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岁月:美国民权英雄心灵史

光辉岁月:美国民权英雄心灵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国平 著
图书标签:
  • 美国民权运动
  • 民权英雄
  • 心灵史
  • 传记
  • 历史
  • 社会
  • 文化
  • 非虚构
  • 美国历史
  • 人物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49542
版次:1
商品编码:1149874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2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人民日报、国家图书馆推荐图书。一个半个世纪前在美国还没有投票权的种族,一群饱受所谓“隔离但平等”恶法蹂躏的民众,为何能突然走出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通向白宫的道路又是怎样铺成的?今日各种肤色和平相处的国家究竟是怎样形成的,促使了这种多元文化融洽互生的环境是怎样形成的?《光辉岁月》解读了五位黑人民权运动的灵魂人物为了将美国拉回到“国父承诺的自由平等的国家”轨道上的故事。

内容简介

  自美国建国之日起就已留下的种族伤口,是怎么愈合的?不同种族之间纷争冲突的引信,又是如何拔除的?跨越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民权运动,是一场壮怀激烈的公民行动,不仅要求解种族歧视和种族不平等的社会问题,也在拷问美国能否成为一个更正义的国家。
  引领这场行动的英雄们登上历史舞台,绝非凭空显现的神迹。为什么一个倔强的女裁缝,能够感召五万同胞拒乘公交巴士?为什么一个年轻的牧师,能够鼓动追随者“把监狱填满”?为什么一个街头怒汉能够感动整个国家?为什么一个律师能够掀起体制革命?为什么一个坐牢超过三十次的学生会被选入联邦国会?其实,他们拥有的巨大行动能量,一直深蕴于美国普通民众之中;其道德勇气,则源自内心力量。直至今天,世人仍难以忘怀英雄们的行迹与心路故事,并继续从中汲取力量——这也是《光辉岁月:美国民权英雄心灵史》的主题。

作者简介

  陈国平,现居杭州,资深媒体人,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IIT)公共行政管理硕士,长期关注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史。

精彩书评

  ★本书讲述的故事足以说明,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自由从来都是争取来的,无分东西。
  ——刘军宁
  
  ★这本书是评传体,素材取舍之间,思想脉络隐然。五个人物成长背景不同、性格各异,思路并不一致甚至对立,却因同样的理想和目标,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共同创造了历史!
  ——鄢烈山
  
  ★建国时还是奴隶,半个多世纪前还没有投票权且被种族政策隔离的美国黑人,怎么会突然走出了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通向白宫的路是如何铺成的?陈国平先生娓娓道来的文字让我们身临其境,英雄心路触动我们的神经。
  ——杨恒均
  
  ★为什么在一个以宪政立国的国家,“人人平等”提出一百多年后才基本实现权利的平等?陈国平的书表明了一个事实: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的东西——大概除了天灾与暴政——都没什么能从天上掉下来,民权更是如此。
  ——五岳散人

目录

推荐序 权利不会自己掉下来/ 五岳散人
巴士上的民权之母
1. 让天地变色
2. 隔离的乡土
3. 水的颜色和味道
4. 杜波伊斯、犹太财团和NAACP
5. “斯科茨伯里男孩”事件
6. 识字测试、投票税
7. “布朗案”激发黑人雄心
8. “高地”研修
9. 从道格拉斯到卡尔文
10.完美的控诉者
11.让我们一起行动吧
12.“我们被自己惊呆了”
13.“我的脚很累,但我的灵魂却逍遥自在”
14.一个国家的感念

我曾到达山巅
1. “菜鸟”牧师初登历史舞台
2. “仗剑而生者,必殁于剑下”
3. 拉斯廷出招
4. 什么才是非暴力?
5. 阔步迈向自由
6. 一个黑人神童的大志向
7. “我很高兴你没打喷嚏”
8. “入座”行动
9. 问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自由!
10.阿尔巴尼的败仗
11.“我们有能力把监狱填满”
12.且把“公牛”变“阉牛”
13.“我有一个梦想”
14.密西西比“自由之夏”
15.胡佛“毁金计划”,诺贝尔和平奖
16.塞尔玛——唤醒美国
17.“现在他们却来嘘我”
18.“因为我曾到达山巅”
做任何值得一做之事
1. 金,或者马尔科姆?
2. 在希望与噩梦中挣扎
3. 如鱼得水的“小弟”
4. 狱中“撒旦”的皈依
5. 就像一粒火花引燃一场大火
6. “源自仇恨的恨”
7. 美国头号黑人怒汉
8. 走进大学
9. 与奥塞?戴维斯结为挚友
10.“有一天你会的”
11.幻灭与决裂
12.历史的一分钟温情
13.不再与所有白人为敌
14.“我不介意与人类握手”
15.“我来塞尔玛,不是为了和金对着干”
16.“我付出的代价是整整十二年”
17.“埋下的不是一个人,而是种子!”
18.“我已尽量做到最好”

法庭上的革命者
1. 体系内的爆破手
2 十五岁少年的自尊之源
3. 校长惩罚与餐桌辩论
4. 学费,休斯,校园公投
5. 霍华德法学院
6. 休斯顿的得意门生
7. “马戈特报告”
8. 回击马里兰法学院
9. NAACP总部的刺头律师
10.联邦最高法院的首度胜诉
11.“我只在乎不受‘私刑党’迫害”
12.“摩根案”判决的微言大义
13.“请最高法院大法官回避”
14.向种族隔离发起正面攻击
15.“斯威蒂案”带来重大转折
16.决战奇谋
17.查尔斯顿的社会学交锋
18.世纪大案,世纪之辩
19.大法官厄尔?沃伦登场
20.地动山摇的判决
21.“布朗案”第二季
22.蒙哥马利起惊雷
23.小马丁?路德?金的崛起
24.“第二次美国内战”
25.“入座”:在最高法院的最后一辩
26.联邦法官瑟古德
27.从总检察官到联邦大法官

活着的圣徒
1. 中国餐厅里的“最后晚餐”
2. 黑人农家子
3. 男孩牧师
4. 美国浸会神学院
5. 夭折的行动
6. 詹姆斯?劳森
7. 准备行动
8. 试探
9. “黑鬼,到处都是黑鬼!”
10.警方逮捕82名学生
11.“宁愿入狱,拒绝保释”
12.迪安妮的追问
13.一则让人动心的广告
14.起诉施暴者?不!
15.血腥安妮斯顿,血腥伯明翰
16.你们都是“自由乘客”!
17.惊魂蒙哥马利
18.“请与我们同行,好吗?”
19.啊,密西西比!
20.“学非协”选择了坐牢大王
21.“现在我理解你们了”
22.“谢尔曼”引发争执
23.“密西西比之夏”
24.大西洋城的变局
25.塞尔玛
26.佩托斯大桥上的“屠杀”
27.“我们仍是失败的国家和人民”
28.“越南人从不叫我黑鬼”
29.何处是为自由而战的征召令?
30.“因为有你”

精彩书摘

  《光辉岁月:美国民权英雄心灵史》:
  在丈夫和多尔女士、尼克森先生等人的陪同下,罗莎回到家里。母亲给饿极了的罗莎准备了一些吃的。虽然罗莎第二天一早还要去上班,但她明白,自己此时还不能上床休息。
  屋里的每个人都充满了愤怒,大家热烈地讨论着如何防止类似的事件再度发生。罗莎已打定主意,今后再也不乘坐任何一辆实行种族隔离的公交巴士了,即使这意味着她必须走路去上班。此时的罗莎,依然没意识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这起事件,可以作为挑战公交巴士种族隔离的一个案例。
  于是尼克森直截了当地问罗莎,是否愿意自己的案子被用来反对种族隔离制度。罗莎回答说必须与母亲、丈夫做些商议。雷蒙德听到这个建议后,极力反对,他警告妻子:“罗莎,那些白人家伙将会杀死你。”并说,在发生了卡尔文事件之后,自己不再相信这座城市里的人们会给予妻子此举以充分支持。夫妻两人争论了起来。最终丈夫和母亲都表示支持。这一家人都痛恨种族隔离政策,从来都不乏为之抗争的意愿。罗莎,作为NAACP的成员,接触与处理过无数类似案例,她知道,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诉人,规则不可能改变。
  现在,罗莎必须挺身而出,去担当起上诉人的角色。
  尼克森大喜过望。
  在尼克森看来,与自已共事了12年的罗莎是最完美的上诉人,“她诚实,圣洁,具有正直的品质。在过去的一个月,一年,甚至过去的五年里,她都是无懈可击的,没有一家媒体能挑出这名女士的任何人格缺陷,没有人可以抹黑她。”
  ……

前言/序言

  天上从来不会掉下馅饼,有史以来最类似的事情是摩西在旷野找到的“玛娜”,但貌似比较素净,与我们喜欢吃的馅饼还是挺有区别的。回顾人类的历史,几乎所有的东西——大概除了天灾与暴政——都没什么能从天上掉下来,民权更是如此。
  民权的追求贯穿着人类社会的始终。中国从孔孟开始就有基本的概念,孟子还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大逆不道的话,惹得后世君主大为不满。但中国的民权观念长期以来也就停留在“盛世终身饱,灾年免死亡”的水平上,大概相当于奴隶祈求主人施仁政的层次。
  西方的民权观念源头应该追溯到希腊、罗马时代。我们不能把那个时代想得过于美好,但现代民权的很多观念确实是从那个时代发轫,比如选举、权利平等、公共事务讨论决策等事项。在那个奴隶还存在、投票杀死苏格拉底的时代里,民权的曙光确实开始出现在了人类文明的地平线上。
  何谓“民权”?民权即人的权利,说的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美国《独立宣言》中说道:“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就是民权,是阁下生而为人之后自然而然获得的权利,这个权利是上天赋予的,也是不可剥夺的。
  但这种权利的取得是无数人付出血泪以及生命的代价后,才在今天为世界上所有文明国家所接受。
  现今世界上对于民权保障最为严格的国家应该是美国,这个从一开始就宣布人人平等、以《宪法》宪政立国的国家,一直走了一百多年,才把它的所有公民纳入到民权保障的范围内。我们追溯历史可以发现,奴隶制、种族隔离、有色人种歧视,即使到今天都还在美国的土地上隐隐作痛。
  那么,为什么在一个以宪政立国的国家、人人平等提出的一百多年后才基本实现权利的平等?这个问题牵涉到宗教、社会心理、人类发展等各种因素,恐怕很难说清。人类社会自从开始发展、形成了等级社会之后,对于自己种族、阶级之外的歧视与敌意就存在了,而认识人本身是一个相当艰难的过程,现在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是经过上千年的启蒙与思考才学会的。我们不要把自己的智力想得太高。
  另一个问题可能更有趣:为什么民权的概念与实践首先发生在西方国家,而不是更为古老的东方?这个问题可能要从基督教的兴盛说起。
  西方文明直承希腊、罗马,是一种缺乏大一统观念的文明。从希腊的城邦文明开始,到罗马那种虽然开疆拓土,但兼容并蓄其他文明的精神,是一种平等观念的初步进化。而在基督教兴起后,因为教义的原因埋下了最初的种子。
  基督教是崇拜唯一神的宗教,在这个造物者之下,所有被创造者(人类)都是平等的。这个观念的形成非常重要。而东方的创世宗教如“女娲造人”,则说是女娲开始用手抟土造人,累了之后用长绳挑起泥沼中的泥点化成人,她亲手捏出来的自然成为了贵族、王侯将相。这种创世神话的不同,使人类在面对自身地位时的心理有了差异。一个是我们都是神的造物,大家都应该平……
光辉岁月:美国民权英雄心灵史 一卷跨越时代的史诗,一次直抵灵魂深处的叩问。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英雄传记汇编,而是一次对美国民权运动核心精神的深度挖掘与哲学审视。它聚焦于那些在种族隔离的黑暗中点燃希望之火的先驱者们,但其笔触并未停留在对他们公开成就的罗列,而是穿透历史的迷雾,深入探究了他们作为“人”的复杂内心世界、信仰的构建,以及在持续的暴力与不公面前,如何维持其高贵与信念的钢铁意志。 I. 信仰的熔炉:从日常到神圣的蜕变 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聚焦于早期民权运动的知识分子与牧师群体。我们审视的不是他们发表了多少次著名的演说,而是他们是如何在南方的压抑环境中,将基督教神学中的“爱人如己”与非暴力抵抗的哲学理念进行痛苦而精妙的融合。 马丁·路德·金的“奥德赛”: 我们将深入剖析金博士的内在挣扎。他的神学训练、他对甘地的研究,以及他如何从一位受人尊敬的巴蒂斯特(Baptist)牧师,蜕变为一个背负着整个运动命运的道德符号。书中会详细描绘他在蒙哥马利巴士抵制事件初期,面对死亡威胁和家庭压力时的真实心境。我们探究他如何处理内在的恐惧与外在的公众期待之间的巨大鸿沟。他并非生来就是无可指摘的圣人,他的信仰是如何在一次次的围攻、暗杀威胁和公众质疑中被不断锤炼、自我修正的。这部分着重于他对于“非暴力”(Nonviolence)这一策略选择背后的伦理必然性与心理成本的细致分析。 电台里的低语: 我们还考察了像艾拉·贝克(Ella Baker)这样的幕后组织者。贝克女士拒绝成为“超级领袖”的形象,她更看重的是“从下而上”的群体赋权。本书将分析,在她看来,一个“英雄”的诞生是否反而会阻碍真正的民众觉醒?她的内心驱动力源于对官僚化和个人崇拜的深刻不信任,这是一种基于早期南方社区组织经验的理性选择,还是对个人权力膨胀的本能恐惧?书中会引用她不常被引用的私人信件,揭示她对年轻激进分子过度理想化时的复杂情感——既有骄傲,也有深深的忧虑。 II. 沉默的代价:抗争中的身份认同重塑 民权运动的参与者,尤其是那些走上街头的学生和普通民众,他们的“心灵”经历了比领袖更剧烈的重塑。本书的第二部分,侧重于“平民英雄”的无声叙事。 雪地里的抉择: 我们选取了数个标志性的非暴力抗议瞬间——从格林斯伯勒的静坐(Sit-ins)到自由乘车(Freedom Rides)。我们试图捕捉的,是当一个原本习惯于社会等级秩序的年轻人,第一次面对手持警棍的警察或暴徒时,那一瞬间放弃本能反应(逃跑或反击)的心理机制。这需要一种极端的自我控制,我们将其定义为一种“美德的表演”(Performance of Virtue)。这种表演的背后,是长期的心理建设和对运动最终目标的坚定信念。本书将引用当时参与者的日记片段,探讨他们如何用宗教经文或共同的口号来构建一个临时的心理盾牌,以抵御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攻击。 恐惧与使命的拉锯: 我们探讨了“恐惧管理”在运动中的核心作用。对于许多参与者而言,签名加入运动几乎等同于判了自己或家人的“死刑”。这种对死亡的日常化处理,如何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爱情和家庭关系?书中将呈现那些在运动中受伤或失去亲人的家庭,他们在公开场合展现的坚韧背后,是如何处理随之而来的悲痛、创伤后应激反应以及社会边缘化的复杂情感。这不是对苦难的消费,而是对“为崇高目标牺牲”这一理念,在个体生命层面的残酷检验。 III. 理想的黄昏:成熟与幻灭中的哲学转向 随着运动进入20世纪60年代中期,内部的裂痕开始显现。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了对“理想主义疲劳”的考察,以及英雄们在面对现实僵局时的哲学困境。 “黑人力量”的呼唤: 当“非暴力”逐渐被认为是效率低下的工具时,激进思潮的兴起对老一代领袖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冲击。我们分析了斯托克利·卡迈克尔(Stokely Carmichael)等青年领袖提出“黑人力量”(Black Power)时,其背后的心理动因:那是一种对外部世界持续拒绝平等的愤怒,也是对“等待被白人世界接纳”这一策略彻底失望后的自我肯定与回归。书中会探讨,这种转向对于那些终生奉行非暴力哲学的领袖而言,是“背叛”还是“必然的进化”?他们如何处理这种代际间的理想冲突? “我看到了山顶”的重量: 在对马丁·路德·金最后阶段的分析中,我们不再仅仅关注他转向关注经济正义和反战运动的政治策略,而是聚焦于他内心的疲惫感。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似乎已经预见到了结局,他的演讲中充满了末世论的色彩。这种预知感是如何重塑他的行动逻辑的?是加剧了他的行动力,还是让他陷入了一种宿命论的悲剧感中?本书试图捕捉的,是那个在公众面前光芒万丈的形象背后,一个试图在巨大的历史洪流中寻找个人意义的孤独灵魂。 结语:回响在心灵深处的遗产 《光辉岁月》最终的落脚点,不在于为这些英雄们树立一座永恒的纪念碑,而是要理解他们如何将“人”的脆弱性,转化为了改变历史进程的“精神力量”。他们心灵的史诗,是对所有身处逆境的人们提出的一个永恒问题:在不公面前,我们选择如何存在?这种对内在世界的探究,使本书超越了历史事件的叙述,成为了一部关于勇气、信仰、幻灭与重生的深刻哲学著作。它邀请读者进入这些伟大心灵的幽微之处,去感受那份常人难以企及的、却又无比真实的人性光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历史类书籍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光辉岁月:美国民权英雄心灵史》无疑是我近期读到的最让我震撼的一本书。它没有回避那个时代的残酷和不公,而是毫不留情地展现了非裔美国人所遭受的歧视和压迫,以及他们在为争取平等权利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书中对林登·约翰逊总统在推动民权法案通过过程中所经历的政治斗争和内心挣扎的刻画,也让我看到了政治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我想,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历史的宏大叙事,却忽略了那些推动历史前进的个体所经历的内心波澜。《光辉岁月》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深入探究了那些民权英雄们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们的困惑、痛苦、坚定和希望。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进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无数个体的努力和坚持汇聚而成。它让我对“英雄”的定义有了更深的理解,英雄不仅仅是那些站在台前发表演讲的人,更是那些在幕后默默付出、永不放弃的普通人。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对美国民权运动有了全新的认知,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些冰冷枯燥的文字,而是充满了鲜活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情感。我一直以为,像马丁·路德·金这样的领袖人物,一定是天生的“英雄”,无所畏惧。但《光辉岁月》让我看到了他们内心深处的脆弱和犹豫,也看到了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克服恐惧,坚定信念的。书中引用的大量一手资料,比如当时的报纸报道、政府密件、以及民权运动参与者的日记和信件,都极具史料价值,让整个故事更加可信和生动。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时刻的细节描写,比如在一次激烈的抗议活动中,面对着暴力的镇压,金博士是如何保持冷静,并用他的话语安抚和鼓舞那些绝望的人们。那种身处险境却依然保持原则和希望的力量,令人动容。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历了那个充满挑战和变革的年代,也更加理解了“光辉岁月”这个名字背后所蕴含的深意。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印象,是它对“心灵史”的独特视角。它不仅仅是记录了美国民权运动的重大事件和人物,更重要的是,它试图去理解和呈现这些英雄人物在那个特殊时代下的内心世界。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信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群体的斗争意志是如何被激发和维系的,这些都是非常复杂且迷人的课题。《光辉岁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通过大量的采访、回忆录和私人信件,将那些曾经的英雄们拉回现实,展现了他们的彷徨、他们的愤怒、他们的爱,以及他们对未来怀抱的坚定信念。我尤其被书中对金博士夫人科丽塔·斯科特·金的描绘所打动,她在丈夫去世后,依然坚守着民权事业,用自己的方式继续传递着爱与和平的理念。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面对巨大的悲痛和压力,人性的光辉依然能够闪耀。它是一部关于抗争,也是一部关于爱的史诗。

评分

不得不说,《光辉岁月:美国民权英雄心灵史》是一本能够点燃读者内心火焰的书。它所讲述的故事,不仅仅是美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更是关于人类追求自由、平等和尊严的永恒主题。我之前对马丁·路德·金博士的了解,大多停留在“我有一个梦想”的口号上,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如何承受巨大的压力,如何做出艰难的选择,以及他内心深处那份不曾动摇的信仰。书中对其他民权运动的积极分子,那些在幕后默默付出的人们的描写,也同样感人至深。他们也许没有光鲜的名号,但他们的行动和牺牲,同样推动了历史的车轮向前。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非暴力抵抗”的理论是如何被实践,并最终取得成功的分析,这让我看到了理性与坚韧的力量。这本书让我反思,在当下社会,我们是否还有勇气去面对不公,是否还有智慧去化解冲突,是否还能怀揣着改变世界的梦想,并为之不懈努力。

评分

读完《光辉岁月:美国民权英雄心灵史》,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事件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性、关于坚持、关于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书。马丁·路德·金博士那段脍炙人口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我之前在很多地方都读到过,也听过不少版本,但当我翻开这本书,看到作者深入挖掘了他演讲背后的心路历程,了解他在那个历史时刻的挣扎、信念和最终的勇气,才真正体会到那份演讲的份量。书中对于其他民权运动的参与者,那些普通人,即使没有如金博士那样被世人铭记,他们同样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承受了难以想象的压力。我尤其被其中描述的一位年轻女性的经历所打动,她在一次和平示威中被捕,在狱中度过了漫长的日子,但她从未放弃过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她写给家人的信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坚韧和乐观,让我深刻感受到,民权运动的伟大,离不开无数这样平凡而又伟大的个体。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温度,也让我反思,在当今社会,我们是否还能保持那份为正义发声的勇气和力量。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过去,也启迪着未来。

评分

如果黑人不组织起来,那么你根本打不赢官司,你请不起好的律师,你找不到白人给你作证,公交车上因为白人座位的矛盾早就出现过很多次,每次都以败诉告终,因为隔离且平等是法律规定的,只能去上诉,一直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推翻这条法律才是真正的胜利,可是选那个案子去上诉呢?当事人可能不想上诉,接受十美元罚款就完了,旷日持久的上诉,需要大量的成本,普通人根本支付不起,如果败诉还要缴纳高额的诉讼费用,聘请律师也要大笔的钱,所以必须要由美国的黑人民权组织来打这场官司,可是选择谁呢?媒体和舆论都在白人手中,选一个充满前科和劣迹,吸毒盗窃,堕胎私生子这样的人去上诉,可能会被媒体揪住不放,最后很难上诉的最高法院打赢官司。他们只能等待,等待着一个完美的上诉对象,终于他们等到了罗莎。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对于中国人来说,好像骨子里就没有种族歧视这一说,现在连抚顺这种三线城市,都可以经常看到黑皮肤的老外,我们只是感觉好奇,但是从来不会想到去歧视他们。中国人历史上对待周边国家都是这样,虽然名字上叫做蛮夷,名字不太好听,但是只要来了就都是客人,送点东西都要加倍奉还,这叫做礼尚往来,怎么也谈不到歧视上去。

评分

包装很好

评分

好看的好书,看新京报的书单买的。

评分

真正激荡心灵的书籍,一点一点看过来的

评分

还不错吧!帮朋友买的。

评分

不错,好喜欢的!!!!!

评分

主要是在微信看了內容,覺得可以,收到後書本得紙質和包裝都很好!快遞也很好,直接送到樓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