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法号弘一法师,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 本书主要阐述了弘一法师关于人生修养与佛学智慧的文章。
在这部著作中,弘一法师以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了佛门的真谛和人生的真义。
在这本著作中,除了弘一法师的著作之外,还有一部分他的演讲稿与处世格言,这些内容被梁实秋、林语堂等名家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弘一大师平生注重实践,本书可谓要言不烦,只要用心品读,定可见大师的慈悲心怀,并用以启迪我们的人生。
弘一法师(1880-1942),原名李叔同,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
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张爱玲
序一怀李叔同先生
序二弘一大师书画金石音乐展弁言
序三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业
序四弘一法师之出家
第一编执象而求佛光普照
佛法边
一、佛法大意
二、授三皈依大意
三、净土法门大意
四、佛法十疑略释
五、佛法宗派大概
六、新集受三皈五戒八戒法式凡例
七、律学要略
佛心禅语
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录
二、《华严集联三百》序
三、《华严经》读诵研习入门次第
四、劝念佛菩萨求生西方
五、劝人听钟念佛文
六、普劝发心印造经像文
七、泉州开元慈儿院讲录
八、万寿岩念佛堂开堂演词
佛路纳缘
一、佛法学习初步
二、初发心者在家律要
三、持非时食戒者应注意日中之时
四、佛教之简易修持法
五、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
六、改过实验谈
七、受十善戒法
八、受八关斋戒法
九、改习惯
十、放生与杀生之果报
十一、敬三宝
佛道问津
一、问答十章
二、盗戒释相概略问答
三、征辨学律义八则
四、净宗问辨
常随佛学
一、佛自扫地
二、佛自舁(音余,即共扛抬也)弟子及自汲水
三、佛自修房
四、佛自洗病比丘及自看病
五、佛为弟子裁衣
六、佛自为老比丘穿针
七、佛自乞僧举过
迷途点灯――切莫误解佛教
一、由于佛教教义而来的误解
二、由于佛教制度而来的误解
三、对于佛教仪式而来的误解
四、由于佛教现况而来的误解
第二编佛学世理爱国情深
辛丑北征泪墨
中国学堂课本之编撰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论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论
诛卖国贼
闻济南兵变慨言
赵尔巽如何
呜呼!词章!
论语言之齐一
第三编佛心向上弘规厚德
地藏法门
普劝净宗道侣兼持诵地藏经
地藏菩萨圣德大观
药师经析疑
凡例
序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弘一大师答佛学书局书(乙亥年)
后记
药师如来法门一斑
药师法门修持课仪略表
药师如来法门略录
宏规盛德
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别行篇)
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忏悔篇)
为性常法师掩关笔示法则
佛说常经叙
惜福习劳持戒自尊
释迦牟尼佛为法舍身
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
第四编天心月圆浮华朝露
西湖夜游记
南闽十年之梦影
余弘律之因缘
断食日记
晚晴集
弘津愿文
最后之忏悔
人生之最后
蒲益大师年谱
第五编古今中外佛光霞彩
山外青山
浅谈西画
浅谈国画
西洋画特别教授法
释美术
霞光溢彩
谈写字的方法
艺术谈三则
浅谈文学
广告丛谈
治学三论
春柳三章
第六编鸿雁帛书心语春声
致许幻园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至杨雪玖
一
二
致丰子恺
一
二
三
致毛子坚
致刘质平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致陆丹林
致郁智朗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致马冬涵
致崔海翔
一
二
致陈海量
一
二
致高文显
一
二
三
四
血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致夏丐尊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致弘伞法师
致性常法师
一
二
三
致李圣章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致李圆净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致蔡元培、经亨颐、马叙伦等
致丁福保
一
二
三
四
致王心湛
一
二
三
四
致邓寒香
一
二
三
致姚石子
致瑞今法师
一
二
致芝峰法师
一
二
三
四
五
致如影法师
一
二
三
致妙莲法师
一
二
三
四
五
致仁开法师
附录:李叔同(弘一大师)传
弘一大师行谊大事年表
佛法无边
一、佛法大意
一九三八年七月十六日于漳州七宝寺讲录
我至贵地,可谓奇巧因缘。本拟住半月返厦。因变、住此,得与诸君相晤,甚可喜。
先略说佛法大意。
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众生之心。故信佛法者,须常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一切众生之大愿,努力做利益众生之种种慈善事业。乃不愧为佛教徒之名称。
若专修净土法门者,尤应先发大善提心。否则他人谓佛法是消极的、厌世的、送死的。若发此心者,自无此误会。
至于作慈善事业,尤要。既为佛教徒,即应努力作利益社会之种种事业。乃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的、积极的。不起误会。
或疑经中常言空义,岂不与前说相反。
今案大菩提心注释,实具有悲智二义。悲者如前所说。智者不执著我相,故曰空也。即是以无我之伟大精神,而做种种之利生事业。
若解此意,而知常人执著我相而利益众生者,其能力薄、范围小、时不久、不彻底。若欲能力强、范围大、时间久,最彻底者,必须学习佛法,了解悲智之义,如是所作利生事业乃能十分圆满也。故知所谓空者,即是于常人所执著之我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然后以无我之精抻,努力切实作种种之事业。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建设乃得实现也。
今能了解佛法之全系统及其真精神所在,则常人谓佛教是迷信是消极者,固可因此而知其不当。即谓佛教为世界一切宗教中最高尚之宗教,或谓佛法为世界一切哲学中最玄妙之哲学者,亦未为尽理。
因佛法是真能
说明人生宇宙之所以然。
破除世间一切
谬见,而与以正见。
迷信,而与以正信。
恶行,而与以正行。
幻觉,而与以正觉。
包括世间各教各学之长处,而补其不足。
广被一切众生之机,而无所遗漏。
不仅中国,现今如欧美诸国人,正在热烈的研究及提倡。出版之佛教书籍及杂志等甚多。
故望已为佛教徒者,须彻底研究佛法之真理,而努力实行,俾不愧为佛教徒之名。其未信佛法者,亦宜虚心下气,尽力研究,然后于佛法再加以评论。此为余所希望者。
以上略说佛法大意毕。
又当地信士,因今日为菩萨诞,欲请解释南无观世音菩萨之义,兹以时间无多,惟略说之。
南无者,梵语。即归依义。
菩萨者,梵语,为菩提萨埵之省文。菩提者觉,萨埵者众生。因菩萨以智上求佛法,以悲下化众生,故称为菩提萨埵。此以悲智二义解释,与前同也。
观世音者,为此菩萨之名。亦可以悲智二义分释。如楞严经云: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约智言也。如法华经云: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约悲言也。
二、授三皈依大意
一九三三年五月三十一日于厦门万寿禅寺讲录敬三宝
(一)三皈之略义
三皈者,皈依于佛法僧三宝也。
三宝义甚广,有种种区别,今且就常人最易了解者,略举之。
佛者,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诸佛是也。法者,为佛所说之法,或菩萨等依据佛意所说之法,即现今所流传之大小乘经律论三藏也。僧者,如菩萨声闻诸圣贤众、下至仅剃发披袈娑者皆是也。
皈依者,皈向依赖之意。
皈依于三宝者,乞三宝救护也。大方便佛报恩经云:譬人获罪于王,投向异国以求救护。异国王言,汝来无畏,但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相救护,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罪。皈向三宝,以求救护。若诚心皈依,更无异向,不违佛教,魔王邪恶,无如之何。
既已皈依于佛,自今以后,决不再依天仙神鬼一切诸外道等。
既已皈依于法,自今以后,决不再依诸外道典籍。
既已皈依于僧,自今以后,决不再依于不奉行佛法者。
(二)授三皈之方法
一、忏悔。二、正授三皈。三、发愿回向。
应先请授者详力解释此三种文义。因仅读文而未解义,不能获诸善法也。正授三皈之文有多种,常所用者如下:
我某甲,尽形寿,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说。
我某甲,皈依佛竞、皈依法竞、皈依僧竞。三结。
前三说时,己得皈依善法。后三结者,重更叮咛令不忘失也。
忏悔文及发愿回向文,由授者酌定之。但发愿回向,应有以此功德,回向众生,同生西方,齐成佛道之意。万不可惟求自利也。
(三)授三皈之利益
经、律、论中,赞叹皈依三宝功德之文甚多。今略举四则。灌顶经云:受三皈者,有三十六善神,与其无量诸眷属,守护其人令其安乐。善生经云:若人受三皈,所得果报,不可穷尽,如四大宝藏(四宝者:金、银、琉璃、玻璃。),举国人民,七年之中,运出不尽。受三皈者,其福过彼,不可称计。较量功德经云: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如来,如稻麻竹苇。若人四事供养(饮食、衣服、卧具、汤药)满二万岁,诸佛灭后,各起宝塔,复以香花供养,其福甚多,不如有人以清净心,皈依佛法僧三宝所得功德。大集经云:妊娠女人,恐胎不安,先授三皈己,儿无加害;乃至生己,身心俱足,善神拥护,是母受兼资于子也。
(四)结诰
在本寺正式讲律,至今日圆满,今日所以聚集缁素诸众,讲三皈大意者,一以备诸师参考,俾他日为人授三皈时,知其简要之方法也。一以教诸在家人,令彼等了知三皈之大意,俾已受者,能了此意,应深自庆幸。其未受者,先能了知此意,且为他日依师受三皈之基础也。
……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它是一部关于二战时期密码破译的非虚构作品,读起来却比任何谍战小说都要扣人心弦。作者拥有惊人的信息整合能力,将布莱切利园中那些天才人物的个人生活、政治压力以及日复一日枯燥的数学运算,编织成了一张紧密的网。书中最精彩的部分在于对“英格玛”系统复杂性的描绘,那种在海量噪声中寻找规律的心理博弈,被描绘得惊心动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密码破译的道德困境时的处理方式——面对那些可能导致无辜生命牺牲的军事信息,决策者们如何在情报价值和人道主义之间摇摆不定。这种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挖掘,使得全书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上升到了对战争本质的哲学拷问。不过,对于完全没有接触过信息论基础的读者来说,书中关于“差分分析”和“循环溢出”的解释部分,可能需要多读几遍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文字密度较高,不适合碎片化阅读,它要求你全神贯注,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充满烟雾缭绕的密室之中。
评分这部关于古希腊哲学的著作,简直是一部思想的迷宫,让人流连忘返却又时常感到迷失。作者对苏格拉底的生平及其思想的梳理极其细致,从雅典城邦的政治背景到他对“美德即知识”的坚持,每一个侧面都被挖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对于柏拉图的“理型论”的阐释,不同于市面上那些晦涩难懂的教科书,这里的解读更像是与一位博学的导师面对面交谈,他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将那些抽象的概念拉到了我们日常可感的层面。例如,在论及“洞穴寓言”时,作者不仅仅是复述故事,而是深入剖析了寓言中光影、囚徒与太阳的象征意义,探讨了知识的获取过程中的痛苦与解放。然而,这种深入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性,对于初次接触西方哲学的读者来说,密集的术语和跨越不同学派的对比分析,可能会让人在阅读中途需要频繁地停下来查阅背景资料,以确保对论证链条的完整把握。总体而言,它提供了一种高密度的智力训练,适合那些已经对哲学史有一定基础,并渴望进行深度学术对话的读者群体。它不提供速食的答案,而是强迫你与那些永恒的疑问进行一场艰苦卓绝的对话。
评分这是一本关于现代城市规划与社会公平的论述集,但它的语言风格极其尖锐和批判性,完全没有传统学术著作的温吞水气息。作者的观点直指当代资本逻辑如何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来固化阶级隔离,他用大量的实证数据和令人不安的案例研究,描绘了“隔离带”和“边缘化社区”是如何被精心设计出来的。书中对于“垂直城市化”的批判尤其深刻,作者认为那种追求摩天大楼天际线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公共空间的持续侵蚀和对底层民众视线的剥夺。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强烈的行动号召力,它不是在客观陈述问题,而是在不断地质问读者:“你对你脚下的街道负有什么责任?” 这种诘问式的写作风格,使得阅读体验非常具有冲击力,让人读完后很难再以漠然的态度看待每天通勤的地铁线路或新开辟的公园。唯一的不足是,在提出如此强烈的批判之后,作者提供的解决方案显得有些理想化和过于宏大,缺乏可操作性的小单元步骤,更像是一种对完美未来社会的蓝图呼唤,而非具体的政策建议,这使得批判的力度和落地的可能性之间产生了一丝脱节。
评分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中亚游牧民族口述史的专著,它彻底颠覆了我原有的地理和文化认知。作者花费了近二十年的时间,深入到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长期忽略的部落社群中,记录了他们关于迁徙路线、萨满信仰以及与自然界共生的独特智慧。这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其对“时间感”的重塑。对于习惯了线性和线性进步史观的我们而言,游牧民族那种循环往复、与季节和星辰同步的时间哲学,提供了一种近乎诗意的解脱感。书中大量的访谈记录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那些朴素却蕴含着深刻生命哲理的语句,比任何引用的二手资料都更有力量。例如,一位老牧民描述风暴来临前的宁静,那种对环境细微变化的敏感度,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生存智慧。然而,这种高度依赖第一手资料的写作方式,也带来了一个小小的障碍:由于不同部落在语言和文化背景上存在巨大差异,作者在进行跨文化转译时,偶尔会出现解释过于简略的情况,导致读者在理解某些特定仪式或家族禁忌的深层含义时,需要进行更多的背景推测,使得阅读体验在某些段落略显跳跃和破碎。
评分读完这本关于十七世纪荷兰黄金时代艺术史的画册,我最大的感受是视觉的盛宴与历史的沉重感达到了完美的平衡。它聚焦于伦勃朗、维米尔等大师的作品,但视角却非常新颖,不再仅仅关注其技法上的突破,而是将他们的画作置于当时残酷的商业贸易和日益增长的市民阶层的崛起这一宏大叙事中去解读。书中对维米尔室内光线的描摹,简直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细致入微,作者通过对颜料成分和光线折射角度的分析,重建了画作在当时特定室内环境下可能呈现的真实视觉效果,这不仅仅是艺术鉴赏,简直是物理学和美学的结合。书中穿插的历史文献和信件片段,也让人能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艺术家的生存状态,他们既是受人尊敬的匠人,也常常是为生计奔波的商人。唯一让人略感遗憾的是,在探讨后印象派对荷兰绘画的反思时,篇幅显得略微仓促,仿佛作者在描绘完黄金时代的辉煌后,便急于收尾,未能给予后续流派更充分的铺陈,使得整体的艺术史脉络在最后略显单薄。
评分先是在外地下单(显示有货),但是实际没有;还是北京买书方便。
评分东西很不错,下次还会再买。
评分非常好!
评分内容很好,值得一看
评分值得拥有
评分喜欢的一本书,趁着活动拿下,漫漫品读……
评分还没有开始看,相信会很受益的。
评分对李叔同神往已久,近代中国人文精神的精髓!
评分大师的著作,不妄加评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