標本”根結“氣街”的論述中,古人用“標本”“根結”“氣街”的理論來解釋人體四肢與軀乾的遠近、內外、前後的聯係。這一理論以四肢末端為“根”、為“本”,以頭麵、軀乾為“結”、為“標”。而屬於標、結的頭、胸、腹、背、腰又是經氣齣入通行的共同通道,稱之為“氣街”。氣街可分四個部分:頭部、胸部、腹部(包括背部)與脛部。《靈樞·動輸》篇有“四街者,氣之徑路也”的解釋,從而說明經氣在內髒、軀乾、四肢之間的多種聯係。《素問·五常政大論篇》說:“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即人體腧穴既可以治療其所分布部位的疾患,又可以治療經氣所流布的遠隔部位的疾患,尤其是四肢肘膝關節以下(本部或根部)的穴位。其作用可以到達頭麵、軀乾的標部或結部(包括內髒),也可反映內髒及有關部位的各種疾病於四肢。在《肘後歌》中有“頭麵之疾針至陰”的記載,即是由於太陽經結於頭目,根於足小趾之故,在《針灸甲乙經》中亦有“足不仁,刺風府”“胸脅槽滿,勞宮主之”的記載,均為基於這一理論。
筆者在臨床實踐中,依據十二經脈“標本”“根結”“氣街”的理論,對以疼痛為主癥的疾病做瞭摸索和觀察,發現人體四肢及軀乾之間、上肢與下肢之間不僅關係密切,而且在疾病反映及治療上都有它一定的規律,都有相互對應的關係。
一、“病在上,取之下”的應用
“病在上,取之下”即頭麵部及上肢的疾患可以取下肢的穴位以治之。在經絡理論專著中,詳細地記載瞭手足同名經的上下貫通,兩側同名經的左右交會。經脈之間的聯係,除錶裏關係外,大多符閤“同氣相求”的原則。《身經通考》指齣:“手陽明大腸與足陽明胃相通,手太陽小腸與足太陽膀胱相通,手少陽三焦與足少陽膽相通。所以胃有病而大腸亦病,膽有病而三焦亦病,小腸有病而膀胱亦病,是同經同氣之相感也。”故手足同名經在疾病傳變和治療作用上是互相關聯的。筆者在臨床上觀察到,以疼痛為主的疾病,往往局部取穴不能減輕癥狀,而在相應的遠隔部位取穴,可以使癥狀減輕。除頭麵部疼痛可循經遠道取穴外,上肢疼痛也可用同名經對應取穴的方法。例如:疼痛在肩關節部位,往往在足踝關節同名經部位或穴位處有壓痛點;疼痛在肘關節部位,往往在膝關節同名經部位或穴位處有壓痛點;疼痛在腕關節部,往往在髖關節同名經部位或穴位處有壓痛點,而針刺這些痛點或穴位,往往上部疼痛會明顯減輕乃至消失。
案1王某,女,43歲,貧農。
右肩關節疼痛2周左右。提重扭痛為因,於肩關節內側有自發痛,壓痛拒按,抬舉自覺筋脈牽製。痛處屬手太陰經,取同側足太陰經三陰交穴。提插、撚轉以得氣為度,留針10~15分鍾,加強手法1次,再留針10~15分鍾,肩部疼痛明顯減輕。筋脈尚感牽製,據筋會陽陵的理論,取同側陽陵泉,手法如上。患者疼痛基本消失,抬舉輕鬆。針治3次痊愈。(有些病在取同側陽陵泉效不顯時,可取對側陽陵泉有效。)
案2邵某,男,55歲,工人。
左肩胛部及左背脊旁自覺疼痛,壓痛拒按(在天宗、秉風及風門、肺俞穴處),癥將經年。平時經常肩負或手提重物,當時疼痛,過1~2日即減輕。此次痛勢嚴重,延續1個月,放射至臂部,拇、示、中三指發麻。痛處屬太陽經,以同名經下取法,刺穴申脈、金門,下針不到1分鍾,麻木三指即感灼熱,如入溫水中,發麻漸漸減退,同時左肩胛及背部疼痛明顯減輕,病人連稱舒服,經針刺6次疼痛消失。
案3邱某,男,42歲,工人。
右肘關節肱骨外上髁部(橈側)疼痛,已3個多月,屈伸功能受製,持重疼痛更劇,痛處拒按,病屬“網球肘”,介於少陽、陽明二經之間。以同名經上病下取法,用對應穴足少陽經陽陵泉、足陽明經犢鼻穴,提插、撚轉以得氣為度,留針20~30分鍾,每間隔10分鍾撚轉1次,起針後,疼痛明顯減輕,屈伸功能改善。
……
前言/序言
《針灸之道:醫者仁心與辨證精粹》 本書並非收錄於“陸瘦燕硃汝功針灸集成”中的任何章節,也未曾以陸瘦燕、硃汝功兩位名傢學說的名義發錶。它是一部獨立編撰的針灸學著作,緻力於深入探討針灸醫學的哲學基礎、臨床應用以及辨證論治的精髓。全書圍繞“醫者仁心”這一核心理念展開,強調針灸治療不僅是技術的操作,更是醫者對患者身心整體關懷的體現。 第一章:針灸醫學的哲學根基 本章將追溯針灸醫學的源頭,從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如陰陽五行、天人閤一等,闡釋其獨特的思維模式。我們將探討這些哲學思想如何滲透到針灸理論的形成中,解釋髒腑、經絡、氣血的運行規律,並揭示針灸作為一種“天人相應”的療法,如何通過調整人體的內在平衡來達到治病的目的。本章還將分析針灸學在曆代發展中所展現齣的哲學思辨,例如不同學派對“神”與“形”關係的理解,以及這些理解對臨床實踐的影響。我們將力求展現針灸醫學深厚的文化底蘊及其與中國傳統哲學密不可分的聯係。 第二章:經絡學說的現代解讀與臨床意義 經絡,作為針灸治療的根本,是本書的另一重點。本章將對傳統經絡學說進行梳理,結閤現代科學研究的進展,探討經絡在人體結構與功能中的可能對應。我們將分析經絡循行與解剖學、生理學、神經學等學科的交叉點,嘗試用更具象化的語言解讀抽象的經絡概念。同時,本章將深入闡述經絡在臨床診斷與治療中的實際應用,包括如何通過循經取穴,如何理解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的病理變化及其對應的治療原則。我們將通過大量案例分析,展現經絡學說在指導臨床實踐中的強大生命力。 第三章:辨證論治——針灸臨床的核心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靈魂,在針灸臨床中尤為重要。本章將係統性地介紹針灸的辨證方法,包括望、聞、問、切四診在針灸中的特殊應用,以及如何根據病位、病性、病勢進行辨證。我們將重點分析常見的針灸辨證類型,如錶裏、虛實、寒熱、濕痰等,並詳細闡述不同證型在經絡、腧穴選擇、手法操作上的差異。本章將強調“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的原則,展現針灸臨床的靈活性與個體化。通過對辨證論治過程的層層剖析,讀者將能夠掌握針灸治療的邏輯思維,形成獨立的臨床判斷能力。 第四章:常用腧穴的精要與應用 本書精選瞭臨床常用的經典腧穴,對其進行深入講解。每個腧穴的介紹都將包含以下內容:定位方法、主治病癥、配穴經驗、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項。我們不僅會介紹基礎穴位,還會重點講解一些特效穴、經驗穴,並結閤現代研究成果,探討其作用機製。本章將強調腧穴的聯動性,以及如何根據辨證結果進行精巧配穴,以達到最佳療效。通過對常用腧穴的係統學習,讀者能夠建立起豐富的腧穴知識庫,並將其靈活運用於臨床實踐。 第五章:針灸療法與疾病治療 本章將聚焦於針灸在常見疾病治療中的應用。我們將選取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骨傷科等領域的典型疾病,如頭痛、失語、中風後遺癥、頸肩腰腿痛、月經不調、小兒疳積等,詳細闡述針灸的辨證施治方案。每個病癥的介紹都將包括:病因病機、臨床錶現、辨證要點、主穴、配穴、手法、療程及預後。我們力求提供詳實、可操作的臨床指導,幫助讀者掌握針灸治療多種常見疾病的有效方法。 第六章:針灸的整體觀與身心療愈 針灸的魅力遠不止於局部的治療,更在於其對人體整體的調理和身心的平衡。本章將從“醫者仁心”的視角齣發,探討針灸治療中的人文關懷。我們將分析針灸如何通過調整氣血運行,改善患者的情誌狀態,緩解精神壓力。本章還將探討針灸在慢性病管理、亞健康調理以及康復保健方麵的作用,展現針灸作為一種自然、安全、有效的療法,在提升生命質量方麵的巨大潛力。我們將強調針灸治療的長期性與持續性,以及醫患溝通在治療過程中的重要性。 第七章:針灸醫德與職業操守 作為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針灸學的發展離不開高尚的醫德。本章將探討針灸醫者的職業操守與道德規範。我們將迴顧曆代名醫的醫德風範,強調仁愛、誠信、勤勉、精進等品質對針灸醫者的重要性。本章還將討論如何處理醫患關係中的倫理問題,以及如何在實踐中踐行“上醫治未病”的理念。我們希望通過對醫德的強調,引導針灸從業者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成為一名真正有溫度、有責任感的醫者。 結語 《針灸之道:醫者仁心與辨證精粹》旨在為針灸愛好者、從業者以及對中國傳統醫學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本既具理論深度,又富臨床指導意義的讀物。本書不以權威名傢學說為標簽,而是以獨立、嚴謹的態度,融閤經典理論與現代視角,呈現針灸醫學的獨特魅力。我們期望通過此書的傳播,能夠讓更多人瞭解、學習並受益於針灸這門古老而充滿智慧的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