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辑《读库》一共包含九篇文章,《托口遗梦》,《稻米歌》,《咱们学生》,《撂地卖艺》,《秋风秋雨》,《六朝遗石》,《“一扫米英之色!”》,《边裁囧境》以及《办你的学习班》。
托口水电站是湖南省在建水电站中规模大、建期长、移民集中的一座。如今水电站已经建成蓄水,托口,这个因沅水流过而生的千年古镇,已永沉江底。从2009年起,旷惠民开始拍摄托口古镇的搬迁与消亡,用相机记录下古老生活方式的破碎、繁华河街集市的衰落、众多豪宅大院和宗祠庙宇的破败,以及那些即将消失的文化与习俗,追寻少年时代的记忆,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影像。《托口遗梦》选登了其中六十幅图片。
《稻米歌》是绿妖继《果蔬吟》之后的第二篇台湾现代农业考察笔记。因为粮食的特殊性,为保持粮价稳定,粮食采取特许经营制,粮商需进行登记并取得牌照。因此,相比于台湾的蔬果有多种销售渠道,稻米的销售渠道相对单一;同时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也加剧了稻农的困境。稻农在通往现代化的瓶颈中挣扎,在政策失灵之地,自行寻求新的出路。
艾苓是姜淑梅老太太的女儿,也是老太太的写作老师。她在绥化学院上学毕业,然后又回来工作,《咱们学生》里讲了一些她接触的年轻学生的事。
张永熙先生艺名张宝康,出生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师从赵少舫,跟随师父及诸多相声前辈行走全国各地鬻艺为生。《撂地卖艺》是由他口述,吕海云整理的。他说,拿笸箩收钱也有规矩,手心朝下,中指食指在内,三指在外,因为手心朝上就成了要饭了,我们凭本事吃饭,卖艺并不是乞讨。
时代的悲情、忧伤,个人生活的苦闷、彷徨,加上天性的刚猛、好强,共同锻造出独一的秋瑾。她好像横空出世,实则早有伏笔,其来有自。王鹤的《秋风秋雨》带我们再次回顾了这位鉴湖女侠。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建筑精华之遗存,可以扼要概括为北朝石窟与南朝陵墓,二者一北一南、遥相辉映。比之北方石窟遗存的浩浩荡荡,南方的六朝遗存却是稀若星凤。然而这些荒冢遗石,不论是神道石兽、石柱、石碑,或是地下墓室,皆有众多极富趣味的话题可供讨论,包括其在中国建筑史中的渊源与流变,乃至于同欧洲、西亚、印度古代建筑及雕刻之关联,不一而足,十分耐人寻味。王南在《六朝遗石》里详尽地做了这样的比较。
日本对于英语这种外来语的抵制运动,开始于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的1940年左右,当时英美等国对中国政府的支持,引起了日本国内“爱国组织”的反弹和憎恶。从这一时期开始,日本国内开始涌现出一种对外来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的排斥风潮。章骞在《“一扫米英之色!”》中列举了一些例子,希望让大家了解到战时日本社会上的些许意味。
足球作为世界运动,不仅有无限的精彩,也有无休止的争议。足球裁判以同样的衣着和运动量毫无违和感地融入比赛,更有大把的机会可以上蹿一线成为故事的主人公。咏鹏在《边裁囧境》跟我们说了说裁判到底会面临怎样的窘境。
张立宪,1987-1991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著名出版人,作家。参与创办《足球之夜》、《生活资讯》等杂志。曾任现代出版社副总编辑,并出版有个人著作《记忆碎片》,新版名字为《闪开,让我们歌唱八十年代》。现任《读库》主编,跨工种作业,独立完成一本书的策划、组稿、编稿、设计、印刷、宣传、发行各环节,涉及编辑、美术、财务、公关、销售诸领域。以一人之力,创出中国出版界持续出版一种读书品牌《读库》的奇迹。2008年4月当选“思想推动中国——联想ThinkPad中国思想力人物评选”的十位中国思想力人物之一。
1-73 托口遗梦 旷惠民
74-131 稻米歌 绿 妖
132-157 咱们学生 艾 苓
158-176 撂地卖艺 张永熙 口述/吕海云 整理
177-205 秋风秋雨 王 鹤
206-286 六朝遗石 王 南
287-294 “一扫米英之色!” 章 骞
295-307 边裁囧境 咏 鹏
308-317 办你的学习班 余 斌
说实话,最初拿起《城市之光与幽灵》,我以为会是一本关于建筑或都市规划的枯燥读物,结果完全出乎意料!这根本就是一本充满“温度”的城市社会学报告。作者没有使用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观察视角,解剖了现代都市的肌理。他关注的焦点是那些被主流叙事遗忘的角落:老旧电梯的吱嘎声、深夜里仍在营业的面馆的灯光、高架桥下那些临时搭建的庇护所。他把城市描绘成一个巨大的、有生命的有机体,它既有光鲜亮丽的摩天大楼,也有其阴暗潮湿的血管。最让我震撼的是他对“空间记忆”的论述。他指出,当一个老旧的街区被拆除重建后,被抹去的不仅仅是砖瓦水泥,更是几代人共同建立起来的情感坐标系。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每天通勤的路线,那些我习以为常的建筑立面,背后隐藏着多少被快速遗忘的故事和挣扎。它是一种强烈的呼吁:慢下来,看看你脚下的土地。
评分这本书,我得用“酣畅淋漓的文学冒险”来形容它。它成功地融合了古典史诗的磅礴气势和现代主义小说的叙事技巧,读起来有一种过瘾的快感。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一个架空的世界,但其内核却深深扎根于人类对权力、忠诚和背叛的永恒探讨。作者的想象力简直是天马行空,他构建的那个多重维度的社会体系,有着复杂到令人叹服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禁忌。我特别喜欢他塑造的那些边缘人物,他们往往是推动历史进程的关键节点,却被主流记录所忽略。书中对于宏大场面的描写,比如一场跨越了三个大陆的军事会师,那种压迫感和史诗感,简直能让人感受到笔墨间火焰的灼烧和风沙的凛冽。尽管篇幅很长,人物众多,但作者对细节的把控极其精准,每一次情节的反转都显得水到渠成,绝非故弄玄虚。这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次对人类文明可能性的深度推演,读完后感觉精神世界被极大地拓宽了。
评分天哪,最近翻开的这本《浮光掠影的年代侧记》,简直像是一把钥匙,一下子打开了我记忆深处那些模糊的碎片。作者的笔触细腻得让人心疼,他对那些转瞬即逝的街景、那些擦肩而过的普通人的描摹,不是那种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更像是用老式胶片相机捕捉到的瞬间——颗粒感十足,却又无比真实。我记得有一段写到七十年代末小镇上傍晚时分的景象,昏黄的路灯下,人们提着菜篮子,自行车铃声清脆地划破空气,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香气和微微的尘土味。那种生活节奏,那种人与人之间看似疏离却又彼此挂念的微妙关系,都被他捕捉得丝丝入扣。读着读着,我仿佛能闻到那种旧时光特有的,混合了煤烟和潮湿泥土的气味。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刻意去拔高或贬低任何一个时代,而是如同一个冷静的观察者,把那些被时间冲刷得只剩下轮廓的片段,用饱满的情感重新填色。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那些被遗忘的童年记忆,那些曾经以为早已消散的情绪,又在字里行间重新鲜活了起来。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生活本身”抱有好奇心的人,它不是教科书,却是最好的“生活考古学”指南。
评分我终于找到了能让我彻底放空大脑,纯粹享受文字美感的作品——《镜面与回声》。这本书完全摒弃了传统情节的驱动,它更像是一组关于“感官体验”的散文诗集。作者似乎拥有捕捉空气中微小振动和光线折射的超能力。他可以把“寂静”写出质感,把“等待”写出颜色。比如,描述一片湖面在清晨被薄雾笼罩的情景,他用了整整三页纸,但没有一句重复,全是关于光线如何被水汽散射、周围景物如何被柔化、声音如何被吸收的精妙观察。这种写作方式非常考验读者的耐心,因为它要求你像品酒师一样,细细咂摸每一个词语的韵味和层次。它没有紧张的冲突,没有激烈的对白,只有一种近乎禅意的宁静。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感官好像被重新校准了,看东西更清晰了,听声音更敏感了。对于那些厌倦了喧嚣故事,只想沉浸在纯粹美学享受中的人来说,这本书是当之无愧的疗愈良药。
评分这本书,我必须得给它打上“思想的迷宫”这个标签。它的叙事结构简直是反直觉的,与其说是在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不如说是在构建一个错综复杂的意识流网络。作者似乎对线性时间的概念不屑一顾,他在不同的时空节点之间进行着跳跃式的剪辑,让你不得不时刻保持高度的精神集中力,否则很容易在思想的岔路口迷失方向。我尤其欣赏他对“不确定性”的探讨。书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是“选择的悖论”——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决定,背后都隐藏着无数条未被选择的生命轨迹。比如,主人公在某个雨夜做出的一个轻微的让步,如何像蝴蝶效应般牵动了数十年后家庭关系的微妙变化。这本书的文字密度极高,每一个句子都像是经过了无数次的打磨和提炼,信息量饱和到我需要边读边停下来,喝口水,让大脑有时间消化那些哲学思辨的重量。如果你期待的是一个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那请果断放弃;但如果你渴望被智力上的挑战和深层次的存在主义拷问所折磨,那么,欢迎来到这场思想的盛宴。
评分都是非常好的书,优惠力度又大,京东真给力!
评分文章质量良莠不齐,当然,但凡有美利坚政府通缉犯张五常先生在的地方,一般别人是很难抢到最让人反胃的位置的
评分一直在买,从2006年的第一套读库至今。
评分不错的书已经多次购买
评分期待下次活动,就差11年的了。。。
评分挺好的,促销活动时候买的。很久之前就想看的一套书
评分从使美式橄榄球比英式橄榄球更危险的衬垫,到迫使吸烟者吸得更多的“低焦油”香烟,从造成新的耐药菌系的抗生素,到需要更快的信息处理机和更多的辅助工作人员的计算机软件,爱德华·特纳几乎提供了一切技术革新的意外后果,并告诉人们如何在这个“计划赶不上变化”的世界里生存。
评分书很棒 老客户了 就不一一评价了 每次遇到好的价格都会买买买 超级棒
评分本辑《读库》一共包含九篇文章,《托口遗梦》,《稻米歌》,《咱们学生》,《撂地卖艺》,《秋风秋雨》,《六朝遗石》,《“一扫米英之色!”》,《边裁囧境》以及《办你的学习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