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1403

读库140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立宪 著
图书标签:
  • 文学
  • 小说
  • 当代文学
  • 长篇小说
  • 情感
  • 家庭
  • 成长
  • 现实主义
  • 社会
  • 人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14404
版次:1
商品编码:1149602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星品牌散杂文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页数:31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辑《读库》一共包含九篇文章,《托口遗梦》,《稻米歌》,《咱们学生》,《撂地卖艺》,《秋风秋雨》,《六朝遗石》,《“一扫米英之色!”》,《边裁囧境》以及《办你的学习班》。
  托口水电站是湖南省在建水电站中规模大、建期长、移民集中的一座。如今水电站已经建成蓄水,托口,这个因沅水流过而生的千年古镇,已永沉江底。从2009年起,旷惠民开始拍摄托口古镇的搬迁与消亡,用相机记录下古老生活方式的破碎、繁华河街集市的衰落、众多豪宅大院和宗祠庙宇的破败,以及那些即将消失的文化与习俗,追寻少年时代的记忆,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影像。《托口遗梦》选登了其中六十幅图片。
  《稻米歌》是绿妖继《果蔬吟》之后的第二篇台湾现代农业考察笔记。因为粮食的特殊性,为保持粮价稳定,粮食采取特许经营制,粮商需进行登记并取得牌照。因此,相比于台湾的蔬果有多种销售渠道,稻米的销售渠道相对单一;同时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也加剧了稻农的困境。稻农在通往现代化的瓶颈中挣扎,在政策失灵之地,自行寻求新的出路。
  艾苓是姜淑梅老太太的女儿,也是老太太的写作老师。她在绥化学院上学毕业,然后又回来工作,《咱们学生》里讲了一些她接触的年轻学生的事。
  张永熙先生艺名张宝康,出生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师从赵少舫,跟随师父及诸多相声前辈行走全国各地鬻艺为生。《撂地卖艺》是由他口述,吕海云整理的。他说,拿笸箩收钱也有规矩,手心朝下,中指食指在内,三指在外,因为手心朝上就成了要饭了,我们凭本事吃饭,卖艺并不是乞讨。
  时代的悲情、忧伤,个人生活的苦闷、彷徨,加上天性的刚猛、好强,共同锻造出独一的秋瑾。她好像横空出世,实则早有伏笔,其来有自。王鹤的《秋风秋雨》带我们再次回顾了这位鉴湖女侠。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建筑精华之遗存,可以扼要概括为北朝石窟与南朝陵墓,二者一北一南、遥相辉映。比之北方石窟遗存的浩浩荡荡,南方的六朝遗存却是稀若星凤。然而这些荒冢遗石,不论是神道石兽、石柱、石碑,或是地下墓室,皆有众多极富趣味的话题可供讨论,包括其在中国建筑史中的渊源与流变,乃至于同欧洲、西亚、印度古代建筑及雕刻之关联,不一而足,十分耐人寻味。王南在《六朝遗石》里详尽地做了这样的比较。
  日本对于英语这种外来语的抵制运动,开始于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的1940年左右,当时英美等国对中国政府的支持,引起了日本国内“爱国组织”的反弹和憎恶。从这一时期开始,日本国内开始涌现出一种对外来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的排斥风潮。章骞在《“一扫米英之色!”》中列举了一些例子,希望让大家了解到战时日本社会上的些许意味。
  足球作为世界运动,不仅有无限的精彩,也有无休止的争议。足球裁判以同样的衣着和运动量毫无违和感地融入比赛,更有大把的机会可以上蹿一线成为故事的主人公。咏鹏在《边裁囧境》跟我们说了说裁判到底会面临怎样的窘境。

作者简介

  张立宪,1987-1991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著名出版人,作家。参与创办《足球之夜》、《生活资讯》等杂志。曾任现代出版社副总编辑,并出版有个人著作《记忆碎片》,新版名字为《闪开,让我们歌唱八十年代》。现任《读库》主编,跨工种作业,独立完成一本书的策划、组稿、编稿、设计、印刷、宣传、发行各环节,涉及编辑、美术、财务、公关、销售诸领域。以一人之力,创出中国出版界持续出版一种读书品牌《读库》的奇迹。2008年4月当选“思想推动中国——联想ThinkPad中国思想力人物评选”的十位中国思想力人物之一。

目录

1-73     托口遗梦    旷惠民

74-131   稻米歌      绿  妖

132-157  咱们学生    艾  苓

158-176  撂地卖艺    张永熙 口述/吕海云 整理

177-205  秋风秋雨    王  鹤

206-286  六朝遗石    王  南

287-294  “一扫米英之色!”  章  骞

295-307  边裁囧境     咏  鹏

308-317  办你的学习班   余  斌

前言/序言

 
《山河故人》 一卷关于时间、记忆与故土的史诗,一部交织着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的恢弘画卷。 《山河故人》并非讲述单一的故事,它更像是一部由无数细微的生命切片拼接而成的时代浮雕。作者以深沉的笔触,带领读者穿梭于二十世纪中叶至今的漫长时光里,探寻那些被历史巨轮碾过、却又顽强留存于人心中“故人”的形象与记忆。 全书结构精巧,采用多线叙事与时间交错的手法,仿佛一部老电影,时而聚焦于某一个具体的人物,时而又拉远镜头,展现广阔的社会背景。它不追求波澜壮阔的戏剧冲突,却在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如同深埋地下的温泉,缓慢而稳定地释放着热量。 第一部:泥土的呼吸与初识的乡愁 故事的开端,聚焦于一个被时光遗忘的南方小镇——“青溪”。这里的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霉味和泥土的芬芳,生活节奏缓慢而稳定,如同太极推手般,以一种内敛的力量对抗着外界的喧嚣。 我们认识了第一组核心人物:柳青,一个内心敏感、对故土怀有近乎宗教般依恋的木匠之子;以及陈远,一个从大城市归来的知识分子,带着进步的理念和对“新生活”的憧憬。两人的相遇,是传统与现代、保守与激进的一次温柔碰撞。柳青的技艺精湛,他雕刻的每一个榫卯都蕴含着对匠人精神的坚守;陈远则试图用文字和理论去改造眼前的一切。 作者用细腻的笔墨描绘了青溪镇上的人情冷暖:老茶馆里老人们含糊不清的乡音,每月一次的集市上牲畜的喧哗,以及在特定节日里人们不约而同穿上的特定颜色衣衫。这些细节,构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共同体记忆。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青溪镇的宁静开始被打破,第一批离开的人,如同被风吹散的蒲公英种子,带着对故乡的复杂情感,奔赴远方。柳青的坚守,与陈远的远行,构成了早期个体选择的两种典型侧面。 第二部:光影的交错与身份的重塑 时间跨越至变革的浪潮席卷大地之时,叙事视角开始分散。书中出现了多条支线,它们如同分散的溪流,最终汇入时代的主河道。 其中一条线索紧跟“红梅”的命运。她出身贫寒,却凭借一股不服输的韧劲,通过教育和工作获得了进入城市的机会。红梅的故事,是关于身份重塑的艰难历程。她必须学习新的言谈举止,剪去象征着过去的辫子,甚至在语言中也努力抹去乡音的痕迹。然而,每一次成功的晋升,似乎都意味着对原生自我的更深一步的切割。在光鲜的都市背景下,她偶尔会梦见青溪镇的梅花,那份挥之不去的“根”感,成为她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疼痛的角落。 另一条线索则聚焦于一群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挣扎与沉寂。作者没有直接渲染宏大的叙事,而是通过记录他们私下里的阅读清单、信件往来中的隐晦措辞,以及面对疾风骤雨时个体精神世界的微小坍塌与重建。这里的文字充满克制的力量,让读者体会到,在那些高压的年代里,真正的“故人”或许是那些我们无法言说的、只能与自己对饮的真相。 第三部:记忆的迁徙与边界的消融 进入故事的后半部分,时间线被进一步拉伸,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故乡”概念的模糊化。 本书塑造了一个跨越数代人的家族谱系,他们散居在世界的不同角落——有的在南洋的炎热港口,有的在北美的冰雪之城。他们通过互联网、定期的电话,试图维系着一个“虚拟的青溪”。然而,当第三代、第四代人试图“回归”时,他们发现,他们怀念的故乡,已经只存在于长辈的口述和老照片中。青溪镇可能已经变成了高楼林立的商业区,而祖辈口中那棵老樟树,也许已经因为城市规划而被移走。 这种“故乡的不可回溯性”是本卷的核心议题。作者通过对不同语言环境下的对话场景的描摹,展现了文化代沟的不可避免。孩子们学会了使用新的词汇,却忘记了老家的童谣。他们继承了先辈的皮囊,却不得不学习一种全新的“灵魂”语言。 深层主题:时间性与“在场”的哲学 《山河故人》最终指向的,并非地理意义上的故乡,而是时间意义上的“在场”。什么是我们真正无法割舍的?是具体的物件、特定的气味,还是某种由共同经历所建立起来的,只存在于特定群体之间的默契? 作者的笔触冷静而富有同情心。他没有批判那些选择离开的人,也没有神化那些选择坚守的人。他只是客观地记录下每一个选择所带来的必然代价:选择离开的人,失去了对日常琐碎的深度参与感;选择留下的人,则必须承担被时代遗忘的风险。 全书在结尾处采用了一种近乎诗意的留白。最后的场景,可能是一封无人拆阅的信件,也可能是一片在风中飘落的树叶。它没有给出任何结论,而是将关于“山河故人”的定义权,温柔地交还给了每一个正在阅读、正在思考自身的读者。这是一部需要读者沉下心来,与其一同呼吸、一同感受的文学作品,它提醒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是由无数个逝去的瞬间和未曾谋面的故人所共同塑造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最初拿起《城市之光与幽灵》,我以为会是一本关于建筑或都市规划的枯燥读物,结果完全出乎意料!这根本就是一本充满“温度”的城市社会学报告。作者没有使用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观察视角,解剖了现代都市的肌理。他关注的焦点是那些被主流叙事遗忘的角落:老旧电梯的吱嘎声、深夜里仍在营业的面馆的灯光、高架桥下那些临时搭建的庇护所。他把城市描绘成一个巨大的、有生命的有机体,它既有光鲜亮丽的摩天大楼,也有其阴暗潮湿的血管。最让我震撼的是他对“空间记忆”的论述。他指出,当一个老旧的街区被拆除重建后,被抹去的不仅仅是砖瓦水泥,更是几代人共同建立起来的情感坐标系。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每天通勤的路线,那些我习以为常的建筑立面,背后隐藏着多少被快速遗忘的故事和挣扎。它是一种强烈的呼吁:慢下来,看看你脚下的土地。

评分

这本书,我得用“酣畅淋漓的文学冒险”来形容它。它成功地融合了古典史诗的磅礴气势和现代主义小说的叙事技巧,读起来有一种过瘾的快感。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一个架空的世界,但其内核却深深扎根于人类对权力、忠诚和背叛的永恒探讨。作者的想象力简直是天马行空,他构建的那个多重维度的社会体系,有着复杂到令人叹服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禁忌。我特别喜欢他塑造的那些边缘人物,他们往往是推动历史进程的关键节点,却被主流记录所忽略。书中对于宏大场面的描写,比如一场跨越了三个大陆的军事会师,那种压迫感和史诗感,简直能让人感受到笔墨间火焰的灼烧和风沙的凛冽。尽管篇幅很长,人物众多,但作者对细节的把控极其精准,每一次情节的反转都显得水到渠成,绝非故弄玄虚。这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次对人类文明可能性的深度推演,读完后感觉精神世界被极大地拓宽了。

评分

天哪,最近翻开的这本《浮光掠影的年代侧记》,简直像是一把钥匙,一下子打开了我记忆深处那些模糊的碎片。作者的笔触细腻得让人心疼,他对那些转瞬即逝的街景、那些擦肩而过的普通人的描摹,不是那种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更像是用老式胶片相机捕捉到的瞬间——颗粒感十足,却又无比真实。我记得有一段写到七十年代末小镇上傍晚时分的景象,昏黄的路灯下,人们提着菜篮子,自行车铃声清脆地划破空气,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香气和微微的尘土味。那种生活节奏,那种人与人之间看似疏离却又彼此挂念的微妙关系,都被他捕捉得丝丝入扣。读着读着,我仿佛能闻到那种旧时光特有的,混合了煤烟和潮湿泥土的气味。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刻意去拔高或贬低任何一个时代,而是如同一个冷静的观察者,把那些被时间冲刷得只剩下轮廓的片段,用饱满的情感重新填色。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那些被遗忘的童年记忆,那些曾经以为早已消散的情绪,又在字里行间重新鲜活了起来。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生活本身”抱有好奇心的人,它不是教科书,却是最好的“生活考古学”指南。

评分

我终于找到了能让我彻底放空大脑,纯粹享受文字美感的作品——《镜面与回声》。这本书完全摒弃了传统情节的驱动,它更像是一组关于“感官体验”的散文诗集。作者似乎拥有捕捉空气中微小振动和光线折射的超能力。他可以把“寂静”写出质感,把“等待”写出颜色。比如,描述一片湖面在清晨被薄雾笼罩的情景,他用了整整三页纸,但没有一句重复,全是关于光线如何被水汽散射、周围景物如何被柔化、声音如何被吸收的精妙观察。这种写作方式非常考验读者的耐心,因为它要求你像品酒师一样,细细咂摸每一个词语的韵味和层次。它没有紧张的冲突,没有激烈的对白,只有一种近乎禅意的宁静。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感官好像被重新校准了,看东西更清晰了,听声音更敏感了。对于那些厌倦了喧嚣故事,只想沉浸在纯粹美学享受中的人来说,这本书是当之无愧的疗愈良药。

评分

这本书,我必须得给它打上“思想的迷宫”这个标签。它的叙事结构简直是反直觉的,与其说是在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不如说是在构建一个错综复杂的意识流网络。作者似乎对线性时间的概念不屑一顾,他在不同的时空节点之间进行着跳跃式的剪辑,让你不得不时刻保持高度的精神集中力,否则很容易在思想的岔路口迷失方向。我尤其欣赏他对“不确定性”的探讨。书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是“选择的悖论”——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决定,背后都隐藏着无数条未被选择的生命轨迹。比如,主人公在某个雨夜做出的一个轻微的让步,如何像蝴蝶效应般牵动了数十年后家庭关系的微妙变化。这本书的文字密度极高,每一个句子都像是经过了无数次的打磨和提炼,信息量饱和到我需要边读边停下来,喝口水,让大脑有时间消化那些哲学思辨的重量。如果你期待的是一个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那请果断放弃;但如果你渴望被智力上的挑战和深层次的存在主义拷问所折磨,那么,欢迎来到这场思想的盛宴。

评分

都是非常好的书,优惠力度又大,京东真给力!

评分

文章质量良莠不齐,当然,但凡有美利坚政府通缉犯张五常先生在的地方,一般别人是很难抢到最让人反胃的位置的

评分

一直在买,从2006年的第一套读库至今。

评分

不错的书已经多次购买

评分

期待下次活动,就差11年的了。。。

评分

挺好的,促销活动时候买的。很久之前就想看的一套书

评分

从使美式橄榄球比英式橄榄球更危险的衬垫,到迫使吸烟者吸得更多的“低焦油”香烟,从造成新的耐药菌系的抗生素,到需要更快的信息处理机和更多的辅助工作人员的计算机软件,爱德华·特纳几乎提供了一切技术革新的意外后果,并告诉人们如何在这个“计划赶不上变化”的世界里生存。

评分

书很棒 老客户了 就不一一评价了 每次遇到好的价格都会买买买 超级棒

评分

本辑《读库》一共包含九篇文章,《托口遗梦》,《稻米歌》,《咱们学生》,《撂地卖艺》,《秋风秋雨》,《六朝遗石》,《“一扫米英之色!”》,《边裁囧境》以及《办你的学习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